《教养在生活的细节里:写给孩子的工作日记》是一本由蔡颖卿 / 翁乐旂著作,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教养在生活的细节里:写给孩子的工作日记》读后感(一):写给孩子的工作日记
全書的主旨應該是這句話:A mother is not a person to lean on, but a person to make leaning unnecessary.作為父母是沒有辦法也沒有能力將孩子遇到的所有事情,都給解決了。所以需要我們將捕魚的技巧教給孩子,以後就都有魚吃啦。前段時間糾結於教孩子英語詩歌。後來便想明白了,我這樣子強壓於她,她只能被動記憶,反而容易對學習失去了信心,我也是沒辦法發一直盯著她記憶這些東西。書中得到的建議:我在工作學習時,多思考選擇正確的方式方法,以自身的行為給女兒最好的教養。在平時的溝通交流中授之以漁。或許當時她並不能完全接受理解,但是日後遇到狀況的某一天她也會幡然醒悟。
關於工作與生活的平衡,書中提到一個樂觀積極的觀點,有些人認為家務工作連軸轉,很辛苦,但是作者以及作者的女兒都認為,在工作後忙家務是一種休息,做完家務忙工作是一種放鬆。這種觀念是認可的,想到我的老闆,出差外地,晚上六點到家還會很開心的買菜做飯,陪兒子玩哄兒子睡覺後,十點多後開始回覆工作郵件。這樣子每天的工作生活還是保持飽滿的狀態。對自己而言,週末在家倒謄些好吃的,有時候要站一兩個小時,出成品後歡喜的心情還是大於勞累。或許沒有發呆看手機,只是工作生活也是能勞逸結合的。
《教养在生活的细节里:写给孩子的工作日记》读后感(二):父母,孩子教育的启蒙;孩子,父母成长的镜面
孩子呱呱坠地那一刻起,学习、模仿便是漫漫的成长过程。从学会笑、学会吃饭、学会走路、学会跑、学会讲话、学会做人、学会知识、学会······,父母都担当着无可厚非的重责。非常认可古语“上行下效”,也非常赞同蔡颖卿老师“教养在生活的细节里”,大人怎么做,小孩就会怎么效仿。孩子未来成功与否,它的定义并不局限在有多少存款、过着多么高档的生活、知识体系非常完善或者国家之栋梁,而是非常清晰何为人、何为正确的做人做事。好的习惯应该是孩子从小就应该培养成的,现在大多数的教育还是为了完成某个阶段的任务,等这个阶段一过,他又恢复成大多数人具有惰性。拿阅读举例吧:如果孩子从小没有养成一个阅读的习惯,学生时代所读的书是为了应付最终的考试,毕业以后很难再拿起书籍、抽出空挡,静下心来领略书中的魅力;从古至今,但凡成功的人士无一不是拥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当然,兴趣是培养习惯的重要关键,父母要通过生活中的细节,发现孩子的天性孩子爱好,而非自己的主观判断,填鸭式的给孩子灌输你认为他所需要的东西。
活到老学到老,社会在进步,个人也需要不断进步。父母的一切习性、一切行为都会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形成影响。或许有一天,我们发现孩子的缺点时,这时我们是不是要反省自己做得是不是不够好,不到位。我们需要把我们工作的态度、生活的热情传递给孩子,让他们对未来充满希望、砥砺前行。天下没有不可教孩子,只要有耐心和信心,把教养孩子放在生活的第一顺位,随时把握机会教导他,他自然会成长得既懂事又乖巧,自己会上进。
好好工作,好好生活。生活就是把日子过成我们所想要的样子,无论是教育孩子的成长、与爱的人相伴一生、赡养老人,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摆正一颗良好的心态,坦然面对生活中遇到的一切,发扬优点,摒弃缺点,不断提升自己。
《教养在生活的细节里:写给孩子的工作日记》读后感(三):养一个孩子,不是养一朵花,而是种一棵树
《写给孩子的工作日记》拿到这本书的时候腹中的宝宝已经接近八个月了。书本的封面是一位母亲暖心的望着身边如天使般玲珑的小公主,或许是成为母亲的缘故,这幅画面让我这位新手妈妈心生暖意。晚上躺在床上这本书不自觉的就成了我的枕边书。新手妈妈在孕育教养的道路上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但还好,有蔡颖卿。这些言传身教的优秀代表的经验让我们可以少走弯路。天下没有不可教的孩子,只要有耐心和信心,把教养放在生活的第一顺位,随时把握机会教导孩子,他自然会看到学习和工作的意义。我们养一个孩子,不是养一朵花,而是种一棵树。之前看过著名主持人董卿的一个专访,访谈中她提及:如果你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就去做什么样的人。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父母的言传身教。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不是生活的保障,而是不因变动而永远存在的能力。父母无法为孩子开出一条人生坦途,但我一定会支持她,并欣赏他的努力。暴雨狂风与晴光好日一样重要,我们不能只当孩子的抚慰者,愿自己不要忽略他值得肯定的勇气。作者让我们把自己当孩子,教会她爱生活,爱自己,爱家人。努力把生活过成诗,诗人和女主全是我们自己。
生活之道品蔡颖卿。好好工作,好好生活,好好爱自己与家人,好好把日子过成诗。纪伯伦说我们的儿女,其实不是我们的儿女。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借助我们来到这世界,我们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却不要他们和我们一样。腹中宝贝还未到来这个新世界,作为母亲,不知道怎样的教育观才是最为正确的教育观,但这本书让我深切体会到母亲就是那个可以给你依赖却让你无须依赖的人。我们让孩子成长的过程也是让自己不断成长的过程,父母的格局是孩子成长的起点,我的身体里孕育着一颗生命的精灵,希望你成长为一个外在自由,内心明亮的人。成长独立是一条长远的路,当我们把孩子送去受教育的那一刻起,期待的就是他们有足够的能力迎接自己的生活。 教养都藏在生活的细节里。教不应该落在以爱为名的无尽担忧中,如果能从生活小事的教导,让信心慢慢在实作中奠基,放手的那一刻,我们的宽心,也会带给孩子可以无尽的安全感。日本生活大师松浦弥太郎说过,日常生活是一份尊贵的工作。作者在日常里育教于养,言传身教,给我的育儿道路点亮了一盏明灯。
《教养在生活的细节里:写给孩子的工作日记》读后感(四):与工作建立美好的关系
很喜欢蔡颖卿的书,她写生活,写工作,写育儿,温和平实地把那些道理说给你听,有时候你会感觉到似曾相识的共鸣,有时候会有恍然大悟自己获得了新的观点。她告诉你生活的美,让你对生活同样报以积极和热情的态度。而在《教养在生活的细节里:写给孩子的工作日记》这本书里,她则是跟你探讨工作这件事。这本书是在养育系列里,它不但可以作为一个母亲对育儿的参考,也可以给年轻的工作者们以指导。
看完这本书已经好一段时间了,一直放在床头。今天梳理了一些我做标记的笔记。
蔡颖卿说,有一个关于工作的提醒,是“开始难,结束更难。”对于开始的难,我们深有体会。而对于结束的难,我们总是会忽略。这种难是“在经过了一段时间,还想以起初坚持的工作质量把事情做完”。这是在提醒我们,做事情不要虎头蛇尾。在做一件事情的过程中,要始终如一地严格要求自己。
然而,通常情况下,贯穿一件事情的始终,总是一个漫长的时间跨度。怎样培养自己对于“开始与结束”这件事情的意识呢?蔡颖卿告诉我们,以一个很小的单位——“一天”,来意识到“开始与结束”这件事情。你如何对待你一天的开始与结束,你也会同样地去对待一项工作的开始与结束。
从现在就开始培养自己的这种意识,一天元气满满地开始,也充满热情地结束。忙碌工作的一天,必然是会有疲惫的,是什么让这种疲惫一扫而空?是每天扎实地完成当天的事情的那种满足感,给了我们“新生的勇气”。如此,才能不让“疲倦”变成不再继续的理由。
如何让一天能有始有终?那必然是当日事当日毕。说到如期完成每天的计划这件事,就要提到时间管理这回事。蔡颖卿给出的建议是“先分配时间,再安排工作”。也就是说,你先要看看自己有多少的时间,然后分配到具体事情上的时间有多少。在限定的时间里,专心地去完成这件事。让自己意识到,在这段时间里,要把这件事情完成。如果做不完,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也要去做其他安排的事情。这样子就不会无限地推迟自己的时间,最后落得一天总是做不完事情的苦恼。
限制的时间,最大的好处在于,你很明确,自己有多少的时间,你会很专注在这件事情上,不容易被干扰。因为你知道,时间就只有这么多。重温这一段之后,我发现自己下午对时间的管理也是这样的思路。我先看看我这个下午还有多少的时间,然后再列出自己要做的事情,看看分配到每一件事情的时间能有多少,然后在限定的时间里执行。这样做的好处是对于要做的事情与拥有的时间一目了然,让自己处在一种能掌控的自由里,而不是被事情推着走,最后发现做不完的事情,焦躁不安。
“如果一件事不配合着时间的限制,清单上再仔细的规划也常常无用武之地。”所以,养成时间限制的习惯非常有用。如果你没有培养这种习惯,不妨试试看吧。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除了知道是什么,怎么做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去思考,这项工作背后运行的原理。为什么是这样的?我们要养成多问为什么的习惯,去探究背后的原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只会让你停留在学习的表象上。这个时候,你离真正的“学会”还有一段距离。这提醒我们要探究根本,才能举一反三,缩短摸索时间。
而当我们学会了之后呢?更考验我们的其实是做完。“学会”是懂了,“做完”是真正去做了,它更多的是意味着我们是否有足够的耐心。停留在“会了”,“懂了”的阶段,根基薄弱,只有真正脚踏实地坚持去做,方能见效。
人生越走到后面,考验的越多是我们的耐力。在这本养育书里,蔡颖卿提倡耐心要从小培养。如果现在你也感受到自己缺乏耐心,从此刻开始培养,也不迟。
蔡颖卿说,她常常问自己三个问题:
我想做什么?想了之后该怎么做?而后在这一段时间里,我又真正做了什么?我们都知道,设定目标的重要性。在设定目标的时候,我们更多的是聚焦在“想要”这件事情上,也就是第一个问题:“我想做什么?”。但是,我们要清楚,“想要”不是一种目标,具体的行动才是。怎么做以及做了什么,是不可或缺的。
不要满足于自己的“想要”,而是去检视自己做了哪些具体行动,脱离了具体行动的目标,只会沦为空谈。
做一个专业的职业人,逃不过的问题是如何不让情绪影响自己。很多时候,翻山倒海的情绪会让简单的事情变得错综复杂。蔡颖卿认为,学习情绪管理固然重要,但是对抗情绪问题,最直接粗暴的方法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直接行动。
不管是自己对于工作的抗拒还是害怕,行动起来,是让情绪消失的最好办法。相信我们很多时候都会有同样的感受,看似可怕的工作项目迟迟不想动手,但是一旦开始做起来,一切就都运转起来。那些之前的犹疑和压力,都随着行动起来而消失不见。不管是在工作上如此,其实在生活中也是同样的道理。当你感受到自己吃压力和害怕,要告诉自己,你有一个无敌的武器,那就是你的行动。
要知道,我们的生活,大多数时候都是由细密的小事情来积累出大成果。每一次信心的提升,也是来自于对每一件小事情的成功完成。我们不会永不疲惫,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做好每一件小事给予自己源源不断的能量。
《教养在生活的细节里:写给孩子的工作日记》读后感(五):怎样教育,才能不毁掉中国家庭的幸福
畅销书作家艾小羊写过一篇爆款文章《教育,正在毁灭中国家庭的幸福》,在文中她对“中国式教育”进行了一场刻骨地批判,认为“屈服于大环境”下的中国父母,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能小小年纪就出人头地,而逼迫他们拼命的努力,同时,自己也为了能给他们最好的条件而拼尽全力,最终,孩子不幸福,自己也压力巨大,烦恼丛生。她说:“做了父母,孩子的成败就成了我们自己的成败,甚至我们可以忍受自己的失败,却不允许孩子失败。”
于是,便有了那篇文章的标题——教育,正在毁掉中国家庭的幸福。
现实确实如此吗?
确实。但也不完全确实。
大多数爆款文章,都是发现一个问题,然后将问题极端化,进而吸引眼球,达到高阅读量的目的,最终文红人也红。
当然,提出问题就是存在问题,存在问题就要尝试问题。我们现在不去管这个问题是否过度,我们现在就想一下,应该尝试怎样去解决这个问题。
关于这个问题,知乎上也有过提问:什么是真正的家庭教育?
最高赞的回答说要培养让孩子领悟到三商——智商、情商、逆商,就会少走很多弯路。
知乎的回答,多数是“个人体验式”的,案例具有非常大的局限性,多数都是从自身个体体验出发,有的回答会让人很共鸣,但不一定是最合理的回答。
同时,很多专家又多是从“统计数据”来做一些冷冰冰的回答,或者,因为没有觉得特别“正确”的结果,所以,要么不回答,要么也给出一个模棱两可的回答。
这不仅是一个老百姓需要面对的问题,也是名人无法回避的问题,在这一点上,某种程度上,达到了一种黑色幽默式的平等。
比如,《朗读者》的主创兼主持、央视春晚的当家主持董卿,就也遇到了这种困扰。
董卿在养育了自己的儿子之后有一段时间过的很迷茫,她找不到平衡,不知道如何给孩子最好的成长,该如何规划自己的未来。后来她说,在一次交谈中,她的朋友一句话及时点醒了她,“你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很简单,你就去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于是她决定努力的将自己的变得更好,让自己的孩子可以从自己的身上学到很多,也能令他尊敬和喜爱自己。
董卿的解决之道很简单,概括为四个字就是:以身作则。简而言之,就是身教。
我们所见到的和听到的很多专家,以及专业说,多是理论为主的“言教”,在这一领域内,“身教”就显得弥足珍贵,而好的身教,就更是凤毛麟角。
还好,有蔡颖卿。
也许蔡颖卿不是最好的“身教家”,但是,我相信很多人会认为她是最好的之一。
蔡颖卿是台湾著名的“教养专家”,教养,在台湾就是“教育”的意思,但又比“教育”高一层,即有“教”和“养”两层意思。她认为“教养在生活的细节里”,“好好生活,好好工作,就是教育”。
为什么说她是最好的“身教家”之一,就是因为她一直将生活、工作、教育结合在一起,一直工作在教育的第一线,所以,她拥有多年的教育实践经验,也因为多年以来的写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理念,即人们给她的理念的美称“教养美学”。
蔡颖卿自己养育两个女儿;也当过上门保姆,养育别人的孩子;2009年2月,她展开了一项生活教养计划——“小厨师”活动,借由餐饮工作的练习场,让孩子从备料、烹调、点菜、上餐到买单,担任一天的小厨师,希望帮助孩子习得烹饪实作、美食的知识、时间感与自己对餐厅文化的贡献,真实体验工作的意义与价值,也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方法;还自己开办餐厅,教比自己年纪小得多的年轻人职场道理。
她对自己的孩子、别人的孩子的教育,都是在生活和工作实践中完成的,她一直以来都在不停地“动”着,让自己的身体,活跃在他们面前,从而以生动、立体的形象,形成最深刻、直接的教育。有些事,你不用去反复地说,只需要身先士卒地做,孩子们就会跟上。当孩子们没有跟上,或者做得不够好的时候,再辅以适当地言教,以及改正和提升的二次身教,从而让孩子得到完整的教育。没有几个孩子是不能好好教养的,只要有足够的耐心和足够的爱。蔡颖卿对孩子的爱,不因是不是自己的孩子而有所分别,不因是否健康而有所分别,不因贫富而有所分别,她对每个孩子每个家庭都一视同仁,所以,也得到了各种孩子和各种家庭的爱戴和信任。所以,她在台湾,是当之无愧的“教养专家”和教养红人。
很多时候,我们很多父母教不好孩子,一方面固然有外在的不利客观因素的原因,但更多的原因依然是,我们对孩子不够爱。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年轻的父母,宁可沉迷游戏,也不愿意多陪一陪孩子;自己沉迷与刷剧,却逼孩子去埋头看书;自己懒得刷碗做饭,却要孩子喜欢劳动……
因为不够爱,所以才“懒”得教。懒是不爱的潜意识表达。而这种父母的“懒”,恰恰是一种最反面的“身教”,它让孩子看到了你的言行不一,让孩子看到了你的种种负面表现,然后有样学样,变成了一个你“恨铁不成钢”的“不肖子”。
蔡颖卿的身教,是带着爱的身教,在这本《教养在生活的细节里:写给孩子的工作日记》中,他通过与自己和孩子以及自己餐厅的员工一起工作,完成了种种角度的立体身教。她告诉年轻人,要跟工作谈恋爱,爱你的工作;工作服的意义,就是对工作尊重与认真负责的态度;用“美”的展示来引导;不要怕做错,但要在错中找出原因,改正错误并进步;先分配时间,再安排工作;孩子没有我们那么熟练,要学会耐心等孩子一下……
这是一本与工作、与教育、与成长都有关的书,作为父母教育孩子的作品可以拿来一读,即便只作为职场读物,也是很好的一部作品。
蔡颖卿的作品,一向都强调自我成长是一切成长的基础,自我完美是一切完美的前提,所以,她所提倡的身教,不仅是对自己孩子的身教,也是对自己的身教。在这样的自我身教中,渐次实现了对身边人的潜移默化的身教。
所以,我觉得蔡颖卿是最好的“身教家”之一,她的“教养美学”是值得很多父母去学习去领悟的真正的家庭教育方法。
最后,回到我们文章开始提到的那个问题上,怎样教育,才能不毁掉中国家庭的幸福?
那就是,带着爱,用耐心,用细节,好好工作,好好生活,身教自我,再身教孩子。
《教养在生活的细节里:写给孩子的工作日记》读后感(六):让孩子养成做事尽心尽力的习惯
“蔡颖卿的教养理念,是既实用又美好的教养理念,是最适合这个时代的生活方式的教养理念。 ”这句话一点也不为过。她的教养系列图书之一《教养在生活的细节里,写给孩子的工作日记》, 以“工作”为题,透过身教、实践,帮助孩子扎下责任的深根、丰实独立的品性,进而养成解决人生中各种问题的能力,永远拥抱“好好生活、好好工作”的生命热情。 越早认识蔡颖卿老师,越早地读到蔡颖卿老师的书,就越早地享受到书中带给我们的益处。
现分享书中的一些精彩语录,希望每个人都能从中受益。
1.所谓的“高标准”,并不是要孩子凡事做到十全十美,而是希望他们养成做事尽心尽力的习惯。
比如说:把脱下的鞋子摆放整齐是一个动作,而随意乱放也同样需要肢体协助,所以,这并非需要逐步学习、分次要求的教育。孩子初次被教导这件事情的时候,如果有大人仔细地为他说明其中的美感,以及解释这对环境整洁的贡献,他们通常就能跳开“被要求”的命令执行,而主动思考把一件事情做好的益处与美感。
2."有人整天工作,有人整天做梦,另外还有一种人,他们每做一个小时的梦之后,就赶紧努力去工作,好实现自己所做的梦。"
只要生活里有任何机会,我就紧紧掌握、好好学习,我也从不停止阅读相关的书籍;我知道,要完成一个梦,不可能不需要专业的能力。
我很爱做梦,从来没有停止过;但是,我也从来没有停止过好好工作,为完成自己的美梦而努力实作。
为了使孩子早早建立一种健康、坚强的工作性格,我从小就和她们谈工作;我期待教养是培养的工作,而非日后导正的功课。
3. "人生的快乐不在于做你喜欢做的事,而在于喜欢你不得不做的事。"我发现"喜欢"是可以透过行动来培养的一种心态。
在工作中,我用专心来解决自己的害怕,用行动来克服讨厌的心情。我知道,如果我不喜欢的事越少,我的自由与快乐就会更多。
封面每个人都把"喜欢"说得那么轻松容易、理所当然。其实,一件我们喜欢的事很可能有百分之八十都是非常单调无趣的;问题是,如果不好好做完那百分之八十,就没有办法领会其中百分之二十真正的有趣。
4. 什么我一直能同时做许多事却不觉得累?为什么我很享受蜡烛两头烧的母亲生活?因为我习惯用不同的活动来维持生活感受的敏感度。
即使是只做一份工作的人,如果能把职务上的工作与生活中的工作视为彼此的调节,那些下班之后待做的生活杂事,就不再是单调无味的负担了。
5. 人生中的利与益。“要说凡事都有利可得是不可能的,不如说:万事都可从中获益。”
“机会”与“付出”之后所获得的成长,在我的人生计算中都是工作酬劳的一部分。我但愿孩子能看到金钱之外,这抽象的报酬其实是多么有价值。因为,存在于工作中的价值常常不是他人可以一眼看尽的,但如果连自己都无法体会,那才是我真正的损失。
6. 工作中三件“有益”的事:
在工作中必须学习符合他人的期待,因此这是最好的性格锻炼。
工作提供了练习的机会,从反复中可以精进技术并体验出更成熟的想法。
工作使我对时间必须有更好的规划与管理,帮助我了解效率的意义。
内文插图7. 了解工件的优先顺序。每一份工作都一样,包含着许多的细节与片段,都做好了才是一份“完整”的工作。为了要达成任务,于是我们分工、同时执行不同的工作。就是因为如此 得有人能看出哪些事该先做,哪些事可以缓一下。这并不是说其他事就不重要,只是如果错过了应该先做的事而没有动手,它的影响往往会更大。决定许多事情当中哪一样该先做的判断,就叫了解“优先顺序”。
8. 要慢才会稳,要稳才会快。对照于稳定的心情、稳定的动作,动作快却不思考,或常常犯错需要他人来帮忙挽救状况的人,似乎才给了快与慢重新评估的机会。
9. 如果父母想要检视自己的成果,我认为最有效的评量,是观察孩子解决问题的态度与能力。在这种省视中,父母不只看到孩子,更看到自己。
10. 在职场里,不要事事抱怨与不满上工,也要远离这样的朋友;不要变成他人习惯倾吐怒气的对象,要谨记别让轻易的批评变成不自觉的言语习惯。尤其在众人相处时,附和别人的抱怨不是我们义务。如果你真正把一个人当朋友,就试着用鼓励帮助他克服不平,不要再强加他们坏情绪。
《教养在生活的细节里:写给孩子的工作日记》读后感(七):必要之善:和孩子一起正确认识“工作”,提升终身幸福感
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讨厌”工作,将工作视为“必要之恶”。这类人说自己每天不是被“梦想”叫醒,而是被“贫穷”逼下了床。从周末切换到工作日是最痛苦的,因为“工作时间与自由时间”绝对平行且无法共存。
而蔡颖卿的这本《写给孩子的工作日记》却刷新了我对工作的认知,尤其是在从小教养孩子的如何对待工作方面。其实问题的根源不是工作本身,而在于我们如何经营工作与自己、工作与生活的良好关系。工作,绝对是“必要之善”。
本书作者蔡颖卿,是我最爱的”事业与母职“并驱的经营典范。她籍贯台湾,是著名的畅销书作家、生活美学家。她成功教养两个女儿,曾旅居泰国、新加坡等地,并先后经营八家餐厅,装修设计三十个空间,出版十七本畅销书,并主理一间教养生活空间。
在《写给孩子的工作日记》这本书中,蔡颖卿进一步传递了自己“好好生活、好好工作”的生命热情,从三个方面相互结合,言传了工作的生命意义,身教了与工作建立美好关系的教养方法,至情至理、真实美好。
所以《写给孩子的工作日记》的第一部分,是蔡颖卿将自己多年来在工作的织梦中得到的各种领悟浸润到生活中的教养札记。她提出并解读了很多关于工作的难题,比如:不喜欢工作怎么办?蔡颖卿说用“做”来改变不喜欢的感觉,专心和行动可以克服害怕与讨厌的感觉。对工作日久生厌怎么办?她说保持“香水生活观”,以职务上的工作和生活上的工作相互调剂。工作上想偷懒怎么办?她说记得明白工作是一种承诺的契约。
而对于孩子来说,引导孩子掌握家事能力,对于孩子日后应对工作来说十分重要。洗碗时穿着围裙,那是工作时的仪式感,象征职人的专注精神;用“美”的展示引导孩子收拾房间,那是工作意义的最终体现;做饭的时候,先煮耗时久的食物,那是工作中所需要统筹和时间管理能力,大大提升工作效率。
我想,如果说要把教养放在生活的第一顺位,那就该把和孩子谈工作放在教养的第一顺位。再没有比在渐渐长大的过程中,习得生活能力和书里良好的工作管更真诚的教养了。
蔡颖卿的女儿abby从美国名校毕业后,回到家乡,自己创业做设计工作。从她到美国念大学开始,一直是半工半读,又独身异国,所以颇为不易。《写给孩子的工作日记》的第二部分是女儿和母亲之间,就工作中所遭遇的种种进行的亲子探讨。
查理·芒格说:“做正确的事情能给个人的品格和事业带来很大的好处。”从abby身上展现出来的对工作的责任心、面对工作困难时的应对、时间管理能力、工作中与他人的沟通等各方面,都应了这句话。
这同时也是蔡颖卿精心教养的所开出的鲜艳花朵——“父母能给孩子最好的礼物,不是生活的保障,而是不因变动而永远存在的能力”。
独立,是养育这场目送的最终目的。
《写给孩子的工作日记》的第三部分,是前辈蔡颖卿给所有年轻人的关怀。这也是蔡颖卿的大爱之道,因为整个社会的发展,不端赖于你一人的孩子,而是由所有“孩子们”的努力工作来共同打造的。
蔡颖卿在这里总结了自己二十几年里的工作心得,她建议年轻的工作者要像经营“爱恋关系”一样,经营自己与工作的关系。人生的旅途不能分心,情绪、智力、体力都要打磨。
书中还有蔡颖卿对数位优秀的女性年轻工作者的采访。她们之中有的是蔡颖卿的助理,有的是造型师、医学专家。无论什么行业,她们都是稻盛和夫在《干法》中说的那样对待工作:“人生总是被”贪嗔痴“三毒所控制,要想减少这三毒,最好的方法就是愚直地、认真地、专业地、诚实地投身于自己的工作。不发牢骚,不说怪话,发自内心并用格斗的气魄以积极的态度认真面对自己的工作。”透过她们的采访记录,能更好地引发人的思考。思考什么是梦想的方向。
一行禅师在《和繁重的工作一起修行里》里说:“我们总是习惯把工作时间和自由时间区分对立,这会降低我们在工作中获得喜悦与成功的可能性。事实是,做每一件事的时候,如果全部的身心能够专注于此,我们就能获得自由和喜悦。做一件事,就全心全意地对付这件事,忘记其他的任何念头,这就是幸福的秘诀。”如果工作是绕不开的石头,那就当秉持其为“必要之善”的念头。从自己开始,尝试建立与工作的美好关系,并将这样的理念传递给孩子。因为工作价值观,充分影响人生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