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的迷思》是一本由[英] 蒂姆·斯佩克特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2.00,页数:3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饮食的迷思》读后感(一):抗生素
不管你居于何处,以什么为食,都从水中持续不断地摄入了一剂剂的抗生素。就连瓶装矿泉水可能也无法幸免,人们从不同品牌矿泉水中都检出了曾暴露于抗生素的作用下从而产生了耐药性的细菌。
马蒂·布莱泽再次站了出来,决定用实验来验证。他的团队发现幼年时使用过或终身持续使用抗生素的小鼠,哪怕远低于治疗剂量,体重和体脂都是正常小鼠的2倍,脂类代谢也出现异常, 肠道微生物组成明显改变,拟杆菌和普雷沃氏菌的种类明显增多,双歧杆菌明显减少。
《饮食的迷思》读后感(二):活的污一点、吃的杂一点
节食减肥、运动减肥、生酮饮食,统统不靠谱;维生素、保健品、加工食品,通通不能吃。
书里说:植入一些带有特殊细菌的大便到肠道可以有效减肥;不运动的瘦子比运动的胖子更容易嗝屁;节食太苦,不仅效果不佳,还特别容易反弹;吃食堂没有自己做饭有营养;孩子过敏是因为家里太干净;破腹产的小老鼠相比顺产更瘦弱(人类同理);维生素吃多了容易致癌。
总之,核心思想就是:保持人体健康的关键,是让肠道微生物的种类更丰富,而这需要复杂的饮食结构和不太干净的生活环境。这样才能有更多接触不同微生物、改善肠道菌群的机会。
《饮食的迷思》读后感(三):汇总(未读,看了所有书评和笔记)
基本内容:基因 (无解) 肠道菌落(有解)
1.轻断食:食物种类;进食时间 例:5-2断食法
2.食物种类多变
建议:天然食物优于人工加工食物
天然奶酪,酸奶,红酒,百分之七十可可含量巧克力,粗粮,茶,咖啡(含有纤维素,黑咖啡降低食欲),蔬菜水果,天然未加工食物,蔬菜水果(私以为臭豆腐也可),地中海饮食
3.寻找自己的饮食结构,拓展思维拒绝局限
4.节食运动缺一不可
制造热量差,应人而异吸收不同,但仍有上下限制
运动不可增加代谢,增加肌肉才可提高代谢
《饮食的迷思》读后感(四):自记
这里根据书里的内容并结合自己可能不靠谱的思考,归纳一下提升肠道菌群多样性的方法。
长期看,饮食需要保证多样性,这是肠道菌群能长久保证多样性的基础。
定期喝益生菌饮料,全脂酸奶(低脂酸奶中添加的果糖对益生菌有害),红酒,含活菌的奶酪、豆腐乳,补充益生菌。
益生元的对营造健康的肠道菌群有较大帮助,洋姜是便宜且菊粉含量较高的食物,可作为首选,洋葱大蒜也都很好,可可含量大于70%的黑巧克力可以偶尔吃吃,它里面的多酚还有橄榄油里面的多酚,对益生菌都有好处。
运动对肠道菌群有较大的正面影响。
环境方面,过于干净的环境对人的健康反而不好,偶尔要接触脏环境。
《饮食的迷思》读后感(五):饮食真是一种迷思
这本书作者写的观点很多与平时我们所接受到的讯息很不一样,比如:间歇性断食、关注吃的多样性等等。从肠道微生物的角度,向我们展示了营养结构的千变万化——存在每个不同的个体,每个个体又有长年累月不同的饮食习惯。所以要有一个总结性的关于营养的结论是很难的。
好在蒂姆有世界上最丰富的双胞胎信息库,有大量的自愿者提供的实验数据。所以我认为这本书写的观点还是比较权威的。当然,书中也罗列了关于中国的两个营养学方面的内容。一是引用了中国健康报告,这本书本身就是外国人写的,其实权威性在中国来说不大。还有一个比较长篇引用的是赵立平教授的关于减肥与菌群关系的内容。书里的内容和网上查找的关于赵立平教授内容比较一致。这部分的,我觉得比其他公众号鸡汤文的权威性还是要高点吧。
看完通本比较枯燥的篇章,结论居然很丧。那就是对于食物的作用没有一个定论。只能从大概趋势上总结为,建议关注食物多样化,关注进食时间间隔。
《饮食的迷思》读后感(六):当他在谈饮食时他其实谈的是选择
#饮食的迷思# 因为术后一个月里只能吃流食,可以吃的东西极其有限,我不得不花大量时间和精力思考以及尝试如何在维持生命机能的同时尽可能地补充一些营养,于是对饮食和营养学产生了很大的兴趣,这个时候发现了这本由英国遗传学教授蒂姆写的这本书《饮食的迷思》。
这本书很有意思,作者几乎打破了我们此前对食物的一切刻板印象:比如少吃多运动就能减肥;比如不吃早餐对身体有害,比如一天要吃三顿饭……
他以科学的例证告诉你即使同卵双胞胎每天在同样的环境下吃同样的饭做同样的事,结果仍是不同的,这就是个体的差异,因此永远没有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饮食准则,你需要做的就是了解自己的身体,了解自己体内的微生物群落,从而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饮食方案。
当然,也有一些普世的价值,比如运动不会帮助你减少更多的体重但至少会让你更健康,多吃不同的蔬果会让你体内的微生物种类更丰富……
我想这本书的最大价值,就是让你跳脱固有框架的束缚,去自由地选择,自由地尝试,并承担一定的后果,而这是人类寻找自我必须付出的代价。
《饮食的迷思》读后感(七):客观严谨,颠覆认知
原本是抱着寻求减肥妙招的心态看这本书的,但是看完后发现自己太拿衣物了,推翻了我之前很多的认知,觉得自己太自负了,以前可能通过一些方式瘦下来,就觉得是科学正确的方法,别人瘦不下来就是意志力不够,而这恰恰和书里的论点相反。总结几点:1. 不要盲目相信营养学家、网红、公众号、知乎上的文章,他们的结论很可能是基于不完善、有缺陷的研究实验基础得来的,毕竟营养学这个专业本身就很多topic不能达成共识,并不严谨的科学结论加上耸人听闻的媒体报道,很容易主宰普通人的认知;2. 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同样的饮食方案未必适合所有人,因为每个人基因不同,有的人是真的拥有“肥胖基因”,而且都拥有独特的肠道菌群,肠道菌群对人体的健康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要保持健康,需要保持肠道菌群的多样丰富性,所以不要单一饮食,多吃天然食物,加工类的少吃,就连保健品、维生素补剂也要慎重;3. 食物的功效源自天然食物中所有成分以及食物之间、食物与体内微生物的作用过程中生成的数千种代谢产物,所以光依赖、夸大食物中某种关键成分,还不如直接吃食物本身。4. 所有人,包括我,需要改变固有观念和偏见,尽管这需要很长的时间。
《饮食的迷思》读后感(八):思考与书摘
饮食的迷思 每周禁食一天 我们吃的披萨可能是冷冻食品,高脂高糖,有大量不健康的奶酪 对当前营业学的混乱提出批评:「在科学和医学中,没有哪一个领域像营养学一样充满内讧、缺乏共识、也缺少严谨的实验研究来支撑各式各样的饮食指南声称其所具有的健康功效」 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 热量的吸收与身体能量的代谢,与基因有关,无法改变,除非突变。 人类经过25万代从猿变成了人,又经过5000代从非洲走向世界各地,进入农业时代只有500代,当前期待基因的改变是不现实的,或者有新的技术的出现。 运动与减肥关系不大,但对身体健康非常有帮助 比起隔三岔五猛吃几种“超级食物”,经常食用品种多样的各色食物、蔬菜水果更有利于健康。 其实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正因为这样,将营养和体重看成简单的热量摄入和消耗过程对理解肥胖的发病毫无帮助,并且产生误导。 「成功的关键在于一开始就抛弃节食的想法,不仅从食物的量着眼,而是从食物的组成、种类和进食的时间等各个方面来考虑,重新制订饮食计划,在保证营养摄入的前提下,以可行的方式实现并保持体重的小幅下降。我们应该记住每个人及其肠道微生物都是独特的,我们应该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而不是寻求一个标准公式。
《饮食的迷思》读后感(九):一些记录
1.基因与体内外的微生物决定了健康,身形等
2.饮食应当追求多样化(食物链顶端人群),新鲜(少工业化,少添加,少防腐),简单烹饪(适量接受生食)
3.一周可以追求一两次的红肉与鱼肉,多吃各种各样的蔬果,一定要新鲜,少农药,少抗生素,不喝果汁,多全谷物
4.多酚,硒等抗氧化多的食物,益生元和微生物丰富的食物,例如发酵的奶制品,原始酸奶,发酵的豆制品,泡菜,红酒,藻类,菌类,山药,泡菜,特级初榨橄榄油,等等
5.适度的咖啡是有益的,早上喝黑咖啡可以激活肠道菌群,茶叶含有多酚,但是作用不大
6.每个人个体差异巨大(连同卵双胞胎也不一定一样),对不同食物的反映都是不一样的,学会适应自己的身体和体内的微生物群落,好好养护它们
7.活的别太精致,什么都吃(向两广地区和云贵人民们看齐),别过分怕细菌,少用抗生素,别迷信无糖,无油
8.吃饭时间间隔可以自由分配,看身体舒不舒服,适度的间歇性禁食是有益的
9.地中海地区的人,日本人,原始部落的饮食其实有共通之处,就是利于肠道菌群多样化,并且有益菌群更多,移植肠道菌群可能是未来生物医学的一大方向
10.另外个人觉得吃的如何其实和大脑也很重要,喜欢吃,大脑开心了,身体也开心。某种意义上来说,不应该是自律就是自由,应该是和解就是自由,想开点吧,多去尝尝世界上不同的植物和动物,内心平和,保持好奇与热情,这才是健康的催化剂
《饮食的迷思》读后感(十):通俗的,最新的,严谨科学的,营养知识
很科学严谨的书。可能不太对一些看惯传统营养/养生类书的人的胃口,因为太严谨了,大部分内容没有简单的好或者坏的结论。 术中讨论的内容都有大量的论据,包括数据,实例,引用的观点等等,这些论据大多是两方面都有,脑容量不足的话,这些干货容易让人消化不良。 但这真是本好书,不带有偏向性,不是想宣传自己来吸金,只是非常客观的想告诉读者现在最新的,最可靠的研究有什么成果,有什么进展,而且语言通俗易懂,配合了大量生动点实例,难能可贵的是,连实例都很客观严谨。 里面的核心结论是: 1,肠道微生物是人类的“第二基因组”,①能解释很多基因不能解释的个体差异,包括饮食和生活习惯,以及一些疾病例如过敏等②相对比较顽固,饮食和生活习惯都不容易使其发生永久性改变,暂时性的变化随着时间推移会重新变回原来的成分,③但一些特殊情况下是可以改变的,例如抗生素的使用,④现在收集肠道微生物的信息和如何调整是研究的大热门 2,自然原生态的食物优于精加工的,即使是从原生态食物提取出“有效成分”,例如鱼油,欧米伽3,维生素等制剂,都不如直接吃原生态食物。没有必要怕原生态食物会使某个别营养素补充不足,身体很聪明,营养素大部分会在体内转化,多出的会转化成缺乏的。 3,类似上一条,食物里“有害成分”实际上并不有害,例如饱和脂肪酸,或者大豆蛋白的异黄酮,保证饮食的多样化,食量合理,不过度加工食物就是健康饮食 4,连保质期都不重要。保质期是工厂设计用的。食物放进冰箱后,只要没有变质就都能吃。甚至很多药物过了保质期也能用,只是药效稍微弱一些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