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李白诗选》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0-12-06 03:29:2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李白诗选》经典读后感有感

  《李白诗选》是一本由李白 / 复旦大学古典文学教研组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0.72,页数:3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李白诗选》精选点评:

  ●永远的诗老大

  ●诗仙就是诗仙,我爱。

  ●浪漫的情调直刺你心的软肋,你也想写首诗,找个好地方?

  ●竟然哭了。。。。

  ●早期读李白是读的这本,书中有些观点不予置评。

  ●我读的是湖北翻印的,纸张不好

  ●诗人是可以被学习的,唯独李白不行。

  ●在萧瑟午后,携本书偏一隅落座,悠然闲意。陈旧地书香气,翩翩风度而来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导读和注释有太多特殊时代的痕迹,但作为今人也不可强求。

  《李白诗选》读后感(一):夜宿山寺

  山是够高的

  还要加上百来尺的

  楼

  更高

  漫张着欲望的手

  蔓延如

  黑夜中参天的树

  毕竟星星点缀般

  的闪烁

  启迪着

  照亮了夜行者幽蓝的眼睛

  蹑足悄悄更上一层

  不要闹,静静便是最好

  若惊动了天上人

  掉

  下

  去

  可不是什么好玩的

  《李白诗选》读后感(二):读李白

  夜读《太白全集》,从“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到“黄金白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候”;再到“且放白鹿青崖间,需行即骑访名山”....

  感太白之才情,悲太白之际遇,遂附会一诗,藉此以怀太白先生。。。

  读君处深夜,文思牵温情

  人海孤自叹,弦动悲凄声

  放荡君不羁,生命连幻梦

  仙道苦追索,心性俗不容

  泛舟平羌江,山月荡诗影

  神游凤凰台,心静意峥嵘

  不甘蓬蒿人,求梦入帝京

  候门春似海,无处著诗翁

  权贵相倾轧,玄鹤哀凄鸣

  众人亦已醉,何须身独醒

  挥去平生志,寓情山水中

  青山作醉客,苍海为浮萍

  笑看红尘事,羽化游青冥

  回首报一笑,寤然沉梦醒

  《李白诗选》读后感(三):中二少年的英雄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大概是所学第一首李白的诗。当时老师好像就只是带着把字都认识了,然后夸了一下李白。可这首诗的冲击却不是那么一带而过,当时似乎是又敬畏,又不以为然。瀑布像星河一样从天上倾泻下来,水冲击着岩石,在沸腾,在咆哮,星星落在石头上,摔碎了,成了瀑布映着日光细细密密的光斑,它是那么壮丽,气势如虹。可当时我看到云彩还会想到奔腾的骏马,看到影子还会想到夜晚出没的怪兽,便觉得“疑是银河落九天”“呼作白玉盘”也不足为奇了。“李白--是个伟大浪漫的诗人啊!” 老师如是说,我也如是想。。

  “明朝散发弄扁舟”和“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大概是一起学的,当时读《茅屋》十分闷烦,前面长篇赘述自己如何困窘,这是如果有个人能来接济我就好了啦,那个人显然不存在,如果我成为了我的幻想,像我一样风餐露宿的寒士一定心怀感激。这首诗读起来有一种柴木放在湿热的地上长出霉菌的气味,而这时候一句“欲上青天揽明月”“直挂云帆济沧海”这样自信昂扬的诗句,真让人神清气爽。“你不重用我也好,我的才华就是那么闪耀,我要与日齐天了”的气概对于处在中二期总觉得自己有超能力的小孩有致命的吸引力李白他简直就是耽于幻想的少年的英雄,感慨过后再暗暗腹诽诗仙好孩子气。

  “五马花,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通销万古愁”“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现在读,真想不出一个人究竟才华横溢到什么程度才能写下这样的诗句。喝过的酒在心中燃烧,千古佳作一挥而就,上天入地翻江倒海的狂傲在诗中得以释放。他一腔热血,渴望别人认识到自己的与众不同。“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写下,说是深藏功与名却惟恐天下不知。他好像活在幻想中,无论大起大落大喜大悲都不能改变那个侠气豪放的李白。他是否幼稚不再重要,他是否有政治头脑不再追究。那盛世成就了李白,肆意张扬,永不言败的李白,独一无二的李白,伟大的李白。

  他的诗经过历朝历代的解读推敲,依然朝气蓬勃,就像阳光反复折射穿过灰尘依然耀眼。

  《李白诗选》读后感(四):李白与庄子

  和古今十有八九的文人知识分子一样,儒生是李白的本质,也是其痛苦的根源,狂狷的精神气质,是其对道家的向往和仕途的挫折相杂之后,而生出的身世之感,而后人空议,先后天下之忧乐,就是对此身世之感,最乐天又极粗浅的理解。所以,几经挫败之后,才有后来的,“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的真情实感,又始至悲天悯人之真境界,超凡脱俗之真品行。

  儒生独善其身,兼济天下的仁义自负,道德自封,使李白不能婉约直限,而作靡靡之语。不得志故而狂狷,以泄胸中不平。难偿壮志,在对月把酒,沉鼾狂饮之际,化作举世皆醉吾独醒的超然境界。虽是感时伤世, 聊以自慰, 却又信手涂鸦,无心插柳。君不见,无穷无尽的诗意幽情,从此境界中喷薄而出,一发不可收拾,虽千年以降,气蕴不减半分,仍幽微细演,壮观非常。

  儒生常有的,清坚决绝的宇宙观,那固然清醒判然,却也极端幼稚,结果也往往是于事无补,与人无尤。而这样的错误,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忽略了一条不易觉察的常识,即宇宙和人心是等量齐观的两种存在,同样庞杂,同样幽深。

  大我的本质是一种道德情绪,面对宇宙时,自不量力的狂飙突进,不饮自醉的唐突痴顽,其结果,都无一例外的掉进唐吉珂德的窘境。反倒是遭人嫌弃的小我,以自知之明,窥见宇宙与人心的黑洞,恐惧着蜷缩在有限的人生里,在相对之中,游山玩水,狂饮作乐,寻找生之趣味,虽醉生梦死,却独醒始终,这不一定有什么意义,但还是可以获得一点,我思故我在的主宰感,从而对宇宙和人心有了一个合理合情的交代,自己也可活得安心,死而无惧。

  理解李白,就不能不提,他的第一句诗。李白的名字,就是来自于其平生第一句,“李花怒放一树白”。读来,一个孩童的纯真与诗人的豪情,跃然纸上,又深入心魄。独善就如这一树洁白的李花,纯粹无杂,正气浩然。而怒放世间,就是其,志在天下,济世为民的道德观,与孑然独立,不合浊流的人生操守。这一句“李花怒放一树白”,如旭日东升,李白光芒万丈地,赴红尘,历劫难。

  而人生如白驹过隙,“临终歌”里的李白,虽为人生最后的狂吟高唱,却也是李花纯白,全其始终,也算是“质本洁来还洁去”。可是多少怨怒,也还未减分毫,怒放的李花,终还是欲罢不能,梦断人间。而他对庄子大鹏的感慨激昂,是他作为一个儒生的人生之大不幸。李白也许根本就没有理解过庄子,也许他就是被庄子起死的骷髅,忘却前言,让他重新生活一次,在劫数中自证一回。

  《李白诗选》读后感(五):《静夜思》新解完善版

  人类已无法阻止我窜改古诗的贱手啦!

  ——— 题记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译文:

  明月姑娘早已脱光衣服做到我床前,雪白的肌肤映入眼帘,竟像是洒在地上的白霜;抬起头,看到的是明月娇美的容颜,低下头,却想起远在故乡的妻子。

  解析:

  本诗描写了一位进城务工人员,由于与妻子两地分居,生理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最终决定采取‘不合法’的正当方式予以解决。

  作者通过细腻的文笔,将主人公在行将开始之时,内心复杂、矛盾的思想感情表现的淋漓尽致。全诗头两句,通过对所处环境和该女子形象的具体描写,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同时先扬后抑,更加突出了主人公抉择的艰难。后两句,通过一次抬头、一次低头的微小动作描叙,再一次将主人公迫于自身需求又受限于道德、情感约束的两难处境诠释到了极限,升华了主题。

  最后的最后,主人公快乐吗?明月快乐了吗?他最终能否原谅自己?又能否得到妻子的理解!诗歌中作者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采用留白的方式,给予了读者们极大的思考空间,将悬念交给读者自己体会。

  这首诗言简意赅,言有尽其意无穷,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手法。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李白诗选》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