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中国文学课》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0-08-29 19:08:0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中国文学课》读后感1000字

  《中国文学课》是一本由陈思和 / 等著作四川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28.00,页数:73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文学课》读后感(一):文学是人生的感悟启迪

  

出于对文学的热爱,情不自禁地阅读了这本中国文学课。本以为书的内容会按照年代的先后,来选取中国文学中的精华讲解,而翻开书以后,才知道这样的猜测错误的;本书以人的一生中所历经的旅程,如出生、婴儿青春爱情婚姻、死亡等十大生命主题结构,选取的文字年代跨度却只限于近代到现代,并不包含古典文学,从立意上来,非常新颖;从分析上来听,非常独特;从内容上来读,也非常精彩

记得木心先生说过文学就是人学。所以文学自然就是写人的,人在一生中所经历的不平常部分便是读者最感兴趣的,展示出来的是人在不同环境表现来人生的千姿百态人生喜怒哀乐五味杂陈

书中选取了许多众所周知小说戏剧诗歌为例,却分析出了大原本阅读时没有留意或者存在疑惑地方,洽洽是这些具有暗示又不很直白之处,反而是作者最想表达深意,通过这些解读,令人耳目一新,有醍醐灌顶的醒悟,也有对人生更深的理解感叹。这其中包含了鲁迅周作人张爱玲钱钟书徐志摩郁达夫梁实秋曹禺巴金沈从文莫言余华、郭路生、白先勇作家诗人经典作品。诚如作者陈思和先生说的那样:“对于社会听众,更需要的是通过文学来发生感情作用丰富人性内涵鼓励人们真善美元素自觉追求提升人们对人生百态的澄明洞察能力。”

文学探讨的是人出生以后到死亡这个过程中的一切,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思考问题,书中提出了这样的观点:上天创造人类,且是不完善的,上天并没有定义什么是应该的、什么又是不应该的,以后的日子中,人类只能靠自我,在不断的挫折与醒悟中去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并超越自我所谓凤凰涅槃。

真正能打动人的,自然是文学中那些反映精神层面东西,尤其是悲剧这不只是命运不公,更是人类在相似现实生活中可能采取的行动与感情的交集我们会为边城中翠翠的命运而惋惜,会为寒夜中汪文宣惨淡的一生而深深同情,会为围城方鸿渐前途迷茫……也许,读者在陷入小说场景而不可自拔的瞬间,可以从中汲取些有益的人生经验,避免重蹈覆辙,做一个健康正常的人,生动活泼的人,有尊严自在的人。希望如此吧!

  《中国文学课》读后感(二):细讲文学经典,领略文学魅力

  

全书厚厚两巨册,近50万字,我认认真真读完了,感到内容丰富,特色鲜明。 1.角度很新。 现当代文学作品中,很多已经经典化,一般读者熟知情节和理路,要想讲出新意来很难。但这个“文学课”不时有创见泛出。 如陈思和讲《雷雨》、郜元宝讲鲁迅、新颖讲沈从文、金理讲路遥、陈晓兰讲萧红、李丹梦讲闻一多、严锋 讲刘慈欣、王小平讲先勇,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2.题域很宽。 书中分为诞生、童年、青春、女性、情与婚姻、在路上、困顿、生活的艺术、人性深处、超越生死等十个单元。 每个单元之下有若干堂课,如“青春”单元下,有张业松讲周作人的《初恋》、汪曾祺的《受戒》,都和青春爱情有关。 3.探幽烛隐。 采用“文本细读”的方法,对作品作出精深的解读,发掘普通读者看不到的地方。 同时,也注意挖掘一些我们平时不太注意的作品。如陈思和讲徐志摩的《婴儿》,段怀清讲王韬的《漫游随录》和梁启超的《欧游影录》、郜元宝讲王独清的《我在欧洲的生活》等,都可能是普通读者不太关注的。 4.表现人性。 文学是人学。所有的讲稿几乎都在讲人。我对第九单元“人性深处”印象最深,如老师讲张爱玲《金锁记》中曹七巧的性饥渴、萧红《马伯乐》中的巨婴式男主人公等,让人看到人的多样性、丰富性。 5.通俗易懂。 由于是讲稿,受众比较广,老师们没有用过多的难解的术语来讲,即使是专业话语,也注意用通俗的语言来表达,增强了接受度。 担纲“文学课”文学的老师,来自复旦、华东师大、上海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高校,全部在上海,堪称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海上学派”或者“海派”。 上海自近代开始,常常得风气之先。这些老师讲文学课,自然也受“海派”文化的影响,在阅读讲稿时可体会出他们含蕴深广、兼收并蓄、善于创新的特点。 这套书,对于读中文系的人,或是文学爱好者,实在是很好的辅助读物。

  《中国文学课》读后感(三):中国文学的气象万千

  

我们是需要文学的。即使在旷野中一次次流浪,一次次找寻,文学仍然是我们的痛楚、我们的忧伤、我们永难割舍的遥远的异域之光。

我们是需要中国文学的。它来自于我们的骨血、来自于我们的胸膛,它是划破黑夜的精神之炬,是从未远离的父母之邦。

陈思和、郜元宝、张新颖三位教育部长江学者教授领衔开设的《中国文学课》结集出版,沉甸甸的上下两本在手,让人对文学、对中国文学有了一个崭新的触碰,文学是需要正名的。作为人而言,我们仍然是需要精神的。

在这个年代,文青似乎已经不止是贬义词,更是在人们熟悉的语汇中渐渐消隐的字眼了。敢于在众人面前理直气壮地说出我爱文学等等类似的话语,好像是近乎不可能的事,还不如说我是社畜、我是主播、我是网红这样的定语来的好让人接受。

看起来文学如此虚幻,它不能带来直接的收益,人们宁可说我是码字的,也不愿说我是作家了。在金钱、房子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面前,文学似乎溃不成军。

但捧读《中国文学课》的这一刻,我仍是有些激动。是的。郜元宝教授对鲁迅的《补天》的讲解中言道:“创造人的神已经死了”,希冀神灵解脱人类的时代已经远去,然而在另一个层面上来看,在人类共同面对疫情肆虐的危机中来看,更高位置的“神”是需要存在的,这个神的名字叫精神,精神不死,现实的困顿与劫难就有安放的去处。文学中,有人的精神。中国文学中,有中国人的精神。

《中国文学课》是用了心思的。无论是篇目的选择,还是章节的编排。赏析的篇目涵盖了鲁迅、沈从文、萧红、周作人、金庸、路遥、老舍、巴金、张爱玲、白先勇、王小波、食指、舒婷、莫言、王安忆、严歌苓等等各个时期大家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百部代表作,划分为诞生、童年、青春、女性、爱情与婚姻、在路上、困顿、生活的艺术、人性深处、超越生死等十个单元,无论从作家的选择上还是版块的切分上,都当得起“中国文学”四字了。尤其是单元的名目,宛如一个人的生命周期,从呱呱坠地的婴儿,到眉目俊朗的少年,从青春走到生死边缘,从现实的困顿到人性深处的探访,足够精心。

作为一本音频课程的实录,《中国文学课》体现了鲜明的课的特点,即一课一讲,聚焦落地。难能可贵的是。每个讲解都是活生生的,具有鲜明的解说者的个人风格,敢于提出观点、敢于亮出自己,就像陈思和教授讲《雷雨》,选取的切口是“那个女人连名字也没有”,讲的是在《雷雨》当中从始至终没有出现过的周朴园娶的那个有钱小姐,“这个没有名字的女人,就好像是英国小说《简爱》中那个阁楼里的疯女人一样,是一个空白,而这个空白正表达了旧时代的中国妇女最悲惨的命运”。其他的篇名也让我们对内中乾坤有诸多的想象,如《我们为什么要一次次流浪》《为什么小和尚的恋爱是美的》《人性的幽光到底能照多远》《最悲的悲剧,充满了无耻的笑声》等等,在文学批评要么晦涩艰深,要么不痛不痒的尴尬态势中,我们是多么需要勇于亮剑并且剑气如虹的局面。所谓文人风骨。

再一次触碰“理想”、“精神”诸如此类的字眼,欣喜之余格外珍视。期待书斋深耕的学者更多地站在台前,引领风气,惠及大众。期待中国文学理想不堕,精神不灭。

  《中国文学课》读后感(四):走进生活的中国文学课

  

《中国文学课》共分上下两册,是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四所大学,十三位名师讲授的有关中国现代文学课程。这门课程最初开展于喜马拉雅音频平台,收听超过1554万人次。为了进一步将高校的优质教学资源开放向社会,让更多的学习者受益,四川人民出版社将这门线上课程的讲稿出版,于是便有了今天的这两本沉甸甸的《中国文学课》。

阅读《中国文学课》首先要清楚的一点是,这门课程并不是讲述整个中国文学的历史,而是截取了其中一段——以鲁迅为旗帜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和更为大众所熟知的当代文学史,用以点带面的方式,讲述以“五四”精神为向导的新文学、新传统、新人生。文学来源于生活,从文学看人生,洞见经典,寻找那早已写在文学里的答案,其实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中国文学课》既没有按照历史顺序,也没有按作家作品的老套路,而是另辟蹊径,从百部经典名作中归纳出“十大生命主题”,按主题分类讲述文学与人生,更加贴近我们的生活,也更容易引发读者共鸣。

作为一个从文学院毕业很久的学生,再次聆听从前如雷贯耳的教授名师们的课程,有种既新奇又兴奋的期待感,好像又回到了大学的课堂,回到了孜孜不倦汲取中国文学营养的“孩提时代”。课程也正好顺应着人生的发展顺序,以鲁迅的《补天》为序幕,按诞生、童年、青春、女性、爱情与婚姻、在路上、困顿、生活的艺术、人性深处、超越生死的十大主题徐徐展开。

还记得老师们曾经不止一次说“文学就是人学”。我们阅读文学作品,其实是在尝试理解百态人生,换言之,也就是对自己生命的理解。所以,文学与人生的故事必然要从生命讲起。陈思和教授选取徐志摩的诗作《婴儿》,对照原文,分析和讲述诗人对生命的诞生描写,不但提升读者的文学感受力,而且点明这一组散文诗的主题中有象征大时代新旧交替的深刻含义,用深入浅出的讲解,讲述了文学中的生命之初,也为之后的讲解奠定了主基调。

冰心的《分》,讲人来到世上就要面临考验;郭沫若的《凤凰涅槃》讲如何面对有缺陷的人生;鲁迅的《社戏》写的是童年;沈从文的《边城》讲的是青春……曹禺的戏剧《雷雨》讲的是女性,陈思和教授用了整整三次课程来分别讲和周朴园有关的三个女人,从女性的主题中分析人物与作品;而严歌苓的《陆犯焉识》被归为爱情与婚姻主题,讲如何用一生去等待……

我们的人生有不同的阶段,也会面临不同的问题,有的人正值青春,苦恼于成长与爱情;有的人步入中年,体味着《孤独者》与《一地鸡毛》;还有人悠闲自在《喝茶》;有人在《生命的路》上反抗绝望。千百种人生,绝大多数都已经被文学家们用各种各样的体裁与形式表达过千千万万遍,而我们曾经看到过的,只不过是冰山一角。《中国文学课》中涉及的作家作品,涵盖了现代与当代;文学体裁涉及小说、诗歌、戏剧、散文、杂文、美文等众多种类;讲述的内容也不仅限于著名作家、优秀作品本身,还会延伸至如今的某些文学现象与学术问题,引发读者深层次的理解与思考。

作为拥有孩子、母亲、丈夫、朋友、家人、生者等不同身份的我们,如何去认识自己的生命阶段、如何去扮演好生命中的不同角色,是永远的人生命题。通过文学来发生感情的作用,丰富人性的内涵,鼓励人们对真善美元素的自觉追求,提升人们对人生百态的澄明的洞察能力,这便是《中国文学课》的初心。一本书、一堂课,或许并不能给出你需要的答案,但它可以像良师益友般启发你、帮助你,让你慢慢寻找到一条通向自我发现与理解的道路。热爱文学的人通常会拥有更加丰富的人生体验,而一本能够走进生活的中国文学课,可以让我们换个角度聆听来自文学与人生的声音。

  《中国文学课》读后感(五):以“五四”精神为向导的时代之音

  

本书分上下两册,分为十单元,包括序曲与尾声在内共100讲,以“五四”精神为向导,讲中国现代文学。鲁迅一人占了十五讲,周作人、张爱玲各六讲,老舍四讲,其他作家或二三讲,或一讲。曹禺所占三讲全是讲《雷雨》,金庸、刘慈欣、韩寒各一讲。

本书所讲作品,大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名作,如萧红的《呼兰河传》、《生死场》,老舍的《骆驼祥子》、《茶馆》,张爱玲的《沉香屑:第一炉香》、《色·戒》、《金锁记》,钱锺书的《围城》等。对于读过这些文学作品的人来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部作品,各人思考角度不同,引起共情的点也不同。将本书中大学教授对文学作品的讲解与个人阅读感受相结合,进而探究不同的挖掘角度和更深的思想层次,曾经熟悉的文学世界便换了一种新的打开方式。对阅读量较小、几乎没有读过书中所介绍的原作的读者,这本书正好能起到“补课”的作用:本书凝聚了多部现代文学作品的精华,辅以深入浅出的分析,是很好的一部指导阅读的手册。读过本书,再按照介绍的书目,将原作一本本读过来,可以提高文化修养,品评文学作品的眼界和水准也会相应提高。

本书第一讲介绍:“文学就是人学……人生的道路就是生命百态,人的诞生就是生命的开始,人的死亡也就是生命的结束。从生命的开始到生命的结束这一段距离,就是所谓人生。文学写的就是人生故事。”讲座专题按人生不同阶段排列,每一单元内容都题材相近,或赞美新生,或鞭挞人性,近似题材不同作品的比较给人一种“浸入式”阅读体验。

从古到今,科技在进步,社会在变革,然而人生都是相似的,人生的烦恼也都是相似的。“五四”之后的这些文学作品描摹的人生百态,放到当下情境,也完全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关于鲁迅的十五讲内容,“困顿”专题就占了四篇。其中《孤独者》讲一个大龄单身男子,因生活所迫,放弃原则,向社会屈服,成了别人眼中的成功者,同时也是背叛了自己做人准则的失败者。在初中时,老师经常对我们说:“不要想着改变社会,社会早晚改变你。”高中时,很要好的同学也提出了要不要坚持原则的疑问,他选择的是宁折不弯,但是又有几个人能和他一样勇敢?面对重压,两腿一软就要跪下去的大有人在,人生处处是妥协。鲁迅的《伤逝》,讲一对自由恋爱并同居的新青年,恋爱的激情被同居的生活琐事磨蚀,男子从推卸责任、横加指责直至抛弃女子,温柔爱意渐渐熄作余灰。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讲一个二十岁的独居女青年,追求爱情,希望有一个完全懂自己的心的男人,结果身边的男人都太差,一直没遇上对的人,导致理想破灭。张洁的《方舟》也似乎传递了一个观点:社会上不是好男人被别的女人抢走了,而是压根就没有好男人。丁玲与张洁都是女作家,作品体现了女人对婚恋的看法,这些观点也是现在网上常常热议的话题,对人生的思考永远不会停止。

铁凝的小说《孕妇和牛》传达了新生命孕育之时所特有的那股强盛而美好的馨香之气,此书借对文学作品的解读传达了人性的丰富内涵,鼓励人们即使面对挫折困顿,也坚韧不拔百折不挠地追求希望——这就是文学的力量。

鲁迅在杂文《忆韦素园君》中说:“认真会是人的致命伤的么?至少,在那时以至现在,可以是的。一认真,便容易趋于激烈,发扬则送掉自己的命,沉静着,又啮碎了自己的心。”——至少,在发扬与沉静之间,还有文字可以倾诉。

------补评的分割线(严格说来以下的并不是评,只是一个梦)------

  由于看了《雷雨》分析,晚上做梦就梦见周朴园的第2个老婆,剧中没有名字的女人,鲁妈口中的“有钱人家的小姐”,怨灵不散,在雷雨之夜为矛盾冲突推波助澜:周家本来有她的照片,可是她灵魂附在照片上,有时人们看见她的照片表情在变化,于是周朴园就换上了梅侍萍的照片,为“太太的照片”。她又附到周朴园第3个老婆蘩漪的身上,把蘩漪弄得精神分裂。周家的悲剧出自她的导演,她这么做是为了报复所有人……我这梦够拍一部恐怖片。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中国文学课》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