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的元配夫人张幼仪》是一本由丁言昭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5.00元,页数:20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徐志摩的元配夫人张幼仪》精选点评:
●一个封建家庭里走出来的大家闺秀,最终还是走上了知识女性的道路
● “你总是问我,我爱不爱徐志摩。你晓得,我没办法回答你这个问题。我对这个问题很迷惑,因为每个人都告诉我,我为徐志摩做了这么多事,我一定是爱他的。可是我没办法说什么叫爱,我这辈子从没有跟什么人说过‘我爱你’。如果照顾徐志摩和他家人叫做爱的话,那我大概爱他吧。在他一生中遇到的几个女人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 作者的文笔简直不敢恭维,还是要找张幼仪自己的小脚与西服来看啊
●大二
●作者几乎要写成徐志摩的情史了。。。偏题原来如此啊~
●这样的故事真心读不下去 感觉 人一生所有的痛苦都来源于婚姻与家庭。。。
●只是对张的生评做了简介
●觉得故事脉络还是有点乱,有些地方时间也不是很清晰,可能作者文笔也不是很好,一个很可歌可泣的故事读来却不是很感动。但还是比较完整地了解了张幼仪和徐志摩的感情以及张幼仪是一个怎样的人。为张惋惜,传统的宽容 温柔 大度 付出却还是敌不过徐志摩心中的爱和浪漫。幸而她最后还是开拓了自己的事业 遇到了懂自己的人,这一生,也是一个传奇了。
●2016.09.08 不知是第几次再读你们三人 但第一次更深的从你的角度去感受 无论别人怎么说 我还是看不起徐志摩甚至讨厌 只是做人方面无关文学造就。
●合上書,雖然屢次看到記錄者用頗為現代性網絡廣為流傳的語氣和文字注解的時候“忍俊不禁”,不過還是從文字里小小掀開一角,窺探到即使在今日也覺得在這段故事里就看你站在誰的立場上看問題了,感情的事情真的是說不准的。不過還是覺得在這段歷史的舞臺里,好像要被指責的從來都不會是女子,即使三個女子中間總有這樣那樣的錯過、無奈或者驕縱,糾纏在此的徐先生,美名其曰的愛自由和夢想,其實也不過如此吧~
●张的失败与伟大
《徐志摩的元配夫人张幼仪》读后感(一):资料搜集的很难得,作者文笔真的不敢恭维~
资料很多都是作者本人去一一搜集的一手资料,很难得,只是书真的写得不咋的。此书目前市面上已经绝版,我还是花了九牛二虎之力买到的复制版本。还好我只是把它作为资料去看,要当作品买回去看的真的会后悔的。
有的章节内容写得跟小学生作文似的,这个实在是难以想象这位号称上海三大女作家之一的作家是怎样写出来的。而且有的文章前言不搭后语,十分混乱。而且主次不分。作者还自我臆想太多场景和对话加在其中。似乎忘了这是一本传记。
原谅我的吐槽,书实在是烂。
《徐志摩的元配夫人张幼仪》读后感(二):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象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上周熬了幾個通宵看完《人間四月天》,今天上午這本書送到,讓我來消磨這個下午。已經有了可能會失望的心裡準備,所以合上書,沒什麽特別的感覺。不過坦言,作為傳記,這本書無論是從信息上,情節上還是文筆上都無可圈可點之處,只怕是本跟風的應景之作而已。原本以為女性為女性寫傳記可以把人物刻畫的更細膩深刻呢,但書中幾乎找不到對這個奇女子內心世界的挖掘。也許真的是史料太匱乏了吧。唯一可取的,是在一定程度上展現了一個比較真實的張幼儀——一個并不漂亮,但精明幹練,甚至強勢的女人,值得欽佩,可偏偏少了那種惹人疼惜的女性美。與片中的劉若英演繹的堅強自尊勇敢善良的唯美形象總覺得有點不太合拍。但我相信,真正的張幼儀心裡也是有的千萬種風情的。忘不了那個畫面:坐在回鄉火車上的張幼儀,暗自琢磨徐志摩那句:“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象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徐志摩的元配夫人张幼仪》读后感(三):如果换本人来写?
如果从个人感情方面来说,张幼仪这个女人,很让人佩服。
在那样的社会背景下,把夫家的事业办的那么好,离婚后又让自己的事业那么强,从政也是蒸蒸日上。在亲人方面,又可以让夫家的人对自己疼爱有加,离婚后,公婆甚至还收她做干女儿,前夫想再婚还要先咨询过她的意见。前夫再婚后经济窘迫的时候,又慷慨帮忙。
如此女人,堪称完美。
就这样一个女人,足以让我力荐这本书。
可是我却点了很差。很简单的原因,作者不是本人。
不爱看传记,更不爱看非本人所写的传记。而此文的作者前几章在写各个相关人物的生平的时候,笔述上很清楚,历史资料也足够的充分。可是到后来,感情纠葛方面就有问题出现了。那是很多非本人传记作者会出现的普遍问题。
想问的就是,那样的场景,那样的时间,作者不是徐志摩,不是张幼仪,他如何能知道当时他们的心里在想写什么呢?大段大段的心理描写到底怎么来的,难道当时他们上了他的身,或者托梦,或者特异功能。
无法理解。
《徐志摩的元配夫人张幼仪》读后感(四):女人要懂得自己疼自己
许自己一个未来,给自己创造机会。依靠男人的女人,有几个真真正正的走到最后呢?女人都有一个弱点,当谈恋爱的时候,当有交往对象的时候,想到的是未来,是以后。而男人呢,他们想的是现在的我很快乐。一时跟一世终究还是差距太大。女人幻想于,以后相夫教子,和男友培育爱情结晶,共创美好家园的时候,男生货物只是在想我以后的妻子长什么样子。他还没有想要跟她有过未来。
不能说女人有错,只能说女人比较感性。也不能说男人有错,只能说男人比较理性。
因为从来没有人知道“你最爱的人,伤你最深;能伤你最深的人,才是你最爱的人”,何为正解。我们要做的就是过好现在,在不知道未来何去何从的时候,何必纠结于那些有的没的。女生只要做个娇小女人,静静的享受男生的呵护;男生只需尽情展现男子本色,顺便享受女人的温存。
张幼仪是个成功女子,靠自己,自强自立。
所以,我们要懂得,没有谁离不开谁。或许,我们还可以过得更好。
我不鄙视女人的通病,我只是想说一下,到最后心疼我们的,可能只有我们自己
《徐志摩的元配夫人张幼仪》读后感(五):余生亦是未来
男人分两种:一种喜欢戴安娜;一种喜欢卡米拉。
女人也分两种:一种喜欢许别人一个未来;一种喜欢让别人许自己一个未来。
戴安娜是后一种女人,而卡米拉是前一种。
作家李碧华的一篇文章,她说失去男人并不是女人的末路——她举的例子恰是与徐志摩有过纠葛的女人。第一位是徐志摩的原配张幼仪,徐志摩在邂逅林徽因后,登报休掉了她,对于一个旧时代的妇女,这中间有多少羞辱和难堪?但是张幼仪发愤读书留学德国,回到上海后做了银行的副总裁,还在云裳服装公司担任总经理。她坚强、独立、干练,“虽生平殊少欢愉,但并没寂寞黯淡,反活得精彩”;第二位林徽因,她并不是不肯给徐志摩一个未来,我猜她是更愿意和梁思成共创未来——他们一起走遍大江南北,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夫妇二人共同被尊为学术领袖。而至于徐志摩呢?如果没有风流艳事,真不知道还有谁会谈论他。他后来娶了社交名媛陆小曼,但陆小曼不仅有芙蓉病,且挥霍不专,使徐志摩为经济疲于奔命。徐志摩最后出现在民国报纸上的新闻是他死于空难,而那次空难与林徽因有关——他是为了赶到北京听她的演讲而罹难的,死时36岁。
徐志摩这样的男人,能给女人以什么未来呢?
对于大部分女人来说,未来其实就是余生。女人选择爱情,本质上无非是选择和谁过一辈子——遗憾的是,很多人并不懂得“选择”,她们只懂得挑拣。她们不知道选择意味着承诺,而挑选从来只考虑性能价格比,所以对于一个精于挑拣的女人来说,其实是很难有未来的——因为她的眼光太短,但人生却很长,总有她看不到的地方。而一个懂得选择的女人,也许会经历坎坷风雨,不过她终会有未来——因为当没有许她一个未来的时候,她会给自己许一个未来,甚至给别人许一个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