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明亡清兴六十年(上)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0-12-07 03:47:4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明亡清兴六十年(上)读后感摘抄

  《明亡清兴六十年(上)》是一本由阎崇年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2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明亡清兴六十年(上)》精选点评:

  ●以前看过阎崇年的百家讲坛,无奈他的语速太慢了~~学姐有本《明亡清兴六十年》上册,刚刚得手

  ●本书只适合少数民族同胞阅读

  ●依旧是抑明扬清

  ●因了 电视体的限制 未展开 未能尽兴 不过 书是好书

  ●好

  ●因为这本书对于明朝越发的不喜欢....

  ●阎崇年就像一个高中历史老师那般机械地讲述历史——分两步:1、描述史实。2、总结得失。书读来虽通俗却不生动,欲揭示得失教训却不深刻。当做纯粹的获取知识吧。

  ●太多私货和满清的单方面记载了,无脑吹袁嘟嘟实在是一言难尽,但大体历史进程确实如他所言

  ●1677年是无数电视编剧最喜爱的一年,这一年开始给了他们未来的剧本以无数灵感和题材。

  ●阎崇年来的时候,凑个热闹索要了签名,第一本作者签名的书

  《明亡清兴六十年(上)》读后感(一):把璀璨的历史讲成流水账

  实在受不了,把璀璨的历史讲成流水账,没有深入的分析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人物的行为,只是告诉你在什么时间产生了什么事情,简直就是蜻蜓点水一样,比我看过的任何一部明史,清史都要差.

  《明亡清兴六十年(上)》读后感(二):历史书就应该这样.

  历史书就应该这样.简练,准确,真实,有趣.<<明朝那些事>>简直太糟糕了.我正在读<<明亡清兴>>的上册,给我印象最深的人物就是皇太极,太聪明了,有点像诸葛亮,里应外合打抚顺,反间计巧杀袁崇焕.

  《明亡清兴六十年(上)》读后感(三):明亡了,清也没兴

  朝代更替本是平常。明是亡了,可清也没兴。明有明的问题,可是明亡只是躯体亡了,原本灵魂还在。保中国还是保大清?对于爱新觉罗家族来说,自然是保大清。那么杀死明的灵魂,并制造出一个奴才文化,便是清的任务。

  清没有兴,不过清很长寿,残喘至今。

  《明亡清兴六十年(上)》读后感(四):一个潜伏的说书人

  老实说,有点失望.作者罗列的史料确实起到了历史知识普及的作用.但是书中占了不少篇幅的评析却总让我觉得是在隔靴搔痒. 另外,也许是脱稿于讲座的缘故,很多段落是前后重复颠来倒去地讲同一件事情.当然,这不是主要的问题.

  不过总论部分的三分三合,如隔靴搔痒.很难想象这奏是一个历史学家总结出的东西 - 倒象是一说书的在和稀泥

  《明亡清兴六十年(上)》读后感(五):《明亡清兴六十年》——不忍苛责,不可苛求

  一本老书了,正是在《百家讲坛》节目“坛坛都是好酒”的时候买下的,一直没有看。其主要原因是当时对于阎崇年老先生不感冒,就一直没有翻开来看。和《百家讲坛》整个的氛围一样,这本书现在看来实在是有点浅显了。有很多人批判那个时候很火的于丹,以至于北大学生把这位在民间名头甚大的女学者轰下讲台,《百家讲坛》的学者后来在知识分子界大多收到的是这样的待遇。我觉得这样很不妥,至少对于他们的功绩而言,这样嘲弄他们实在是一件有失公允的事情。这个节目的目标受众本来就不是有一定历史地理知识的知识(知道)分子,而是全国的受众。这些观众当中包括了仅仅受过基本教育或者根本就目不识丁亦或是在别的领域有所建树但是在历史方面没有什么基础的人。本身面向这样的观众再用特别学术的语言去讲就显得太黑暗了。《百家讲坛》对于知道分子来说算不得“坛坛都是好酒”但是传播历史知识和国学粗要的功劳是不可抹去的。正因为此,我读毕这本觉得真的不可苛求。想要苛求的人,就根本不应该来这里找养分。

  辩解完毕,再来看看这本书本身的内容是怎么样的。我给的定义是:不忍苛责。从中国学者治史的角度来看,我们习惯于阐述历史。对于历史背后的根源,从跨学科的角度来看待历史事件的发生,我们做得是很不够的。譬如明朝,实际上它的衰亡背后真正的根源是文官制度的烂熟和儒家思想的僵化——无论皇帝此时是怎么样的勤政,最终都只会遇到文官系统的反弹,最多不过苟延残喘一阵。因此明亡之祸,不在君,不在宦官,只在这个系统本来已经没有了应变的活力。但是从时间上来看,我们会发现万历、天启愚蠢在先,明朝亡国在后,从而得出了是他们和阉党的努力搞垮了江山。这样的看法不无道理,但也不能说高明,至少和当年的士大夫的看法没有拉开差距。

  隔开几百年回首这一段历史,该感叹的其实不是明朝自身的王侯将相,而是应该从更大的局面来观察这个历史,我们才能得到有所裨益的结论。而这,恰恰是《百家讲坛》系所缺乏的。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明亡清兴六十年(上)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