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中国现代经典短篇小说文本分析》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0-12-06 02:34:25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中国现代经典短篇小说文本分析》读后感100字

  《中国现代经典短篇小说文本分析》是一本由刘俐俐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38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现代经典短篇小说文本分析》精选点评:

  ●真的非常非常非常实用。

  ●考研入手,理论作用感觉略生硬

  ●基于叙事学的经典小说评论,文本解析非常详细清楚,非常适合初学文学评论的人,作者也是让人倾佩至极,我什么时候才能达到作者的评论水平啊。。

  ●不好看。而且被指定为不少二流学校的考研教材,再次拉低了这本书在我心中的印象。

  ●学习下文本分析方法,还是有指导性的。

  ●字儿够多,理论应用够多样化,缺了点儿私性观点

  ●学习分析作品,一些作家和作品还是不感兴趣。这学期看舒适区内的现当代文学似乎有些多,该看正经书了。

  ●入门级文学评论

  ●考研期间看的,感觉有时候理论套得比较生硬

  ●考研的纪念了

  《中国现代经典短篇小说文本分析》读后感(一):可以一看

  图书馆借的,这是看的刘俐俐老师的第三本书。第一本是同系列的《中国现当代经典短篇小说文本分析》,考研时看对文学批评小文章的写作很有帮助。这本则是外国短篇小说的分析。除了有早已读过的《变色龙》《半张纸》《墙上的斑点》《竹林中》《交叉小径的花园》《小王子》《巨翅老人》等文本,还选入了卡夫卡、奈保尔、托尔斯泰、福克纳、萨特、卡尔维诺等作家的非代表性的短篇作品。卡夫卡的荒诞,托尔斯泰的道德、萨特的虚无、博尔赫斯的迷宫、伍尔夫的意识流、马尔克斯的魔幻、契诃夫的讽刺、爱伦坡的幽暗……一本书让我读得酣畅淋漓。越来越喜欢看短篇小说了,简短却不简单。书中所用的批评理论有些还需慢慢消化,但是许多观点又给了我很多启发。看着目录中每部作品的发表年份,感慨外国文学真的比中国文学提前许多年就进入了现代化的进程。反思,反思。

  《中国现代经典短篇小说文本分析》读后感(二):整理读书笔记

  外国理论,金圣叹,聂鑫森 【鲁迅《故乡》】 两种眼光。生命轮回和悲剧性的幻灭。对希望的思考。 【郁达夫《沉沦》】 目击者。第三人称中穿插人物视角的内聚焦。插入体。人类本性和文化迁移。症候。三个原因。性苦闷在时代、民族和社会历史语境中。生活在别处。 【许地山《缀网劳蛛》】 圆形形态。故事的不平衡与主人公内心的平衡。打结和解结。理想。补网。叙述性小说的传奇模式。 【废名《桃园》】 隐喻和象征。意象核心,人物附属。想以某种语气说话。橘子和月光。 【王鲁彦《一个危险的人物》】 软环境。两个系统符号的相遇和一个系统的缺席。不定点。不可靠的叙述者,限知视角。戏剧方式。零聚焦,内聚焦,外聚焦。结局。三个层次。书名。 【施蛰存《上元灯》】 日记体。叙述聚焦于叙述者内心世界。意象的局部和整体作用。灯,线索,隐喻。心理距离。 【叶圣陶《古代英雄的石像》】 童话,内指性。拟人,夸张,排比。英雄形成和被消解。历史由大多数人们的意志所决定。福柯的话语理论和新历史主义,新的规则。层次递进。市民最大的本领就是纪念空虚,崇拜空虚。 【蹇先艾《在贵州道上》】 同故事叙述,两个点。“我”,不可靠叙述者。说明性文字,无用细节,动力,三点。 【茅盾《石碣》】(没看) 【巴金《复仇》】 叙述者的交换和叙述层次的交叠,三个层面的叙述。幸福,差异和不同层次。 【柔石《为奴隶的母亲》】 流通。系统的合理性和一个女人群承受的非人痛苦之间的张力。 【沈从文《菜园》】 左联五烈士。古典文学文化的互文,人物性格、风貌和精神世界,人生韵味,淡淡的讽刺有悲凉凄美的效果,菜园的象征意义,两个世界。小说互文和散文互文,含而不露。 【穆时英《夜总会里的五个人》】 艺术。提喻,时间与空间的巧妙组合,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人物群体丰满又主次相间。感觉,叙述技巧,议论,排比,对举,语言的的陌生化。 【林徽因《九十九度中》】 平民生活体裁,现代性。不同生活场景蒙太奇般转换,各色人物随生活场景的转换生动呈现,世态百相,人生滋味。人物多,场面纷呈。嵌入和横向,交叉。两个喜事,女性,寂寞悲哀,两个悲事,底层社会男性,悲喜交加,喜事引向悲事。人物视角套人物视角,人物心理视角,心理内容反差,人生无常却总错过。虚拟空间,时间,终止,开始。 【张爱玲《金锁记》】 金锁。分水岭,两个部分。交换。吸收和聚集恶,释放恶(故事平衡结构)。七巧嫁入姜家的原因。七巧多种义素。全知叙述视角与局部人物视角相交叉,人物内心世界丰富饱满。人物主观意识和生命感觉融汇。叙述声音。月亮意象。 【老舍《断魂枪》】 矛盾,平衡与不平衡。第三人称的叙述和个人情感的互渗,悲凉。不传的原因。最后一个与原型批评。末世人。清醒的人。 【张天翼《华威先生》】 反讽,通篇性讽刺。两个叙述层次。华威先生的忙。叙述语境和叙述内容相悖。谩骂和讽刺。永无完结的故事结构。变。永远的华威先生。 【孙犁《荷花淀》】 叙述和呈现相得益彰(用画面叙述)。隐喻和转喻。诗情画意。提喻(用部分代整体)。流动的情趣,人物言谈。 【赵树理《催粮差》】 现实世界,想象世界。长中短篇,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说书人传统。结构主义,三个部分。笨人形象,三个故事类型,民间故事的模式。聪明人形象,三个阶段。打结,解结。幽默,趣味。 【白先勇《游园惊梦》】 第三人称(外视角和内视角)中加入第一人称(第一人称回顾性叙事)。意识流,三个层次交错和推进。互文性,人物关系,文学名篇,唱词,曲牌名,戏剧名,人名,物名,地名,中国古典小说戏曲的精神脉络。梦醒时分的阐释空间(两个方面),怀旧,美人迟暮,人与戏,两次惊梦,物自体。

  《中国现代经典短篇小说文本分析》读后感(三):笔记摘录

  鲁迅《故乡》: 一、第一人称的内聚焦叙述所构成的宽阔时空对话:“回忆主体”和“体验主体” 二、“故乡与返乡”的故事模式以及意义空间: 1、对于生命轮回的感受与悲剧性的幻灭:少年闰土鲁迅与如今的水生宏儿;轮回的安慰与温暖到如今的隔膜与沉重;轮回走向悲剧般的幻灭 2、对于“希望”的思考:希望寄托在何处?(形而上的哲学意味)钱理群概括鲁迅的“自我辩驳的性质”,“多疑思维”,“自我分裂”

  郁达夫《沉沦》:目击沉沦者沉沦 叙述话语 目击是一个主体的行为,主体即既是作者也是叙述者 “沉沦者”是小说世界的主人公,“沉沦”,是关于主人公的完整故事过程。 一、目击者存在的三个标志:精致的结构安排;第三人称叙述中穿插人物视角的内聚焦(有我之境);插入体,丰富的互文性(日记、诗词) 二、沉沦者的沉沦:症候(蕴含在人物的情感表达、行为态度中的不合情理之处) 1、他的苦闷:性欲不满足or祖国贫弱 2、自我否定,矛盾 3、以自己的忧郁的和苦闷作为常态 青春期性苦闷是人类恒常现象(性教育缺失吗?) 生活在他处的本性(彼岸是希望理想)

  许地山《缀网劳蛛》: 一、外在故结构的转折化与人物内心的始终平静如一形成反差。圆形结构。 二、蜘蛛和网的意象以及宗教思想的滋养 1、蜘蛛和网超越描述性质成为隐喻 2、网就像现实的真谛,总是不圆满的,不美的,这是常态,一种不可抗拒,无法摆脱的命运。 3、蜘蛛补网是一种在限定命运里积极坚韧式的人生态度。 4、传奇文体

  废名《桃园》: 特殊语体 想以某种语气说话 冲淡中有哀怨 飘渺空灵 草蛇灰线 隐喻意象 橘子生命力 月光永恒喻世事无常

  王鲁彦《一个危险的人物》: 偏见与愚昧造成的致命伤害 鞭挞人与人之间的冷莫关系 两个系统的符号相遇以及一个系统的缺席 空白点 限知视角叙述的不可靠叙述者 题目判断 三层次

  施蛰存《上元灯》:聚焦于自我情感的叙述模式 日记体模式 叙述聚焦于叙述者自我的内心世界 双重功能 灯的意象 爱情 团圆 幸福 时代局限 心里距离

  叶圣陶《古代英雄的石像》: 童话体(三要素):象征性 夸张性 逻辑性

  蹇先艾《在贵州路上》:同故事人物的限知视角 哀愁 有效的同故事叙述 模糊性 叙述者“我”的意义 说明性文字(无用细节)真实效果

  茅盾:借用历史材料以构筑别样世界的小说艺术 《石碣》:分享秘密 《豹子头林冲》:林冲心里展开的故事 《大泽乡》:保守一个秘密

  巴金《复仇》:多层叙述的意识力量与“幸福”话题的当代延伸 三个层面的叙述 宽阔的阅读空间

  柔石《为奴隶的母亲》:女人成为流通与文学意味的产生 阶级的观念和人性的结合 一个女人与婚姻传统 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叙事 采用直接引语的对话方式 独特的叙述节奏产生从容徐缓的效果

  沈从文《菜园》:意境和格调:艺术价值的主要来源 人类精神的价值 丰富想象力 对艺术的真挚 依托中国古典文学文化所营造的互文艺术

  穆时英《夜总会里的五个人》:由特殊的人生感觉而成就特殊的小说艺术 提喻艺术思维:时间和空间的巧妙组合(同一时间不同空间•散点 同一时间同意空间•聚焦) 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感觉与陌生化效果:议论 排比 对举 语言的陌生化

  林徽因《九十九度中》:在无线虚拟中品味人生的艺术 人生横断面的选择 最富现代性 鸾胶续弦法 场面转换 横向窗口 嵌入窗口 小说是虚拟的产物 而现实生活也可以在小说中通过虚构得以延续

  老舍《断魂枪》:“不传!不传!”的魅力与“最后一个”的阐释空间 俯视角叙述时代的氛围和变迁 在叙述中刻画沙子龙的形象 烘云托月 苍凉的情调 最后一个的艺术价值:生存技能 热爱、珍视传统文化 民族在民间的非凡智慧和极高境界的代表(走上与心中虽是历史性的完美事物共相厮守的终极之路) 最后一个:末世人的情绪

  张天翼《华威先生》:反讽艺术 叙述两层次:叙述者的层次 叙述者控制下华威先生的层次 讽刺贵在旨微而语婉

  张爱玲《金锁记》: 金锁隐喻 前部分故事体验、吸收、聚集恶;后部分释放恶 全知叙述视角和局部人物视角想交叉 叙述声音的意象的营造 七次月亮意象(首尾见证):芝寿 死亡,没有希望;吸烟 七巧的狰狞;长安 缺月 凄惨;叙述者 营造压抑氛围

  孙犁《荷花淀》:如诗画般的优美而淡雅 用画面叙述 诗情画意与提喻的艺术(部分代替整体) 流动的情趣(微妙自然的交代人物关系;形象勾画人物细腻微妙的内心活动)

  赵树理《催粮差》:趣味和愉悦 现实世界提是为了提出问题,揭示现实的矛盾性;想象世界解是为了决问题,突出主流政治的光明性 脱胎于民间故事类型的人物及其魅力(说书人的叙述方式) 笨人形象 聪明人形象

  白先勇《游园惊梦》:永远的“游园”与梦醒时分的痛苦 叙述角度自如转换与意识流手法的诗意表达 中国文学的丰厚传统早就优秀的互文性小说艺术 戏中戏 暗示 怀旧与悲凉的氛围 梦醒时分的阐释空间:美人迟暮的故事 “惊梦”的普遍意义 “物自体”的恒久所衬托出的人事变迁、短暂及悲凉意味的形而上特性

  《中国现代经典短篇小说文本分析》读后感(四):个人备忘 | 现当代经典短篇

  本书的导读《文学经典:一个开放性的研究课题》展现出的问题意识比较清晰。它给出了理论,并说明了本书的研究思路/方法和特点。

  首先,导读探讨,何为经典和文学经典研究路径问题。引乔纳森·卡勒《文学理论》中“诗歌学以已经验证的意义或效果为起点,研究他们是怎样取得的。而解释学则不同,它以文本为基点,研究文本的意义,力图发现新的更好的解释。”刘指出,本书运用诗歌学方法。就是说,她先发现有艺术效果(引人联想/有多重解读),然后探索产生这个艺术效果的文学机制(运用了隐喻/故事套故事的双层叙述模式)。

  其次,导读指出,热奈特《叙事话语》概括总结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对待时间问题的包括顺序、时距、频率等方面创造性手法为“与时间的游戏”,并进而评价说:大艺术家的天才即是对理论的超前实践,而分析家则是研究其手法如何在作品中作为美学中项发挥作用。刘进一步举例,中国有“背面敷粉法”“草蛇灰线法”的概括,即文本中的艺术手法和创新因素,需要理论家总结,用术语、范畴和概念表述出来,进入理论。这本书就研究了优秀作品是如何符合并创造性运用这些理论的。

  最后,导读总结,本书的特点是,1、同时描述经典的艺术效果和分析效果形成机制,2、放在文学史文学思潮之中,3、关注中国古典小说提供的互文性基础,4、按照出版顺序编排。

  私以为本书更大的特点是:短篇经典研究,每一篇分析后都跟有原文文本,虽然套路老旧,但速学见效。

《故乡》

  问:为什么最富鲁迅气氛?历久而弥新的艺术魅力如何形成?

  一 第一人称内聚焦叙述所构成的宽阔时空对话

  第一人称叙述。1、热奈特《叙述话语 新叙述话语》:第一人称是有意识的美学抉择的结果而不是直抒胸臆,表白心曲的自传的标记——是作家艺术匠心的表征,不应随便等同于自传。2、经典叙事理论家布斯:说出一个故事是以第一人称来讲述的,并没有告诉我们什么重要的东西——叙述者与聚焦点,叙述功能,叙述者干预,作家不同,第一人称具有不同特色,需要对作品具体分析。

  内聚焦。在内聚焦中,叙述焦点与一个人物重合,于是他变成一切感觉,包括把他当作对象的感觉的虚构“主体”:叙事可以把这个人的感觉和想法全部告诉我们。当然实际上,他从不这样做,或者拒绝提供无直接关系的信息,或者故意扣留某个直接关系的信息(省叙),原则上叙事不应讲任何别的事。——《故乡》中我是取景框,只写我的所见所闻。

  细致分析如下: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第一人称回顾性叙述中,通常有两种眼光在交替作用:一为追忆往事眼光,一为经历事件眼光。两者体现了不同时期对事件的不同看法或对事件的不同认识程度,它们之间的对比通常是成熟与幼稚,了解事情真相与被蒙在鼓里的对比。——回忆主体以叙述为主,粗线条,感伤抒情。体验主体以描写和现场感为主。形成两个空间,体验主体的幼稚、天真、希望是我们发现丰富意义的源头所在。

  二 故乡与返乡的故事模式及意义空间。

  第一,时空变化最适合容纳故事和丰富感受。

  第二,返乡必然具有目的,不同目的恰是意义生成的关键。

  鲁迅寻找的是什么呢?

  其一,对于生命轮回的感受与悲剧性的幻灭感。飞奔和飞跑,写出宏儿和水生和当年我与闰土一样,这是轮回让人感到安慰温暖的一面。

  其二,对于希望的思考。两代人相似的经历,生命的轮回,由对于闰土的同情和善良的祝愿中将导致思考希望问题,希望寄托在何处?

  钱理群认为鲁迅具有自我辩驳的性质。他说他的多疑首先是指向自我的,如日本学者木山英雄所言,鲁迅有一种内功性冲动,对自己拥有的全部观念,情感选择,都要加以多疑的审视……但他也绝不因为这种质疑而倾向另一种极端的绝对肯定。他总是同时关照构思两个或更多不同方向的观念,命题和形象,不断的进行质疑,诘难,在肯定与否定之间不断往复,在旋进中将思考印象深入与复杂化。——鲁迅善于自我分裂为两人或多人。究竟轮回好呢,还是彻底的改变好呢。究竟持有希望好呢?还是放弃希望好?

《沉沦》

  大胆表露性的冲动和苦闷,以及由此产生的对于积贫积弱的祖国的怨怼。

  一 目击者的意义。

  文本属于叙述话语类型。表明始终有一个目击者,看着沉沦者逐步走向沉沦。

  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叙事中穿插人物视角的内聚焦。

  插入体繁多。

  二 沉沦者的沉沦

  从症候入手,从情感表述、行为态度的不合情理之处入手,讨论背后原因。

  蹊跷之处:1,苦闷。2,陷入矛盾,自我否定。3,以苦闷忧愁为常态,隐藏快乐。

《缀网劳蛛》

  宗教通过伦理转化怎样进入文学?

  结构上:从平衡到不平衡再到平衡的圆形叙述轨迹(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大团圆结局与佛教业报观念一致),而尚洁内心始终平衡。

  意象:蜘蛛和网的意象作为隐喻存在,生成意义。其一,网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随时随地要破。现实不是美的,这是常态。其二,蜘蛛补网是对现实宿命般的认识和在此基础上所具有的顽强和坚韧。

  文体:构成传奇叙事。结构上,开篇几大段诗,如经文开头如是我闻字样结尾欢喜奉行字样, 产生仿佛佛陀说法的印象,营造了一种叙述气氛。其次,粗线条的叙述话语是传奇文体在本篇的一个外在表现。许地山从印度佛教以及印度民间文学汲取养分,给贼处理身上的伤等情节,仿佛印度名叫金品的婆罗门夫人治疗被刺伤倒地的刹帝利的故事。

《桃园》

  首先。刘给出两则材料。一是爱伦坡笔下的画家用画上的人置换了现实中的妻子。另一则材料则是用江边鲤鱼扳仔的意象,置换了母亲生孩子。

  由这个思路,刘指出玻璃做的桃子和生病的阿毛两个意象互相隐喻发生关联。桃园的隐喻效果是用一个现场可见形象的结局暗示另一个形象的结局。

  人物塑造:人物阿毛,是现实中的人,更是所梦想的幻景的写象……仍然充满人情却几乎有点神光了的人物。(周作人)

  鲁迅说废名小说冲淡中有哀怨。

《上元灯》

  陈平原教授在《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换》中考察:中国文人记日记历史很久远,但从没有成为一种独立文体。《四库全书》只能依其逐日记载的内容,分类归入经史子集。五四运动之后作家开始写日记体小说。

  陈平原指出,中国古代小说在叙事时间上基本采用连贯叙述,在叙述角度上基本采用全知视角,在叙述结构上基本以情节为结构中心。这一传统的小说叙事模式20世纪初受到西方小说的严峻挑战。1922至1927年小说创作完成叙述模式转变。中国小说采用连贯叙述,倒装叙述,交错叙述等多种叙述时间,全知叙事,限制叙事,纯客观叙事等多种叙事视角。以情节为中心,以性格为中心,以背景为中心等多种叙事结构。

  爱德华布洛提出审美距离概念。在审美经验里,人们面对迷雾茫茫的客观奇景,会感到无限的赏心悦目。部落把这种审美经验归因于心理距离的作用。

  正如德国戏作家布莱希特在史诗剧里运用陌生化效果。时代的间离,让我们对客观物产生了距离,由此而感到优越,优越心态产生快感,一种健康的,乐观的,品味的快感。这正是上元灯的艺术价值形成的机制。

《古代英雄的石像》

  童话文体:拟人,连带议论的讲述格调,夸张和排比。

  宽阔的阐释空间:福柯的新历史主义,将历史看作是话语的构造;对于孩子们则是道德伦理层面的抽象意义。

《在贵州道上》

  蹇先艾作品和20年代初中期的废名,王鲁彦,台静农,许欣文,彭家煌,许杰等作家的小说一起被鲁迅称为乡土小说。

  以批判的眼光审视故乡风习,对愚昧,落后进行讽刺批判。评价了作家们眷恋与失落感的复杂交织,以及喜剧与悲剧相互交融的美学风格。

  所谓同故事叙述,是经典叙述学的一个概念,是叙述者与人物存在于同一个层面的叙述。一人称限制视角。

  后经典叙述理论将不可靠的叙述分为三种类型,分别为发生在事实事件轴上的不可靠报道,发生在伦理评价轴上的不可靠评价,发生在知识感知轴上的不可靠解读。

  加入贝罗兰巴特称为无用的细节的说明交待性文字,是乡土文学常常具有的叙述角度。第一是向外面更大的世界介绍自己的故乡,第二是关于贵州的说明文字,造成了特殊气氛和环境。第三,在客观上是故事叙述速度变得缓慢。

  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维克多什克洛夫斯基指出文学前置其媒介物的主要目的是生疏化和陌生化。换言之文学靠打乱语言述说的一般表现方式,使得人平常所认知的世界变得陌生,从而更新了读者已丧失了的语言新鲜感的接受能力。

《夜总会里的五个人》

  中国现代文学上的新感觉派是直接受日本新感觉派影响而发生的。这些作家最初在创作实践上追求特殊的艺术指向,强调直觉和主观感受,力图把主观的感觉印象投进客体中去,以创造对事物新的感受方法,创造所有智力构成的新现实。我国新感觉派的创作,从1928年9月刘呐欧创办《无轨列车》半月刊起步。强调艺术是达到审美感受这一点上,新感觉派与俄国形式主义组装有相通之处。

《断魂枪》

  结构主义叙事学认为一个叙事性文学作品从平衡起步,然后出现不平衡,经过努力,再到平衡,这样不断转换所完成的全过程,就是一个完整的叙事。

  《断魂枪》第三人称叙事发挥到最大限度,充分利用了俯视角的便利,叙事出时代的氛围和便签,在叙述中自然的刻画沙子龙的形象。这个艺术效果是间接描写获得的。金圣叹在评《西厢记》是提出烘云托月的写法,意思是以正面描写衬托出更值得描写的对象。绪事务中透着苍凉的情调,大势所趋的悲凉时代氛围,在情节进展的同时也得到传达。

  最后一个是一种故事讲述的模式,也可以理解为一个原型。小说在本质上都是回忆性的,所叙述的在逻辑上接受过去时态的事情,最后一个属于过去时,且由于是最后一个,所抒发和感慨,寄托情思的空间变得更大,最后一个于人类本性中喜欢安稳和悲伤的情调有关。

《华威先生》

  通篇性讽刺的结构,通常做法是借助一位愚偶naive hero和一个叙述者与代言人,他们愚笨,糊涂的天性,导致他们对情况的误解。与此同时,作者引导心领神会的读者去加以更正。通篇讽刺的本,一直为作者与读者所知,而不被言者意识到。

  连环性故事结构模式:就故事来说不是结尾——华为先生的会永无完结。

《荷花淀》

  意大利美学家维柯在新科学中认为,原始人想象和表述事物采用的是施行国际,也就是采用最具体的感性意象,他们最常用的就是比喻。维柯认为比喻有隐喻,替换,转喻,暗讽四种。一个著名的转喻是笔比剑更有力,意思是写作比战争更有力。隐喻则是建立相似关系。

《催粮差》

  赵树理问题小说的内在结构有现实的世界和想象的世界两部分。构成现实的世界是为了提出问题,揭示现实的矛盾性,想象的世界是为了解决问题,突出主流政治的光明性。

  他顽强地继承了中国白话小说所脱胎而来的说书人传统,他的小说一般都采用连贯叙事,全知叙事视角基本以情节为结构,仿佛说书人说出来的。

  笨人形象衬托聪明人形象,崔九孩。

《游园惊梦》

  在第三人称叙述视角中加入局部人物的第一人称视角,出现了第一人称回顾性叙事和意识流。(意识流是威廉詹姆斯在他的著作心理学原理所使用的一个词组,特指在一个清醒的头脑中源源不断地流动着的思想和意识,意识流现在是现代小说的一种叙述方法,20年代时成为文学叙事的一种模式,作家利用它来捕捉人物的心理活动过程的范围和轨迹。在这一过程中,人的感觉,认知与意识和半意识的思想回忆,期望,感情和琐碎的联想都融合在一起。)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中国现代经典短篇小说文本分析》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