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哥儿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0-12-05 03:33:0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哥儿读后感精选

  《哥儿》是一本由夏目漱石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274图书,本书定价:2.2,页数:198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哥儿》精选点评:

  ●禅意深深深几许

  ●一口气读完,着实过瘾。与心完全不同的风格,傲娇卖萌,无恶不作~

  ●很不错的小说

  ●不多见的风格

  ●有些吐槽理解不能...本书里面收录了另外的几篇倒是很不错...

  ●《伦敦塔》和《十夜梦》不喜欢=A=。。。

  ●似是今年第一本。哥儿真是有意思得紧,后面那些呢,则差距有点大,硬是凑在一起,反而读起来落差太大了,特别是伦敦塔一度让我想放弃读下去了……

  ●地点:街角地摊;(漱石的这本应该没看过嗯)”老板这本怎么卖?”“4块。”“3块~”“好!” 然后被找了四个五毛钱…要表达的是其实是,这套我真的很喜欢(咦?==

  ●完全没想到我会因为NINO重新看一遍这本。 人生好神奇。

  ●《哥儿》第三第四遍是刘振瀛和陈德文版。刘振瀛一直俺俺俺的,不喜欢。后面几篇都是吴树文的译文,比之前读过的李正伦/李华的好。《玻璃门内》P186.“回家后坐在玻璃门内,觉得现在只剩自己和那个理发铺的老板还没有死。”P210.病已经全好了吗?好歹还活着。我同病魔的战争,好比是德国人同联盟军的战争。今天我同你这样相对而坐,并不意味着天下太平了……我的身体就好比是乱世,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发生什么变乱了。最喜欢的竟都是这么颓的文字。

  《哥儿》读后感(一):哥儿是日本武士精神的现代化身

  夏目漱石笔下的哥儿有旧时日本的武士身影,尽管时代变迁,那样的阶级和身份已经完全不存在,表面来看,是活脱脱一位现代教师,但武士精神已深入日本血液,成为日本人特有的精神和文化。这又令我想起了一位当代日本导演:北野武。

  《哥儿》读后感(二):夏目

  一只特例独行的猫,有传统癖,有怪脾气,想学洋派,又如自己所表示的,不过是个试图不俗的平凡人。

  麻子脸的老师,散漫的老师,晕头晕脑的蠢材,不折不扣的冷笑话。

  、

  《哥儿》读后感(三):在没有死之前,谁都是活着的

  《哥儿》这小说的确让人珍爱有加,原因太多。

  很少见这种能够让人轻松的甚至笑着推进的作品,而又让人读完后不得不停下想想,发现近百年前那些沦丧的灵魂和制度今天依然如故,不禁有些悲哀,又因为那个结局,生出了些战斗的勇气。

  小说的语言的确很让人想起“落语”(在电视上见过,真接近于单口相声呢),而那叙述的口吻和生动的风格又让我无端想起《麦田里的守望者》和《围城》来。而哥儿这个充满了缺点又是正直善良敢于斗争的小人物又让我更无厘头的想起樱木花道君。他们还真有不少相似之处哪,只不过掀起的庶民斗争对象不同罢了。

  书中还收录了其他四篇文字。《伦敦塔》和《十夜梦》有种眩目的流动感,把人的念头扯到很远的时间空间,不过并不如《文鸟》给人的感觉直接。那只与美人的怀想交错出现的美丽鸟儿从生到死真给人种特别的美感,文字亦是如此。

  而《玻璃门内》是一组夏目去世前一年写下的杂记类文字,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是:“在没有死之前,谁都是活着的。”

  《哥儿》读后感(四):夏目

  读书笔记28:哥儿

  又回到夏目漱石的书,这本是个中短篇小说集,朱师傅那里淘到的,看了那么多夏目漱石的书,哥儿可能是风格最接近我是猫的,用典故少了点,讽刺还是一样的辛辣。

  翻译者直言,夏目漱石的书很难翻译,尤其是我是猫和哥儿,很多字眼一语双关,很难信雅达的表达出来,他的书很极端,喜欢的人爱死,不喜欢的人根本看不下去。

  哥儿我开始以为有点低能,其实不是,属于相声里的莽撞,神经比较粗大,笨而朴拙。父母死后,按照日本的长子继承制,哥哥卖了祖屋,给弟弟留了600块钱就独自谋生去了,哥儿用这600读了三年书,成绩基本是倒数,校长推荐他去遥远的海边做中学数学老师,虽然是偏远的乡村,虽然是学校,一样的尔虞我诈,哥儿在那里根本斗不过人家,被老师欺负,被学生也欺负。最后回到东京做了铁路技师。

  夏目漱石很多本小说都是描写教师的生活,我是猫里写的是大学,他本身就是老师,所以对于这些小知识分子特别了解,本身也在这个圈子里,身边的故事人物拿来就是素材,其他的几篇随意翻了翻,都是身边的琐事,看看百年前日本的日常生活,其实跟现在也差不了多少。

  《哥儿》读后感(五):计:对虾面四碗,价款已清。但,严禁发笑。

  性情直爽,不扭捏作态;说话直截了当,不弯弯绕绕。

  易成至交,也易成死敌;合则成,不合则走。

  横冲直撞,他人眼中的愣头青;胸襟坦荡,友人眼中的真君子。

  真诚善良,清婆眼中的耿直孩子。

  不按常理出牌,不被世俗束缚,搬弄是非、控制欲强的人眼中的垫脚石;但,不出意外常成绊脚石。

  哥儿,又译作少爷,身形瘦小,性格大大咧咧,从小不与家人非常亲近,却独与在家的帮佣清婆异常融洽,可以说近乎母子之情。父亲病逝之后,哥哥卖掉祖宅,留给哥儿一小笔钱款,就搬去了工作地,完成了所谓的分家。哥儿在得到的遗产中给了清婆部分,作养老之用,余下的则充当学费,进了中学读书。

  清婆的夙愿是与哥儿、哥儿的妻子同住,在有玄关的大房子里。虽现与侄子同住,但盼望着哥儿娶妻生子,早日能够共同生活。母亲眼中的儿子总是最好的、最善良的、最聪明的,最能出人投地的,清婆也是。即使哥儿毕业后去了穷乡僻壤教书,依然不影响她的预期。总是相信哥儿才华出众。当然,更为殷切的是希望哥儿早日回东京,共聚天伦。

  小地方无秘密,似破漏的木桶般,一有点水便四溢开来。小地方也无新闻,但也可以说新闻多多,因为任何事都可以是谈资,尤其是带点不能明言意味的。所以,大城市的新闻多是以事为主体的,如哪国哪市又出了哪事、牵扯到哪人。小地方的新闻则是另一番景象,多以人为载体,如哪村哪家又干嘛了、哪人也掺和进去了。

  哥儿去的就是这么一个小地方。作为东京来的新老师,“江户儿”,自然又加了几分额外关照,多了几分注目焦点。可以说四处是眼睛,满街是耳目,避无可避,躲无可躲。所以,哥儿的一举一动,悉数掌握于学生。学生在枯燥的学业中,用放大镜般寻找乐子,以作消遣,于是有了一群学生打趣哥儿的胡闹。当然,以哥儿的性子,没错无需指指点点,有错么就大大方方承认,倒也干脆利落。不过,多次的捣蛋,哥儿也多少有些恼了,认为这群学生,啊不,这群乡巴佬混账,太没教养。

  黑板事件,写得颇为有趣。

  “对虾面先生”

  “计:对虾面四碗,价款已清。但,严禁发笑。”

  “吃罢炸虾面,闲言淡语多”

  “团子两盘,七分钱。”

  “妓院街的团子香又香”

  “禁止在池内游泳”

  类似的桥段,在日剧《鹿男,美丽的奈良》也有,同样让人捧腹。

  “刻薄鬼”

  “内裤3条1000圆”

  “和江米条卿卿我我”

  “小鹿仙饼就那么好吃吗”

  当然,今年出的日剧SP也表现了这一幕,而且结尾又特意加了一段。演员的挑选也挺贴合人物形象。尤其是及川光博的扮相与红衬衫的矫揉造作相当还原,还多了种演员特有的妖孽气息。限于时长,部分人物与情节或合并、或删除,不过出现了作者与猫,还是很温馨的。SP改编的结尾虽燃了下,但与小说还是有所不同的,说教的目的性相较而言强了不少,有所成长、有所收获、努力生活的主旨,也多多少少反映了现在主流日剧的传达意味。

  【注】禁止转载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哥儿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