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那些特别善于表达自己观点的女人们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1-02-10 04:07:3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那些特别善于表达自己观点的女人们读后感精选

  《那些特别善于表达自己观点的女人们》是一本由[加] 米歇尔·迪安 (Michelle Dean)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6,页数:2020-5-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那些特别善于表达自己观点的女人们》读后感(一):不为了表达而表达

  

一、书的总体定位

我发现最近写女性独立或者女权主义相关的书有点多,这本书我觉得就如标题所说,重点在说善于表达,而不是女权。

二、我对书的观点

总体来说,这本书看后比较无感,这是个人原因,一是因为这几个描写对象我不是很了解,背景知识有点缺乏,代入感和理解程度就达不到,自己文化造诣还是不够;二是和我想象中的不太一样,原本我以为是观点性强一点,但看了之后发现更多是讲主角的生活经历,从经历中看这些女性的个性与表达。

三、我对这个主题的观点

我认为能否表达观点对性别没有很大区分,更重要的应该是观点能否产生影响力,而影响力又跟社会地位等一系列因素相关,所以究其根本是女性如果提高社会地位的问题。进入职场后,我发现女性所面临的挑战和境遇相较男性而言确实困难一些,这种情况反而倒逼女性越来越优秀,这其实也是一种角度。

  《那些特别善于表达自己观点的女人们》读后感(二):那些特别善于表达自己观点的女人们

  

https://athenacool.wordpress.com/2020/11/09/%e9%82%a3%e4%ba%9b%e7%89%b9%e5%88%ab%e5%96%84%e4%ba%8e%e8%a1%a8%e8%be%be%e8%87%aa%e5%b7%b1%e8%a7%82%e7%82%b9%e7%9a%84%e5%a5%b3%e4%ba%ba%e4%bb%ac/

那些特别善于表达自己观点的女人们 [加] 米歇尔·迪安 (Michelle Dean) / 冯璇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2020-7

子扉我 2020年秋 季风异次元空间三世

原载回响编辑部微信2020年11月10日

  《那些特别善于表达自己观点的女人们》读后感(三):《那些特别善于表达自己观点的女人们》读后感

  

这是一本生活在20世纪的十位杰出女性的优秀传记,严格来说这并不是一部传记作品,作者写作此书的动力在于探索这些女性,是什么把这些女性塑造成了她们后来成为的样子,她们是优雅的辩论者,她们会受到男性的阻碍,但也从他们那里得到过帮助;她们容易犯错,但不会被自己的错误定义;更重要的是,她们完全不会被人们遗忘。她们有的并没有明确地标榜自己是女权主义者,甚至有时还站到了女权主义的对立面。韦斯特认为,“勇敢的女性一直存在,所以女权主义不是创造了这种勇气,而是让这种勇气在土壤中扎根。”汉娜·阿伦特与麦卡锡渴望以女性身份发表观点,但是她们从来不希望自己的性别成为一个定义她们的特征。

对于书中十位杰出女性比较熟悉的是阿伦特与桑塔格,汉娜·阿伦特对于极权主义的论述影响深远。而这本书可以让我们可以了解到十位杰出女性之间的交集和联系,她们有的是作家,有的是电影评论家,她们通过书评、影评、小说、严谨的学术著作等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她们有的成为了最好的朋友,如阿伦特和麦卡锡,有的则存在矛盾或对立,如麦卡锡和桑塔格,但是她们的共同点即在于不和善,不屈服,不避讳,用声音与社会的涡流对抗,作为公共知识分子,这些女性的声音穿透一个世纪。

这些女性是20世纪美国文学和知识历史被隐藏的核心,这本书的优点也正在于极其精准地总结了她们的生平和成就,更重要的是,她还发现了这些人之间的联系。

这本书读起来并没有那么轻松,一些太长的句子不是很容易理解,但丝毫不影响这是一部极其优秀的著作。

  《那些特别善于表达自己观点的女人们》读后感(四):她们最终抓住那些让她们与其他人不同的东西

  

相比起中文标题,书的原标题《SHARP》更能明确的表达书中主题。

在现有记录的20世纪成就中,绕不开书中所列举的女性。她们所获得的是通过奋斗回来的成就,她们不容易被当时以男性为主导的圈子所接纳,讽刺的是,也不被一些女性或女性团体所理解。

作者在书中描写了很多这群女性独特的地方,如苏珊•桑塔纳不喜欢公关经理对她的形象处理,“这不就是那种极端时髦的情况一一我和劳森伯格一《生活》+《时代》肯定会大肆报道,这等于确立了我就是那种‘拥有一切的’女孩儿,是新版的玛丽・麦卡锡,是麦克卢汉主义( Mcluhanism)+“坎普”的女王,这些不都是我想要抹杀的东西吗”。可以看到桑塔纳内心希望人们对她的印象应该建立在她的文字(她的人格面具)上,而不是单纯的表面形象。这种对女性的理解和评价方式也一直持续到现在。

还有阿伦特对采访她的记者所说的,“ 我一直觉得有些职业由女性承担是不成体统的,那不适合她们,由女人下命令就是不怎么好看。一个女人如果想保持女性化,就应当尽量避免陷入那样的处境。我并不知道我的想法对不对…这个问题本身对于我个人来说无关紧要。最明白的说法就是,我一直在做我喜欢做的事情”。

这些书还有很多关于她们追求自身所想要的成就,却不认同女权运动的内容。所以,如果想把这本书归纳为女权主义的书,是得不到共鸣的。她们也“倾向于不去追求那个可能是唯一认清了这种困境的运动对她们的认可”。因为她们只是“认为一个人应当做自己想做的事”,而无关性别,无关其他。

20世纪的女性解放运动达到了一个顶峰,但是恰恰这群现在看来很具有代表性同时锐利的女性,她们不认同女权运动,或者对其带有怀疑的态度去看待。

最后,看完整本书有一个感觉就是所描写的女性都是普通人,她们会暴躁,会自我怀疑,会犯错,会脆弱敏感。也正是因为这一面,让人意识到:人无完人,她们也是普通的一员,但也不会减少她们锐利的光芒。

  《那些特别善于表达自己观点的女人们》读后感(五):她们配得上世间所有的溢美之词!

  

让一个惯于讷言的人去为这本如此优秀的书写书评,也该算是一种特别的戏谑吧~~

作者细数了那个年代中彼此有关联的十几位先锋女性,她们的智慧与犀利令人兴奋而激动。那些不妥协、不避讳、不屈服的坚定声音,与时代的巨流裹挟相对抗,从而为世人带来新的希望......

书中的那些【令人眼前一亮的女人们】都有一种特质:她们勇敢、直率、特立独行,不畏世俗,勇于在男性为主宰的世界中争得为女性、为自己心中的思想与主张而发声的一席之地!她们配得上世间所有的溢美之词!她们是时代进步中的闪耀明星!

是的,她们当然不完美。但也恰好是这份不完美,才让我们有理由、有机会亲近她们,并与之为伍......

社科文献【索恩】系列中的这本新书,堪称一部美妙的纪录片!

(译者冯璇,在社科文献也有多部译作,可谓值得信赖、本本精彩!~)

宜阅读。宜珍藏。

  《那些特别善于表达自己观点的女人们》读后感(六):特立独行又真实锐利的女人们

本书出版前就十分期待,阅读后虽对行文内容的“格式性”有些许失望,但不失为一部为20世纪美国女性成就“正名”的佳作。全书对帕克、韦斯特、阿伦特、麦卡锡、桑塔格、卡尔、迪迪翁、埃夫龙、阿德勒、马尔科姆几位先锋女性的智慧、卓越以及锐利进行深入探索。描绘个体背景生活,将锐利文字嵌入其人生长河节点中。同时代不同女性人物以及知名人物之间的互动、评论穿插其中。诚然,只有真正写作之人才能知道自己发表一篇文章,形成一篇论著的动机。但作者详细的背景挖掘,或许可以为读者打开一个审视的窗口。

人生背景的不同、时代的些许错位使每位书中的女主角都有着独特性格和风格特点。但他们背后拥有的共同点,也在阅读中有所展现。

· 她们会对自己一生碌碌无为的恐慌而焦虑,深刻体会在那个时代保持思想独立的重要性。她们不断探索自己的可能性,不走“常规路线”,致力于发掘不同,确定自己的文字基调,不怕发出锐利的声音。

· 她们都拥有脆弱又坚韧的一面,或多或少受到感情经历的影响。无论积极或消极,他们在感情中有女性脆弱的一面,但不会深陷其中,反而将经历获得的坚韧融化到自己的文字之中。

· 她们都会有对其他女性由衷的欣赏。例如,阿伦特与麦卡锡的友谊便是如此,即使全世界都不认可自己,但拥有灵魂伴侣的朋友,真实的欣赏和认可成为彼此的意义。

· 她们中许多性格带有强烈的自我批评倾向,或许是为了坦然接受他人的批评,或者为了堵住别人批评的嘴,亦或只是单纯的进行自我审视。

· 她们中的大多数都对女权运动抱有怀疑论的观点,不同时代之下不同主角对女权主义的反应和参与度不甚相同。但她们不愿意被划为一个群体之内,她们看到了女权主义背后隐藏政治利用的可能。她们中的很多人不承认自己是女权主义者,但却用自己的语言为刀,文字为矛,被后世树立为真正的“女权”代表形象。

女权主义从来不是一个过时的话题,他随着时代的起伏波动翻起层层波澜,但如任何“主义”一般,都存在被曲解、被利用的可能。更别说运动内部的愚蠢对抗才是瓦解的原因。作为女性,了解女权主义背后代表的意义,用合适的方法推动当代女权主义运动的前进,不惧怕发声,但绝不乱发声。可以将女权主义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但这建立在充分理解并完全赞同的基础上。绝不攻击那些还没有理解女权主义,或者有自己生活准则而拒绝女权主义的女性或男性。毕竟,女性平权的目的在我看来是为了最大程度消除男女性别偏见,回归最基本的我们皆为人的权利,在这一点上女权主义运动本身也需要警惕。

  《那些特别善于表达自己观点的女人们》读后感(七):当我们在谈论女权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初看本书标题,我便感到难于言表的惊喜。尤其是扉页那句“献给每一个曾经被别人告知‘太聪明不好’的人”,让过往许多令人迷茫、不解的被诋毁片段又重新闪回,好在今天的我已经可以怀抱这份天赐的礼物,直面自己的人生与欲望,勇敢向前。同时,我认为这本书的出现,在今年——网络上的性别对立势头愈发严重的一年——是如此相得益彰。

本书通过对上世纪西方一些知名女作家的摹写,生动展现了这些女作家是如何成为“善于表达观点的女人们”,同时也从侧面展现了那些年代的西方社会,女性权益之路的坎坷歧途。当我开始起稿这篇书评时,就不断地听到了一些男性的观点,比如“女性也并不是凭空产生那些想法的,像海德格尔就影响了阿伦特的一生”、又比如“这些好斗的母鸡们的确不太适应我自己的道德观念和审美理念”......诚然,从某些角度来看,这些说法都没错,书中的女主人公们具有当第三者的、生下私生子的、婚后出轨的等等由现代的道德观看来无法接受的行为,以及似乎她们成名之前或之初,都免不了被更年长更有才华更有名望的男人吸引的事实,这一切似乎让她们的正面形象还没在读者心中构建起来,就已经开始坍塌。但我却只能将这一切视为男性视角下的傲慢表述,首先我从来不觉得私生活很乱能证明一个女人有道德上的瑕疵,每段恋情皆有男女二人共同组成,在书中的男人(往往更年长)不止一个情妇的情况下,着重去唾弃女性的恋情,这是何其深的偏见;同时,正如阿伦特评价瓦恩哈根的那个说法——”有意识的贱民“,当男性表达与男性获得成就过于理所应当时,他们根本无法理解女性羞于表达自我想法的胆怯,无法明白优秀的女人总有着过于不匹配自身能力的自卑,可很多女人懂。当瓦恩哈根不再为”犹太女人“的身份感到耻辱时,所有敏感的”有意识的贱民“女性都该为自己拥有的接近本能的共情能力而自豪。

进而,我想起之前亦有女性网友觉得国内性别歧视问题并不太严重,因为她自己及身边的朋友,没有谁的家庭重男轻女,也没有在上学或就业时遭遇因性别造成的不公。但我想,性别歧视也好,种族歧视也罢,这类冲突从来不是一个可以“以个体叙述为参照”的问题,尤其我们不应该以“自己没遇到过”为由来否认问题本身的存在。正如奥巴马不可能以自己当选了总统就否认美国仍然存在种族歧视问题,因为当奥巴马作为美国第一位黑人总统被大书特书时,本身已证明了人们仍在对歧视进行抗争,也正如董明珠般的女性成功人士被褒贬不一的大书特书,正是说明我们的社会并非已然性别平等。

而国内的性别歧视问题,真相实质十分严峻,无论是许多学校的不同性别以不同分数录取的问题、很多行业以生理差异为由明文不录取女性的问题、层出不穷的女德培训班、网络上生活中大量物化女性发言、仍然存在的“招娣”“来娣”等女名、大量“接男宝”祈愿贴、喊着“生男生女都一样”却在一胎是女孩时一定会生二胎的夫妇,以及最隐形却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对女生“什么年龄做什么事”的规训,女性的年龄焦虑不过是全社会对于女性生育价值感到焦虑的一种捆绑,而大部分号称开明的父母也只会“谈丁克色变”。

因着“妇女能顶半边天”的缘故,新中国的女性有了接受教育、出外工作、经济独立的权利,但是这条女权之路仍然任重而道远,在各行各业都能发出女性的声音尤其重要,正如韦斯特所说:

什么时候我听说有一个国家允许自己因为对于一个彻底秃顶的女作家的热情而被搅得天翻地覆,甚至濒临战争的边缘,那我就相信女权主义的斗争已经结束了,而且女性已经获得与男性平等的位置了。

  《那些特别善于表达自己观点的女人们》读后感(八):“我明白她们想说什么,这让我感到不舒服”

  

通过阅读,浮光掠影地认知了12位“锐利(sharp)"女士(其中的两位:赫斯顿、莉莲·赫尔曼,几乎是一笔带过!)。

由于本人才疏学浅,这些作家、学者的著述基本没有涉猎过!12位中,知道或听到过名字的也不过只有阿伦特和桑塔格!因而在此不敢妄言,只简略表述“那些”一书的读后感以及对这些知性女的粗浅理解吧。

总的感觉,“这些女性都是具有毁灭性、充满危险、善于狡辩的……”(后记),但“她们完全不会被人们遗忘”(前言)!

她们不输文采

她们的共同点是“都能写一手令人难忘的文章”!她们才华横溢、天赋异禀。没受过什么教育的多萝西· 帕克因一首小诗开启职业写作之路;韦斯特因用评论攻击小说家而成名;汉娜·阿伦特让公众注意到自己的是一份近五百页的关于极权政治的论文; 玛丽·麦卡锡在上学时就与他人创办杂志并写了她的第一篇书评; 苏珊·桑塔格作为作家的首秀便得到汉娜·阿伦特的高度评价; 宝琳·凯尔因一针见血且固执己见而 影响了后来的许多重要影评人;迪迪翁还是一名大四学生时,因获散文奖就得到了第一份杂志编辑工作;埃夫龙则是由一名优秀记者出身而成的好莱坞最佳编剧;雷娜塔·阿德勒“从一开始就具有一种能够无比确信地提出观点的天赋”;马尔科姆则是大器晚成。

她们略显风骚

相较于这些女性的才华,书中对她们的私生活几乎躲躲闪闪,似乎是担心会抹杀她们的形象,但恰恰这是她们性格塑造的不可或缺的一面。字里行间中,我们可以看到:多萝西· 帕克与第二任丈夫,离婚、复婚、再离婚!会在“酒吧里醉得不省人事”;韦斯特与自己攻击的有妇之夫小说家偷情、生子;汉娜·阿伦特在大学时与教授发生婚外情,最终被离弃;麦卡锡“有过一系列婚外情,不过没有哪段关系是长期的”;桑塔格对第一次与女性发生性关系的看法是“它不啻一次解放”!而在后来的人生中,她与女性和男性都约会过……;凯尔遭遇的也是未婚先孕、始乱终弃,甚至被男人不承认孩子是自己的!埃夫龙的婚姻观念可能是:考研婚姻是否成功不一定要看婚姻是否持续到最后!

她们杠精毒舌

整部书读下来,不论是书的作者还是引用的相关评论,针对这些知性女的辞藻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尖酸刻薄!尖刻嘲讽!(帕克);口无遮拦!锋利辛辣!争强好胜!(韦斯特);轻佻!自大狂!(阿伦特);麻木不仁!傲慢无礼!人身攻击!(麦卡锡);自大愚蠢!专横傲慢!(桑塔格);尖酸刻薄!傲慢愚蠢!(凯尔);趾高气昂!令人失望!缺乏诚意!(迪迪翁);油腔滑调!猛烈凶狠!恶毒刻薄!(埃夫龙);风格夸张!辩论严苛!“攻击方式准确无情”!“实现毁灭性的连续攻击”!(阿德勒);“微妙但极具毁灭性的间接攻击”!(马尔科姆)。

买噶!这到底是些什么样的女人啊!

她们特立独行

她们中不少人写作的初衷仅仅是“因为缺钱”!她们往往因一篇文章就扬名立万!她们绝不循规蹈矩,甚至感冒天下之大不韪!她们中从事过电影(电视、电台)、新闻的大有人在!她们大多数人极具智慧,人也很漂亮!

闭卷遐想,这些好斗的母鸡们的确不太适应自己的道德观念和审美理念。无论自己是否浅薄与粗陋,间或夏虫与井底之蛙,但在赞赏她们的天赋、智慧和锐利之后,还是敬而远之吧!

  《那些特别善于表达自己观点的女人们》读后感(九):“人们认为她们是有危险的塞壬”

  

英国古典学家玛丽·比尔德曾经在《女性与权力》一书中写道,”……在准备这些演讲稿的过程中,我时常想到的就是我的母亲。我想搞清楚该怎么向她,以及向其他数以百万计的仍然经历类似挫败的女性解释——就像我在对自己解释那样——那些阻遏女性发出声音、拒绝认真对待她们,并且斩断她们与权力中心之间联系的机制是多么深地植根于西方文化之中。”

比尔德的话带着她一贯的“忿忿不平”,而如果回头追溯她的成长史,她与她母亲的一生却经历 了女性政治权力的重大变化:当比尔德的母亲出生时,英国的女性还无法在议会的选举中投票……尽管这样,比尔德的母亲却在有生之年目睹了第一位女性首相的就职。

在中西方的文化语境中,女性的主要形象无外乎“母亲”、“妻子”、“媳妇”、“女大学生”、“女白领”、女明星”等,不难看出——女性的 “形象”大部分都与家庭、外表脱不了关系。

而当从一个女人口中说出,女权、主义、权力这样的词语时,人们往往对这些女人们露出了惧怕与偏见的态度,因为人们往往幻想这些“特别善于表达”的女人们或许是天生的塞壬、具有着歇斯底里、毁灭式或是充满危险的性格。

《那些特别善于表达观点的女人们》一书正是对这一舆论的精准反击。作者通过洞察力的观察与表述,告诉我们女性与权力的关系并不是悄然进行的过程,那些并不悦耳的、至今仍充满力量的’sharp’的声音是如何被女性作家们表达,并成为了二十世纪思想史中振聋发聩的声音。

二十世纪,是一个没有人渴望听到女性就任何事情发表观点的世界,“你只能用你获得的声音说话,而且你获得的这种声音的音质和音调是由你所有的经历决定的。”

在米歇尔·迪安所著的这本书中,作者通过截取诸如多萝西•帕克、汉娜•阿伦特、玛丽•麦卡锡、苏珊•桑塔格、琼•迪迪翁、诺拉•埃夫龙和珍妮特•马尔科姆等穿行于二十世纪美国的文化和知识生活中的女性的生活截面,展示了围绕在这些女人、社会中的大小事件与当时社会的评价。

这不是一本关于女性作家们的传记,而更像是一部夹杂着回放、快进、倒叙的剪影式的合辑。本书并没有停留在对这一类“特别”的女人们的群像刻画,而是反复强调个性。那些在思想史上留下姓名的帕克、韦斯特、阿伦特、麦卡锡们,她们抗拒被定义——尽管我们习惯于用“XX主义”以这样的方式去描述她们。在书中,这些女人们的人生轨迹穿插交织,她们之间的争论也火星四溅,甚至像她们与那些总是轻视她们作为记者、小说家、批评家和诗人的价值的男性之间的争论一样激烈。

在《特别善于表达自己观点的女人们》一书中,这些女性因为她们的“锐利”而被联系在一起:这种锐利表现为思想及智慧的精密与准确,这也是她们在通过自己的文字主张权力。

正如作者在描述阿伦特时所写的,“她们渴望以女性身份发表观点,但是她们从不希望自己的性别成为一个定义她们的特征。”这些特别善于表达自己观点的女人们并不是传统含义上的姐妹,但“每当整个世界似乎都在与她们为敌时,这种一直的思维方式就被加固成了一套可以共同穿戴的铠甲。”

尽管她们各自的天赋发展方向本质上并不相同,但她们却都在思想史、社会史上留下了漂亮的文章。与她们所取得的成就的事实相比,世界并没有回报以赞美。在他们取得成就的二十世纪乃至今天,这些成就让她们显得如此的“非比寻常”且“古怪”。

例如在书中,作者注意到了桑塔格在当时收到的社会评价——对于大众而言,她是外表魅力的的女性作者,而在思想界的内部,即使是关于她的最严肃的文中中也会出现对她的样貌的评价。甚至于在《华盛顿邮报》的女性评论者这样写道:“如果世上还有公道的话,苏珊·桑塔格应该长得很丑,或者至少是相貌平平。一个长得那么漂亮的姑娘没有权利在拥有那样的头脑。”桑塔格与她性格、作品、外貌一起成为了某种“流行”的形象——而出版社们总是精明的注意到这一点,他们会充分利用桑塔格深邃的双眼制造一起桑塔格并未预料到的“流行”神话。

这本书适合对这些作家作品有一定了解的读者阅读,从而可以感受到更为立体的社会背景。但对于想用这本书作为传记阅读而言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充满了太多的评论式的引言,各章之间虽有关联,但在内容衔接上会感到非常的突然。尽管女性群像是主题非常值得深入挖掘,但作者在组织上并没有很好地驾驭这些线索,部分译文也有比较生硬的部分。

作者说,本书“献给每一个曾经被别人告知’聪明’不太好的人。” 本书应同样献给于这个仍然不能让人“善于”表达观点的时代。

  《那些特别善于表达自己观点的女人们》读后感(十):那些闪耀的女性们

  

读完《那些特别善于表达自己观点的女人们》,被文中写到的十位女性卓越而独特的思想、观点和人生经历吸引外,最后收拢目光的一个词是“女权主义”,虽然自己一直比较排斥任何有关“主义”的定义,总觉得与其去选择站定一种“正确”的姿态,更习惯于停留在一种“可能还有很多东西我没发现,没想好,没看透,可能还有别的可能……”等各种各样的疑惑中,当然这也可能只是自己怯于表达观点的一个表现。

这本书留给自己的思考是:身为一名现代女性我们该如何去看待自己身处的这个现实世界和历史延续中的位置,我们的声音,我们的观点,我们的身份,如何才是最合理和最自然的自我展现,而不是一种事先摆好的有某种预设的姿态,自己在这方面一直比较后知后觉,算是比较愚钝,许多东西还在模糊的理解,观察和摸索中。

大概是一开始对这本书所抱的期望过高,读完之后,略微有些失望,如书名所示,这本书本应更多的呈现出那些“女人们”是如何在被男性观点统治的时代里,直言不讳的、勇敢、清醒的发出自己的声音,同时又敢于承担观点背后的各种重负。但在这本书里,这方面的挖掘是不够的,文本中涉及到的这些智慧闪亮、喜欢严肃思考和“表达自己观点的女人们”,从她的生平介绍到其性格养成,再到如何在那个男权世界里“乘风破浪”,独辟观念之汪洋,有些叙述过于零碎和平面化,如果从个人的思想传略来说,多少有些遗憾。。或者可以把作者的这种写法称之为人物的思想简笔,不远不近,构勒出叙述对象的性格特点和思想轮廓,再拌进那个时代的一些似是而非的传言和八卦,人物的侧面虽有一定的丰满度,但作为一个走在时代思潮前沿的特立独行的女性,其思想的深度和复杂性分析略显不足。

书中说到的十个人物,比较熟悉的有阿伦特和麦卡锡,桑塔格和迪迪翁,其他几位女性的作品,我还没有读过,在国内大概译介过来的作品也不多,读完颇有兴趣再进一步阅读的有韦斯特,想读她的《黑羊与灰鹰》,还有阿伦特的作品,之前读了她的《人的境况》、《过去与未来之间》、《黑暗时代的人们》、《责任与判断》,她那本著名的《极权主义的起源》只是读了一部分就丢下了,记得比较好看的是她和麦卡锡之间的书信集《朋友之间》,还有她的那本传记《爱这个世界》,很是喜欢。现在,读完这本书后,涌动起的一股热情是——想更多的去阅读这些女性作品,去走近她们看待、理解、叙述和批判这个世界的角度,去感受她们思想中的丰富性和复杂度。

阅读是一件关于理解的事,理解自己,理解他者,理解语言,理解世界。而自己向来在“如何更好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上受挫重重,困束在不知从哪儿接手过来彼此纠缠又支离破碎的二手观念中,不知什么才是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观点,这个“我思”的起点在哪里?行至中年,才开始以一份淡然之心回望这一路而来的残破,承认并接纳眼前的荒芜,而现在,自己最想做的一件事便是拨开惹眼的丛草,去接近最根本的那个来处。

某种重生,不论在何时被唤醒,应该都会有生根的希望。

———————

作者在后记中,再次提到麦卡锡和阿伦特的女权观。

【玛丽·麦卡锡去世几年前曾经在旧金山对一群人说“我不是一名女权主义者”。不过后来她改变了说法。

——我认为,我这一代人中的那些杰出女性确实因为女性作为一个整体被轻视这个事实而获利了——尽管她们并不这么看待这个问题。如果[男性]发现了一个不该被轻视的女性,他们就会把她捧到可能比她实际应得的更高一些的高度。我的女权主义意识至少强烈到足以让我不喜欢“她拥有男性一样的思维”这种所谓的赞美。我一直非常厌恶这种说法。】

【桑塔格的老对手,艾德丽安·里奇读了阿伦特完成的最后几部著作之一的《人的境况》时,她感到既着迷又失望:

——读到一位心灵广阔、知识渊博的女性写出的这样一本书让人感到痛心,因为它体现了一个受男性意识形态滋养的女性思维。实际上,这是我们的损失,因为阿伦特渴望解析的深层道德问题正是我们需要关切的问题……男性意识形态控制这样一个女性思维,以及将这个女性思维从包含它,同时也被它包含的女性身体中割离的能力在阿伦特这本高傲但残破的作品中表现得比在其他任何地方都更令人触目惊心。】

作者最后的观点,是比较谨慎和宽容的,给理解和继续探索女性主义,女权主义留下了足够的空间:

你只能用你获得的声音说话,而且你获得的这种声音的音质和音调是由你所有的经历决定的。有些经历不可避免的是关于身为女性这件事的。我们不得不接触彼此,不得不接受我们之前已经存在的历史。你可以开辟你自己的人生航线,但是你永远要受制于其他人形成的水流和漩涡,不管你对他们有多喜欢或多讨厌、有多认可或多反对,也不管你有多么希望自己能够逆转整个潮流。

这绝对是这本书中的那些女性不得不接受的教训。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那些特别善于表达自己观点的女人们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