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1-01-17 01:19:4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读后感100字

  《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是一本由[德] 威廉·冯·洪堡特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3.00元,页数:4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精选点评:

  ●译者戏也太多了。。。400页的书100页是他写的作者的生平。。。。谁特么要看你写生平啊。。。。。。核心内容也没说什么,而且可能是因为时代的限制吧,作者真的是不太了解就敢胡说八道。。。。

  ●精彩到让我想在教室里拿头撞桌子。

  ●读的精选片段,不算读过,打记下。

  ●譯序寫的很全面

  ●从自然唯理语法过来觉得逻辑还是能理解的,不过作者的出身导致用词不够准确。 读的英文版边读边想,天呐放我回去做托福阅读吧T_T Ps.后来找到很好的电子版,很开心。 —————————— 读得都要跪了…不开心

  ●看了此书,才渐渐明白中华民族落后的根本原因~不得不承认日耳曼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

  ●上来先讲马来人的风俗之类,忽然跳到一般导论,原来这本只是三卷本《论爪哇岛上的卡维语》导论。由ergon转向energia来考虑语言是有前瞻性的

  ●德国人一贯的艰深晦涩风格。看过这本书之后,我对语言学的兴趣就到此为止了……

  ●精神是语言的根基,语言形成思想。所以这本书的现实意义告诉我们,想要更好的了解这个世界,跳出自身文化的桎梏,还要学习外语。

  ●内容大概只有标题的前半部分吧.花了不少篇幅罗列各种语言在构词上的一些方式/区别.而且貌似对梵语有着像对强类型编程语言般的推崇.涉及到汉语的部分貌似更多的是指白话/粤语,至少从提高的注音上看不是现代普通话的发音.另外作为一个谈爪哇岛上卡维语的导论,除了前面讲了点东南亚语系之外,后面就再没提到了...至于标题的"精神发展"更是含糊不清...还有作为译本的诸如"屈折语言"这种晦涩翻译就不说了...还有那冗长的介绍作者生平的译者序...反正个人感觉没什么值得读的点...

  《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读后感(一):伟大的书

  语言结构与人类精神的互为促进原理。诗的光芒品质与人民的对立性。

  美妙的对立原则、语音系统的变化技术、词的停顿与重音手段、句子的划分规律、动词连词关系代词等相互生成的能力……原初语言的力与美。

  2012.7.24

  《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读后感(二):吐个槽

  仔细看完了译序,还很期待。正文前几章就开始搅屎。跳到后面看,简直要被作者气死。

  翻来覆去就是想说——屈折语大法好。“概念的逻辑秩序,概念之间的明晰的界限和确定的相互关系”才是最为重要哒。诚然在分析陈述推理事物的时候,这些优势明显。可是世界是多维的,精神活动也是多维的,再具体缜密的语言形式也不过是多维思想的一维坍塌。越是relay on语言的精确与缜密,越是离事物的整体性和相互关联性越远。与其期待靠语言来描述概念,不如靠语言来指代概念。

  西方哲学两大桎梏,就是宗教传统以及屈折语。所以才说出“一切哲学问题都是语言的问题”这种话。吐新剖,桑母泰姆拿衣服。作者搞研究的初衷是为了弄清人之所以为人,我不想说他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而是在正确的道路上越走越偏。这心情我也能理解,在那个年代里尔等大德意志还四处分散各自搅屎,作者看到了自己民族的特性在那蓬勃发展的工业时代里潜力无限,知其棒棒怒其不争。如同征服欧亚前的蒙古人忽然意识到自己套马技术一流。日耳曼蛮族哼。

  “有些问题并未认识清楚,自然也就说不明白”

  “萌芽态的种族主义”。

  中肯的评价译者大人早就写在前面啦。

  《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读后感(三):读《论差异》

  一直在想,这样一页一页的翻过去,我所能记住的,或者我所能理解的,是否能够成为一个体系,或者是否能够因为思想的原因而不是偶然的认同理解并且记住。答案当然是肯定的,所以我再想其他的途径,比如从目录上下手。

  《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缩写名为《论差异》,是洪堡特对语言学研究的一次总结性的论文陈述,从目前所看到的内容而得出的结果是:从对马来语的分析得出问题的来源,通过对问题的层层分解最后落到语言学的实际解决途径上来,并且在其中贯穿陈述自己的见解,这是本书的脉络。

  我现在读到第四部分,从目录下手,其过程为:

  1、马来语的各部族的居住环境和文化状况

  2、导论的对象

  3、对人类发展过程的总的考察

  4、特殊精神力量的影响:文明、文化和教养

  5、个人和民族的协同作用。

  语言是历史的,是不断地变化的,它一定向着完善的角度去发展,而在不断的潜入现代的语言的细节之中,就像走进山顶之中的云层而不知云彩的模样,关注细节就会丧失对整体的把握。 对于细节和整体的和谐的把握是一个重点。

  另外的,语言的外在和内在的两大性质也具有鲜明的对比性,这对比性首先来自与语言学的发展(或者不如说是对语言的研究的发展),外在是不变的稳定的,是被当做一种工具。内在是内在自存的,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也可能是文明与文化的起因。将内部存在的东西和外部的东西和谐的融合为一体,这是人类不断前进和发展的一个最有效的证明。

  再其次,关于语言的民族性和个人性,也是一个考察的范围。希腊人在洪堡特眼中是一个和谐的不断向上的个体与个体,如何协调民族性与个体性之间的和谐共存,如何把握好民族对于个人的影响(一个成熟的民族)。以及一个个人(更确切地说是天才)对民族的反作用的影响。

  普遍的精神力量和特殊的精神力量、个人的精神力量互相制约,互相存在,互相促进或者互相争斗。几百种语言的差异和水乳交融在展示其独特魅力的同时,也通过前人之口为我们留下了可以继续研究的财富。可以切入其中的财富,对语言的关注,无论是后期发展的“浪漫主义语言学”,还是结构主义,解构主义,洪堡特无疑都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

  而接下来,也主要从这几点,或者说,既然问题已经最终引导向了语言的问题,那么对于语言的分立整理就变得不可或缺,而提出比较语言学的意义无疑是提出了整理这个问题的方法,这个方法即是:

  1、语音分节的明确和完整

  2、音节的构造和音节的分解

  3、词是否作为语音整体(充当句子的意义)

  4、将语言中的独立成分和那些只作为伴随意义的东西区分开来。

  以上几点也就是对于语言的几种基本的分析方法。普通人大概都能明白汉语和英语在上述几个方面表现的优越性,关于主谓宾定状补和名词性短语,动词的各种时态,汉语的单音节等等都体现了这些语言的优越性和健壮的独立性。

  《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读后感(四):当我们在学习语言时,我们在学习什么?

  不久前无意中在晚间新闻前后听到一则广告,是针对6-12岁少年儿童的课外编程外语辅导班,一听到文案“学什么,学语言,学思维”,顿时惊掉了下巴——现在小孩子报个班学外语和编程都能提升到“学思维”这样高端的认知,自己小时候在课堂上听到老师提到“思维”这种高级词汇只当耳旁风。忽然想到那时有种参考资料叫《发散思维大课堂》,封面上印着爱因斯坦的头像,大词和大人物成功唬到了少年的我以至于不但自己没买,连看到带着厚眼镜手捧资料的同学都觉得不是一个世界的人。直到很多年后浅尝辄止地“祸害”过不止一门外语,对“学语言,学思维”有了切身体验,才对广告里冒出“思维”这个词时打了激灵。 一方面,很多人对于学语言的认知已经提升到了“学思维”的高度并且向孩子从小灌输,另一方面看到现在网上仍有不少言论鼓吹“学外语无用”。尽管有长年语言学习的亲身实践,也在不少地方看到过对于语言的不同认识,可我看到的都是浅尝辄止碎片化的一鳞半爪。还是因为疫情的阻隔,无比想念在学校学习外语的日子,在沉睡的硬盘里翻到了本《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从笔记本看到平板,在这本书论述找到学语言的答案。 作者[德]威廉·冯·洪堡特(1767——1835)“这个名字属于好几个领域”,他出生名门望族,父系家族几代人的奋斗为他的姓名带来了贵族的标志“冯”字,母亲是深受启蒙运动思想熏陶的法国人,血统决定了他深受德意志哲学传统与法国启蒙运动两种文明影响的精神底色。早年受到良好教育学术兴趣广泛,青年时代身处法国大革命的旋涡之中。曾与歌德、席勒过从甚密。想过从事文学创作被席勒劝退,去做了长袖善舞的政治家,却最终因为自由主义思想不为保守派所容而未能施展政治抱负;对学术的兴趣保持终身,在美学、人类学、语言学等领域均成果丰硕;同时是一名教育改革家,德国著名学府洪堡大学就以他的名字命名。(想到古典自由主义思想家《代议制政府》《论自由》的作者约翰·穆勒也写过不少浪漫主义诗歌的诗论,跨界程度和这位相比还是逊色不少)此书是他晚年解甲归田作为语言学家的学术著作,被认为是普通语言学的奠基之作。后世的语言学家因他的学说开辟出语言学上的心理学流派,至今仍有回音。

  《论差异》“汇集了洪堡特数十年来关于语言问题的思考,将人类学、民族学的探索与语言哲学的讨论相融贯,宏观理论的阐发与具体入微的分析相结合,印欧语言的研究与非印欧语言的研究相补益。”(译序P48) 洪堡特将一个民族语言的重要性提升到独一无二的民族特性的高度“一个民族所在的生活环境、气候条件,它的宗教、社会建制、风俗习惯等等,一定程度上都可以跟这个民族脱离开来。然而有一样东西性质全然不同,是一个民族无论如何不能舍弃的,那就是它的语言,因为语言是一个民族生存所必需的‘呼吸’(Odem),是它的灵魂之所在。通过一种语言,一个人类群体才得以凝聚成民族,一个民族的特性只有在其语言中才完整地铸刻下来,所以,要了解一个民族的特性,若不从语言入手势必会徒劳无功。”(译序P39)将语言与所在民族结合,奠定了整本书研究语言的基调。 一、语言是如何产生的? 语言是人类精神力量创造的产物。语言(die Sprache)是自主、自发地萌生的,具体语言(die Sprachen)依赖于它们所属的民族。(P21)同时语言的变化也见证着民族精神发展史 “语言与人类的精神发展深深地交织在一起,它伴随着人类精神走过每一个发展阶段,每一次局部的前进或倒退,我们从语言中可以识辨出每一种文化状态。”“语言无时无刻不具备民族的形式,民族才是语言真正的和直接的创造者。”(P47) 二、各民族的语言之于所在民族有何种意义? “一个民族所在的生活环境、气候条件,它的宗教、社会建制、风俗习惯等等,一定程度上都可以跟这个民族脱离开来。然而有一样东西性质全然不同,是一个民族无论如何不能舍弃的,那就是它的语言,因为语言是一个民族生存所必需的‘呼吸’(Odem),是它的灵魂之所在。通过一种语言,一个人类群体才得以凝聚成民族,一个民族的特性只有在其语言中才完整地铸刻下来,所以,要了解一个民族的特性,若不从语言入手势必会徒劳无功。”语言影响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又反过来影响所在民族的语言。“语言具有一种能为我们觉察到,但本质上难以索解的独立性,语言……是精神不由自主的流射(eine unwillkuhrliche Emanation des Geistes),不是各民族的产品,而是各民族由于其内在的命运而获得的一份馈赠。”(P21) 从第一点和第二点上看,人们对某个民族形成的“刻板印象”是有道理的,因为这些“刻板印象”与所在民族语言的个性息息相关。

  三、语言是如何成为一种世界观和思维的 ? 首先,通过语言才能把世界观和思维表达出来,然后在思维的过程中本身就带着所使用语言的框架与内在逻辑。 “因为,个人只有使自己的思维与他人的、集体的思维建立起清晰明确的联系,才能形成对世界的看法。”(P25) “语言对人的主要影响施及他的思维力量,施及他的思维过程中进行创造的力量,因此,在更深刻的意义上说,语言的作用是内在的(immannent)和建构性(constitutiv)。”(P35)不同语言对于同一件事情的表达方式不同,思维与世界观也各不相同。某个句子成分的位置,各成分之间的配合,整个句子的整合,包括语音语调,共同搭建起来语言这棵大树。这本书总体上对于汉语评价较低,但认为汉语和屈折语一样由动词支配整个句子的框架,这点就显得汉语“尊贵”。 四、语言之于个人的意义?

  虽然语言深深植根于民族性,但语言的具体运用需要由个人来完成。“只有在个人身上,语言才获得了最终的规定性。运用词语时,每个人都要和别人想得不一样,一个极其微小的个人差异会像一圈波纹那样在整个语言中散播开来。(P77)” “风格即人”,语言的世界是由不同的性格不同的言说者丰富起来的。想到现在不少网络词汇的流行,还有千篇一律的吸引眼球的词汇,比如“硬核”“正能量”等,刚流行起来觉得明了形象,用得多了只觉得简单粗暴,有意无意地感到一种“语言暴政”。同时导致人们懒得再去思考,组织语言,从而压缩了表达空间,进而导致本民族语言生命力的萎缩。

  五、语言的形式(语音)与内容(意义)之间有什么关系? 这一点非常有意思多聊一点。讲出来的语言与书面的语言同样重要。 “语言被用于表达丰富、崇高的思想,它因此获得了明晰性和准确性;由于发达的想象力的作用,语言获得了直观性,而由于更加敏锐善辨的听觉提出的要求,语言获得了优美和谐的声音。”(P36) “声音从胸腔的深底向外冲出,在空气这种最精微、最易于流动的元素中觅得一种极其合适的媒质……发音器官发出的声音恰似有生命体的呼气,从人的胸中流出,即使在未使用语言的情况下,声音也可以传达痛苦、欢乐、厌恶和渴望,这意味着,声音源出于生命,并且也把生命注入了接收生命的器官;就像语言本身一样,语音不仅指称事物,而且复现了事物所引起的感觉,通过不断重复的行为把世界与人统一起来,也就是说,语音把人的独立自主性与被动接受性结合了起来。(P66)”

  作者用自己的母语德语举例(德语与英语亲缘关系更近),“例如,stehen(站立)、statig(稳定的)、starr(不动的、不变的)这组德语词可以引起关于稳定性的印象;德语的nicht(不)、nagen(咬、啃)、Neid(忌妒、羡慕)会使人联想到精确、锋利的切割物。通过这种途径,导致类似印象的事物便获得了大体相似的语音,比如下面一组德语词:wehen([风]吹、刮)、Wind(风)、Wolke(云)、wirren(使混乱)、Wunsch(希望)。这些词都用w这个音表达一种动荡不定、模糊紊乱的运动,而w是u的硬化形式,u本身就有混沌沉闷的色彩。”(P91)我们也可以接着举例比较,最简单的“不”,德语的nicht就比英语轻描淡写的no有力量得多,拒绝别人用这个词说一遍大概再不会有人找麻烦了。法语的pas du tout (一点也不)由三个元音驱动,口型始终保持紧张,听起来有种庄重感,仿佛面对一盘狼藉也在保持从容不迫的优雅(难怪法国人打仗时那么轻易就投降,我想同为拉丁语系的意大利人也差不多);同样意思英语的not at all,读快点可就真成了一泻而下没有余地的“闹太套”(可能英国人说“not at all”之前已经尽力了)。

  六、当我们说母语时,我们在说什么? 从语音语调的角度讲, “民族起源极其强烈地影响着个性,而每一具体语言则极为紧密地与个性联系在一起。语言产生自人类本质的深底,同时,语言与人的民族起源也建立起了真正的、实质性的联系。假如不是这样,那么,为什么母语无论对于文明人还是对于野蛮人都具有一种远胜过异族语言的强大力量和内在价值,为什么母语能够用一种突如其来的魅力愉悦回归家园者的耳朵,而当他身处远离家园的异邦时,会撩动他的恋乡之情?在这种场合,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并不是语言的精神方面或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而恰恰是语言最不可解释、最具个性的方面,即其语音。每当我们听到母语的声音时,就好像感觉到了我们自身的部分存在。”(P71)母语就是自己的一部分。这就是为什么在异国他乡听到乡音会感到亲切,为什么纳博科夫会在旅美多年说“我的脑子在说英语,心在说俄语。”

  七、当我们学外语的时候,我们在学习什么?如何学? 人通过语言形成世界观,每一种语言包括着一种世界观。“人从自身中造出语言,而通过同一种行为,他也把自身束缚在语言之中;每一种语言都在它所隶属的民族周围设下一道樊篱,一个人只有跨过另一种语言的樊篱假如其内,才有可能摆脱母语樊篱的约束。所以,我们或许可以说,学会一种外语就意味着在业已形成的世界观的领域里赢得一个新的立足点……因为每一种语言都包含着属于某个人类群体的概念和想象方式的完整体系。掌握外语的成就之所以没有被清楚地意识到,完全是因为人们或多或少总是把自己原有的世界观,甚至原有的语言观(Sprachansicht),带进了一种陌生的语言。(P72)” 看到这段话,没有人再会质疑“学外语有什么用”了吧。 关于如何学,“唯一的途径就是逐渐地——尽管只能通过练习——掌握这种语言的创造性秘诀,而人们能够掌握这种秘诀,靠的完全是语言禀赋(Sprachanlagen)的普遍一致性,以及这类语言禀赋在若干民族中间的特殊亲似性……语言和生命是两个不可分割的概念,而学习一种语言就意味着进行再创造。”(P120)

  虽然第五点通过与其他语言的比较揶揄了一番英语,但是大家学习时间最久、接触最多、最熟悉的外语还是英语,但英语和母语比起来又多了隔阂。用自己的黑历史来举例,我英语学习在高中阶段遇到了瓶颈,优势渐渐失去,意识到问题严重时已经为时已晚。回想起来,是因为那时我既没有训练出中式英语模式下的应试能力,又没有形成一种英语思维真正用另一种语言思考做题,一点悟性也被繁重的课业挤压,失去了初中时学英语本能的乐趣。来到外语类院校追赶熏陶,大三时才再次来了感觉。学法语和德语虽然浅尝辄止,入门也并不容易,但上手便是语法、思维、文化同步进行,不需要像学英语时经历辛苦穿过语言樊篱的过程。 八、为什么需要文学? 1、优秀的精神创作影响本民族的语言“语言是一个民族从事任何一项人类活动的工具,当一个民族从自身内在的自由之中成功地构建起语言时,就意味着它迈出并完成了关键的一步,即获得了某种新的、更高层次的东西;当一个民族在诗歌创作和哲学冥想的道路上取得了类似的成就时,便会反过来对语言产生影响。”(P52) 2、更进一步探究精神内核,呈现自我“一个民族不仅要在具体的科学活动中取得成就,而且首先需要倾全力于追求构成人类本质内核的精神,这一精神在哲学、诗歌和艺术中最清晰、最完整地自我显示出来,从而对民族的思维和情操产生影响。”(P47) 3、完善自身“如果在一些语言里,诗歌和哲学的精神至少在某个时期占据过上风,特别是如果这种优势萌发自内在的追求(Trieb),而不是来自外来的模仿,那么这些语言就最善于在发展中使自身臻于完满。”(P110) 陈忠实说过“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那么具体的语言则是书写的细胞与血液。每个民族现在使用的语言都是一条不断奔涌的江河,优秀的语言文字创作可以说是注入其中强劲有力的支流,进一步形成了民族性格与思维。提到英语的流畅,法语的优雅,德语的铿锵,这些语言性格的确立都是由一代代的经典文学作品所呈现的语言性格所推动。汉语的流动与表达更是长期又复杂的过程。李白、曹雪芹、鲁迅的语言,既是天才的个性创造,也是语言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集大成。他们创造的语言符号,生命力仍然旺盛。 九、语言的作用? 单纯将语言看做一种工具,只是初级阶段,语言的作用也不仅仅停留在听说读写的范畴。 “假如一种语言仅仅被用于满足日常生活需要的目的,那么,词就不过是人所表达的意志或愿望的代表,因此也就谈不上语言中会有一种决定着个性差异的可能性的内在认识(innere Auffassung)(P207)……一旦人在心灵中真正感觉到,语言不仅仅是实现相互理解的交流渠道,而且也是一个实在的世界,即一个精神必须通过内部创造活动在自身和事物之间建立起来的世界,他便走上了一条恰当的道路,能够不断地从语言中汲取到新的东西,不断地把新的东西赋予语言。”(P209)语言是一种精神,是一种与外部世界的联结与反馈,同时语言内部也有一种秩序——这个观点在福柯的《词与物》得到了进一步阐释。

  十、 为什么有时候讲话写作会不由自主不同语言(包括方言)混杂? “任何一种语言都必须能够表达一切事物和现象……但每一种语言都包含着某个尚未揭启的能力。”(P210)每种语言都有各自的优势,但同时会因为在各自所建构的世界而囿于自身表达空间的限制,无法完全punctual的表达,需要“别求新声于异邦”。也是为什么一种语言翻译成另外一种语言时,会多少减损语言自身的秘密,而且越是一个民族最核心的精神,越难翻译,比如我国的唐诗宋词、德国的古典哲学等。方言中这种现象也存在,比如大家很容易被东北话带走。 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说法是,在我们说外语时我们是另外一个人,甚至还拍了夸张的视频。但在我看来,可以说是学外语的诀窍了,意味着在学习外语时要具备相应语言的思维方式,甚至将自己代入另一个民族的人。英语在摆脱了应试模式下带来的影响时,学英语时想象自己是简奥斯汀、王尔德、毛姆,代入他们点到为止的晓畅却不失通透的冷嘲;学法语时感觉自己是穿搭优雅的女郎,在露天咖啡馆喝咖啡,说带着香水味的法语,我甚至觉得华丽的法国时装就是法语需要单复数配合阴阳性一致宾语提前这一套规则在物的呈现;学德语时就感觉自己是力大无比的战士,什么也压不垮打不倒 ,随时可以冲锋陷阵。古典哲学大多是由德语写成,也与德语的有力能够纵深表达有关系吧。 这本书解答了我学习语言过程中一些疑惑,对语言的探究角度主要在民族精神与心理层面。这本书的局限在于全书充斥着德意志民族的优越感 “有较高天分和处在更有利的环境条件之中的民族,它们的语言比其他民族更为优越(vorzuglicher),这是不言而喻的。”(P25)将屈折语视为第一真理。无意间为后来纳粹的“种族优越”提供了口实。学习语言既不能盲目自大,也不能“加戏”太多真变成“假洋鬼子”。若是要更深入地挖掘语言的能指与所指,将语言放在话语与权力层面来研究,就得从最迷人的光头米歇尔·福柯那本《词与物》中找答案了。 2020-6-15 23:04

  《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读后感(五):当我们学习语言时,我们在学习什么

  

不久前无意中在晚间新闻前后听到一则广告,是针对6-12岁少年儿童的课外编程外语辅导班,一听到文案“学什么,学语言,学思维”,顿时惊掉了下巴——现在小孩子报个班学外语和编程都能提升到“学思维”这样高端的认知,自己小时候在课堂上听到老师提到“思维”这种高级词汇只当耳旁风。忽然想到那时有种参考资料叫《发散思维大课堂》,封面上印着爱因斯坦的头像,大词和大人物成功唬到了少年的我以至于不但自己没买,连看到带着厚眼镜手捧资料的同学都觉得不是一个世界的人。直到很多年后浅尝辄止地“祸害”过不止一门外语,对“学语言,学思维”有了切身体验,才对广告里冒出“思维”这个词时打了激灵。 一方面,很多人对于学语言的认知已经提升到了“学思维”的高度并且向孩子从小灌输,另一方面看到现在网上仍有不少言论鼓吹“学外语无用”。尽管有长年语言学习的亲身实践,也在不少地方看到过对于语言的不同认识,可我看到的都是浅尝辄止碎片化的一鳞半爪。还是因为疫情的阻隔,无比想念在学校学习外语的日子,在沉睡的硬盘里翻到了本《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从笔记本看到平板,在这本书论述找到学语言的答案。 作者[德]威廉·冯·洪堡特(1767——1835)“这个名字属于好几个领域”,他出生名门望族,父系家族几代人的奋斗为他的姓名带来了贵族的标志“冯”字,母亲是深受启蒙运动思想熏陶的法国人,血统决定了他深受德意志哲学传统与法国启蒙运动两种文明影响的精神底色。早年受到良好教育学术兴趣广泛,青年时代身处法国大革命的旋涡之中。曾与歌德、席勒过从甚密。想过从事文学创作被席勒劝退,去做了长袖善舞的政治家,却最终因为自由主义思想不为保守派所容而未能施展政治抱负;对学术的兴趣保持终身,在美学、人类学、语言学等领域均成果丰硕;同时是一名教育改革家,德国著名学府洪堡大学就以他的名字命名。(想到古典自由主义思想家《代议制政府》《论自由》的作者约翰·穆勒也写过不少浪漫主义诗歌的诗论,跨界程度和这位相比还是逊色不少)此书是他晚年解甲归田作为语言学家的学术著作,被认为是普通语言学的奠基之作。【1】后世的语言学家因他的学说开辟出语言学上的心理学流派,至今仍有回音。

《论差异》“汇集了洪堡特数十年来关于语言问题的思考,将人类学、民族学的探索与语言哲学的讨论相融贯,宏观理论的阐发与具体入微的分析相结合,印欧语言的研究与非印欧语言的研究相补益。”(译序P48) 洪堡特将一个民族语言的重要性提升到独一无二的民族特性的高度“一个民族所在的生活环境、气候条件,它的宗教、社会建制、风俗习惯等等,一定程度上都可以跟这个民族脱离开来。然而有一样东西性质全然不同,是一个民族无论如何不能舍弃的,那就是它的语言,因为语言是一个民族生存所必需的‘呼吸’(Odem),是它的灵魂之所在。通过一种语言,一个人类群体才得以凝聚成民族,一个民族的特性只有在其语言中才完整地铸刻下来,所以,要了解一个民族的特性,若不从语言入手势必会徒劳无功。”(译序P39)将语言与所在民族结合,奠定了整本书研究语言的基调。 一、语言是如何产生的? 语言是人类精神力量创造的产物。语言(die Sprache)是自主、自发地萌生的,具体语言(die Sprachen)依赖于它们所属的民族。(P21)同时语言的变化也见证着民族精神发展史 “语言与人类的精神发展深深地交织在一起,它伴随着人类精神走过每一个发展阶段,每一次局部的前进或倒退,我们从语言中可以识辨出每一种文化状态。”“语言无时无刻不具备民族的形式,民族才是语言真正的和直接的创造者。”(P47) 二、各民族的语言之于所在民族有何种意义? “一个民族所在的生活环境、气候条件,它的宗教、社会建制、风俗习惯等等,一定程度上都可以跟这个民族脱离开来。然而有一样东西性质全然不同,是一个民族无论如何不能舍弃的,那就是它的语言,因为语言是一个民族生存所必需的‘呼吸’(Odem),是它的灵魂之所在。通过一种语言,一个人类群体才得以凝聚成民族,一个民族的特性只有在其语言中才完整地铸刻下来,所以,要了解一个民族的特性,若不从语言入手势必会徒劳无功。”语言影响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又反过来影响所在民族的语言。“语言具有一种能为我们觉察到,但本质上难以索解的独立性,语言……是精神不由自主的流射(eine unwillkuhrliche Emanation des Geistes),不是各民族的产品,而是各民族由于其内在的命运而获得的一份馈赠。”(P21) 从第一点和第二点上看,人们对某个民族形成的“刻板印象”是有道理的,因为这些“刻板印象”与所在民族语言的个性息息相关。 三、语言是如何成为一种世界观和思维的 ? 通过语言才能把世界观和思维表达出来,然后在思维的过程中本身就带着所使用语言的框架与内在逻辑。 “因为,个人只有使自己的思维与他人的、集体的思维建立起清晰明确的联系,才能形成对世界的看法。”(P25) “语言对人的主要影响施及他的思维力量,施及他的思维过程中进行创造的力量,因此,在更深刻的意义上说,语言的作用是内在的(immannent)和建构性(constitutiv)。”(P35)不同语言对于同一件事情的表达方式不同,思维与世界观也各不相同。某个句子成分的位置,各成分之间的配合,整个句子的整合,包括语音语调,共同搭建起来语言这棵大树。这本书总体上对于汉语评价较低,但认为汉语和屈折语一样由动词支配整个句子的框架,这点就显得汉语“尊贵”。 四、语言之于个人的意义?

虽然语言深深植根于民族性,但语言的具体运用需要由个人来完成。“只有在个人身上,语言才获得了最终的规定性。运用词语时,每个人都要和别人想得不一样,一个极其微小的个人差异会像一圈波纹那样在整个语言中散播开来。(P77)” “风格即人”,语言的世界是由不同的性格不同的言说者丰富起来的。想到现在不少网络词汇的流行,还有千篇一律的吸引眼球的词汇,比如“硬核”“正能量”等,刚流行起来觉得明了形象,用得多了只觉得简单粗暴,有意无意地感到一种“语言暴政”。同时导致人们懒得再去思考,组织语言,从而压缩了表达空间,进而导致本民族语言生命力的萎缩。

五、语言的形式(语音)与内容(意义)之间有什么关系? 这一点非常有意思多聊一点。讲出来的语言与书面的语言同样重要。 “语言被用于表达丰富、崇高的思想,它因此获得了明晰性和准确性;由于发达的想象力的作用,语言获得了直观性,而由于更加敏锐善辨的听觉提出的要求,语言获得了优美和谐的声音。”(P36) “声音从胸腔的深底向外冲出,在空气这种最精微、最易于流动的元素中觅得一种极其合适的媒质……发音器官发出的声音恰似有生命体的呼气,从人的胸中流出,即使在未使用语言的情况下,声音也可以传达痛苦、欢乐、厌恶和渴望,这意味着,声音源出于生命,并且也把生命注入了接收生命的器官;就像语言本身一样,语音不仅指称事物,而且复现了事物所引起的感觉,通过不断重复的行为把世界与人统一起来,也就是说,语音把人的独立自主性与被动接受性结合了起来。(P66)”

作者用自己的母语德语举例(德语与英语亲缘关系更近),“例如,stehen(站立)、statig(稳定的)、starr(不动的、不变的)这组德语词可以引起关于稳定性的印象;德语的nicht(不)、nagen(咬、啃)、Neid(忌妒、羡慕)会使人联想到精确、锋利的切割物。通过这种途径,导致类似印象的事物便获得了大体相似的语音,比如下面一组德语词:wehen([风]吹、刮)、Wind(风)、Wolke(云)、wirren(使混乱)、Wunsch(希望)。这些词都用w这个音表达一种动荡不定、模糊紊乱的运动,而w是u的硬化形式,u本身就有混沌沉闷的色彩。”(P91) 我们也可以接着举例比较,最简单的“不”,德语的nicht就比英语轻描淡写的no有力量得多,拒绝别人用这个词说一遍大概再不会有人找麻烦了。法语的pas du tout (一点也不)由三个元音驱动,口型始终保持紧张,听起来有种庄重感,仿佛面对一盘狼藉也在保持从容不迫的优雅(难怪法国人打仗时那么轻易就投降,我想同为拉丁语系的意大利人也差不多);同样意思英语的not at all,读快点可就真成了一泻而下没有余地的“闹太套”(可能英国人说“not at all”之前已经尽力了)。

六、当我们说母语时,我们在说什么? 从语音语调的角度讲, “民族起源极其强烈地影响着个性,而每一具体语言则极为紧密地与个性联系在一起。语言产生自人类本质的深底,同时,语言与人的民族起源也建立起了真正的、实质性的联系。假如不是这样,那么,为什么母语无论对于文明人还是对于野蛮人都具有一种远胜过异族语言的强大力量和内在价值,为什么母语能够用一种突如其来的魅力愉悦回归家园者的耳朵,而当他身处远离家园的异邦时,会撩动他的恋乡之情?在这种场合,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并不是语言的精神方面或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而恰恰是语言最不可解释、最具个性的方面,即其语音。每当我们听到母语的声音时,就好像感觉到了我们自身的部分存在。”(P71)母语就是自己的一部分。这就是为什么在异国他乡听到乡音会感到亲切,为什么纳博科夫会在旅美多年说“我的脑子在说英语,心在说俄语。”

七、当我们学外语的时候,我们在学习什么?如何学?

人通过语言形成世界观,每一种语言包括着一种世界观。“人从自身中造出语言,而通过同一种行为,他也把自身束缚在语言之中;每一种语言都在它所隶属的民族周围设下一道樊篱,一个人只有跨过另一种语言的樊篱假如其内,才有可能摆脱母语樊篱的约束。所以,我们或许可以说,学会一种外语就意味着在业已形成的世界观的领域里赢得一个新的立足点……因为每一种语言都包含着属于某个人类群体的概念和想象方式的完整体系。掌握外语的成就之所以没有被清楚地意识到,完全是因为人们或多或少总是把自己原有的世界观,甚至原有的语言观(Sprachansicht),带进了一种陌生的语言。(P72)” 看到这段话,没有人再会质疑“学外语有什么用”了吧。 关于如何学,“唯一的途径就是逐渐地——尽管只能通过练习——掌握这种语言的创造性秘诀,而人们能够掌握这种秘诀,靠的完全是语言禀赋(Sprachanlagen)的普遍一致性,以及这类语言禀赋在若干民族中间的特殊亲似性……语言和生命是两个不可分割的概念,而学习一种语言就意味着进行再创造。”(P120)

虽然第五点通过与其他语言的比较揶揄了一番英语,但是大家学习时间最久、接触最多、最熟悉的外语还是英语,但英语和母语比起来又多了隔阂。用自己的黑历史来举例,我英语学习在高中阶段遇到了瓶颈,优势渐渐失去,意识到问题严重时已经为时已晚。回想起来,是因为那时我既没有训练出中式英语模式下的应试能力,又没有形成一种英语思维真正用另一种语言思考做题,一点悟性也被繁重的课业挤压,失去了初中时学英语本能的乐趣。来到外语类院校追赶熏陶,大三时才再次来了感觉。学法语和德语虽然浅尝辄止,入门也并不容易,但上手便是语法、思维、文化同步进行,不需要像学英语时经历辛苦穿过语言樊篱的过程。 八、为什么需要文学?

1、优秀的精神创作影响本民族的语言“语言是一个民族从事任何一项人类活动的工具,当一个民族从自身内在的自由之中成功地构建起语言时,就意味着它迈出并完成了关键的一步,即获得了某种新的、更高层次的东西;当一个民族在诗歌创作和哲学冥想的道路上取得了类似的成就时,便会反过来对语言产生影响。”(P52) 2、更进一步探究精神内核,呈现自我“一个民族不仅要在具体的科学活动中取得成就,而且首先需要倾全力于追求构成人类本质内核的精神,这一精神在哲学、诗歌和艺术中最清晰、最完整地自我显示出来,从而对民族的思维和情操产生影响。”(P47) 3、完善自身“如果在一些语言里,诗歌和哲学的精神至少在某个时期占据过上风,特别是如果这种优势萌发自内在的追求(Trieb),而不是来自外来的模仿,那么这些语言就最善于在发展中使自身臻于完满。”(P110) 陈忠实说过“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那么具体的语言则是书写的细胞与血液。每个民族现在使用的语言都是一条不断奔涌的江河,优秀的语言文字创作可以说是注入其中强劲有力的支流,进一步形成了民族性格与思维。提到英语的流畅,法语的优雅,德语的铿锵,这些语言性格的确立都是由一代代的经典文学作品所呈现的语言性格所推动。汉语的流动与表达更是长期又复杂的过程。李白、曹雪芹、鲁迅的语言,既是天才的个性创造,也是语言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集大成。他们创造的语言符号,生命力仍然旺盛。 九、语言的作用? 单纯将语言看做一种工具,只是初级阶段,语言的作用也不仅仅停留在听说读写的范畴。 “假如一种语言仅仅被用于满足日常生活需要的目的,那么,词就不过是人所表达的意志或愿望的代表,因此也就谈不上语言中会有一种决定着个性差异的可能性的内在认识(innere Auffassung)(P207)……一旦人在心灵中真正感觉到,语言不仅仅是实现相互理解的交流渠道,而且也是一个实在的世界,即一个精神必须通过内部创造活动在自身和事物之间建立起来的世界,他便走上了一条恰当的道路,能够不断地从语言中汲取到新的东西,不断地把新的东西赋予语言。”(P209)语言是一种精神,是一种与外部世界的联结与反馈,同时语言内部也有一种秩序——这个观点在福柯的《词与物》得到了进一步阐释。

十、 为什么有时候讲话写作会不由自主不同语言(包括方言)混杂? “任何一种语言都必须能够表达一切事物和现象……但每一种语言都包含着某个尚未揭启的能力。”(P210)每种语言都有各自的优势,但同时会因为在各自所建构的世界而囿于自身表达空间的限制,无法完全punctual的表达,需要“别求新声于异邦”。也是为什么一种语言翻译成另外一种语言时,会多少减损语言自身的秘密,而且越是一个民族最核心的精神,越难翻译,比如我国的唐诗宋词、德国的古典哲学等。方言中这种现象也存在,比如大家很容易被东北话带走。 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说法是,在我们说外语时我们是另外一个人,甚至还拍了夸张的视频。但在我看来,可以说是学外语的诀窍了,意味着在学习外语时要具备相应语言的思维方式,甚至将自己代入另一个民族的人。英语在摆脱了应试模式下带来的影响时,学英语时想象自己是简奥斯汀、王尔德、奥威尔、毛姆,代入他们点到为止的晓畅与冷眼旁观的讥诮,或者漫步纽约街头的美剧《欲望都市》;学法语时感觉自己是穿搭优雅的女郎,在露天咖啡馆喝咖啡,说带着香水味的法语,我甚至觉得华丽的法国时装就是法语需要单复数配合阴阳性一致宾语提前这一套规则在物的呈现;学德语时就感觉自己是力大无比的战士,什么也压不垮打不倒 ,随时可以冲锋陷阵。古典哲学大多是由德语写成,也与德语的有力能够纵深表达有关系吧。

这本书解答了我学习语言过程中一些疑惑,对语言的探究角度主要在民族精神与心理层面。这本书的局限在于全书充斥着德意志民族的优越感 “有较高天分和处在更有利的环境条件之中的民族,它们的语言比其他民族更为优越(vorzuglicher),这是不言而喻的。”(P25)将屈折语视为第一真理。无意间为后来纳粹的“种族优越”提供了口实。学习语言既不能盲目自大,也不能“加戏”太多真变成“假洋鬼子”。若是要更深入地挖掘语言的能指与所指,将语言放在话语与权力层面来研究,就得从最迷人的光头米歇尔·福柯那本《词与物》中找答案了。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晴耕雨读的城堡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