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中的文学课》是一本由卢桢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元,页数:34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旅行中的文学课》读后感(一):旅行中的文学课
有一句话说身体和思想必须有一个在路上,卢教授把两者完美结合了,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真心让人羡慕又佩服!喜欢旅行的我去过挺多地方,听过卢教授的一番话之后觉得自己也应该沉淀下来去感受其中的文学气息,一段时光,一本好书,岂不妙哉!看样子我得紧跟卢教授的步伐,好好品读这本书,以后带着宝贝旅行的时候还能给他说道说道这里包含的文学底蕴呢。
《旅行中的文学课》读后感(二):在文学中旅行
自古以为,我们国的很多文人墨客就把旅行和文学完美的交织在一起,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旅行到底意味着什么?千百年里有很多不同的答案。旅行能让你接触自然,感受造物主的伟大。旅行能让你拥有强大的生存能力,哪怕再偏僻再孤单再可怕的地方。旅行能让你认识更多真挚的朋友,在旅行中,你还会,遇到最真实的自己,这对于写作者来说,是非常特别的体验。 而作者很显然就通过他的视角给出了答案。
《旅行中的文学课》读后感(三):值得一读
作家很多,但是旅行作家并不是很多,他们把文学写作和旅行很好的结合在一起,例如中国的行旅作家陈丹燕、日裔华语女作家吉井忍、在欧洲漫游的法国作家卡特琳·普兰等。而 卢桢也是其中的佼佼者。 旅行的意义,对于我们来说最受用的是愉悦身心,而对于文字创作者来说,旅行更“实用”的功能便是游出了源源文思,成就了世界文学史上的浓墨重彩。
《旅行中的文学课》读后感(四):启程去环游世界之前,你应该先看看这本书——《旅行中的文学课》
旅行,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 一个人在什么层次,就能看见什么风景。在旅途中看见的风景、接触的人和事,受到的文化熏陶,就能够很好的提升个人的层次,从而看到不一样的风景,得到更高层次的人生感悟。 在《旅行中的文学课》中,卢桢先生走过光影缭乱的欧洲大陆、踏过夜莺高歌的亚非土地、路过白云高悬的南美天空,一次次抵达之后,等待的是下一次抵达。 在一步一个脚印的旅途中,看着异国不同的风景,品着当地的美食,叙说着发生在这里的一个个荡气回肠的故事,遇见怦然心动的瞬间。 就仿佛是一个人的朝圣,走过雨果、斯大林、博尔赫斯走过的路,奔跑在这一代代伟人动人的回忆里。跑着跑着,便经历了一次生命的洗礼,遇见了更好的自己。 读书,是为了更好的滋养自己 网上有一句很流行的话:在一个人身上的气质里,藏着他读过的书与走过的路。这句话是没有错的。读书的好处,先前的哲人们说了太多太多,可只有自己真正去读了,才会体会到其真正的奥妙。 钱钟书先生曾说:如果不读书,行万里路,也只是个邮差。我倒认为,上车睡觉,下车拍照的旅行不过是单单的消费主义行为罢了。 从《旅行中的文学课》中,我们就可以反观,如果卢桢先生是个胸无点墨之人,那么这本书里,就只能是一本各种形状的自拍和无病呻吟的几句话了。当然,如果他不是个名人,这本书还真出不来。 在那一席流动的盛宴上,作者邂逅了雨果的故居。如若他单单是个不读书的游客,朋友圈里几排照片,文案一句“打卡大文豪雨果故居!”,就完事了。那么,他就看不到雨果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也不曾想起雨果曾声援被英法强盗侵略的中国了。 读书不仅可以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提高修养,更能拓展思维,改变片面对问题的态度,从而形成正确的三观。 换句话说,读书是为了更好地滋养自己,从而变成一个优秀的人。 身体和灵魂,总要有一个在路上 读书是精神的旅行,旅行是身体的阅读。如果不读书,即使行了万里路,也只是个代购。不去旅行,光窝在屋里读书,便只能想象脱离现实的世界。 携有文学的旅行是诗意的,这场旅行,是文学的探究,也是精神的朝圣。从身体的故乡,到达精神的故乡,满足那一次次幻想中的渴望。抵达之后,享受着自己内心与先贤灵魂的碰撞,得到前所未有的回响,便是文学之旅的意义所在。 启程去环游世界之前,或者在旅行的路上,你应该先看看这本书——《旅行中的文学课》。因为,身体和灵魂,总要有一个在路上,如果二者能同时行进,那可算得上天大的幸福了。 更多书评请关注清洛枕书https://www.douban.com/people/169365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