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旅行中的文学课》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1-02-04 00:12:3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旅行中的文学课》读后感1000字

  《旅行中的文学课》是一本由卢桢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元,页数:34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旅行中的文学课》读后感(一):旅行中的文学课

  

有一句话说身体和思想必须有一个在路上,卢教授把两者完美结合了,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真心让人羡慕又佩服!喜欢旅行的我去过挺多地方,听过卢教授的一番话之后觉得自己也应该沉淀下来去感受其中的文学气息,一段时光,一本好书,岂不妙哉!看样子我得紧跟卢教授的步伐,好好品读这本书,以后带着宝贝旅行的时候还能给他说道说道这里包含的文学底蕴呢。

  《旅行中的文学课》读后感(二):在文学中旅行

  

自古以为,我们国的很多文人墨客就把旅行和文学完美的交织在一起,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旅行到底意味着什么?千百年里有很多不同的答案。旅行能让你接触自然,感受造物主的伟大。旅行能让你拥有强大的生存能力,哪怕再偏僻再孤单再可怕的地方。旅行能让你认识更多真挚的朋友,在旅行中,你还会,遇到最真实的自己,这对于写作者来说,是非常特别的体验。 而作者很显然就通过他的视角给出了答案。

  《旅行中的文学课》读后感(三):让心灵去旅行

  

梳理旅行文学,会发现对旅行之事格外用心的人是运用理性和情感对对象进行观察,把一个时代的文化教养,甚至是某些他们并不认可的习气清楚地展现给人们。他们看似孤身上路,其实与精神世界为伴。 正如有人说,旅行是进入一个谦卑的学校,让人认识到自己的有限性——这些旅行文学早已远离膨胀的自我、迷幻且虚假的存在感,这也是它们之所以对读者产生强大影响的因由。真正的旅行文学不一定展示美景,但永远能引发内省与深思。

  《旅行中的文学课》读后感(四):值得一读

  

作家很多,但是旅行作家并不是很多,他们把文学写作和旅行很好的结合在一起,例如中国的行旅作家陈丹燕、日裔华语女作家吉井忍、在欧洲漫游的法国作家卡特琳·普兰等。而 卢桢也是其中的佼佼者。 旅行的意义,对于我们来说最受用的是愉悦身心,而对于文字创作者来说,旅行更“实用”的功能便是游出了源源文思,成就了世界文学史上的浓墨重彩。

  《旅行中的文学课》读后感(五):启程去环游世界之前,你应该先看看这本书——《旅行中的文学课》

  

旅行,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 一个人在什么层次,就能看见什么风景。在旅途中看见的风景、接触的人和事,受到的文化熏陶,就能够很好的提升个人的层次,从而看到不一样的风景,得到更高层次的人生感悟。 在《旅行中的文学课》中,卢桢先生走过光影缭乱的欧洲大陆、踏过夜莺高歌的亚非土地、路过白云高悬的南美天空,一次次抵达之后,等待的是下一次抵达。 在一步一个脚印的旅途中,看着异国不同的风景,品着当地的美食,叙说着发生在这里的一个个荡气回肠的故事,遇见怦然心动的瞬间。 就仿佛是一个人的朝圣,走过雨果、斯大林、博尔赫斯走过的路,奔跑在这一代代伟人动人的回忆里。跑着跑着,便经历了一次生命的洗礼,遇见了更好的自己。 读书,是为了更好的滋养自己 网上有一句很流行的话:在一个人身上的气质里,藏着他读过的书与走过的路。这句话是没有错的。读书的好处,先前的哲人们说了太多太多,可只有自己真正去读了,才会体会到其真正的奥妙。 钱钟书先生曾说:如果不读书,行万里路,也只是个邮差。我倒认为,上车睡觉,下车拍照的旅行不过是单单的消费主义行为罢了。 从《旅行中的文学课》中,我们就可以反观,如果卢桢先生是个胸无点墨之人,那么这本书里,就只能是一本各种形状的自拍和无病呻吟的几句话了。当然,如果他不是个名人,这本书还真出不来。 在那一席流动的盛宴上,作者邂逅了雨果的故居。如若他单单是个不读书的游客,朋友圈里几排照片,文案一句“打卡大文豪雨果故居!”,就完事了。那么,他就看不到雨果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也不曾想起雨果曾声援被英法强盗侵略的中国了。 读书不仅可以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提高修养,更能拓展思维,改变片面对问题的态度,从而形成正确的三观。 换句话说,读书是为了更好地滋养自己,从而变成一个优秀的人。 身体和灵魂,总要有一个在路上 读书是精神的旅行,旅行是身体的阅读。如果不读书,即使行了万里路,也只是个代购。不去旅行,光窝在屋里读书,便只能想象脱离现实的世界。 携有文学的旅行是诗意的,这场旅行,是文学的探究,也是精神的朝圣。从身体的故乡,到达精神的故乡,满足那一次次幻想中的渴望。抵达之后,享受着自己内心与先贤灵魂的碰撞,得到前所未有的回响,便是文学之旅的意义所在。 启程去环游世界之前,或者在旅行的路上,你应该先看看这本书——《旅行中的文学课》。因为,身体和灵魂,总要有一个在路上,如果二者能同时行进,那可算得上天大的幸福了。 更多书评请关注清洛枕书https://www.douban.com/people/169365129/

  《旅行中的文学课》读后感(六):始于风景,治愈诗心

  旅行中的文学课就像我周末专程去一趟南昌,就为了看一眼海昏侯,哪怕冒着手被割伤的风险。这个作者素不相识,但80后的他,在这本书里,表达了我想做的事情,真正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所到之处都是奔着文学和文学家的历史故事去的,旅行都是兴趣,结合了爱好,文字里都是欣喜若狂和满足、成就。

  我想我的新书,名称就可以叫《旅行中的历史课》,《旅行中的经济课》。

给读者的明信片

  作者很有诚意,处处展现着“小得瑟”,我愿意和这样的人做朋友,他把自己旅行一路的最美照片都送给了读者,以明信片的方式,既讲究又认真,想必是一张张挑选的。

作者旅行到全球各地的美照

  一句“老天哪,整个中国在地上跌得粉碎”,作为书的开篇,把读者控的死死的,一眼可见作者作为80后作家和文学教授的抓人眼球能力。遍访欧陆光影、亚非土地和南美天空,从雨果开始,到伦敦火的发紫的查令十字路84号,在去往吸血鬼城堡,又辗转到了斯大林的文学青年岁月,作者的旅程是丰富的,文学功底也是深厚的,很多经典信手拈来,读起来很有感觉,如梦如幻,身临其境。

  十年间,80个国家,300座城市,故居、墓地、博物馆,文学旅行的意义让我这个同辈人咋舌,也是旅行的艺术,不再是吃吃喝喝睡睡拍拍照的旅游。始于风景,诗与风景,止于诗心,治愈私心。我现在可算是理解一个十多年交情的朋友到处旅行和写诗的出发点了。

  我很庆幸这代人,还算是赶上了八九十年代文化大繁荣的年代,不至于现在被管控,被沙漠化,被奴化,我和一个南方朋友说,我们小时候尽管生活很苦,但是我们读的书和文章还是国际化的,有深度,且丰富多元化的,现在。。。不说了。以后好好旅行读书,写点旅行中的XX课。

  《旅行中的文学课》读后感(七):《旅行中的文学课》:文学旅行的史学维度

  

伴随着中国人均GDP在2019年首次突破1万美元,国人对于高层次精神文化的需求越发强烈,体现在文化与出版领域,就是定位于深度文化游学的阅读组织越来越多,而以历史现场探访和深度文化游为主题的旅行游记佳作,也开始层出不穷。近年来颇受国内各大好书榜单关注的书籍当中,类似北大历史系罗新老师的《从大都到上都》、媒体人出身的作家刘子超的《失落的卫星》、自由撰稿人胡成的《陇关道》等,都是属于这类题材的优秀作品。

跟上述作品往往侧重于历史文化维度的写作取向相比,广西师大出版社新近推出的学者卢桢老师的《旅行中的文学课》一书,则以文学史层面的问题意识贯穿始终,其独特的写作路径与相对差异化的出版定位,值得旅行游记类书籍的读者和关注人士探究。卢桢就职于南开大学文学院,跟一般意义上静守书斋、细读文本的文学学者不同,身为80后的他,已经游历过80个国家、300余座城市,而这本《旅行中的文学课》,正是他讲述自己在海外多国进行文学现场探访的过程经历与心灵感悟的合集。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足以体验一位青年文学学者“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多彩人生世界。就笔者粗浅的阅读体验而言,卢桢的这本书,至少有三个方面的突出特点。

首先,前文提到的《从大都到上都》《失落的卫星》《陇关道》等作品,大多是基于泛历史文化方面的知识积淀展开。相比之下,卢桢的这部游记,则有着文学史现场探访的清晰问题意识,其探访的古迹,多为知名作家的活动场所或知名文学作品的创作来源地——他在巴黎,探访《恶之花》作者波德莱尔的墓地;在伦敦,寻找老舍先生的故居;在德国莱比锡,体验以歌德名著《浮士德》命名的餐厅;在爱尔兰都柏林,寻觅乔伊斯名作《尤利西斯》当中的都市生活痕迹。这样的探访,将对于文学经典作品的文本细读,跟文本笔下的生活世界的现场遗迹探访,紧密结合在一起,使得书中的旅行记录,带有强烈的现场文学课色彩,让人印象深刻。

其次,卢桢基于多年文学研究的积累,其文本梳理、运用与解读能力非常突出,在现场的探访,总是跟相应文学文本的征引、阅读与感悟结合在一起论述,面向丰富。同样以其在莱比锡的探访经历为例——当看到分立在步道两旁的铜制雕像时,卢桢就本能地判断出,这对雕像是以《浮士德》第一部第五场的情节为原型,随即展开对雕像展现的主角——浮士德和梅菲斯特相关民间传说的记述。这种对于城市景象背后文化意蕴的敏锐判断,无疑需对相关文学文本内容的极度熟稔。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卢桢文学研究的本职工作,跟文学现场探访的生活志趣,可谓相辅相成。

最后,卢桢在记述过程中强烈的历史感,也让笔者过目难忘。卢桢探访的现场,注重古今演化对比,而他征引的文本,则注重其意义的发展变迁以及在文学史中的位置与角色变化。以探访老舍在伦敦的故居一文为例——从故居的今昔场景对比,谈到英国关于古建保护的“蓝牌子”制度;从《二马》等老舍作品的问世、传播与经典化历程的还原,探究老舍当年作为文学青年的生活与心路历程。这样富有历史感的记述,让静态的文学文本变得鲜活,给质朴的文学古迹还原深邃,赋予了全书不一样的时空纵深。

总而言之,这部内容充实、装帧精美、图文并茂的旅行随笔集,非常值得在闲暇时光,尤其是行旅途中,安静而从容地阅读。当你亲临书中讲述的那些文学史现场,将个人的探访体验与卢桢的记述分享对照感思,一定会无比诗意、无比美妙。

2020.11.12晚作于竹林斋

(本文刊发于2020年12月18日出版的《天津日报·满庭芳》,见报时略有删改,此为原文,供大家参考。)

  《旅行中的文学课》读后感(八):《旅行中的文学课》:旅行与文学的完美结合

本书以文学旅行为主题,分为“欧陆光影”“亚非土地”“南美天空”三个板块,记录了作者卢桢游历世界时探访到的诸多文学景观,以及由文学之路导引出的当地风情。

本书为我们列出了世界上30多处文学圣地,除了大家熟悉的欧洲文学之都如伦敦、巴黎、都柏林、圣彼得堡等,还有一些鲜为人知的文学圣地,如亚洲的缅甸仰光、伊朗设拉子、秘鲁马丘比丘等。

具体表现为对文人故居的探访,对作家墓地的拜谒,对文学博物馆的游览,对当地文学传说的追慕,对各国特色“文学之旅”的体验。

作者或在作家故居、生活过的地方、墓地追忆,或穿梭文学故事的发生地,或品尝作家吃过的美食,这样的旅行该是多么的惬意,光是我们想象一下,在精神上就已经得到了满足。

所以对于不少文学爱好者来说,去作家故居、作家呆过的地方、以及文学发生地,都是一处不错的打卡地。

李白一生游历祖国的大好河山,留下了脍炙人口的万千诗篇;苏轼一路贬谪,留下了光芒万丈的诗词歌赋,他们一路放歌,给后代以美好回忆。

而对于国外的作家来说,国内的读者并不了解他们的情况。因此本书作者以这样的文学旅行方式,带给读者全新的感受,这是一场饕餮盛宴。

雨果先生的中国客厅、朱丽叶家的阳台、王尔德墓碑上的唇印、吸血鬼德古拉的城堡、开往勃朗特故乡的复古机车、普希金走过的最后一级台阶、略萨初吻胡利娅姨妈的舞台、聂鲁达攀登过的马丘比丘……

雨果是我喜欢的法国作家,不仅仅因为他的作品,更重要的是他对中国的感情。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洗劫了圆明园,而雨果痛斥了他们的强盗行为。

“ 一天,两个强盗闯入圆明园,一个掠夺,一个纵火。似乎获得胜利就可以当强盗了;两个胜利者把大肆掠夺圆明园的所得对半分赃。在这一切的所作所为中,隐隐约约见到了埃尔金的名字,这必然使人们回想起巴特农:以前有人对巴特农所干的,现在对圆明园又干了起来,而且干得更彻底、更好,一扫而光。把我们所有大教堂里收藏的宝贝堆在一起,也抵不上这座光辉灿烂的东方博物馆,那里不仅有艺术精品,还有大堆大堆的金银制品。伟大的功勋,喜人的收获。一个胜利者装满了身上所有的口袋,另一个见了,也把一个个保险箱装满。于是,他们手挽手笑着回到欧洲。这就是两个强盗的故事。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里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勾当。在历史面前,一个强盗叫法兰西,另一个强盗叫英国。但是我抗议。我感谢您给我这个机会让我申明:统治者所犯的罪行并不是被统治者的错误;政府有时是强盗,但人民永远不会作强盗。法兰西帝国侵占了这次胜利的一半成果;今天,他以一种所有者的天真,炫耀着圆明园里的灿烂古董。我希望,铲除污垢后解放了的法兰西把这些赃物归还给被掠夺过的中国的那一天将会到来。而现在我看到的,是一次偷盗行为和两个小偷。”

。。。。。。

文学之都伦敦,这里有开膛手杰克故事的发生地白教堂,《哈利·波特》中“对角巷”的拍摄地勒顿豪市场,艾略特工作过的银行大楼,弥尔顿的故居原址,济慈和华兹华斯曾描写过的大树,狄更斯的故居,罗素住过的老房子……

更重要的是英国非常尊重为人类进步做出过重大贡献的各国名人, 在900余所名人故居中,唯一一位入选的中国人就是现代作家老舍。

老舍先生从1924年9月至1929年6月住在伦敦,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也就是今天的亚非学院(SOAS)任中文讲师,教授古汉语和写作等课程。他的《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与《二马》大部分都是在学院的图书馆里完成的。

在英国生活的近5年里,老舍在伦敦先后住过四个地方,其中居住时间最长的一处,也是位置最好的一处便是圣詹姆斯花园路31号的住所。从1925年4月至1928年3月,他与朋友艾支顿(Clement Egerton)在这里合租合住三年,后来因为房东涨房租,他们才不得不离开。

在几处住所中,很多人都认为老舍的创作生涯始于圣詹姆斯花园这里,因此尤其值得纪念。在诸多英国学者的努力争取下,英国遗产委员会在2003年11月25日正式为圣詹姆斯花园路的老舍故居镶上陶瓷制成的蓝牌,上面书写:老舍,1899-1966,中国作家,1925-1928生活于此。值得一提的是,老舍的名字除了英文拼音外,还使用了汉字标示,这在150年“蓝牌子”的历史上还是首次。

还有英国北部小镇哈沃斯,这是勃朗特姐妹的故居所在地,从艾米莉·勃朗特的住所向西走,连绵的山丘上长满了石楠,石楠的尽头是沼泽和旷野,附近有一所石头房,这就是激发艾米丽写《呼啸山庄》的那个山庄原型。对文学发生地的旅行,可以激发我们重新在现实中审视经典文学,甚至产生一种亲身经历经典文学制作过程的独特感受。

当然还有很多耳熟能详的作家和他们的著作,一幕幕展示出来,给读者很大的震撼和乐趣。

俗语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开卷有益,读书可以让我们增长知识;行者无疆,旅行可以让我们开阔眼界。

而文学的旅行,不仅拓展了知识视野,获得了旅行休闲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对话联系,提高了我们的文学感悟力和理解力。就文学旅行来说,它鼓励我们重新回到文学的现场,去发现文学的细节,并借助自己的想象力和作家发生跨时空的对话。

现在,就让我们翻开书本,静静聆听文学旅行家卢桢的分享,跟随他去到世界各地,追逐作家的文学之旅,相信我,你一定不虚此行!

  《旅行中的文学课》读后感(九):朱丽叶右胸被摸得锃亮,文学朝圣的最高境界《旅行中的文学课》

  

喜欢读书的小伙伴,一定对作家们向往不已,无论是知名作家的轶事,或是创作背后的新闻,哪怕是野史、花边新闻,也一定津津乐道,如果能够亲临他们曾经居住过的旧宅,埋葬的墓地,或是创作小说时的旅馆,一定欣喜不已。

或许我们不能一一前往,但有一本书,可以满足这种情愫,而这本书的作者真是独具匠心,旅居于国外,把文化膜拜当成课题,她边游历边向着文化发源地进发,这种有目地性的步履,更加有意义,更加独特,这就是《旅行中的文学课》

她在10年间,走过80个国家,300多座城市,每到一处,都会选择性探访与文学相关的景点,把旅行作为宣传文化的意义,提高了自我的素养,也分享了各国作家的见闻,读过这些作家的故事,我们也许会对于名著有新的了解。

作者卢桢对于这种行为有新的发现,她认为:旅行可以带我们发现紧张学习和辛苦工作之外的另一重生活意义。我想对这句话作一番延伸,或许生活的别一重意义,就凝聚在“抵达”这一行为本身。

这种仪式感拓展了我们阅读的深度和广度,如果朋友们在现实中因各种原因不能出行,那么随着卢桢的脚步,翻开这本特别的游记,去领略一翻异国风情,上一节“文化课”吧!

这本《旅行中的文化课》不仅仅是一本游记,还记录了作者别具一格的眼光角度,她看待问题总会有清奇的见解,让人脱离仅仅观赏景观的肤浅,她的思考深度,让我们重新审视这个世界,对于人性,对于体会民俗,有了新的借鉴方式。

我们可以学习这种眼光,待自己整装出发时,涌现出新的热情来面对世界,接触更多的美好。

卢桢有着相当高妙的摄影水平,每处景点都有她的摄影作品,最后附录了一封信,把摄影作品制成了明信片,用来收藏、赠人,简直是意外惊喜,非常适合文艺青年。

书中介绍了王尔德的墓地、浮士德长诗中记录的餐厅、不来梅的路标、朱丽叶的故居、勃朗特三姐妹的家、伦敦老舍的旧址、济慈的古瓶……更多知名作家在等待读者翻开书卷,聆听他们过去的故事。

一、雨果先生的中国梦

读狄更斯、阿加莎和雨果的小说时,偶尔会看到关于中国的描述,觉得在他们眼中,中国是一个神秘而怪异的东方,他们有所向往,也因疏离变得有所猜忌。

这种复杂的情愫就体现在雨果送给情人的公寓里,他花了14000法郎买下这幢别墅,却收藏了3000法郎的中国瓷器,相当于四分之一个别墅,这些他前后花48次收集的中国艺术品,寄予了他的中国梦。

他把这些瓷器全部镶嵌在了墙上,琳琅满目,眼花缭乱,构筑了一个叫中国人看到都惊异的“东方墙”。

这所名叫“高城仙境”的公寓,内部设计完全出自雨果先生。

雨果先生曾在《跌碎的花瓶》一诗中写道:“老天哪!整个中国都在地上跌得粉碎!”这是他的女仆不慎将喜爱的花瓶打碎后,心疼的感叹。

但这份热爱,如果真摆在中国人面前,很可能会吃不消,过于繁复,也过于西式化,只是外国人眼中异化的中国风。

本书作者认为:那一墙盘子,极大愉悦了雨果的身心,可真正的中国瓷器与风韵,却是诗人与多数欧洲人很难完全理解的,也很难通过自我想象再现。

是的,阿加莎的小说《蓝色列车之谜》中曾写道,波罗探长看到一个疑似罪犯的身影,那是个穿黄色龙纹睡衣的中国女子背影,作家把神秘和罪恶赋予在了龙的图腾上,而龙在西方的象征意义是邪恶,在东方却是雄起,也绝不会有纤弱女子把龙纹印在衣服上,这完全不符合人物个性,独独是一种臆想。

在过去的西方,作家们喝过中国的茶叶,见识过中国的丝绸,就把对于东方的想象夹杂在自己的作品中,我佩服他们的脑洞,但读这样的小说时,总不免出戏,嘿嘿哂笑一翻,想要消除文化的隔阂,还真是需要时间啊!

再联想到当今的网络小说,修仙、玄幻都被翻译成外文,有些国外友人为了看网文,甚至戒了毒,学会了中文,也不得不慨叹,文化的力量还真是无穷大。

不知雨果先生若能活到现在,是否也会对自己的盘子墙发出一声无奈的笑声。

二、朱丽叶的右胸铜光闪闪

朱丽叶是莎翁笔下的人物,而莎士比亚也是根据前人的传说,改编了这个美丽的爱情故事,就如同《西游记》一般,均是拾遗民间珠玉后改编的。

可奇怪的是朱丽叶有故居,孙悟空的花果山水帘洞均可以找到具体地点,不得不佩服民间的力量。

其实朱丽叶故居是莎士比亚为其杜撰的家族房屋,后来就被幸运地定为主人公的住宅,人们太需要为爱情先驱者证名,甚至为了按照剧本的描绘,把这座老宅加上了“朱丽叶阳台”。

现实中许多事物大都来源于想像力,比如风筝+竹蜻蜓,就慢慢演变成了直升飞机,作家赋予了爱情意义,而民众赋予了实质,于是朱丽叶就有了家,有了雕像。

伫立在故居前的朱丽叶右胸却被游客们摸得亮闪闪,一队队的旅人多是情侣,当地有一个传说,说摸了朱丽叶雕像的右胸,就能收获爱情和好运。

于是人们先是去阳台上拍照,随之去触摸铜像右胸,最后写下许愿爱情的纸条,背后粘上口香糖,把纸条贴在门洞的“朱丽叶”墙壁上,所有人都坚信,这样的仪式会让爱情永恒。

旅游景点总会有那么一两个传说,让游客有了希冀,让收费处坦然恰饭,记得在郑州少林寺游玩的时候,有一处雕像据说是摸了后会免遭疾病,人们都抱着宁可信其有的架式纷纷触摸。

作者对于这种举动也有自己独特的看法:这些转运传说,或许最初就源于人们对自己手久的掩饰吧。想去摸,但不好意思,有传说给你免责,而且还能祈福,人们便自由地放飞自我了。

我不禁宛尔,颇有同道中人想握握手的冲动。

更有趣的是,人们看过朱丽叶的故居,还想去看看罗密欧的旧址,然而蒙太古家族内有住户,禁止参观。

故居的院门右手边,雕刻着朱丽叶的呼唤:我的罗密欧,你在哪里?

据说房主对上门探奇的游客烦心不已,于是在那句话下面加上一句:罗密欧确实已经不在这里了。

也算是欧式幽默吧。

书中处处充满着这样的小趣味,小彩蛋,跟着作者的心态一起旅游,会发现许多乐趣,这说明卢桢是位有思想,有洞见的妙人儿,她的文笔不空泛,介绍起景点也充满着观点。

跟随这样的指引,散漫的思想有了聚焦,这才是“人生不仅有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有着目地的进发,可远胜于四处无根的漂泊,来吧,我们太渺小了,但为旅行赋予意义,可能本身就是种有意义的行为。 所以啊,在这美好繁茂的星系中,在我们这短短的一生中,在这仅有一次的生命中,要么旅行,要么读书,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

关注不迷路,私信有惊喜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旅行中的文学课》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