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偶尔远行》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0-12-06 01:05:0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偶尔远行》读后感1000字

  《偶尔远行》是一本由周国平著作,上海三联出版社出版的16开全彩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32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偶尔远行》精选点评:

  ●不是我风格,总觉得有点怪怪的,我还是喜欢口水话

  ●选择一种适合心性的生活方式

  ●南极曾经是我的一个应许之地╮(╯▽╰)╭

  ●不是很喜欢他的写作风格。。。

  ●今天买到的,居然有周先生的签名,感觉不错,赚到了,呵呵

  ●我的远行何时开始?

  ●周的东西本是极爱的,这书依然是他的风格,坦诚宽厚。然确不如其静思之作。由此可知,学者做学问亦要寻到最合适的方式。

  ●我要揭发,我要控诉,好好的书,翻翻就断胶脱页,散落了一地的周国平。

  ●灵魂只能独行。

  ●不及想象中精彩。

  《偶尔远行》读后感(一):读《偶尔远行》

  作者自己也说,他不是一个好动的人,所以他旅行欧洲主要是参观展馆和文化遗迹加上被动的一点人间交往,描述较比简单平面。而且,环境的热闹和混杂让他的大脑也变得缺氧,夹杂其间的思考多寡淡平常。这一特点对比南极之行的文字更明显。所以,本书上编《南极无新闻》则精彩不可多得。的确,南极之行,外在的描述简单也可贵,毕竟能去那里住几天的人文学者太少。而作者在岛上的思考,表面看似乎还是他惯常思想的延续,但字里行间总能让人感到南极这一独异空间对他心思的感染影响,非常奇妙而难能可贵。

  《偶尔远行》读后感(二):小絮语

  昨日失眠,再次翻出这本未完成的书,最初被吸引的其实是那本《灵魂只能独行》,进而再寻找他的作品。断断续续看这篇游记,其实内容对我来说不太吸引,就是用来作为午夜催眠,以及用来磨性子的,不过,我还是觉得可以推荐这本书,因为现在我们的生活除了关乎情爱之外,真的很少再有人去关爱自然生活了。他的文,适合在烦躁的时候,耐着性子去看,去看南极的生活,去看你未曾触碰过的世界,以及最伟大的自然界。

  若你不爱万物,又何以爱别人,我记得他书中的一句话,大意是,你多久没有好好看过晚霞了。这句话对我来说,颇为深刻,我们忙碌的为着自己的未来,余下的时间给了爱情、友情、亲情。我们每天忙碌不停,人人都是爱情专家,诉说着他不爱我,我又爱他,等等等等。浮躁又纷乱。

  适当的时间忘掉自己,放空心情,感受自然,最会是一件好事。

  其实,我很羡慕那个年代的生活,比较纯粹和沉稳。应该说是,知足。因此,才有时间去思考生命和灵魂。我什么时候也可以如此般沉稳和冷静就好了。

  不经常写书评,也就是发发牢骚而已。

  《偶尔远行》读后感(三):颠覆了对他的好印象

  读到七八十页的时候,已经明显有读不下去的感觉。以前看人与永恒之类的,虽然都不是从头到尾的一遍读完,(那种东西是跳跃式的,不能从头哲到尾会把人累死)每每感兴趣了翻翻,深深领悟,感觉很不错,看到闪光的句子,用心记下来,思考一阵,受益颇多。

  但看这本书颠覆了印象中的周国平。原来真实有时并不是一件好事。不喜欢看到真实的他的照片,模糊清晰的面容,戴的大框眼镜穿厚厚的南极探险装,太以实体的形象存在了。总觉得想象中就好,与自己的想象差太多是一件多痛苦的事。以前初中读余秋雨,觉得这个名字好诗意,后来他参加的上电视的活动太多,频频露面,原来是这么一个老头。虽然已经事先知道,但看到和想象的差距,你懂的。

  原来国平兄只是一个爱宅的毫无冒险精神的空想者,每次都拿自己是一个传统的中国男人说事儿,又和西方人作对比什么的,读起来了无趣味。他不是去探险的,胆子小,对危险太慎重,怀着家里的妻儿吧。有点儿……怎么说,不够血性的感觉。而且每每透露自己多么与周遭的热闹格格不入,自己的初衷不是为了媒体什么的,有一种刻意感,其实无需澄清太多,反倒显得累赘,觉得是骗钱的游记,就像是流水账。既知他是个文人,对科学知识也就无甚苛求了,但我觉得写思想的太少,流水账太多,做什么车吃什么饭跟谁一起今天去了哪儿明天去了哪儿……可能这也跟出版的赞助有关吧,那我就无需多言了,怀一颗感恩的心也是对的,机会是别人给的天上掉的。

  哎,从我个人角度来说,我不太喜欢窝在一处埋头的文人,更喜欢行者一些。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嘛。体悟这个世界的人事物、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感怀追思一些历史、遗迹,或者开阔下眼界,知道世界上另外一些人的生存状态而不是出于漂浮出世的妄想,这样的,我比较欣赏吧。

  或许搞哲学的不同吧……

  《偶尔远行》读后感(四):灵魂的独行

  一个人无论要去什么地方,他的灵魂必须独行,否则他虽然身体到了那个地方,也不能说他真正到过了那里。

  ——题记

  喧嚣的社会,浮躁、不安,塞满了我们的生活。却是不知,喧嚣背后,寂寞早已经成为人生注定的宿命。

  生活在熙熙攘攘的社会中,为名,为利,不停的在社会中摸打滚爬,渴望一次身心的绝对自由,却是难上加难,我们都是这个社会上一群寂寞的人。我们寂寞并不是没有人陪伴,而是我们身边纵使人流不息,但是却没有一个人真正的明白、了解我们的内心需求。我们缺乏对他人的信任,因为彼此的关系更多是一种利益关系的维护,一旦,利益这条链条一断,有些所谓的友情就连陌生人都不如。在这个社会的名利场中,人人都在为利益而忙碌、而奔波,我们渐渐淡忘曾经的理想,渐渐淡忘自我,而是盲目地去追求所谓的名与利。

  曾经的我们信誓旦旦地说,一定要做一个多么清高,多么高风亮节的人,而一旦进入到了喧嚣的尘世,这一切就抛到了脑后。我们渐渐变成了那个自己曾经所厌恶的人,而全然不知,这是一种身体的麻木,更是一种内心的麻木。

  那么改变不了这种现状,那就保持灵魂的独行吧,唤回原来的简单的自己。

  《偶尔远行》读后感(五):现实中的智者

  我很少将自己所读的书以好和坏来区分(当然是指那些可以称之为书的), 因为无论任何一本书里面多多少少都有一些智慧的灵光, 所以我只把书分成捧书膜拜型, 阅读思想型, 开卷有益型. 比如我从图书馆借来了三本书,分别是《灵魂的事》《空谷幽兰》《偶尔远行》,如果《灵魂的事》和《空谷幽兰》划为阅读思想型,那么《偶尔远行》就是开卷有益型。〈灵〉是即使读许多次,也无法释怀。〈空〉只读过那么一次,却总在心涧里荡漾。而〈偶〉读过了,会在你的笔记里多了那么几段值得珍藏的文字。

  〈偶〉是一本有一点象游记的东西,不同的是,作者所注重的和一般旅行者所关注的东西是不同的,偶尔会在不经意间写下一些类似灵魂独白的东西,但是我觉得可能是作者独处的时间不是很多,总被一些琐事所牵绊着,所以让人发出共鸣的东西不是很多。或是因为是出版社催得太急,文章的质量不是很高。因为以前没有读过周国平的任何作品,也许会比这本〈偶〉精彩许多。毕竟任何一个作家一生不可能出的每一本书,都可以让人回味无穷的。同时,我还是觉得无论是作家也好,还是作者也好,读者不要求篇篇精彩,本本精华,至少要是用心去写,把真实的感受表达出来,不要为了出集子,而去凑字数,本来可以100页的书,非要出到300页,把书价搞上来了,自己的身价却跌了。

  再谈书的装桢,拿〈偶〉和〈空〉来比较,〈空〉是白色的扉页,黑色的字,穿插着黑白的照片,整体的感觉就是书如其名,名如其文,文如其心......作为一个没有什么见识的普通读者,在阅读中可以感受到许多作者要传达给我们的东西。而〈偶〉就要逊色许多,尽管也是图文并茂,却总也脱不了凑页数的干系。书价不便宜,大家要斟酌呀!

  还是开始的那段话,书在我的眼里,没有好和坏!〈偶〉还是一本开卷有益的书,所以摘下几段文字与大家分享:

  “从生命的观点看,现代人的生活有两个弊病。一方面,文明为我们创造了越来越优裕的物质条件,远超出维持生命之所需,那超出的部分固然提供了享受,但同时也使我们的生活方式变得复杂,离生命在自然界的本来状态越来越远。另一方面,优裕的物质条件也使我们容易沉湎于安逸,丧失面对巨大危险的勇气和坚强,在精神上变得平庸。我们的生命远离两个方向,向上的极限状态,向下没有承受匮乏的忍耐力,向上没有挑战危险的爆发力,躲在舒适安全的中间地带,其感觉日趋麻木。”

  这可能是许多人都有的感受,或许也是作者正面临的…….

  “我喜欢安静,但不喜欢苦行。在我看来,如果不是因为躲不掉的险难,一个人就不应该受冻挨饿。我不觉得孤独和冻馁是好的搭配,在冻馁的时候,我会被身体的痛苦控制住, 没有力量再去欣赏大自然中和我自己灵魂中的风景了。”

  现实中的智者

  “读书的心情是因时因地而异的。有一些书,最合适于羁旅中,在无所事事中,在远离亲人的孤寂中翻开。这时候,你会觉得,虽然有形世界的亲人不在你的身旁,但你因此而得以和无形世界的亲人相逢了。在灵魂与灵魂之间必定有一种亲缘关系,超越了种族和文化的差异,超越了生死,当你和同类灵魂相遇时,你的精神本能会立刻把它认出来。”

  跨越时空的相遇

  “人在寂寞中有三种状态。一是惶惶不安,茫无头绪,百事无心,一心逃出寂寞。二是渐渐习惯于寂寞,安下心来,建立起生活的条理,用读书,写作或是别的事物来驱逐寂寞。三是寂寞本身成为一片诗意的土壤, 一种创造的契机,诱发出关于存在,生命,自我深邃思考和体验。”

  开卷有益。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偶尔远行》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