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流行性物欲症》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0-12-06 00:30:5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流行性物欲症》读后感摘抄

  《流行性物欲症》是一本由[美]约翰·格拉夫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的245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006-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流行性物欲症》精选点评:

  ●The Planet circles in its own way.

  ●Friends里面心理师对Monica说,你吃的只是饼干,不是爱。对现代人来说,你的买买买只是东西,不是你的阶层,不是你的梦想,更不是逃离现实的通道。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也是去面对问题,不是购物。物质手段填满不了所有的非物质需求。“我是自由地花我自己挣来的钱”之类的想法,真的是人真正的想法和需求吗?消费,工作和生活并不是对立的,不过当消费成为了主义,就意味着我们身处洗脑大漩涡中间了。以及个人认为组团对抗物欲,是无济于事的,这是一场孤独的战役。根据《深层生态学》改写的几个问题很适合作为早教内容。逐步退休的想法或许能缓解日本熟年离婚问题。内容浅显,很多适合深挖的内容都一笔带过了(比方商业知识背后的废墟)。

  ●感觉看原版可以学习一下英语,看中文版就真是没有什么亮点。

  ●在一个消费狂热的时代。挥霍无度就意味着成功。膨胀的是物欲和期待

  ●大众读物。没啥意思。浪费时间。

  ●比较全面,但是也有些武断

  ●1、介绍消费资本主义の特点:鼓励消费+奢侈; 2、解决之道是不再将消费和发展看成美好生活之道; 3、作为一本爆米花读物,我也不要求写什么深刻的东东,但写的这么重复啰嗦就让人受不了了;

  ●这么多没用的废话

  ●图书馆借的···

  ●這個世界不會好了

  《流行性物欲症》读后感(一):谋生还是找死、奢侈还是简单、金钱还是时间

  经济增长加剧了时间匮乏的问题,我们只会越来越忙。

  选择太多增加了我们的焦虑感,并让我们变得更不快乐。

  选择太多,时间太少,顾此失彼。

  欧洲人把生产力提高的很大一部分换成了时间,而不是钱,每个人花在医疗保健上的钱反而更少,寿命更长,身体也健康。工作很少时间,大部分用在社交上,其实没有最新的东西,没追上最近的潮流,一样能过日子。

  在物欲症的时代,“拥有”和“无法拥有”之间的鸿沟变得越来越宽。

  为了更富有的家庭

  膨胀的儿童

  找一个更好的人

  归属感信任感消失

  ……

  我们是空洞的人、我们是膨胀的人、意义之痛。

  赚得世界,赔上灵魂,灵魂的贫困。

  ……

  《流行性物欲症》读后感(二):中国正进入此症的高发期

  如果说美国社会深受此症所害而正致力于培养抗体的话,目前染病还不算深的中国则是全民一致,前仆后继的在尽情拥抱病原体。

  或许对刚脱贫入小康的中国社会来说比较难接受书中对人们力求简朴生活的规劝,但令人担忧的是已然开始尝到拥有物质快感的人们是否有反思能力以跳脱出rat race的恶性循环。

  许多人认为金钱与时间自由是困难的选项,我倒觉得做选择不难,难的是清楚明白自身与外界所处的相对位置以及自己内心深处最本质的需要。

  钱与物质都不是坏东西,坏的是当人们汲汲营营,人云亦云的追求它们时并不清楚为之所付出的成本以及自己所拥有的选择权利。

  本书中提到的另一本书Your Money Or Your Life值得推荐,但不确定是否有中文翻译版。

  《流行性物欲症》读后感(三):掀开假象 回归生活

  还是写的太隐晦,消费主义给出的金钱还是会让作者动摇。

  读完这本书,感慨有二:一曰房子,二曰广告。

  我们花那么多钱买的房子,却用很少的时间来享受,而是把它变成了一堆物品上面加个盖子。工作八小时之外,我们还有生活啊,家难道不是一个生活、享受人生的地方吗?不如好好规划一下每天的十六小时?

  广告在疯狂的传播物欲症,它们把商品和品牌变成了一种证书,我拥有了商品,我就拥有了X证书。更可怕的是,我们的孩子就是出生、成长在广告商们堆砌出来的品牌世界中。服饰、游戏装备、教育,我们总要用花钱的方式证明我们为孩子成长的付出。孩子变成了物欲症的重灾区。

  我们从外界寻找赞许,我们大声的夸耀自己拥有什么,而不是自己知道什么、信仰什么。我们可以尝试认识另一种财富观:我们拥有的真正财富午睡、技能、朋友、图书馆、野生环境...越多,所需的金钱就越少。

  极简主义是对抗物欲的良方,但请记得:极简主义不是极简风,不持有的生活需要物尽其用,而不是让你丢掉全部物品再添置新物品,重新建造一个“极简风”的小世界。

  《流行性物欲症》读后感(四):写得有趣,分析不够

  将消费主义侵蚀比做流行性感冒的写法挺有趣的,但是写的还不够。对物质渴求不知节制,盲目追求流行的现代病是挺像流感的。每年双十一大概就是中国区的流行性物欲症大爆发。

  不过这本书对这些现象的分析笔力不够。消费主义侵蚀是典型的现代病,可是作者不该一股脑的把七七八八的现代病都算到消费主义上,这样杂乱牵强的分析大大减少的本书的深度。本来可以更加深入的描绘物欲症的现像与其危害,扯那么多环境保护温室气体什么的实在又凑字数之嫌。

  最有趣的是本书对于物欲症原因的分析。我国读者能想到的最直接对症的一系列解释应该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了,可本书偏偏对马克思的理论一带而过,宁肯多写一点人性与宗教的影响。以至于作者对于物欲症的诊断在我看来是在不够。承认资本主义的本质就是贪婪与浪费,是不可能持续发展的模式有那么难么?

  至于最后对物欲症开出的药方不值一读,几乎没有什么很有洞见力的建议。“多亲近自然”?整个社会都被消费主义的洪流淹没时,抽时间多逛逛公园,闻闻花香救不了现代人的。只怕是看到美景第一反应为“我要发朋友圈”;而看到朋友圈美景的第一反应又会是“天,某某又出去旅游了,我要加紧挣钱下次去个更美的地方比过ta。”————当消费自然也成为物欲症的一部分,我们还能去哪找到平静呢?

  总之,本书对于物欲症症状的描述不错,人们需要读读以引起警戒。可惜本书没有对这种疾病开出很好的药方,深染物欲症沉疴的现代人该怎么治疗呢?对个人,大概要靠自己修行;对社会,抱歉,我估计只有死路一条了……

  《流行性物欲症》读后感(五):Affluenzar的胡言乱语

  奢侈还是简单,金钱还是时间?

  这样的题目无疑与老妈和老婆同时落水,在只能救一个的情况下问男人会救谁般让人为难。人就是这样,往往在只能二选一的情况下想要有个完美的折中。

  为什么我们不能选择简洁的奢华,富足的闲逸?!

  记得在Click里面Michael满怀希望地想着只要成为boss的partner,就能过上更好的生活,有更多的时间与家人一起度过。这是妄想,当他利用神奇遥控器获得了他想要的地位,金钱后,他丢了自己的时间,疯狂的工作和消费就是为了衔接下一个恶性循环。确切地说是他被时间所遗弃,只要发生与预定模式相同的状况,时间便无一例外地快进。

  我们既要面包,也要玫瑰;还有,闻那花香的时间,人生岂能尽如人意。

  有没有试过家里大扫除时在一个房间里清理出两个房子才能装得下的东西,并且有很多东西似乎都没怎么用过?是不是发现自己有很多衣服买来没穿过就挂在一边,而自己依旧跟着潮流不停地购置添新?有没有发现自己明明已经拥有了一大堆还没用完的化妆保养品,却依旧热衷购买新的据说效果更明显的品牌?……

  身边无时无刻不充斥着诱人的广告和高速的消费。我们乐此不疲——

  牺牲时间换取金钱,用金钱购买商品,用消费来满足欲望。于是我们患了一种叫流行物欲症的病且这病正肆无忌惮地交叉传染。

  高速消费的年代,大量的商品都是为了节省时间为了便利而被生产出来,飞机,汽车缩短了距离,电视机电脑可以代替旅行……可我们的时间反而越来越难以支配。是的,浓缩都是精华,节选出来的都是经典,可亲身体验才是最精彩的不是么。正如序言中说,生活里最美好的东西从来都不是有形的“东西”。

  这是本让我倍感无奈的好书。书中引用一不知名的作家:财富指的是自由——寻找娱乐的自由,享受生活的自由,思想进步的自由:它就是任意支配时间,别无其他。于是我无比悲哀地意识到,我是个彻头彻尾的无产阶级,无论是金钱还是时间。

  如果你怀疑自己现在的状态究竟是为了生活而工作还是为了工作而生活,请阅读这本书,或许你在读完之后能在两者之间努力寻找一个平衡点。

  Your money or your life?你 说 了 算 。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流行性物欲症》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