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1-01-21 03:09:3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读后感1000字

  《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是一本由(法)孔多塞著作,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2.80,页数:21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精选点评:

  ●作者笔下的人类精神进步,是一种自然的进化,必然导向真善美的归宿。

  ●不错的小读本,很精炼,但是需要 慢慢地读

  ●的说法的说法

  ●因为Habermas拿Condorcet作为Weber合理化命题的背景之一【另一个则是19世纪的进化论】,就读。很匆匆,很遗憾只是跳着看了三分之一罢。 Condercet对人的完美性的无限的庄严信仰和渴望,对人类精神在真理、德行和幸福的大道上前进的真诚展望,对理性Elysium的呼吁,这些自然是最特点的基调了。但让我惊讶的却是其对平等的论述和关怀。“在法律所认可的公民权利和公民所实际享有的权利之间,在由政治体制所确立的平等和人与人之间所存在的平等之间存在一条巨大的鸿沟...”【p182】,然后他设想了不断缩小财富、个体状况、教育方面的不平等的措施:通过社会权力来追求平等,保证和扩大人人都享有他们天生都受到召唤的那些共同权利。【187】。启蒙思想就如此认真考虑平等。非常遗憾现在只是粗读它!!!

  ●昨天玩《刺客信条》说要找孔多塞的手稿,我才想起来初中时还看过这本书。当时有可能只是出于中二少年的某种心理,所以具体内容如今早就忘了。

  ●大学时txt下手机里看的 读了大概三分之一 可能都读完的 不记得了

  ●主要脉络当然还是宏大的进步历史,但其主线已经清晰地指涉出现代的主题:自由及其科学的表象。 “然而就在这些国度里,法律却保障个人的与公民的自由;而且如果假设一个人并不是他所应该是的那一切,他那天性的尊严也并没有被贬低;至少某些这类权利还是被人承认的;人们已经不再能说他是奴隶了;人们应该只是说,他还不知道怎样真正成为自由。” 这里面看到自然权利观念和现在的虚无主义潮流当然有鲜明的对比,值得思考的是,从前现代到后现代究竟发生了什么,才使宏大叙事轰然倒塌;或者说,从辩证法上看,当后现代的“支离破碎”真正地成为支离破碎后,人作为主体也好,作为类也好,还能剩下什么?

  ●Too simple, sometimes naïve. 启蒙时代的概念和气息扑面而来。相信理性和人类的自我完善的人,是幸福的人吧……

  ●: K000/1423

  ●好久以前读过,物质的丰富和精神思想的进步是同时的。

  《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读后感(一):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

  作者是仅有的一个即是百科全书派也是参予了法国大革命的人。有些可惜的是他最终死于大革命中,这命运倒是有些奇妙。不过发明断头台的人也死于断头台下,这也算是命运吧。   此书算是作者的绝命之书了。作者草草地梳理了一下人类精神生活的进步史,把原始时代到他所处时期分为九个时代,另外再加上第十个展望未来的时代。作者出身数学家,书中许多内容包含着理科内容,而用此来解读精神进步历史,很是新颖。

  《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读后感(二):启蒙主义的进步观

  又是一位十八世纪的哲学家,又是一位启蒙学者。孔多塞的《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简洁地勾勒了一部人类启蒙的历史。

  在启蒙时代之前,人类相信的是一种宿命论的历史观——历史循环论,这种观念以其悲观的宿命形式阻碍了人类个性的解放。柏拉图似乎就是这种观念的簇拥,对神秘数字的迷信,对人类智识的“回忆”论调,如同昂格尔认为的“无法全面的反映个性”。并且循环论产生两个变种:对上古时期幽思之情——言必称三皇五帝;基督教的末世审判——否定了尘世的努力(当然,新教的预选论是例外,具体可见韦伯的经典论述)。

  这种宿命论在启蒙时代被打破,正如本书的标题表示的一样,历史是不断前进,永无止境的,这种乐观主义也是那个风起云涌的世纪里的基本论调。孔多塞将历史分为了十个阶段,除去在中世纪的波折外,认为历史的进步是确定无疑的。贯穿于其中的就是理性不断生长的历史。孔多塞试图表明,在培根时代之前,理论都是通过建构而非观察所得,这样就不可避免的沦入了错误和偏见的泥沼中。即使是在伟大的希腊时代,经验的科学也只是稍纵即逝,亚里斯多德迈出了重要但不完全正确的一步。然而斯多葛学派,伊壁鸠鲁学派,以及后来的罗马崛起,“希腊的迷信不幸很快地被一种更阴暗的、更危险的、更加敌视知识的迷信所取而代之”。(P62)

  孔多塞似乎是无神论者,他将矛头直指基督教,认为基督教使得迷信和偏见长时间的占据统治地位,“基督教的胜利就是科学和哲学全面衰落的信号”。(p73)教士垄断了知识的获取与使用途径(拉丁语),语言的双重标准“必然要把社会划分成两个不平等的阶级”(p201),无法获取的阶级只好听命于权威,并不自觉地守卫着权威。

  理性的光复才能打破这个局面,这里的前设就是人人都拥有理性,都能发现和使用理性。培根、伽利略、笛卡尔同时宣告了这个时代的到来。从这里开始才是本书的重点。简单概括就是“一体(理性)两翼(观察实验计算、印刷术)四个基本点(组合与概率计算、跨学科、语言明晰、知识普及)”:培根“观察实验计算”的经验主义改变了形而上学的思维建构,使得真理通过看得见的方式表达出来;印刷术的发明打破了教士对知识的垄断,传播渠道大大增加使得两种语言的隔阂突然消失。四个基本点就是这两者在科学与哲学上最明显的反应(尤其注意组合与概率运算,孔多塞认为这样的方法是社会科学不可或缺的)。“这样,所有的人类理解力的活动,不管它们在对象上、在方法上或在它们所需要的精神品质上可能有怎样的不同,却都汇聚成人类理性的进步”。(p171)

  这本书用简短的篇幅容纳了百科全书般的内容,自然有很多不足。轻描淡写且单线式的发展历程和动因,过于对理性和人类进步的乐观,这些都是波普尔等批判的对象。然而以现在的思想批判两个世纪以前的著作未免不公,在那个时代迎合法国革命的思潮,这种进步的观念是一种世界观的改进,其意义不下于“日心说”的颠覆。(很有意思的是他对法国革命的看法:“人们是以暂时的灾祸为代价而取得自由与幸福”,然而他自己也没能避免掉这种灾祸因为吉伦特党入狱而亡)

  学科的原因使得关注了为数不多的法学思想。1、孔多塞认为元老院(崇古)与人民(人民大会)争夺立法权,使得发现了与立法制定权同等权威的解释权,并牢牢把持;另外两者的竞争立法与替代也产生了法律的纷繁复杂,这些原因导致了罗马法学研究的兴盛。2、中世纪的特权尽管侵犯了人权,但也保留了一些微弱的权利观念,尔后反噬掉特权。3、国王与教士的争权中,国王对法学家的利用为法学复兴奠定了基础。

  时间不够,不写了,看球去了。。。

  对了,孔多塞文笔不错

  《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读后感(三):智识开化之所见

  本书是人类思想史研究的古典文献,其作者、18世纪法国哲学家孔多塞,是启蒙运动最杰出的代表之一,曾有法国大革命的“擎炬人”之称(见译序页1)。它是处于18世纪的学者回顾人类文明(精神)进程的用心之作,以“史表”框架梳理人类不断进步的各种因素,从而达到“对于人类曾经是什么样子和今天是什么样子的这些观察,于是便会引导我们找到保证并加速我们的天性所容许我们还能希望有的新进步的种种办法”(见绪论页2)的目的。作者坚信人类无论体质还是思想的、道德的素质,都在持续进步,重视借助将数理方法援引入社会政治研究,历史地观察分析人类的发展。特别是他从“第一个时代:人类结合成部落”起分列出九个时代之后,提出“末了,还剩下有一个最后要加以追踪的史表,即我们的希望的史表,或者说留待给未来世代的进步的史表,而那看来是自然律的守恒性向他们做出了保证”(见绪论页7),更彰显作者对希望的不离不弃。

  在“第一个时代:人类结合成部落”,作者强调“考察人类的智识能力、道德能力及其体质的构造,才能够推测他们是怎样上升到文明的这一最初阶段的”(页12),从家庭社会的形成、环境的组合、使用发音的语言,到狩猎中敌友阵营形成所带来“领袖”的观念,从而引进了最初的有关政治权威的观念,一步步阐述最早的政体起源。同时,将人类不平等的根源问题作了一个扼要探究。到了“第二个时代:游牧民族”,似乎在于提醒我们:需要在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即劳动社会关系中的人)之后,人类抛离孩提时代进入成长的时代才真正开始。写到了交换、技术、艺术、气候地理等内容与因素,并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善”的问题的思考——“善之有赖于知识的纯洁性更甚于有赖于其广泛性……知识给没有败坏人类,而是使他们变得柔和”(页22)。在“第三个时代:农业民族的进步”,提出了夹杂着秩序的偶然性问题,由“善”带出“恶”的思考,尤其是“恶”形式的转化使“恶”更加深入、持续,“杀戮被征服者剥夺他们,把他们转化为奴隶,这些已不再构成敌对民族之间被公认的惟一权利了。割地、赎金、纳贡就部分地取代了这些野蛮的暴力行为”(页26)。另外还观察了技术进步从缓慢到加速、天文学、几何学、机械力学等知识在发展、语言藏有隐喻,及“希腊民族”等等这些问题,于是进入“第四个时代:人类精神在希腊的进步”,阐述古希腊哲学等的发展,强调“德行的进步总是伴随着知识的进步的”(页53)。到了“第五个时代:科学的进步”,作者对于人类知识因数理发展而发展的状况十分看重,点明了理性在起步,并把宗教、法制等问题提带出来,落脚点还是在于科学、在于教育问题。“第六个时代:知识的衰落”,虽然“征服使得西方屈服于一种混乱的无政府状态,人民在其中呻吟于国王、战士领袖和教士们的三重暴政之下;然而那种无政府状态在它的体内却带来了自由的胚胎”(页82)。追叙“第七个时代:科学在西方的复兴”,提及“纯洁的灵魂,健全的精神和勇敢的性格起来反抗”(页90),着力描绘了“文艺复兴”中人类的进步,进而“第八个时代:从印刷术的发明”谈叙传播推动了教育之状况、智识之开化的深度与广度延伸,然而文化再生力下各种可能的并存,花笔墨介绍“三位伟大人物:培根、伽里略、笛卡尔”,三人“标志着从这个时代过渡继之而来的时代”,于是“第九个时代:从笛卡尔下迄法兰西共和国的形成”,强调人类“曙光却一点一点地重现出来”(页122),强调“人是一种明智的生物,是能够进行推理和获得道德观念的”(页131)。

  书末是回归,更是思索期望于未来,即“第十个时代:人类精神未来的进步”,强调人“以便更好地懂得自己的权利并按照自己的见解和自己的良心来行使自己的权利”(页177),寄望不平等在缩小,坚守一份信仰与执着(而后来两次世界大战让人触目惊心,孔多塞所寄盼的未来以某种方式迂回推进),人的化繁为简、社会的科技进步,在于人的自身超越之不间断、道德能力的持续提升,它势必继承发展,会进一步开拓出人类希望的新境界。诚盼其所言!

  《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读后感(四):理性、科学和自由的最终胜利

  读人类精神进步史表提纲

  人类的精神进步史是一个浩瀚的主题,不过既然作者自称只是一个纲要,则要简单一些。

  作者把人类的精神进步的历史分成九个时期,最后第十章作者对于人类精神进步做了精准的预测,之所以说预测是精准的,是因为将近三百年来,人类精神的进步基本肯定了作者的预测。

  我们不准备详细分述九个时期,不过需要着重提到的是以下几个事实:

  一是拼音书写的发明。在人类精神的历史中,最初的文字是象形的,充满了隐喻,而且只为少数人掌握,书写和口语是两套系统,写得不是说的,说的也不是写的。最后,天才的人们终于发现,所有的语言最后可以分成有限的音节,而只要规定有限的音节,即可以排列组合成无限的语言,于是拼音书写发明了。拼音书写的发明对于人类精神产品的传播起到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拼音书写统一了书面语言和口语,使得书面语言的传播更加容易。书中没有深入探讨少数几种现存的非拼音的语言——比如汉语,对于人类精神传播的积极或者消极影响。

  二是印刷术的发明,在印刷术发明之前,文字的传播只能靠手抄本,传播速度缓慢,所以,知识仅限于上层阶级掌握。而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的发明,使得书本的复制简单快速而且成本很低,这就大大加速了知识的传播。

  以上两件事是科学技术对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的影响,下面两件事则是人类自身的智慧和德行塑造的人类精神进步史表中辉煌的里程碑。

  一是古希腊的辉煌成就。在自由民主(仅限于公民的自由和民主)的古希腊,泰勒士学派、毕达哥拉斯学派之于数学领域,欧几里得之于几何学领域,苏格拉底、柏拉图之于哲学领域,亚里士多德之于形而上学领域,以及荷马之于艺术领域都取得了令人赞叹的成就。在这一史表纲要中,并未对每一个领域做太多的阐释,作者只是强调了,所有的成就都是人类理性的胜利。

  二是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在整个中世纪,意大利地区都没有形成统一的大帝国,主要的政治形态是城邦和小国,而历史反复证明,统一的大帝国是禁锢思想的罪魁,意大利的城邦自治保证了一定的思想和学术自由,所以,文艺复兴起始于意大利并不是偶然的。文艺复兴时期,在哲学、政治、科学和艺术领域都开始了启蒙和发展,哲学逐渐摆脱了宗教的束缚,政治学开始强调自由和平等,科学领域逐渐摆脱形而上学的阴影,艺术领域开始强调人性而不是神性。这是人类理性的又一次胜利。

  在整个人类精神进步史表中,我们看到人类精神进步的历史实际上就是理性战胜蒙昧、科学战胜迷信、自由战胜奴役的历史。

  在原始社会、古希腊和中世纪,图腾和宗教总是人类生活的一大主题,教士、祭司通过掌握充满隐喻的教义、夸诞的仪式和神秘的骗术来愚弄人民,以达到其通过专制满足贪欲的目的。但是,知识的传播、思考的乐趣还是引导人们逐步运用理性来认识世界、思考人生。苏格拉底被以亵渎神灵之罪处死,但不能阻碍苏格拉底的智慧在人民中传播,中世纪教会的残暴并没有使人们完全放弃对真理的追求。在我们今天生活的世界,理性的光芒已照亮大多数角落,即使有一些阴影,活在阴影中的人们也可以看到光明处的景象。

  如果说人类不再受教会的愚弄是理性战胜蒙昧的话,那么科学的发展则是战胜迷信的有力手段。在这里,我们不能狭义的理解迷信,迷信的本意是盲目的相信,痴迷的信任,而科学则提倡怀疑主义和逻辑验证,这是对理性精神的发扬光大。

  在伦理学方面,人类精神的进步体现为自由最终战胜了奴役。奴隶制和专制主义几乎是全世界所有国家都曾经出现过的制度,但是在启蒙时期,洛克的《政府论》以及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则宣称一切奴役都是不合法的,人类开始全面关注自己的权利,因为这本书着眼于精神的进步史,作者没有探讨自由战胜奴役的社会学和经济学基础。我们提一句,奴役的产生是与技术的落后有关,而奴役进一步抑制了技术的进步,当缓慢的技术进步推动人类逐渐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的时候,奴役的强度也随之逐渐减弱。

  最后的一章其实是最有价值的一章,最后一章名为“人类精神未来的进步”,作者预测人类将走在真理、德行和幸福的大道上,三百年过去了,人类虽然没有掌握最终真理、也没有达到德行完满、同样也不能说已经足够幸福,但是人类确实一直走在追求真理、德行和幸福的大道上,宗教的愚弄、专制的暴政逐渐远离,而理性、科学和自由开始被全人类所珍视。

  《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读后感(五):你追求的是

  “你追求的是一种浪漫感觉,还是那不必负责任的热情?”这句话似乎不能用于问孔多塞,毕竟他也不是关注的自利,而是对人类未来的一种乐观展望。但是,正如人们常说的,乐观的人过得更幸福,但是悲观的人掌握着真理。现实远没有孔多塞想得美。

  我印象中似乎最近读过的某种书中反驳了孔多塞,书中提到,孔多塞以为,“依据推理并依据事实,自然界对于人类能力的完善化并没有标志出任何限度,人类的完美性实际上乃是无限的”,对比参照按照后文的说法应该是人类饲养的家畜的特性的逐渐变化。这种例子我记得Matt Ridley在Nature via Nurture中也提到过,就是人工选择一种性情温驯的狐狸,经过不多的代之后,就得到一些性情温顺的小头狐狸。这本书的反驳是,孔多塞忘记了限度。也就是说,不管你怎么选择,你都不会得到比蚂蚁小的大象或比大象大的蚂蚁。也就是说,限度得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上,而不是任意无限的。这个反驳一出,其实就是革了孔多塞的命。

  孔多塞对人类发展历史的思考犯了一个常见的错误,这个错误洛克在《政府论》中也出现过。人类发展史虽然漫长,但是人类的各种成就却是有限的,这就给人一种错觉,像是有限的成就是在短暂的时间中发明出来的。就像我们经常说的,人类的发展历史更像是一条船,不管抽去一块块木板,更换成新模板。那么,整条船的木板都换过一遍、两遍之后,船是否还是当初的那条船?这就是Sowell在《知识分子与社会》中提出的一个概念,即“人类”这个抽象概念,看上去是同一个,但是其中的具体组成却是变动的。很多人喜欢用“人”、“人类”这种主语,就常常会出现一种主语混淆的错误,我印象中埃德加·莫兰在谈及复杂性思维时就严重犯了这个错误。洛克和孔多塞的问题是,由于忽略了漫长的时间线,他们把人类历史的发展看成了同一群人的生活史。孔多塞于是常说,当出现某种情况,“于是人们就感到有……的需要”,于是就发明了石器、农业、语言、文字、制度等等。这种情节化、故事化的叙述,最符合人类大脑的智力,即理解起来最不费力,大脑它就是偏爱最不费力的东西。这是智力的一个短板。

  孔多塞对未来进行展望的时候说,“我们对人类未来状态的希望,可以归结为这样的三个重点:即废除各个国家之间的不平等,同一个民族内部平等的进步以及最后是人类真正的完善化”。这看上去就是这样一类预言:针对预言者当时的现实状态对缺点进行消除。国家之间存在冲突或殖民,于是孔多塞针对提出国家平等;一个国家内或民族内存在不平等,于是提出平等。如果按照孔多塞无限完美化的说法,那么国家就没有存在的意义,天堂里需要国家吗?马克思的共产主义也能天下大同。因此,民族也就成了和国家一样的狭隘概念。孔多塞还提出,“我们很容易证明,财富天然地倾向于平等,而且它们过度的不成比例时不可能存在的或是会迅速停止的”。他的“很容易证明”我就没看到,随便给出的理由也不堪一析,总给我费马“这里空白太小,我写不下”的感觉。我认为他的说法是错的,但是我希望他给出推论过程。

  孔多塞对人类未来的美好幻想的一个立足点是波普尔在《开放社会及其敌人》批评柏拉图时提出的“人格主义”,这种错误在克鲁泡特金的《面包与自由》中也猛烈地犯了一次。所谓人格主义,就是把社会的美好,建立在个人的良好的人格上。孔多塞认为,通过教育,人们获得知识,就会搞好自己的经济、管理好自己的事物、认识和使用以及维护自己的权利、履行自己的义务、判断自己和别人的行为是否合适、避免依赖他人、避免受他人骗等等。甚至,加以良好引导的教育能够纠正人与人天然方面的不平等。孔多塞说,这样,社会中就没有什么错误。所谓情绪冲动这类行为,只是人们的一种错误习惯。新的教育能够给人们养成良好的道德。那么,如何判定道德的标准呢?孔多塞回到了自然主义的老路,提出,“自然界把它的科学置于每个人的心中,而它们仅只有待于知识和自由的美妙的影响,便可以发展”。也就是说,道德也是自然律法,只要我们获得了知识,就发展出道德品性。孔多塞以为,人类义务或社会利益才是问题的根源,自然律法才是善的根源。遗憾的是,这种自然主义是错误的。我们无法从自然中获得道德律法,道德律法是一种人为的选择。此处,孔多塞注意到的人类的“道德”倾向,其实和克鲁泡特金在《面包与自由》和Nowak在《超级合作者》中注意到的合作现象是同一个问题,这不能说明自然是倾向于道德的,实际上相反,这种“道德”的基础是自私自利。

  孔多塞还提出了很多美妙的想法,比如他说:“随着每一种科学都在提高,把大量真理的种种证明收缩在一个很小的空间之内,并使之容易理解的各种办法,将会同等地完善化。”我相信,很多和我一样经历过愉快地,或痛苦地,长期教育历程的人,恐怕都跟我一样有过许多类似的美妙幻想,梦想有一种神奇的方式,能够轻易、简便、快速、全面地学会要学习的知识。可以理解,市场上有大批骗子迅速跟进,搞出种种神奇产品或学习法,好像有睡眠中学习产品,还有魔法记忆法,各种装神弄鬼的玩意儿。当然也有聪明药,像Ritalin,Vyvanse,Adderall,或许将来还有生化芯片植入,但是这些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这个问题似乎和以前爱提的“外行领导内行”类似,也就是说,不懂黑箱内部运作原理的“设想”,都是空想,不可信。孔多塞就是一个例子。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