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汉语四千年》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2-03-11 16:13:0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汉语四千年》读后感精选

  《汉语四千年》是一本由黎锦熙 (绘) / 黄复雄 / 和晓宇著作,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8元,页数:3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汉语四千年》精选点评:

  ●基本上是《潮流图》的说明书。写的很通俗(浅薄)。 然而也不是一无是处,几个地方解答了我一直以来的疑惑:汉字简化的依据问题,汉语在语言树的位置,以及跟汉藏语系中其他语族的关系问题。 一直觉得汉字是古中国流传到现在最伟大的文化遗存了,看到20世纪轰轰烈烈的文字革命,心有余悸啊。 简化字虽然也有各种各样的小问题,但也必须承认是汉字活下来最佳的方案了。

  ●导言余世存就汉语二字展开了那么博杂的一篇东西,真是太不容易了,各位角度都是。比较基础扎实的常识梳理,也能关注到不同学者的意见,还能做到图文并茂——其实,这种书只要说人话,都能给打个三星;新文化运动以来的汉语发展,能讲得清楚明白,史料准确,八卦得体,再配上黎先生的原图,就足以够上四星了。

  ●内容没什么创意,但也可以作为一种资料来参考,只是,这个价格实在太离谱

  ●科普读物吧

  ●1926年,著名语言学家黎锦熙先生创编了中英文对照的《国语四千年来变化潮流图》,作为中国教育展品之一,送往美国参展世界博览会,荣获奖章、奖状。黎先生采用“图解法”讲解汉语,以大地山河隐喻汉语历史发展的走向,极富特色和创造性。此图在绘制过程中还获得赵元任,钱玄同,刘半农三位先生的参订。看到此图后,外国人对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钦佩不已。

  ●晋代王羲之的《兰亭序》、唐代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和宋代苏轼《黄州寒食贴》,被称为天下三大行书。

  ●看完《汉语四千年》,感觉有点鸡肋,属于普及读物。该书是借劭西先生《国语四千年来变化潮流图》之名,东抄西抄,凑出这么一本书来挣钱(定价98元),附赠的《潮流图》印刷得也很差。

  《汉语四千年》读后感(一):汉字改革之近代甄嬛传

  《汉语四千年》读后感(二):语言发展并非孤岛,而是经济发展、文化进步、科学发明的合力。

  

借百年前的《国语四千年来变化潮流图》来梳理汉语史。内容虽非原创,素材多为堆砌。语言发展并非孤岛,而是经济发展、文化进步、科学发明的合力。今日中国人往往以为拼音与识字教学是理所当然,但殊不知汉语在近百年来经历了巨大生存危机甚至一度陷于毁灭边缘。汉字这个具有音形义的远古文字独苗差一点就被西方所谓的现代文明吞噬了。甲骨、金文、篆转隶、白话文小说等历史节点,正是每次文字走向平民化、文字载体走向大众化的反映。只不过近代中国在遭遇外部文明冲击时,大规模扫盲的需要才将矛头指向了汉字教育的困难,引出了各种改良甚至取代汉字的方案。其实,规范汉字并没有多少经历多少年,但却是一次书同文的效果,让中国很快跨越了信息鸿沟,赶上了世界的科技进步,同时也加强了大陆的核心凝聚力。

1)文字与书体。说文解字: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礼乐射御书数。王懿荣,“龙骨”,甲骨文,“兆”。金文钟鼎文,石鼓文。书体的发展、篆书、隶书、章草,今草,楷书。永字八法。

2)识字材料:《急就章》,千字文。佛教的传入造成了,四声的发现、三十六字母,反切。

3)汉字简化:草书楷化、古体、同音假借。汉字简化参考了通行于民间账簿、药方、当票上面“难等大雅之堂”的字形。简体字,标准称呼是“规范汉字”,经过数十年,已经充分占据了我们的生活。尽管时不时有恢复繁体字的呼声,但这些呼声这是对传统文化的误读。从甲骨文到隶书,汉字早已脱去了象形文字的字意,偏旁部首已经标准化,想要通过繁体字教学识读古文字是不可能的。另外,古代文字载体昂贵,一个字要表达的含义众多,学习古文的难点在于文言文,古今构词含义有差。这两点不是通过学习繁体能实现的。何况,文字要走向平民百姓,简化是在所难免的,中华文化圈的日语韩语越语都无一例外走向拼音化,训民正音、平假名都曾是“非正式用语”。这些语言在今日全球化冲击下,大量采用音译而非意译,这对文化的独立性而言绝非好事,还给年轻人的外语注入浓浓的口音。因而,与其鼓吹回归繁体,不如正确认识当代书同文的重要意义,在语言教学中加入文化史、语言史、说文解字的内容,让大家认识到今日汉语拼音、简体字的沿革。

  《汉语四千年》读后感(三):《汉语四千年》

  不知道大家是否都和我有过一样的疑惑:拼音是怎么来的,为什么刚好英语的26个字母可以完美的和拼音字母融合在一起?为什么汉字能够成为世界上唯一(应该是)现用的象形文字?为什么我们学习文言文古诗词的时候也能读懂当时作者的押韵,为什么即使经过2000年,《诗经》里的韵脚,我们还是能get?为什么周杰伦的周在大陆用的是“zhou”而TW用的是“chow”?这些一直以来都是我的困惑。从去年找到的《语言本能》到今年的《中国语言与文化》,都没有找到我想要的答案。恰巧那天逛了趟西西弗,在疑惑为什么这次一本想看的书都找不到的时候发现这本书。其实就像作者所说,这本书就是黎锦熙《国语四千年来变化潮流图》的通俗解读,较少有自己的看法,但是对于我这种没有太多理论基础又迫于想知道答案的人来说,真的很受用了。全书大概分为三部分,字、音、中国古代文学,我觉得最精彩的还是“音”这个部分。所以我想记录的看法有以下几点:

  1.关于为什么汉字能够保存下来?其实原因很多,但是让我最有感触的还是因为中国地理位置过于优越:在早期“中国”形成阶段并未受到周围国家的入侵,相反是不断的影响着周围的国家,之后即使有元、清这两大外族统治中国,但这两个民族在发展阶段都是受到中原文化很大影响的,故均未对原来的文化产生冲突。正是因为地理位置的开放,所以也一直和周围发生着影响与被影响,不至于遇到突如其来的冲击的时候被全盘毁掉。

  2.关于“音”。就像前面提到的,为什么直到现在汉字的读音较之千百年前都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这里要感谢的第一个外来文化就是印度传来的佛教。因为佛教在诵经的时候讲究发音的准确,所以在翻译中对照梵语的拼音法的时候分析出了汉语的声音结构,划分出声母韵母,由此诞生了“发切法”(例如:“东,德红切”这样的表述)。这也就是说,当时的人们已经意识到,即使“书同文”但是也有读音不统一的问题,于是开始研究如何准确的记录汉字的读音,这个过程我想肯定是非常有趣的。

  3.关于“拼音”。这本书把拼音的发展讲得非常详尽了,这里首先要讲的就是第二个外来文化:基督教。虽然从唐代以来,在反切的基础上,形成了很多的书籍都是用于讲汉字读音的,但是真正将反切和西方文化结合在一起的还是靠西方基督教文化的传播。宗教想要传播,首先就要能交流。所以利玛窦为了学习中文,用罗马字母标注汉字,这个方法开阔了国人文字改革的新思路。

  4.关于“简体字”。直到看完这本书我才知道,简体字的发展也很不容易。甲午中日战争惨败揭示了洋务运动的失败,不少知识分子意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他们认为,汉字在中国不够普及、国民教育跟不上节奏最终造成了战败。于是,民国时期的知识分子们决定向其他国家学习,逐步简化繁体字,再抛弃难学难懂受众面窄的汉字,沿用“世界语”,就是罗马化、拉丁化的文字(26个字母组成汉字的拼音做过度,再抛弃汉字留下拼音,进而中文还就没有声调了......)。说实话,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以gmd的尿性是很难推动这件事的,论起实际行动还不如gcd在革命根据地据此推行的扫盲运动(所以gd、td动不动就拿繁体字简体字说事真的是很没有文化啊......)。新中国成立后,连毛主席都支持过推行拉丁化汉字,最后因为把推行普通话放在了前面同时社会出现了别的的问题而搁置了,直到20世纪80年代再重启文字改革工作的时候,也没有再提及这个问题了。

  有一个细节比较有意思,在民国时期,有人认为,抛弃孔孟之道这种腐朽文化的同时也应该彻底抛弃害人不浅的汉字。幸好这个没有成真。因为回过头来我们不难发现,我们很强的民族自豪感认同感,很大程度上就是来自文化的传承。如果我们和日本、韩国一样抛弃拉丁化文字(当然他们抛弃汉字的原因是不想再受中国的影响,想彻底独立),中国又会浪费多少纸张了......

  5.所以有时候真的是缘分,正在第三部分文学看到《西洲曲》的时候,手机里放的歌正好是黄诗扶的《吹梦到西洲》——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突然想起来今天和朋友聊天,她感叹这个国家真的是“天选之/国”啊,我深感同意。

  《汉语四千年》读后感(四):源流四千年,关键在近代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汉语四千年》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