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ide and Prejudice》是一本由Jane Austen著作,Penguin Classics出版的Paperback图书,本书定价:USD 8.00,页数:4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Pride and Prejudice》精选点评:
●不得不说这是简奥斯丁我这学期读到现在最好的一本书,对于人物的刻画非常逼真,特别是Mrs. Bennet和Mr. Collins
●陪我走过16年末和17年初的地铁读物。整整三个月,这才有底气说自己读完了它~最后一段奥斯汀献给了Gardiners,就像所有情人感激月老和姻缘一样~
●语言之繁琐,叙事之啰嗦,这可真是够英国女性文学的代表作的。只能说她开始讲这种ends with happy marriage of the heroine的故事的时候故事还没被讲烂。所以当上学期的英文课老师说common novels like P&P时我找到了知音。
●是我最喜欢的一本名著了 目前正在攻克原版。
●虽然如今再度重看心情和评价与当年初遇大不相同,但是它在我心中的地位不可动摇。
●我的第一本古典英文原著……句子反复读到吐(*/ω\*)太难了
●从小学一直喜欢到现在的故事。
●英国人很可爱,就算气得要摔门而出依然十分克制地说“我请求你的原谅,我现在要走了”。此文是,“我用尽全力不去爱你,但我难以自控”。冷静自持与火山喷薄之间的反差,足见人性之微妙。面纱中出现的是“我知道你有多蠢,但是我爱你,我因此轻视自己”。一唱三叹,荡气回肠,一场好戏。
●英文版的读到一半...剧透什么的最没劲了。
●虽然很多句子没懂,但我还是坚持读完了。
《Pride and Prejudice》读后感(一):Master piece
《傲慢与偏见》是大学时期学校发的制定课外读物,当然是英文版的,也是我目前非常喜欢的作品之一。或许是因为那时曾用里面某些桥段拿来排了话剧的原因,总是觉得自己特别熟悉这本书,也觉得自己和Austen有一种特别的联系。
曾经一度觉得自己就是Elizabeth 那样的女子,自信,拥有天生的优越感,即使生在这繁俗的世界。不管生活对我做了什么,都要追寻并坚持内心的原则。
当然此书也是我拿来联系英音的材料,把自己当成 Elizabeth 念对白,做自己的女主角!
《Pride and Prejudice》读后感(二):不知道如果她会不会变成凡夫俗子
年轻的时候,或者说,无知的时候,你幻想要成为Elizabeth一样的人,敢爱敢恨,敢拒绝权贵金钱。或许你要煞风景的说,Liz走进Pemberley庄园的时候,她幻想过成为庄园的女主人,她明明还是飘过一丝贪念的。可是她也敢拒绝呀。
再年长一点的话,你发现自己像Jane,遇到明明中意的人,也一声不响的。不会再是那么偏执的人。看得清楚的东西,也不常说。有点要随遇而安的意思,或者是不想自己再那么看重。
后来啊,你发现自己最最佩服的人变成了Charlotte,最明白现实,最看得清真相。她会不会是Austen既爱又恨的角色呢?C向生活屈服,但又掌控着生活。A或许厌恶C的毫无风情,一边又默许着她的智慧。
也不知道倘若Liz没有遇上欣赏她的男子,是不是也会有一天,变成一个庸俗的女子。
但凡夫俗子有什么不好呢,你看Charlotte不是也那么热爱生活么。
《Pride and Prejudice》读后感(三):我是这样阅读英文原版书的
终于读完了《Pride and Prejudice 》英文版,收获颇丰,非常有成就感。想必很多人和我一样,平时做阅读理解没有问题,一旦读英文小说却感觉理解无能。对此,除了摆正心态,硬着头皮读下去,其实并没有其他的好办法。作为英文小说的入门读者,我是这样阅读的: 首先,坚持! 不论读得多慢,哪怕每天只能读一点点儿,只要肯坚持,就总有读完的一天! 只要能读完,就一定有蜕变! 其次,选择好辅助工具。读这本《P&P》时,我选择了李继宏老师详注版的《傲慢与偏见》,同时结合网上有关该书的精讲课程一起来阅读并理解原文的。大家肯定和我有过一样的感受:一句话里每个单词都认识,但就是无法理解这个句子。这时手边如果有可供参考的译文,或者有人能够帮忙解析一下难句,那就再好不过了。选择好阅读辅助工具就是为了这个目的。 最后,先通读章节,再借助辅助工具。《P&P》的章节并不长,每天可以规定自己读一小章。先通读章节,将生词和难句标注出来,读完章节后再去查生词,这时你可能发现有些难句不难理解了;然后再对照译文,读过译文后你可能又会理解一部分难句。最后再听一遍精讲课程,你又会收获自己在阅读过程中没有留意的知识点。如此精读下来,相当于读了三遍原文,虽然慢,但收获并不少啊!(其实在阅读过程中你会发现自己的阅读速度渐渐提高了) 以上就是我阅读英文书的笨办法。关于《P&P》版本选择问题,我个人还是比较推荐这本企鹅经典版的。它是在初版的基础上重新校订再版的,极大程度上保留了原版的风貌。同时书后附有注解,书前附有校订者对本书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进步和保守意义的论述,这些都为读者更好地理解《傲慢与偏见》提供了帮助。
《Pride and Prejudice》读后感(四):小聪明
(从blog上贴来,是个无主题思想的假书评)
这年关之际的Darcy Fever渐退,2009一日一日愈加明朗起来。从斯塔万格回来的车上,打了几个盹,看完了手上企鹅版最后几页的傲慢与偏见导读。那两位,在浪漫以外,在社会学意义上的达西先生与伊丽莎白小姐形象更丰满起来。
其实不的不说,虽然心里明白那时候的女子能独立思考有多可贵再加上一对脉脉含情的美目,生机勃勃的样子怎能不抓住达西先生的心,我仍带着幅偏见的眼镜看伊丽莎白小姐。可能是书中字里行间的暗示,我看到的奥斯丁小姐笔下那位伊丽莎白小姐,开始时明明是个自视甚高加上带着些小势力的漂亮女孩。 她沉迷于表象,达西先生又太微妙,才有那么多咄咄逼人与步步为营交战情感暗涌的对话。大概后来的浪漫小说家都师出有门,“仇人”假反目真含情最后的大团圆结局到了现今还百写不厌。
问题是,到底是什么时刻伊丽莎白小姐的心开始松动,达西的爱情出现了转机呢?伊丽莎白小姐自己都承认是在Pemberley那命中注定的重逢。伊丽莎白小姐的心里刚才压下了自己曾经可能是这个庄园的女主人的想法,途遇达西先生又窘又羞的红了脸。此刻伊丽莎白小姐曾经的first impression(傲慢与偏见的是在Austen被退稿的first impression基础上修改的,这个曾用名可供我们做为阅读书中爱情的一条线锁),一方是那传说中的财富铺陈在脚下,一方是盯着那达西的肖像重写曾经的误读。伊丽莎白相遇时刻的思绪有多复杂,达西先生曾经的心就有多煎熬。后来的发展就如同所有浪漫小说一般,女主角男主角经历波折重重,误解了两卷之后终于才能在第三卷书中心灵交会,成就一个重新诠释过去的理智与情感的大团圆结局。
我很喜爱奥斯丁小姐的高明,把现实埋藏在浪漫之中。这里的女主角不爱趋炎附势,但是除了爱心里仍时时有个天平。伊丽莎白是有烟火气的,无论是开始的故作聪明还是后来的以情动人都和现世里打拼的女性无二般。姐姐简和宾特利先生那对则真是传统爱情小说里的人物,一心里只装了罗曼蒂克。 达西先生呢,则如我重复念叨的那句,The only way to get a man like Mr. Darcy is to make him up!无怪我们对伊丽莎白小姐的羡慕、嫉妒、恨。
关于亲爱的达西先生,天涯上有个有趣的讨论“八卦一下达西先生的年收入,换成现在的购买力到底有多少?” ,讨论热烈,大家思想奇妙,最有趣的说法是那时候贵族(notes,达西妈是贵族,达西好像其实不是的)靠佃农庄园过活,差不多是半自然经济,估计就和红楼梦里的贾宝玉差不多。不过中心思想是一致的,达西先生不仅仅是富甲一方的乡绅那么简单。我手上那本切半的Notes如此说,原文照录如下(Pride and Prejudice, Penguin Books,1996, P 417, Explanatory Notes V1-C3-3)
Ten Thousands a year: Darcy's income puts him among the 400 wealthiest families in the country, (See G.E. Mingay, English landed Society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 Londo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1963, pp. 19-24)
大家都清楚的很,It'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onwledged, that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ne, 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不用忙着和奥斯丁小姐一起否认,还是去忙自己的事情吧。他们是命中注定的,我们是夹杂着烟火气辛苦拼来的人生,有点小聪明总不太坏。
《Pride and Prejudice》读后感(五):人人都写女子间的情谊
《傲慢与偏见》一般被划为奥斯汀“晚早期”的作品。已经不像《诺桑觉寺》那样是纯粹的讽刺喜剧,但情节和人物都还有些刻意。奥斯汀后来自己也说过,《傲慢与偏见》写得太轻巧了。达西为什么喜欢Lizzy?为什么被她那样拒绝后还穷追不舍?奥斯汀似乎料到读者会有这么一问,安排Lizzy替我们向达西提出了这个问题,再让达西给了我们一个没有答案的回答。
作为成熟的小说家的奥斯汀其实藏在《傲慢与偏见》一个不起眼的支线故事里。全书写得最饱满、最可信的人物关系是Lizzy和夏洛特之间的友谊。夏洛特是卢卡斯爵士的大女儿,书里形容她有头脑、聪明,是Lizzy的好朋友。按照书里的设定,Lizzy虽然和姐姐Jane很亲,但Jane是个老好人,只有夏洛特可以和Lizzy一起八卦,吐槽,笑闹。她们俩都有想法,只是夏洛特的想法更现实一些。她会说婚姻幸福纯属意外,遇到条件合适的男人女人应该马上下手,至于了解对方的为人,可以等到婚后再说。Lizzy多半只把这话当成好朋友私下故作惊人之语,笑过就忘了。
在Lizzy眼里,她的好朋友是另一个自己。她们说话的方式会让读者忘记,夏洛特比Lizzy大了七岁。Lady Catherine追问Lizzy年龄的时候,Lizzy说自己不满21,那也就是说夏洛特已经27岁了。在奥斯汀的年代,27岁还没嫁的女孩几乎注定了是老处女。《劝导》的女主角Anne Elliot出场就是27岁。虽然是男爵的女儿,但没人在意她,没人过问她的意见,大家都默认可以随意差遣她。(Anne的姐姐30岁,因为特别漂亮和受到父亲的宠爱,暂时没有受到这种待遇,但这种“老女孩还不自知”的设定正是为了表现父女的荒唐。)夏洛特的处境比Anne要糟糕得多。Mrs. Benett说她“相貌非常平庸(very plain)”——这在奥斯汀的词典里就是“丑”的意思——还说夏洛特自己的妈妈也这么觉得。
这就是夏洛特:从小到大都没有漂亮过,聪明,但也没受过淑女的教育,谈不上有才艺。我们见到这一对好朋友的时候,Lizzy生活刚开始,夏洛特的未来已经快写完了。
这些Lizzy都知道,但她都不在乎。她不曾存过夏洛特低人一等的想法,就像她不认为达西这样的人高人一等。如果别人这样想,那他就错了。如果世界都这么想,所有人都错了。
此时的Lizzy,心地黑白分明,毫无阴影,她并不知道反对这个世界意味着什么。但夏洛特知道。她多半和Lizzy一起嘲笑过Mr. Collins的介绍信,Lizzy也肯定跟她描述过Collins滑稽的求爱。当夏洛特带来自己和Collins订婚的消息,Lizzy“震惊得忘记了基本礼节”,脱口而出:“Engaged to Mr. Collins! My dear Charlotte -- impossible!“ 夏洛特说:“Why should you be surprised, my dear Eliza? Do you think it incredible that Mr. Collins should be able to procure any woman's good opinion, because he was not so happy as to succeed with you?”
夏洛特在这个场景里语气“平静”,但所有人都能读出她话里的刺。Lizzy听了,马上收拾心情向好朋友道喜。夏洛特这才说出一番她多半进门前就准备好了的话:
quot;你肯定会觉得惊讶,非常,非常惊讶……但你细想一想,我希望你会赞同我的选择。你知道我不是个浪漫的人,从来都不是。我只想要一个舒适的家。照Mr. Collins的人品,社会关系和职业,我和他在一起能得到美满婚姻的概率不比大部分结婚的人差。"
Lizzy说:肯定的。一阵尴尬的静默,这是两个人最后一次推心置腹的谈话。
直到故事结尾,Lizzy都没有原谅夏洛特。Lizzy用”尴尬“”可耻“来形容这场婚事,说自己再也无法像以前一样尊重夏洛特。她读”Mrs. Collins“的写来的家书只为了看朋友的好戏。如果不是夏洛特再三邀请,她本来没打算去好朋友定居的Hunsford看看。这在那个没有其他通讯方式的年代,相当于决心两人再不来往。
Lizzy态度如此激烈,几乎蛮不讲理,但对Lizzy的这个人物来说又有无可置换的逻辑。夏洛特的婚姻是她的世界的第一条裂缝。是少年人第一次感觉到天空在缩窄,现实狠狠地压下来。Lizzy为此责怪夏洛特,她以为只要和这个人换清界线自己就能回到过去。但这一切只是开始。她还不知道,过去将一去不复返。她会慢慢看清自己母亲的愚昧,父亲的失败。她会意识到自己生活在一个闭塞的小镇。她轻易爱上一个道德败坏的人。然后她看见Pemberley才明白为什么达西不在镇上的舞会跳舞,以及自己(差点)做了怎样的选择。
每个作家写来写去其实只有一个故事,这大概就是奥斯汀的终极故事:女性必须穿过自我否定的窄门才有可能获得幸福。成长似乎意味着接受自己过去的选择都是错误的。
幸好,达西向Lizzy求了第二次婚,Marianne最后还是Colonel Brandon在一起了,爱玛也嫁给了她的Mr. Knightly。奥斯汀直到最后一本书才正面描写这条成长的道路有多艰险,有多少不可挽回的分叉口。但即使在欢快的《傲慢与偏见》里,夏洛特和Lizzy的决裂已经有了《劝导》的影子,那种突然醒悟夏天已经过去的恍然。
也许Lizzy结婚之后和夏洛特的关系会变好一些。成了达西太太的她不需要证明自己,也就不再会迁怒别人。她们可能无法重新成为最好的朋友,但聚在一起的时候能聊聊小时候的事情。当然,我们没有机会读到这样的故事。奥斯汀只写人怎么长大,从来不会写人怎么变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