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学概要》是一本由裘锡圭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8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文字学概要》精选点评:
●也太好看了吧!明白晓畅,又有深度。
●不是深蓝色封皮的吗?……是文字学,也是语言学;书法史可入,考古学亦可入;碑帖爱好者可观,训诂爱好者亦可观。然终是文字学。比起前此所读的书,这书让我最为深切地感受到——什么是汉字。如果大量的文学作品是一首首缠绵的情诗,那么此书只是一句简单而铮铮有声的“我爱你”告白。
●一直想按vocabulary builder的体例写一本汉字常用字字源、演变、用法手册
●买了最新版的来读,其中要义还是没有掌握
●古文字研究的“圣经”
●手抄本
●经典教材
●虽然大家都说好,但是体系太混乱了,最讨厌这种体系混乱的,台湾版好一些,但是还是受不了,大陆版更令人无语
●感觉。。。撸第二遍还是借修订版吧。。。
●七个好友读过,评分10分。
《文字学概要》读后感(一):【數字戀愛】配套讀物 by xiaosheng
原帖地址:http://bbs.lehu.shu.edu.cn/Article.aspx?aid=15228&page=124
西非的約魯巴人曾經習慣於用海貝來傳遞信息。
在他們的語言裏,當“六”講和當“被吸引”講的那兩個詞是同音的,
當“八”講和當“同意”講的那兩個詞也是同音的。
所以,如果一個年輕男子把串起來的六個貝送給一個姑娘,
這就表示“我爲你所吸引,我愛你”。
姑娘的答復可能是串起來的八個貝,這就是說:“同意,我跟你一樣想。”
(裘錫圭. 文字學概要[M]. 北京:商務印書館,1988. 4)
ackground music(范曉萱):
3155530,都是都是我想你
520是我爱你,000是要 kissing
7788250,都是都是在骂你
570是我气你,744是ㄎㄧㄒㄧㄒㄧ
——【F1848】幕後花絮——
小聲腦殘:男送六個貝,女加兩個貝,表“同意”
那麼,女減兩個貝,還四個貝,是不是表示“不同意”呢?
裘錫圭先生:同音!同音!
小聲再腦殘:六,six,音近 sex,“被吸引”
八,eight,音近“哎”,“同意”
那麼,還四個貝,是不是表示“不同意(你去死)”呢?
《文字学概要》读后感(二):我爱汉字
印象中这本书我已经借了三次,三次整整两个月,前两次只能眼见她躺卧书架上到期,虽知其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必读书”之一,但没时间翻,这次我总算没有再蹈前辙,硬是抽空把她看完了。
虽然身为中国人,但我在上大学之前只是单纯得把汉字当“记号字”使用,根本没有体会其神韵,也根本没有发现汉字竟有如此之内涵。对此,我愤恨地认为,应试教育和水平低劣的语文老师难辞其咎。幸好上大学后自由的读书生活给了我一次深入了解老祖宗智慧结晶的机会。
汉字是门大学问,可惜中国13亿人当中没有多少人察觉到。而阅读本书使我们有机会了解汉字发展、演变中的沧桑。初读有点繁琐,但静心读之,如含英咀华。读的时候发现自己以前很愚蠢,看了点关于汉字的书,结果染上了“汉字分析”瘾,什么字看见了都要胡诌一下,甚至连简化字都敢就此瞎解释,实在是愚不可及,要知即使是最为常见的汉字,如想做出严谨的学术解释,非得求本溯源,方才有据。对于一个普通读者来说,直接读《说文解字》而不参考权威注解的一定会误入歧途。读的过程中发现很多汉字结构已经彻底乱了(如“射”“得”),我们只能无奈地沿袭历史的错误,厘清它们的结构虽然可以还她们本色,但他们更象形、更表意,但已经不可能了。
简化汉字,虽然有很多好处,比如减轻了写字认字的负担(如“龟”,“尘”)。但很多时候简化掉的恰恰是汉字的神韵,不仅使其丧失了一部分象形、表意功能(如“斗”“节”)而且还加重了某些汉字的负担,如果把用“雕”简化掉的字一一还原,我们除了增加几个常用字之外,还将得到更加准确的汉字,这对知识分子来说是件好事。
本书后半部分关于“假借”越来越专业,远超出了一个普通读者的兴趣范围。我只能跳读再跳读。也知道了点艰深的学问:有些字是被假借,意义被附加的,不是其自行衍变。复合体字将引申字义转嫁到其声旁的字,如“视”“指”。
读完本书后,温习再三,还是不忍就此归还,于是就依样画葫芦,把一些有意思的汉字原形画下来,以供回味。竟然也作了一大张笔记。
汉字虽然存在种种遗憾,但中华民族的智慧已经很让我自豪了。
《文字学概要》读后感(三):普通人也应该看一看
本书写的浅显易懂,深入浅出,我觉得每个中文系的学生,乃至每个对汉字感兴趣的童鞋都可以读一读。
本书不是简单的学术介绍,而是融入了作者的治学心得的。作者本人的研究心得,这点最为宝贵,是时下通行的各类教材最为缺乏的。
三书说是作者提出的,虽然现在讲文字学的老师一般还是采用传统的六书,但从科学的角度讲,作者提出的三书说更有说服力。
书中举了大量的例证,我曾把这些例子全部整理了出来,闲来无事看一看,很是有趣。
除了例证,还有理论。例证是用来证明作者的文字学理论的。对于流俗通行的许多观点,作者进行了深入仔细的辨析,客观实在,不掺杂个人偏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作者自己的科学的、体系严密的观点。
凸出的是在术语的使用上。作者辨析了流俗对于文字学术语的许多滥用之处,严格的纠正。
现在许多中文系出身的人缺乏严格的语文训练,常常闹笑话。比如现在的中学语文老师,以及他们所教出来的非中文系学生,盲目的把“错别字”与“通假字”混为一谈。这是缺乏基本的语文常识的表现,令人很痛心。
在简繁字的问题上,书中有一句话我印象深刻,原文不记得了,大概意思是:汉字发展的历史是简化与繁化并存的,简化是汉字发展过程中主流的趋势,但是,在汉字的字形已经稳定的前提下,单纯为了减少笔画而破坏汉字的结构,这样的做法是很值得商榷的。
是啊,汉字字体由篆书到楷书,字型由繁杂到简单,这都是汉字简化的历史事实。但是,自楷书形成之后,中国汉字的结构已经稳定存续了一千多年。楷书(繁体字)虽然象形功能大大减弱,但在汉字的结构上,它是可以分析的。而现在的简化字,不是根据文字学的原则来的,而是单纯为了省去笔画、书写简单而来的,这就导致许许多多的汉字变成了“记号字”,变成了完完全全需要死记硬背的记号,而再也不是形体结构上可分析的了。
最后,我们之所以有偏见,(或者说之所以愚蠢。)只是因为我们对事物了解的不够深入。理解消除隔膜,理解消除偏见。阅读这部介绍中国文字的书,可以让我们心思更加清明,唤起我们的理性,消除流俗加给我们的关于中国文化、中国文明的偏见,让真知得以流淌,建立我们的民族自力自信。
总之,本书是以文字学理论为纲、以汉字的历史演变为目写成的,很值得一读,读之必然受益匪浅——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更是观念上的。
《文字学概要》读后感(四):何以不作教材?作教材可否?
读罢此书,首先想说的就是:何以不作教材?
过去,咱们的语文课本虽然有简单地在附录中,提到过造字的几种方法与象形文字的源头性质。可是,知道的那些凤毛麟角无异于盲人摸象。在学习和记忆繁多的汉字,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是肯定是有负担的,在“不明就里”的情况下更是难于记忆。甚至质疑记忆的方法,比如很多形声字的声旁讹传与语音改变,以至于疑惑形声字的记忆,咱们常常说“读字不要读边(偏旁)”。
通过此书了解造字源流与方法,首先是利于理解个体字的。例如,“其”字本来是以音假借“箕”字(象形文字阶段)的,后来才在“箕”字头上加符号“竹”来分化二字。这就是为什么抽象的虚词、冠词的“其”、“我”、“汝”可以有形象的原因。
其次,假借同音字的文字使用和再造方法,也许有利于我们理解语文学习中的古汉语部分的“通假字”,过去咱们还以为是古人写错字(可能是语文老师水平有限)。
再者,形声字的“读字不要读边(偏旁)”也是语言的演变有关的,并不是古人造字要为难咱们(这类声音不对路的形声字是广东高考语文卷的最爱),而是语言总是有变化的。比如“寺”字,上半部的“土”原来是篆文的“之”,而与“土”相似。其实“寺”从“之”音,但是现在普通话从北方口音,故而不同,用粤语一试便知。如果广东高考出题老师“深明大义”,也不必难为自己人了。
如果可以编作教材,用于小学还是中学?这里涉及的文字教学,不再是语文老师的“望文生义”了,要引入古文字的教学,或者起码引入古文字才说得明白。这样一来,对于语文老师的古文字学习就有要求了。但是,古文字学的具体内容由于考古资料的发现与学术界的争鸣,仍在发展,有很多“尚无定论”,编入教材又当如何处理?
最后,我不免疑惑文字源流的教学与简化汉字的初衷是否冲突?简化汉字不正是为了刻意用没有象形意义的“记号”来“删繁就简”便于教学,为了解脱”文盲中国“而应运而生的?如此一来与复杂的文字源流教学是不是有”搬石头砸自己脚“的嫌疑”?
所以,得向高手询问:作教材可否?
《文字学概要》读后感(五):从岳云鹏相声“瓩”谈多音节汉字
春晚岳云鹏相声《妙言趣语》中有个“瓩”,读作“千瓦”,网友后来又发掘出一些此类汉字,例如:兛(千克)、糎(厘米)”、呎(英尺)、哩(英里)等,这些字多是十九世纪初中国翻译外来度量衡单位而造的字。按照1977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和国家标准计量局联合发布的通知,这种字已经停止使用。
海淀ming很好奇,汉字从造字之初到其发展演变至今,还有出现过这种多音节汉字,或者现在还保留这种多音节汉字吗?于是这两天翻看关于文字学的书籍。发现裘锡圭先生的《文字学概要》有不少关于此的讲述。总结归类如下几种情况:
一、汉语中一些双音节语素,早在汉字萌芽时就已经存在了。比如“凤”字,古文写作“鳳”,据张政烺考证“凤”在殷商时期可能读做“凤凰”,“凤”是凤凰的双音节语素合成的。
二、汉语中具有两个以上音节的语素通常是通过假借或造字,写成了两个字,比如徜徉、蜈蚣、徘徊等。其实这些词都可以写成一个字而读两个音。而且这种例子是存在的,战国时代的印章把“邯䢷”写成甘+丹+耳刀旁。
三、合音字。百度关于“多音节汉字”的词条举例:1924年,杜定友创“圕”字代替笔画繁多之“图书馆”三字,今读作tuǎn(“图书馆”三字的合音),曾经为多音节字读音为“tú shū guǎn”。其实还有比这个字更早的合音字还在使用,比如:甭(béng)孬(nāo)嘦(jiào)嫑(biáo)
四、两声字。汉字六书造字法中有形声字,但也有些是两声字,即两个部分都发声,只不过声音接近,所以读音是一个音。比如:啎(wǔ):“牾”的古体字,背逆;抵触的意思。㠱(jì):长踞也。
为什么汉字中的多音节字不像英语等西方文字那么长见呢?这恐怕和人类文字的演化有关。按照《文字学概要》所述,世界文字的演化过程是:最早是表意的埃及圣书文字和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然后才有了表音表意的汉字,然后才有表音的阿拉伯和西方文字。那么这几种主要文字有什么特点呢?出版于1936年的《上古神话演义》对此做了生动的演义,以下内容不是考古证据,仅是故事。
书中舜的老师务成先生说:“远古时期创造文字最著名的有三个人:一个名字叫梵,他造的字,从左而右横写的(即西方的印欧语系)。一个叫佉卢,他造字,从右而左,亦是横写的(即包括阿拉伯语在内的闪含语系)。一个就是仓颉,他造的字,每个字大多从左而右,但是连贯起来,又是由右而左(即包括汉语在内的汉藏语系)。”
舜评价这三种文字:“三种文字,仓颉的字自上而下,再自右而左,其势较顺;佉卢的字横衍左行,其势较逆。所以书写的时候,佉卢文字不如仓颉文字之便。又佉卢文字结构较散漫,亦不如仓颉文字的整密。所以比较起来,用佉卢文字的国家,强大的虽有,但它的文化恐不能如用仓颉文字之国家的发达悠久。这就是顺逆难易的关系。仓颉的字,个个团结得起,少的只有一笔,多的几十笔,但是都用一式大小的匡格去范围它。至于梵文,横衍斜上,如蟹行一般,虽则恣意肆志,可以为所欲为,然而未免太无范围了。将来中外两国的国民性,就受了这种文字之陶熔,一则日益拘谨,一则日越放肆,背道而驰。”
务成先生问道:“将来如果两种文字因此而发生冲突,你看哪一种文字占优胜呢?”舜说:“恐怕横行斜上的那种文字占优胜。因为自由二字,是人人所爱的。匡格范围的束缚,是人人所怕的。两种比较起来,自然那一种占优胜了。不过,文字就是一国的精神,文字既然变化失败,那么到那时,我们中国立国的道德精神,恐怕亦要打破无余,不知道变成一个什么景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