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要义》是一本由叶秀山著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80元,页数:21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哲学要义》精选点评:
●车轱辘话很多。还是没太明白存在论
●以前没想通的问题在看过这本书后都想通了,而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
●讲得明白的哲学,确实也不是很容易。虽然不是一本很全面的哲学入门书。
●这本书作为哲学入门、导读还是很不错的,非专业哲学爱好者也能从中获益不浅,叶秀山先生对哲学以及哲学史的解读能给读者一个清晰的脉络。
●非常难懂,做了整整30页的笔记,收获也很大。虽然叶秀山先生一直强调哲学是现实的学科,但整本书还是充斥着抽象的概念。叶先生立足于德国古典哲学,从存在论,知识论,价值论三个方面出发,以论带史,以史显论,力图深入浅出的勾勒出哲学的面貌以及哲学所思考的问题,对于经常被拿来当作套话的“辩证法就是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二元论”等也做了严谨细致的分析,但对于毫无哲学基础的人来说,主观性还是太强,并不适合拿来入门。除此之外,叶先生对智慧的追寻以及对思考的执着也很发人深省。哲学是爱智慧的学科,是对生命,世界永恒的思考与追问。
●围观叶秀山时看的
●虽然推荐是哲学里文笔最好的了,能把东西讲透,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语言是存在的家,思存在、说存在,但感觉自己还是有点囫囵吞枣。理解、自由(没有条件的命令、人的实践的动力、理性的活动本身就有能动性)、真理,存在论(哲学与艺术、实与虚)、知识论(科学对世界是一种什么样的把握方式)、价值论(宗教),要问的不是“这是什么?”,而是“什么在?”,笛卡尔的“所有的存在都可以变成非存在,都可以被质疑,但只有一件事情是不能怀疑的,那就是我在思考、我想、我问问题和我怀疑本身不受怀疑”,康德“因果律不是依靠经验产生,而是由理性建立,知识的王国与时空的签证道德律与绝对命令”,我们的思想、语言经常被静态的东西所限制,海德格尔“让语言退回到原来生动活泼的根源、being动起来、生成、消亡、开显、隐藏”,黑格尔的斗争
●书是好书,但是作为哲学导论就不太合适了
●啊!!
●主要是德国哲学带过的。。。。。粗略看了下。。。。。
《哲学要义》读后感(一):哲学是想法
哲学本身就是人对自然生活的环境、社会、还有一点未来的认识和看法。
作为理论它可以。作为生活指南差点,活跃脑袋、麻痹精神还可以。现实大于任何一切意识形态,你最多用其伪装一下自己,别人还有别人的伪装。
《哲学要义》读后感(二):哲学需要书吗
哲学是人类思考的结晶,没有思考没有哲学更不要说科学,我们的世界需要哲学,但是我们的生活要的是自己的灵魂,我们要的是离开世界上的危险吗,不,我们有我们自己的生活,我们有自己的想法,我们有自己的生活哲学,我们不需要哲学家的说法,我们的生法有很多种,但是没有一位哲学家说得清楚,我们的唯一的想法,我们的唯一的思考是 我们有自己的哲学,这也是只有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有一种兴趣,有自己的想法。
《哲学要义》读后感(三):整一本词条书
果然是传说中的哲学入门书,太入门了。
内容简直就是词条式和百科式的,基本没展开。
叶老先生还是太老派了,而且本书的系统有点封闭,都是中文,为什么就这么晦涩呢....尤其到了海德格尔和胡塞尔关于现象学的不同见解时,愣是一笔带过,就说~~~有不同~~~
写的好的部分是康德部分,以及哲学从本体论到知识论的变化过程。另外关于学习哲学的方法值得推荐。
但是我觉得这本书当作哲学导论的话未免内容过简,多少个哲学理论在这里只字不提,且不说导论了,反而产生误导。叶老先生把笔墨过多的给了康德黑格尔和海德格尔,而后期的逻辑实证和语言哲学却没提到,且尼采叔本华更是被他轻蔑地排斥了。
如果这本书给初读哲学的人来看的话,那顶多认识几个名词,认识几个人物,懂得某个空洞理论。哲学导论的书,还是比较推荐罗素的哲学问题。
《哲学要义》读后感(四):对于学哲学的人极力推荐
因为此前看过好几本哲学史,也看了一些原著,所以看到是导论性质的就没买了。但今天在书店仔细翻开读的时候,还是被震惊、吸引了。
这哪是一本简单的导论,这是一本非常好的哲学书。可以说是叶秀山先生在融会贯通了各家哲学之后讲述自己哲学的一个蓝本。
就以我今天看到的讲解艺术的这一章而言,新见迭出、语言典雅、充满灵气。在西哲诸家之间自由徜徉,足见作者功力之深厚。
正如杜小真老师所说,叶秀山先生是“中国最有学养的学者之一”,这个“之一”我想不会很多,应该不会超过十个。阅读叶秀山先生的作品往往能感觉到一种大家气象。不妨夸张一点说,“叶秀山”已经是一个质量的保证。
《哲学要义》读后感(五):二周目读书笔记
很久以前就读完一遍,其实当时的印象很糟糕,几乎是一路带着反问读完的。可能后学去中心的立场已经深入我骨髓,于是面对书叶老师自始至终的维护本体的态度,难免有些先入为主的反感。直到最近因为感觉有些基本概念需要重新梳理,才又捡起重读。二周目的经历依然是不轻松的,叶老师抽象而缺乏展开的描述依然让我读的很累,感觉比教材的哲学史更晦涩,并且那些疑问依然存在甚至在进一步的阅读中进一步的加深了。然而抛开文字和立场问题,各位大家理论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我觉得是这本书最出彩的地方,相比其他哲学史惯用的将各位大家放入一个共时性文本中自说自话,最后搞得门派林立,标签盛行的方式,这本书确实要朴实而深入的多。这也是我坚持完成二周目的主要原因。废话不多说了,下面就发散开来谈谈我的主观看法。
1.本书作为叶老给北大哲学系新生上的《哲学导论》的讲义,应该是旨在培养新生对哲学的兴趣的。但我觉得叶老玄乎的描述可能会造成两种结果:
(1)挑逗起神秘主义者的激情。也许可以这么说,一部分人对哲学的兴趣就在于第一哲学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神秘性。虽然书中叶老一再坚持哲学是理性的,是可以讲清的,但事实上(或许限于本书的定位)他的描述确实是不够直接清晰的。
(2)遭到希望尽量说清问题的人先入为主的反感,比如我。可以看出叶老是很倾向于海德格尔的,但我觉得他对现代存在论的描述也是最抽象玄乎的,虽然这和海德格尔的理论体系有直接关系,但也正因如此我才觉得叶老应该用更直白清晰的语言来讲述它。一点很主观的看法,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更像是发明一套新的体系在自身内部自圆其说。存在作为对存在物的超越,一种实实在在的东西,对它的认识却又要完全取决于个人化的审美体验。这种形而上的寻根冲动却要由非理性的审美行为来支撑。这种由审美冲动带来的高峰体验凭何将它任意拔高到存在这般崇高的高度?据说阿多诺对海德格尔最大的批评也源自于此——“如果我们为了反对理性的同一性而倒向非理性的个体生存,个人主题的思辨性的内省模式必然造成思想的费解性和严密性的光环和权威...当一种理论变成一种只有纯个体的内省感悟或者少数思辨专家诗意的摇头晃脑的乐子,人们是不可能从中获得反抗力量的”因此我还是认为比起哲学,海德格尔的理论或许在美学上更具价值。
2.不得不说,叶老维护第一哲学的动机还是很明显的。他每每怀着同一化的目的将各式哲学问题收编至第一哲学中。他的说法当然是不乏证据的,但我依然对这种同一化的必要保持怀疑。其次,依然站在我自身的立场,书中对于抽象价值谈的过多了点。长到今天,对于脱离具体语境的自由,真理我已无法说法自己相信了。这些绝对而高大的概念在我看来有了太多的浪漫色彩。人是不可能彻底地脱离他和客体的那种实用关系来看待问题的,纯粹的现象学还原是不可能的。在现实中,个人面对的也并非自由或不自由,真或伪这样的二元选择,而是远为复杂而具体的问题。纯粹的知识不存在,绝对的价值也不存在,但人并不因此而失去自身存在的意义,我们永远因为问题而存在。
3.总的来说,这本书其实更适合具有一点哲学史知识的人来看,在你已有一定表层经验的基础上重新考察哲学的核心问题。在这里,叶老把古典哲学史中的主干思想放在一个历时性的文本中,围绕着几个基本问题依次展开。在这种联系对比以及对基本问题的不断指涉和回归中,读者的认识不断得到梳理和深化,最终一种对哲学总体的思路和结构得以建立。
忘了说,附录的哲学十四讲个人感觉比正文写的好,叶老的个人化描述少了不少,结构也更加清晰。
最后,这本书虽然薄,虽然号称入门,但知识广度深度却一点不小,就像叶老所说,哲学问题最简单也最复杂,几千年的哲学史也是在基本问题上不断原始反终。因此别指望能一两遍就能把握书中的概念,另一角度,这也成为进一步阅读的契机。还好我一边阅读一边就地勾划了重点,以后再次展开的话应能高效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