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曹禺精选集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0-12-09 00:48:5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曹禺精选集经典读后感有感

  《曹禺精选集》是一本由曹禺著作,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4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曹禺精选集》精选点评:

  ●清华大学之虎,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

  ●太阳升起来了,黑暗留在后面。但太阳不是我们的,我们要睡了。

  ●原野太精彩了!

  ●文人不知曹禺,出门必遭《雷雨》

  ●很喜欢 每一部都是经典 故事写得真好

  ●终于看完了。写得不能更好。

  ●太羡慕了,人家25岁就能写出《雷雨》这样的经典,我那时候估计还是浑浑噩噩过日子,嫉妒天才的灵性!可惜,再怎么天才也得在解放后的红色政权中压抑才华以自保,耽误了后期创作,叹!

  ●看了《原野》《日出》唯独没看《雷雨》,唯独。。 06-09-23上图借

  ●戏剧是也

  ●非同寻常的戏剧张力

  《曹禺精选集》读后感(一):他的郁热,被火红的激情给冲淡了

  我要谈一谈曹禺。 我关于曹禺的东西接触了也算不少了。 很多人都指出了有关曹禺戏剧中的命运轮回的问题,比如父债子偿,比如相同代际遭遇等,当然了,这必然不是曹禺的独创,这是他深受古希腊以降的西方戏剧以及儿时随小姨(即其后母)所常看的中国古典戏曲的影响。 关于曹禺,我能说得实在是太多了。 这里,先暂且撇开我自己的《红楼》不谈,我谈两个先。 一个是,曹禺创作的艺术原动力是什么?万方:“痛苦是他的心门的一个钥匙,到了他老年的时候,他自己经常把这个钥匙用来抚摸却不敢打开,打开门后可能是空的,也可能有很多东西”;黄维若:“我们后来的艺术创作道路其实是不适合他的”… 也有网友直接了当地指出——曹禺是一个抑郁症患者。 如果按照抑郁的标准来看的话,那么他是的,至于他后来为什么写不好命题作文了?我们可以理解为他的病好了,一个是这命题作文本身治他的病,还有一个原因是他的现实生活过于美好地充实,所以病情无法复发了。

  《曹禺精选集》读后感(二):~梦醒了~

  记得高中和小脸在寝室为“周朴园到底爱不爱侍萍”争的面红耳赤。还有阙海若看完之后激动的和我们说“雷雨真的很好看,一定要看啊”只是后来那本书被借着借着就这样消失了,一直都想要看~尽管书已泛黄,但却丝毫没有影响我对它的兴趣~

  所以带着对故事的一点点“偏见”,想要从中得出得到“周朴园到底爱不爱侍萍”的结果。最后慢慢发现那不是重点。戏里曹禺赋予鲜活生命角色的是周冲。他是最无辜而他与四凤遭受了残酷的结果,他藏在理想的堡垒里,他有许多憧憬,对社会、对家庭、以至于对爱情。他不能了解他自己,他更不了解他的周围。一重一重的幻念茧似的缚住了他。他看不清社会,他也看不清他所爱的人们。他犯着年轻人quixotic痛,有着一切青春发动期的青年对现实那样的隔离……他痛苦地感觉到显示的丑恶,一种幻灭的悲哀袭击他的心。这样的人即便部位“残忍”的天所毁灭,他早晚会被那绵绵不见的渺茫的梦掩埋,到了与世隔绝的地步,甚至在情爱里,他依然认不清真实。抓住他的心的并不是四凤,或者任何美丽的女人。他爱的只是“爱”,一个抽象的观念,还是个渺茫的梦……

  是时候,梦醒了。。。

  《曹禺精选集》读后感(三):读曹禺先生的“命运三部曲”

  大约用了19个小时阅读完这本《曹禺精选集》。比较遗憾的是此书未收录《北京人》。

  《雷雨》《日出》《原野》。三部作品,由曹禺于1933—1937年间完成,彼时,他的年龄仅以二字开头。所以,不难感受到作者三部作品中明显的变化。

  《雷雨》精巧的故事结构和复杂的人物关系,无不体现作者对技巧的关注度。我先看的明星版话剧视频,然后再看的剧本原文,绝对要给明星版的演员一个赞。高度还原说的就是他们。然而,这部戏中,有一个人物是委屈的——周朴园,这个被贴了几十年标签的“封建大家长”。在许多评论性文章里,周朴园都被视作旧封建社会里压迫势力的代表,个人认为是很武断的解读。《悲剧的精神》(曹禺散文选)一书的《雷雨》序中:“这些注释有的我可以追认,——譬如‘暴露大家庭的罪恶’。但是很奇怪,现在回忆起三年前提笔的光景,我以为我不应该用欺骗来炫耀自己的见地。我并没有显明地意识着我是要匡正,讽刺或攻击些什么。”可以看到作者本人对这样的“解读”的辩驳。周朴园有罪,矿上的坏事,认出鲁妈时变脸如变天,经典的“喝药”戏,十足一副伪君子的面孔以及极强的控制欲。周朴园也有“心”,三十年来旧家具旧相片不离身,他心里无比怀念梅小姐及昔日往事,也怀念年轻过的自己。他同四凤、周萍、鲁妈等一样是这出悲剧中的受害者:被家庭逼迫与爱人分别,几十年后与儿子反目(鲁大海)。周朴园在《雷雨》中不应是受抨击与批判的“封建社会统治势力的代表”,相反他值得怜悯。可惜剧中关于他命运中的另一面着墨不多,悲剧色彩也就较其他人稍显不足。

  还有一点想说的是蘩漪的反抗。她到底在反抗什么?见过许许多多陈词滥调说反抗“封建压迫”,联系到剧本中难道仅仅是周朴园权威的用语和高分贝的命令吗。多多少少地方的处理都显得《雷雨》还不够厚实。它本可以再深厚一些。

  《日出》。这部戏总让我想起托尔斯泰的《复活》。竹均与陈白露,卡秋莎和玛斯洛娃。不过,《日出》体现的思想价值没有《复活》高,这是肯定的。(个人觉得这也是曹禺作品的一个缺陷…)《日出》是一群人的戏,它没有主角,按曹禺自己的说法是用了“横断面的描写”。我最中意第三幕,小东西和翠喜的戏。虽然阅读有几次停顿,仍喜欢这泼辣、麻木依旧柔软的翠喜。看到曹禺《日出》跋写到自己对这幕戏的感情,为了写好其中的细节,亲自到贫民区接触认识。这便是《日出》比起《雷雨》更打动我的地方,它的真实。相比《雷雨》,《日出》虽然看起来如此草率且不经雕琢,但赢在真诚的情感。金八的不露面也是巧妙的安排。戏中陈白露就有句台词:“金八多得很,大的,小的,不大不小的,在这个地方有时像臭虫一样,到处都是。” 另外是结尾处,方达生的台词。没看《日出》跋前,确实没看出来是对方达生空抱幻想的讽刺,至少我没看出来…

  《原野》。三部曲里我最喜欢这部。多么血淋淋的一部悲剧,富有原始的气息!来自野性的呼唤!沉沦人性的挣扎!第三幕的气氛那么悒郁压迫!反正我还没看过奥尼尔的《琼斯皇》我才不知道什么模仿的拙劣!谁不是依样画葫芦起步的!如果《日出》是读完契诃夫的顿悟,《原野》或许就是读完奥尼尔的手痒。总之,曹禺一直在学习。

  最后,曹禺的文字功底真好。曹禺读书读好多。感谢这些作品。为什么不收录《北京人》。

  希望不要让技巧总是走在生活与思考前头吧。

  《曹禺精选集》读后感(四):我爱《日出》,很欣慰曹禺的抑郁症远比我厉害!!

  以下摘自曹禺写的《日出》跋:

  我应该告罪的是我还年轻,我有着一般年轻人按捺不住的习性,问题临在头上,恨不得立刻搜索出一个答案.苦思不得的时候便冥眩不安,流着汗,急躁地捶击着自己,如同肚内错投了一服致命的药剂.这些年在这光怪陆离的社会里流荡着,我看见过多少梦魔一般的可怖的人事,这些印象,我至死也不会忘却.它们化成多少严重的问题,死命地突击着我.这些问题灼热我的情绪,增强我的不平之感,有如一个热病患者.我整日觉得身旁有一个催命的鬼,低低地在耳边催促我,折磨我,使我得不到片刻的宁贴.我羡慕那些有一双透明的慧眼的人,静静地深思体会这包罗万象的人生,参悟出来个中的道理.我也爱那朴实的耕田汉,睁大一对孩子似的无邪的眼,健旺得如一条母牛,不深虑地过着纯朴真挚的日子.两种可钦羡的人,我都学不成,而自己又不甘于模棱地活下去,于是便如痴如醉地陷在煎的的火坑里.这种苦闷日深一日,挣扎中,一间屋子锁住了我,偶有所得,就狂喜一阵,以为自己搜寻出一条大道,而过了一刻,静下心,察觉偌大一个问题,不是这样避重就轻地凭空解决得了.又不知不觉纠缠在失望的铁网中,解不开,丢不下的.

  原谅我一再地提起自己,只有这样我才能理出来乱麻一般的回忆.我说过我不能忍耐,最近我更烦躁不安,积郁时而激动起来使我不能自制地做了多少只图一时快意的幼稚的事情.读了几年书,在人与人之间,我又挨过了几年.实在,我也应该学些忍耐与夫长者们所标榜的"中庸之道"了.但奇怪,我更执拗地恨恶起来,我总是悻悻地念着我这样情意殷殷,妇人般地爱恋着,热望着人们,而所得的是无尽的残酷的失望.一件一件不公平的血腥的事实,利刃似地刺进了我的心,使我按捺不下愤怒.有时我也想,为哪一个呢?是哪一群人叫我这样呢 这些失眠的夜晚,困兽似地在一间笼子大的屋子里踱过来,拖过去,睁着一双布满了红丝的眼睛绝望地愣着神,看看低压在头上黑的屋顶,窗外昏黑的天空,四周漆黑的世界,一切都似乎埋进了坟墓,没有一丝动静.我捺不住了,在情绪的爆发当中,我曾经摔碎了许多可纪念的东西,内中有我最心爱的瓷马,瓷观音,是我在两岁时,母亲给我买来的护神和玩物.我绝望地嘶嘎着,那时我愿意一切都毁灭了吧,我如一只负伤的兽扑在地上,啮着咸丝丝的涩口的土壤,我觉得宇宙似乎缩成昏黑的一团,压得我喘不出一口气.湿漉漉的,粘腻腻的,是我紧紧抓着一把泥土的黑手.我划起洋火,我惊愕地看见了血.污黑的拇指,被那瓷像的碎片割成一道沟,血,一滴一滴快意的血,缓缓地流出来.

  这样,我挨过许多煎熬的夜晚,于是我读《老子》,读《佛经》,读《圣经》,我读多少那被认为洪水猛兽的书籍.我流着眼泪,赞美着这些伟大的孤独的心灵.他们怀着悲哀,驮负人间的酸辛,为这些不肖的子孙开辟大路.但我更恨人群中一些冥顽不灵的自命为"人"的这一类动物.他们偏若充耳无闻,不肯听旷野里那伟大的凄厉的唤声.他们闭着眼,情愿做地穴里的鼹鼠,避开阳光,驼鸟似地把头插在愚蠢里.我忍耐不下了,我渴望着一线阳光.我想太阳我多半不及见了,但我也愿望我这一生里能看到平地轰起一声巨雷,把这群盘据在地面上的魑魅魍魉,击个糜烂,哪怕因而大陆便沉为海.我还是年轻,不尽的今人发指的回忆围攻着我.我想不出一条智慧的路,顾虑得万分周全.冲到我的口上,是我在书房里摇头晃脑背通本《书经》的时代,最使一个小孩子魄动心惊的一句切齿的誓言:"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商书 汤誓》)索绕于心的,也是一种暴风雨来临之感.我恶毒地诅咒四周的不公平.除了去掉这群腐烂的人们,我看不出眼前有多少光明.诚如《旧约》那热情的耶利米所呼号的,"我观看地,地是空虚混沌;我观看天,天也无光."我感觉到大地震来临前那种"烦躁不安",我眼看着要地崩山惊,"肥田变为荒地,城邑要被拆毁."在这种心情下,"我已经听见角声和打仗的喊声."我要写一点东西,宣泄这一腔愤懑.我要喊"你们的末日到了!"对这帮荒淫无耻,丢弃了太阳的人们."然而就这样慌慌张张地开始你的工作么 "我的心在逼问着我.我知道这是笑话,单单在台上举手顿足地嘶喊了一顿,是疯狂.我求的是一点希望,一线光明.人毕竟是要活着的,并且应该幸福地活着.腐肉挖去,新的细胞会生起来.我们要有新的血,新的生命.刚刚冬天过去了,金光射着田野里每一棵临风抖擞的小草,死了的人们为什么不再生起来!我们要的是太阳,是春日,是充满了欢笑的好生活,虽然目前是一片混乱.于是我决定写《日出》.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曹禺精选集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