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理学》是一本由陈来著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页数:35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宋明理学》精选点评:
●: B244.05/7259-1
●如果我这个学期不学宋明理学我大概一辈子都不会翻开吧……
●书很清晰,适合初学者了解,但是宋明理学本身太无聊了
●清晰扼要公允,非常好的教材。
●以前读过觉得很好。现在读了觉得还好。
●。
●2012标记,2015终于读完了……
●考試復習時候讀過
●如果不是“宋明理学”这门课要考试了,我是肯定不碰这个领域的(书是挺棒的,但是能明显读出中南矿冶学院的影子)
●语言精炼,用词精确,很容易懂。可惜中华文化的瑰宝被五四一棍子打死,现今对存天理灭人欲的曲解仍然深厚,而统治阶级也丝毫没有要弘扬传统文化的意思,看看从小到大的课本,真的是外来的和尚好念经。痛惜不已。
《宋明理学》读后感(一):简评
梳理了宋明理学二十几位理学家跟他们的基本观点,大脉络理得清楚,引文清晰,也都加上了简单的解读。我个人比较喜欢的地方是陈来点评的公正,毕竟是介绍性的著作,于每个理学家的得失都会多少提及,不虚美隐恶。至于态度,可以看序,陈来在序里提及:“儒学或理学面临的矛盾是,它最多只能保持伦理学原则的一半纯粹性,而无法判定‘义’所代表的准则体系中哪些规范应当改变以适应社会发展,因而可能会把规范僵化”“儒家伦理的褒扬……在不断地褒扬中把道德的最高标准当成了道德的最低标准,给人造成较大的心理负担……相对承担的义务变成了压迫手段……”,与其说是为儒学辩解,不如看成一个研究者对深入人心的刻板印象的无奈之辞。
缺点是点到即止,加上篇幅有限,重点有点不明确;解读时常会用到唯物唯心运动静止这些术语,让人想起高中政治课本……瑕不掩瑜,作为教材本难以做到面面俱到,相较于传统教材《宋明理学史》,这本书中用于阐释的马列陈套也不算牵强,还是可以体会得到作者在写作时尽量在避免被这些套路影响。
在读郭绍虞先生的《中国文学批评史》时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自宋代以来,书中都会有专章节提到了学者诗论文论,比如其中提及:宋代道学家以为,江郎才尽,根源是无学;明代文人重才不重学故气格终究不高,空疏无学故只顾标榜互相攻击;性灵等派的兴起发展,和心学思潮密切相关。这才悟到,中国本无文学,文附于学,如果不了解思想史、学术史,于文学就只能谈谈无关痛痒的肤浅之处,尤其是北宋以来对中国社会影响甚大的宋明理学,如果要一个学了四年中文的本科毕业生来谈,又能谈些什么呢?除了满目风月,又能从古诗文里感受到什么呢?读研之后更加有紧迫感,匮乏反而成了学习最大的动力。
再借这篇书评遥远的怀想一下在台湾的朱老师,是她带我了解阳明学,交换时她的读书会,读牟宗三、蔡仁厚、林庆彰、陈荣捷、陈来等等,真的是带人从高处入门,这也是后来有师兄建议我入门读大陆某些教材时才感受到的差距……
最后再吐槽一下华东这个版本,都第二版了,还会出现小标题和目录标错序号的问题,程颢跟程颐编辑好像也傻傻分不清楚,三联的新版不知道改过来没有?
《宋明理学》读后感(二):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因为课程考试的缘故,这本书反复读了好几遍,修中国哲学史的同学几乎人手一本,取代了意识形态浓厚的官方教材成为宋明理学的标准课本。的确,本书属于导论性质,每个哲学家的思想基本上以大纲的形式展开,分列条目,虽然并不深入,却十分适合初学者重点把握哲学家的思想和气质。在这样广的跨度和简短的篇幅里,有两个缺点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一是对各位哲学家的生平背景、当时社会状况和思想传统介绍过于简略。我们知道中国哲学不仅是玄思,更是存在宣言和行为指南,一位哲人的家学、仕途、气质、逸事甚至军事才能可以说就构成了他的思想的半壁江山,例如张载和阳明都深有将才,二程讲学方法和治学路径的差异,最终都投射到他们的哲学体系建构上,更何况程朱陆王四大家传世的著作之中很大一部分确实就是他们的语录和生平记叙。宋明两朝的社会风尚、文化气质、内忧外患,也极大地影响了哲学家思考的对象和方法。二是未从思想传统的角度详细比较各家之间的传承和差异,例如各家是怎样看待性理问题,心的意义由始至终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哪些学说是有意对前人的反动,等等。但是陈老师在体裁的限制下已经尽力克服以上的缺点,只要读者有心去总结和发掘,辅以其他书籍,必然能够更加融会贯通理学的脉络发展。一本书是不可能包罗万象的。
宋的忧患,明的严酷,都没有阻止时代思想的光芒。中国文化的产生和传承有其独特的环境要求,中国哲学带给人的领悟和气象也是西方哲学无可比拟的。在现时的学问基础上,我能感受,却无力描述这种感受的根源和内容。经典西方哲学具有深刻的分析和抽象的建构努力,而中国哲学传统上更加侧重人格的塑造和社会的改良。到了宋明,同时代的中西方在理想和抽象的气质上又有所接近,程颐朱熹所说的理与性,不就像康德说过的两种让他惊叹不已的事物“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吗?只是从心学流行开始,强有力的传统取向将关注的重点又转回到了道德法则上;而二十世纪的海德格尔,又像是将西方哲学引领到关切世界的存在者的角度。然而即使宋明理学乃至整个中国思想界最终的取向不是自然法则而是道德理性,它达到的深度依然让人惊叹,它带来的是冲击和顿悟,是匡正人心,安顿价值,重整社会秩序的效果。
张载的诗的确很糟糕,但他的“西铭”和《近思录》中的四句话让我受到了莫大的震动。“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知识分子的使命,这四句概括得不能再确切了。这种刚健乾正的气质,民胞物与的关怀,正心诚意的修养,也许是我从中国哲学中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
《宋明理学》读后感(三):影响至深至巨的儒释道融合的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指宋明(包括元及清)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是受到了佛教和道教的影响而建立的“道学”。宋明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道教)和人生命运(佛教),又继承孔孟正宗(根本),并能治理国家(目的)的新儒学。汉儒治经重名物训诂,宋儒则重阐释义理、兼谈性命,因有此称。理学是中国古代精致、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理学的天理是道德神学,理学以儒家为中心,兼容佛道两家的哲学理念,至元朝成为官方哲学。理学的哲学中心观念是“理”,“理”是产生世界万物的精神的东西。理学的出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是儒、释、道三教融合的果实,也是春秋战国和汉代这一时期所形成的儒学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思想完善。它以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形态呈现出来,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理学与唐以前儒学尊《五经》一个重要不同之处,《四书》成为尊信的主要经典。价值体系和功夫体系都在《四书》。理学探讨的问题都与《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紧密相关,讨论的主要问题大体是:理气、心性、格物、致知、主敬、主静、涵养、知行、已发未发、道心人心、天理人欲、天命之性气质之性等。
理学实际创始人为周敦颐、邵雍、张载、二程兄弟(程颢,程颐),至南宋朱熹而集大成,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提出“理”先于天地而存在,其为学主张“即物而穷理”,陆九渊还提出了“宇宙便是吾心”。明代,王守仁进一步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断言心之“灵明”为宇宙万物的根源。为学主“明体心”、“致良知”。宋明理学,理学名始称于南宋,朱子曾说“理学最难”,陆九渊也说“惟本朝理学,远过汉唐”。明代,理学成为专指宋以来形成的学术体系概念,亦称“道学”。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因其所具有的三世因果的彼岸性深深吸引了儒学的知识分子,也刺激了佛教与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和儒家思想的发展。在唐一代,儒家学者中的有识之士意识到儒学面临着佛道二教尤其是外来佛教在文化上的严重挑战。有人主张援道入儒、以儒包佛。宋代的理学家们认识到,儒学受到来自佛、道的挑战,一个主要的原因在于儒学在形而上的层面上存在严重不足。原始儒家大部分典籍失传,直到近代才出土大量竹简。理学家们为了建立儒家的形上学,一方面借鉴道家和佛学在哲学上的成果,一方面在传统儒学寻找构筑哲学形上学的因素,例如被列于 “六经之首”的《周易》的道器观,孔子的“仁”学,《孟子》与《中庸》对于“性”与“天”的探讨。理学家们吸收利用这些成果,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概念,并给予系统的哲学论证,如周敦颐、邵雍的“太极”、张载的“太虚”、二程和朱熹的“天 理”、陆九渊和王守仁的…‘心”,等等。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变成以哲学形上学作基础的理论体系。它体现出了宋明理学家们融合创造的哲学智慧。
从儒学发展来看,理学作为一种哲学思潮或者儒学的复兴,它所强调的义理之学,表现出直接面向经典、回复圣人之道的气势。理学家们提出自己的学说为“实学”、“实说”。虚实之别,就在于是否讲求儒家的义理。理学所强调的义理,实质上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它包括儒家所提倡的纲常人伦。理学家所强调的义理,就其内容而言,其重点是在伦理道德上。宋明理学家在儒学的伦理道德基础上,提出了“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修齐而治平的功能论等。南北朝时期:佛、道盛行,儒学面临挑战;佛教徒提出佛为正,三教归佛,又称“三教合一,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唐朝:统治者奉行以道为主的三教并行政策,儒学的地位受到挑战。北宋时,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的活动;同时,他们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了道佛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理学:是儒、道、佛三教合一的产物(当时佛教已大致完融合儒道),是儒家思想汲取道家、玄学、道教、佛教的有益内容,囊括天人关系形成的更理性、思辨化的思想。
宋明理学代表人物:北宋: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邵雍。即北宋五子;南宋:朱熹、陆九渊;明代:王阳明。就主导思潮而言,理学代表人物可概括为“程朱陆王”。主要派别:按现代学术界的通常做法,可以把宋明理学体系区分为四派:气学(张载为代表)、数学(邵雍为代表)、“理学”(程朱为代表)、心学(陆王为代表)。 周敦颐:宋明理学之鼻祖,其著作《太极图说》被视为理学之大纲。程颢、程颐: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主张先理后物,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相联系,认为“人伦者,天理也”;提出“格物致知”,物皆有理,把知识、道理、天理联系起来。朱熹为集理学之大成者,主张:天理是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通过学习、实践提高自身的修养的目的是明道德之善;著《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教科书。朱熹在历史上被誉为一代儒学宗师,地位仅次于孔子和孟子。程朱理学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朱熹的思想对日本、朝鲜和欧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南宋时期理学发展到心学,陆九渊是心学的开创者,其核心命题是“心即理也”,意思是本心即天理——世界的本源是心。名言: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王守仁是心学的集大成者。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他提出过内心的自我反省达到“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天理就在自己心中,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宋明理学》读后感(四):朱熹和王阳明谁是谁非,读陈来《宋明理学》
上回谈中国哲学史,说到宋明理学。所谓理学,就是研究世间道理的学问,略同于今天所说的哲学。宋明两代名家辈出,著书立说,设帐授徒。如果说春秋战国是哲学的黄金时代,那么宋明两代就是白银时代和青铜时代。就儒家而言,虽然从汉朝开始就是正统,但其思想更多的只是一些道德和伦理的说教,而缺少哲学思辨,这也是为什么西方学界把老子尊为一个智慧的哲人,却把孔子看作一个喋喋不休陈词滥调的道德教师。到了宋朝,儒家的思想才终于提升到形而上的层次,成为真正的哲学。 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就写了《宋元学案》和《明儒学案》,首次总结介绍了两代儒家哲学家的思想,后世的研究者往往基于梨洲先生的材料。本书作者陈来老师是北大哲学系教授,写这书是给哲学系本科生和研究生当教材用的。当然,也参考了两部《学案》,但是更为精当,是一本很好的集锦。 两代哲学家里,当然以朱熹和王阳明为首。现在的人都听说过这两位,但是他俩有啥思想,说起朱熹就是存天理,去人欲,说起王阳明就是致良知,知行合一,具体啥意思,大部分人不甚了了。这两位曾经红遍全国的思想家,而且红了好几百年,就这么销声匿迹了,好像有点可惜。在此梳理一下读书所得,给有兴趣的朋友参考。 先说几个名词解释。 理:可以理解为道理,规则,法则,一般是抽象的存在,是形而上的。对象不同,可以分为天理,物理,伦理,性理。英文对应为Principles或者Laws。 气:可以理解为充斥宇宙中(包括人身体里的小宇宙)的基本的物质,是世上一切事物的组成元素,是具体的存在,是形而下的。英文对应为Matter。 性:可以理解为事物或人的特性,有天地之性,有个体之性。程颐和朱熹都认为性就是理。性的英文对应是Properties或者Nature,在人身上表现的性就是Human Nature。 心:可以理解为人的意识活动,包括思想和感情,朱熹认为,心是人的小宇宙里的气和理(性理)相结合之后的产物,所以,跟性相比,心是具体的,性是抽象的。而陆九渊则认为,心就是性,王阳明则更进一步认为,心就是理,不存在心外之理。心的英文对应为Mind。 以上名词解释并不全是陈老师书里的内容,也有我自己的理解。 先说说朱熹的思想: 一:理先气后。世间一切事物,总是先有道理在,再有事物的出现。哪怕只是早了万分之一秒,但在逻辑上,理在气先,或者理在气上。 二:理一分殊。理一说的是世间万物有一个统一的大道理;分(念去声)殊说的是在具体的事物上关系上地位上又有不同的具体的道理,但这只是统一的大道理的具体表现形式。听着是不是很有“辩证”的味道? 三:未发已发。这个其实是讨论心,性,情的关系。早年的朱熹认为心为已发,性为未发,所以以性为体,以心为用。中年之后的朱熹认为,一切心理活动或者情绪,未发之前为性,已发之后为情,性情其实是一个东西,区别在于一个未发,一个已发,一个是本质,一个是现象。 四:心统性情。既然性为体,情为用,在体用之间要有一个主宰,那就是心,是意识,来主导,控制情感,让性正常地发挥支配作用。所以,他强调要“主敬涵养”来保持心境的清明和注意力的集中。 五: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性这个东西,《中庸》里说天命就是性,这是先天的,也是善的。但是具体到个体的生存环境,受各种气质的影响,性就会受到“污染”,史上所谓的性善性恶的争论,说的都是气质之性,而本体状态的天命之性本来是纯善无恶的。 六:格物穷理。格物穷理的话来自于《礼记》里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独立出来,名为《大学》。朱熹第一次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编在一块,号称“四书”。其中《大学》是儒家的入门经典,指明了求学的目标(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方法(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是何为“格物”,历来的解释都不一样。朱熹认为“格”就是“即”就是“至”,意思是接触,且研究到极致。意思是研究世间万物,发现其中蕴含的“理”,用以指导生活。 七:道心人心。《古文尚书》里说“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意思是道德意识是潜藏的,而人的情感欲望是很容易激发,甚至发泄。“人欲”并非一定是坏的,但是如果不加控制就很危险,必须用“道心”或“天理”来主导,这就是所谓“存天理,去人欲”的伦理逻辑。 八:知先行后。关于求知和实行,朱熹同样的重视,他认为用功不可偏废,但是要分先后轻重,论先后以致知为先,论轻重当以力行为重。 基本上,朱熹继承了二程,张载等人的思想,使得儒家哲学成为了一个完备的体系。他一生著述丰富,其著作成为了身后流行七百年的新经典。 再说说王阳明。任凭多么完备的思想,几百年之后一定会出现它的反动,或者是因为其理论变得僵化可恨,或者是社会环境发生了变化,需要与时俱进。王阳明就是对朱熹的反动。它的思想主要有: 一:心外无理。王阳明年轻的时候也是朱熹的信徒,决心要格物穷理,于是以庭前的竹子为对象,苦苦地格了七天,把自己都格病倒了,也没隔出格啥道理来。后来被贬在贵州龙场的时候突然悟道,才知道“理”是存在于我们的心中的,而不是在外部的什么事物里,所以“心即是理”,无需研究外物。 二:心外无物。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依赖于我们的意识,意识不到的事物对我们没有意义。这是典型的唯心主义思想。 三:格物与格心。王阳明把格物的格解释为“正”,物解释为心中想的事务,格物就是去除不正,使得其归于正。 四:知行合一。所谓知行合一就是强调了行的重要性。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但是这种说法也有漏洞。比如他认为想到行善的念头而不做,就不是行善;想到行恶的念头而不做却算是行恶了。这么说的目的是为了提高道德的标准,实际却使得自己逻辑不能自洽。 五:致良知。所谓“格物致知”的致知,王阳明认为是致良知。所谓良知就是“不虑而知”的本能,也就是通过修行能够让良知指导我们的生活,在行为上不假思索但是事事符合良知。 在道德说教上,其实王阳明和朱熹没什么大的区别。主要的区别就是王阳明否定一切对外求理的努力,而强调对内心下工夫。他的“悟道”一定程度上来自格竹子的失败,但是他这种格法是他自己格得不对,却怪不得朱熹。对于一个没有受过科学训练的人,你就是对着竹子发三年的呆,也格不出个道道来,却不能由此断定格物本身是错的。朱熹虽然不是个科学家,但科学的精神还是有一些的,他对世间万物的运作规律有好奇心,比如会去用地理上的常识去验证“气”的理论,比王阳明强一些。 中国历史上的哲学家往往引用经典里的字句来为自己的理论作支撑,但是由于中文词语含义的模糊性,如何解释往往大相径庭。就“格物”这个词来说,唐宋以来就有无数种解释,光是本书里罗列出来的就有大约十种。反正又没有标准答案,正好各说各话。王阳明把“格物”说成“正物”,湛若水就反驳说,《大学》里八条目既有格物又有诚意,正心,把格物说成正物,不是重复啰嗦吗?!确实这样,王阳明既要使用经典里的词语,又要说出不同的意思,就只好钻牛角尖,硬解释出个不一样的意思,再不合理的东西如果你整天不停的想,时间久了也会突然“悟道”,而自己说服了自己。 至于说“心外无物”,却不一定像它看上去那样的错误。外部世界是不是完全不依赖我们的意识而完全客观独立的存在,这不是一个容易回答的问题。最新的量子物理发现,完全排除观测者的干扰来测定量子的物理参数很可能是办不到的。就算不谈这些还没有定论的东西,强调内心的力量,而不是强调外部世界对我们内心的影响,对我们的生活还是很有价值的。 包括宋明理学在内的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通病是定义不清。同样的词语一会可以是A意思,一会又是B意思,自己前后都不一致,更别说不同的人了。基于不同的理解彼此争论,往往是鸡同鸭讲。 另一个通病是说理往往靠类比和联想,而不是实打实的推理。类比是启发性的思考方式,但用来论证却往往是不成立的,比如核桃补脑,皂角乌发,螃蟹性寒,羊肉性热。基于不牢靠的逻辑基础进行形而上的思考,常常是浪费时间。 另一个毛病是普遍缺乏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往往人云亦云,在经典里寻宝,赞成某人反对某人都要找到古人是怎么说的,却不能跳出前人的框架,尤其是理学发展的明朝后期,学者们在发霉的古书里翻来翻去,一心要发明一点新东西却只能炒炒朱熹的冷饭。 黄宗羲写两部《学案》,为宋明理学盖棺论定,他又写了《明夷待访录》,为中国思想史揭开了新的篇章。
东山邻
微信订阅号: dongshanlin2016
《宋明理学》读后感(五):陈来《宋明理学》笔记
【韩愈】
“五原”之《原性》《原道》
【李翱】
《复性书》
【欧阳修】
《本论》,主张修其本而胜之。
【周敦颐】
教二程“寻孔颜乐处”。《通书》,文学→道学。《太极图书》,思想从易经来。以“太极”为最高范畴的宇宙论模型。
太极:元气未分的状态(汉唐)→未分化的混沌的原始物质。无极:→混沌的无限。原始物质本身无形、无限,所以无极而太极。
周敦颐宇宙模型:太极→阴阳→五行→万物。气一元模型。世界从混沌中产生,时间线。动静问题。
诚是人性,本性是诚的、至善的、寂然不动的。本性没有活动,没有思维。
本性为静,发而为精神知觉为动,精神活动刚刚萌发尚未明显为几。
诚而至善的本性无思无为,寂然不动。性没有善恶,到了“几”的状态就可能有善恶,所以:人必须在意念萌动时慎重地加以检查。
【张载】
虚空→气→万物,针对佛老,建立儒家的本体论。
无形无状的太虚是气的本来状态,他称这种本然状态为“本体”。气是暂时状态。
宇宙是一个无限的实在,其中只有幽明之分,没有有无之别。
虚空即气。气是无所不在的形体/实体。生死聚散。
气的表现or气的现象:象
一切可感知的现象都是气≈人的意识之外的物质存在
气化的两种形式:变,化。变言其著,化言其渐。
太虚+气=性。
性+气=心
湛一之性/天地之性(相当于太虚),仁义礼智;攻取之性(相当于气),饮食男女等自然属性。
气质之性(常简称“气”):人的禀性,如刚柔缓急。气之偏也,养气返本则尽性而天。气质之性主要指性格。
天地之性人所共有,人的差别在于气质之性(气的偏向)。
气一元论的完整体系vs二程的理一元论
心:包括内在本性和知觉活动(性+情/知觉)
穷理尽性
“穷理亦当有渐,见物多,穷理多,从此就约,尽人之性,尽物之性。”//
大心思考
【程颢】
以“理”为哲学最高范畴。
宋初三先生时期:文与道。文以载道,针对辞章之学。→抑文崇经。
二程时期:经与道。经所以载道也,针对训诂学风。→以文章、训诂、佛老为对立面。
知道的“道”:儒家的精神传统。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程朱。
“理”,二程思想的核心。
“道”即理,分为:天道/天理、物理、义理、性理。
天道:生生。
物理:事物的具体规律和性质。/自然规律。
义理:社会道德原则。
性理:人的道德本质。程颐“性即理”,人性禀受天地之理/天理/天道。
理性(有时指)。
天者理也。问天道何如曰只是理,理便是天道也。
二程非常注重区分形而上与形而下。
从思维对于对象的把握来说:道/器,抽象/具体,形而上/形而下;
从实际存在来说:道不离器,器不离道。
天人合一→天人一理
自然规律、社会法则、人生准则是统一的。///
体(根本)用(表现),博施济众只是用,不是仁的本体。
张载:“视天下无一物非我。”理性,看成。
程颢:“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仁者,浑然与物同体。”感性,心理体验,切实地感受到与万物一体,“实有诸己”。///
《定性书》,定心方法是内外两忘,继承孟子“不动心”。
物各付物:情顺万物,以物之当喜怒而喜怒。以物待物,不以己待物,则无我也。///eb87页等,太精彩了!///
他的修养方法主要是“诚敬”
程颐的敬:内心的敬畏和外表的严肃。
程颢的敬:+勿忘勿助。敬乐合一。
天的总体:易。的理:道。的用:神(各种具体的变化)。赋予人的:性。
性:人 生而具有的现实属性,“生之谓性”。孟子的性只是作为天地之理的性,而不是具体现实的人的性。程颢的“性”是由气禀决定的。
【程颐】
理:所以然。
本体是“实而不现”,现象是“现而不实”。
程颐理体事用,强调体用都是实在的,与西方和印度哲学不同。
宇宙的本质不是循环的(张载),而是生生的,日新的。///
动静无端,阴阳无始。(是一种本体论,不是发生论vs张载)。运动不灭,物质永恒。
动为天地之心(主宰天地的根本规则)。动 更根本,更体现生生。一反王弼、孔颖达以静为天地之心的思想。
理必有对待。儒家的阴阳对立观念的积极意义:阳主阴从,向善的积极力量始终是主导力量。///
孟子性善说:人具有先验的道德理性。
性(人性)即理(道德法则)
区分孟子的性(极本穷源之性)和告子的性(生之谓性,受生以后的性)
孟子说性善(性之本),孔子说性相近,告子的性,荀子的性,扬雄的性(生之谓性=才=材质=气=气质=程颐的气质之性)。论性不论气,不备(如孟子);论气不论性,不明(如荀子)。
性即理的性,人之为人的本性;生之谓性的性,所禀受的。///
敬,程颐所提倡的主要修养办法。提出“敬以直内,义以方外”。
程颢:诚敬并提,敬不伤和乐。
程颐:整齐严肃,主一无适。
外庄则内自然敬。
主一:指意念集中于内心,不要胡思乱想。
主一,针对当时困扰大多数理学家的“思虑纷扰”。
“敬”字而不是“敬”字。养气/静 不能作为独立的为学方法。///
二程十分推崇《中庸》的中和之说。
心:未发,体,寂然不动是也;已发,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是也。
“中”只能存养,不能求。未发的存养/涵养=静中的主敬=静中的主一=内在的敬畏状态。
人的全面发展=精神修养+格物穷理/格物致知
程颐很重“格物”,他的格物论经朱熹发展,成为宋明理学中最有影响的知识论。
格物=穷理,把天理说与知识论沟通起来了。
凡眼前无非是物。(即物无分内外)
格物的重点:察之于身,其得尤切。
格物,指向人文理性而不是科技理性。
格物,从个别到一般。为何能够?因为理是统一的。
“先生谨于礼四五十年,应甚劳苦。”
“吾日履安地,何劳何苦?他人日践危地,此乃劳苦也。”
【邵雍】
《皇极经世书》:元会运世。
《观物篇》:以物观物。人的精神境界会影响人心的认识功能。
以目(感官)观物,以心(心智)观物,以理(精神境界)观物。
以物观物的核心是:无我。
认知、观照、体验、实践
“学不至于乐不可谓之学。”乐:由于无我所获得的一种精神境界。
“君子之学以润身为本,其治人应物皆余事也。”
【谢良佐】
受佛家影响深。
二程最有创造力的弟子。
程颐称赞他“切问而近思”。
“去一矜字”,去虚荣心。
天理,与人欲相对的道德法则。
天人本无二,不必言合。——程颢
他的格致论主要不是认识论,而是伦理学。///
特色:以觉言仁(继承程颢)。
仁:就本体,是宇宙间生生不已的本性;从伦理,表示意识的一种境界和状态,即“觉”。
求仁需先克己。
“从广大心中流出”,自然流出。
对诚敬的理解,结合了大程的“物来顺应”和小程的“有主则实”,强调“敬是常惺惺法”(使意志始终保持一种警戒状态)。///
何思何虑,程颐认为是不思而得,不勉而中。是效验,而不是功夫。以无私无虑为功夫,就可能流入禅学。
敬是常惺惺,斋是事事放下。推出曾点“不着一事”的境界。“胸中不着一事”,不是无,不是空,不是忘,是顺 理之自然,勿忘勿助长。
以养气求养心。
【杨时】
青年时受道家影响深。
杨时的静中体验未发,发展了大程的直觉体仁说和小程的涵养未发说。
对“道”的把握必须超越语言和物象,即超言绝象。把握道的方法是:在静中从容体验,诉诸内心直观。///
格物:不必“物物而穷”,要“穷其大者”。
杨时认为格物重要是在自己身上格,比如,耳目口鼻。格物对象:己身;主要方式:反身而诚。
朱熹批评:反身而诚不可能把握事物之理。
龟山的格物说介于理学心学之间。
谢良佐把“勿忘勿助”和“孔子与点”联系起来,杨时更进一步,把认为孟子的勿忘勿助与佛家的作止任灭是一致的。
儒家的勿忘勿助行止疾徐之间=佛家的运水搬柴无非妙用=道家的行其无事
门人罗从彦最有见地,罗从彦门人李侗是朱熹的老师。
【胡宏】
五峰先生
其父胡安国的《春秋传》宋代以后成为和《四书集注》一样的科举考试的标准解释。
重视未发已发:程颐——杨时——胡宏
未发指性,庸人圣人同,圣人庸人性同,但心不同。圣人之心寂然不动,感物而静;常人之心则静时不静,动时也不静。心无论动时静时,都是“已发”,不是“未发”。
性=未发=体,心=已发=用///
“性”不仅是人性、物性,还是天地之性。
“观万物之流形,其性则异;察万物之本性,其源则一。”
后来朱熹讲理一分殊,吸收了胡宏的思想。///
人性比“善”更崇高和神圣,只是无以名之,姑且用“善”这个最接近的词。善不与恶对。///
人的生命活动(如性,如衣食住行)是不能否定的,这些活动既有本体意义,也有道德意义(保合为义),只是要加以规范。///
先察识后涵养。
胡宏的弟子张栻是朱熹的好朋友,生时与朱熹齐名,可惜早逝。
【朱熹来了】
理:主要指事物的规律,道德的原则。
理事 体用一源。
理在事先,理在事上。
张载强调气,忽视理;二程重视理,忽视气。
禀理有性,禀气有形。亦即古希腊的形式与质料。
从本源上说,先理后气;就现实世界说,理气是不能分离的。
晚年:理先气后只是逻辑性的。
理=太极,无动静 vs气=阴阳,阳动阴静。///
物物一太极///
两套解释:未发:思虑未萌;已发:思虑已萌。未发:性;已发:情。///
心统性情。性体情用。统:兼、包。///
性=天命之性(天命之谓性)+气质之性
禀理为性=天命之性;禀气为性=气禀=气质=气质之性。人性是受理气共同制约的。
“才谓之性便是人 生以后”。理一旦进入形气体质就不可避免地受到气质的污染,so一切现实的人性都已不再是性的本来面目(性之本体)了。
气质之性反映出的,是道德理性与感性欲求的交错综合。
天地之性=狭义的理,气质之性=理与气相杂。
天命之性如水,气质之性如盐水。///
宋明理学家大多都有自己独特的修养方法,朱熹的:主敬涵养。
主敬最基本的要求:内无妄思,外无妄动。
主敬的含义:收敛,谨畏,惺惺,主一,严肃。
敬贯未发已发,敬贯动静,敬贯知行。
格物三要点:即物,穷理,至极。///
知行关系。儒家的知行问题指的是道德知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问题。
朱熹的知行:伦理上的致知和力行。致知为先,力行为重。
朱熹的“行”指对既有知识的践履。
不是要知至才去力行。“知与行须是齐头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