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儿》是一本由(日)夏目漱石著作,中国宇航出版社出版的212图书,本书定价:17.80元,页数:2008-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讲一个大学毕业的小少爷去偏僻乡下教书的故事。不谙世故、坦率正真的鲁莽哥儿踏入社会后同周围俗物展开的种种戏剧性冲突,辛辣而巧妙地讽刺了社会上的丑恶现象,鞭挞了卑鄙、权术和虚伪,赞美了正义、直率和纯真
●蕁麻疹小說。那些教導主任、校長、美術老師類型的人們(←生涯當中碰到的老師大多這樣),如果多看看這本書,會不會不那麼噁心呢?會不會呢?不過你們也不會看的吧。還是在你們看之前把你們抽一頓比較實際。
●有一阵子迷上了日本文学,抛去个人感情,夏目漱石的书是让人通俗易懂的,平淡的语言娓娓道来的讲一个故事,我和豪猪的正直,性格上的鲜明,与反面的对比,让人觉得就是生活里的甲乙丙丁,道理易懂,值得一读。
●爽快得舍不得下炕
●本来是打算读日文原文的,读着读着就直接看译文了。看来没有朗读CD直接看原文的话,还真是坚持不下来呀~~~有一段话印象深,摘录下来:人があやまったり詫びたりするのを、真面目に受けて勘弁するのは正直過ぎる馬鹿と云うんだろう。あやまるのも仮りにあやまるので、勘弁するのも仮りに勘弁するのだと思ってれば差し支えない。もし本当にあやまらせる気なら、本当に後悔するまで叩きつけなくてはいけない。~(如果人家向自己道歉,就信以为真地原谅对方,那简直就与直心肠的傻瓜无异。既然别人的道歉不过是虚假的道歉,那么虚情假意去接受道歉也未为不可。否则,若想让世人真心道歉的话,除非痛揍他,打到他真正後悔为止。)
●简直就是日本的《围城》,语言幽默,喜欢自嘲。唯一缺点就是全书结尾太过突然和草率。
本作日文原名「坊っちゃん」,此版译为《哥儿》。我则认为译作《少爷》更符合江户哥儿略带自傲的本性及乡下人对其嘲讽的意味。
江户哥儿是一个极度讨厌撒谎的人。阿清曾说他品行高尚。的确,在那样的江户,他比自家伪善面孔的父母哥哥好上不少,可是他本质上还是江户调皮顽固的一颗铜豌豆,年少时也恶作剧不少。到了乡下则瞧不起野蛮的乡下人,做事总碍着自己“江户哥儿”的身份--人之常情。但他里外一致,好恶有别,从不外一套内一套。殊不知乡下人比自己狡猾不少,虽然看出他们背后的小动作,却也无从下手,不知如何反击对方。
狐狸,红衬衫之流自然是哥儿最看不起的一类,在此不必赘述。有趣的是如古贺先生一样的“君子”。他温文尔雅,待人礼貌,也受到乡下人的不待见。江户哥儿欣赏他的知书达理,心里称他“圣人”,“君子”。我总不喜欢“君子”一般的称呼。真正的君子心有不惧,没有古贺君的懦弱。如此,古贺君也只好是一位文弱书生罢了。
再如豪猪一类,则是豪爽的直筒子。他大概也不喜欢撒谎,只不过比哥儿多了一些计谋,不是那样莽撞的人。就因为这一个聪明的脑袋,豪猪就比哥儿吃的开些--哥儿愣头愣脑的傻劲乡下人是当作软柿子捏的。
这样的豪猪和哥儿在学校是待不下去的,总之是斗不过红衬衫,最后逮着他揍了一顿匆匆离开。大概“走”,是对哥儿最好的结局:与其受气不如一走了之。若想赢过红衬衫大概也要学会那阴阳怪气的两下子。一潭黑水不久就能染黑所有涌来的清泉。
改编日剧和原著最大的区别就是有否改变。日剧中,角色们在哥儿的影响下做出了改变,是一滴清水拯救一瓶墨汁的故事。原著中,角色就像阴间的牛鬼蛇神,哥儿走了一趟,什么都没带来,什么都没改变,匆匆脱身了。这大概就是夏目漱石对环境的理解--无法改变的悲观接受或是逃脱。这种残忍是现实的,又是同样无法改变的。(笑)
《哥儿》读后感(二):日本节选版《围城》
少有的令人捧腹的日本小说,通篇如坂上走丸,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机智和幽默中夹杂着些微苦涩,与《围城》中大学那一段有异曲同功之妙。此书如果不是林少华翻译,恐怕这本小说要逊色很多。林少华初中时即因文革而停课,自学了大量古文,颇见功底。这本书用文言文来译,不仅契合漱石所在的年代,更令国人感觉亲切,实在是妙!
作者通过学校里小人物的各种关系和冲突,影射当时“文明”的丑恶,权术的阴谋和知识分子的虚伪,也表达了对现实的的无奈:救赎不了可怜的青南瓜君,也改变不了现状,解脱自己的方法只有一走了之。走之前“如果想让对方真心认罪,就必须狠狠把他打到彻底后悔为止。” 简单粗暴但也大快人心。《哥儿》是漱石自传,可见其人不矫情,不造作,为人真诚坦率。这样的人,肯定不屑于与小人为伍,在面目可憎的小地方也无法久留。
作者在书中塑造的人物让我们颇觉眼熟,脱口而出:“这不是那个谁谁谁嘛!”生活中比比皆是啊!
“ 我”:涉世不深,单纯热血,鲁莽正直
校长狐狸:心狠手辣,阴险狡猾
教导主任红衬衣:两面三刀,口蜜腹剑
美术教师二流子:阿谀奉承,狐假虎威
教师青南瓜君:家道中落中的君子,被欺负的背井离乡的可怜老实人
数学组长豪猪:耿直有谋略,好抱打不平,敢说敢做
之前读过《菊与刀》中关于日本感恩文化中的章节,特别留意到小说“我”与豪猪一分五厘的冰水钱那一节。初见面时豪猪请我喝了一杯冰水,当时”我“是把豪猪当作看得起的,值得尊敬的人,才接受的这个”恩“。后来因为误会,”我“把豪猪当成一个卑鄙小人,那么这一分五厘钱的”恩“对”我“就是一个绝大的负疚,断断不可接受,否则那就等于要”我“付一百万元的回敬。 日本人把”恩“看得如此重要,负债感如此强烈,难免人与人之间会疏离。即使在现代日本,以我们的标准来看,人们也是过于客气了,客气到无法接近,更无法交心。记得我一个华裔日本客户说:”我感觉自己好多年没有这么痛快地笑过了。“听上去真的有点凄凉。
《哥儿》读后感(三):让人忍俊不禁的故事,让人忍不住喜欢的主人公
我是因为《菊与刀》才知道了这本小说,那本书中提到,主人公曾经接受过“豪猪”请的一杯冰水,教务主任赤衣狂和美术老师小丑告诉他“豪猪”在背后唆使学生戏弄他,单纯的哥儿相信了他们的挑拨,因此决定和豪猪摊牌,但是却记起了自己曾经从他那受过的“恩”,在做了几番挣扎之后,决定还了豪猪的恩,把那杯冰水的钱还给了他。作者借用这个故事来说明日本人心中的“恩”的概念。因为,对于主人公如此敏感,矛盾地心情感到好奇而又无法理解,于是把《哥儿》拿来读。小说一开始就说“我为了生性莽撞而吃尽了亏”, 然后就提到了少爷小时候发生的2个故事,2个故事都是因为其他人的挑拨而做出了伤害自己的事情,当看到,他为了证明自己军刀的锋利,居然真的听了朋友的话用刀割自己的手时,我只觉得他愚蠢到不行,只觉得他是一个义气用事的傻子。接着往后看,才发现,他不是愚蠢,只是太过单纯。在知道自己是因为古贺的调离才涨了工薪之后,他马上赶到教导主任家,坚决拒绝了涨工薪,在知道了豪猪被辞呈以后,他也坚决地递出了辞呈,乍一眼看去,也许会觉得他是个冲动,做事不仔细思考,固执而别扭的人,认真去看,才会发现像他这样的人是多么的可贵。面对那种场景,又有谁能够做出和他一样的行为呢,明明知道古贺的调离与自己无关,他依旧固执地拒绝了权威,他就是这样一个人,一个不愿意亏欠他人,即使受了别人一杯水的恩也会觉得不安和暴躁,一个即使身边都是小人依旧能够坚持自己内心的正义的人。他单纯得如一个孩子。虽然整篇小说有着许多让人啼笑皆非的情节,但是我还是从这本书中读到了孤单与无奈,他孤独地坚守着自己的正义,无奈地看着那些虚伪的嘴脸。因为自己的率真,而不被父母所喜爱,因为喜欢吃汤圆,泡温泉,就被学生们戏弄,明明没有做错任何事情,为什么却要承担这些呢,连我都忍不住为哥儿感到不平,不过,哥儿不会惦记着这些不愉快,他很快地就会将这些都抛在脑后,在狠狠了扔了小丑一身鸡蛋之后,他畅快地回到了东京。
在这个小说里,没有什么大善大恶之人,都是日常生活中的故事,虽然距离那个时代已经过去100多年,但是,我相信很多人一定有过类似哥儿的经历,曾经不被身边的人理解,或许是因为某个信念,或许是因为某个习惯,又或许仅仅是因为对一个人的看法与其他人不同,但是你的身边也一定有过如同豪猪,阿清般的存在,能够读懂你,并且支持你。
这是一个让人忍俊不禁的故事,里面有个让你忍不住会喜欢的主人公,在你大笑的同时,你又会觉得心酸,因为那个直率的哥儿.
《哥儿》读后感(四):浸过泥塘才知如何游水
文字的幽默元素很叫人惊喜,且行文极为流畅,读来不乏不累,一气呵成之畅快感。只消这几点就足够我细细回味一阵子。文章虽短小,感觉却力道十足,小小的篇幅却能构筑起如此丰满且连贯的文字,让人叹服。
语言俏皮味十足,翻译大概也尽力达到了原著的味道。主人公我虽自说自话,却不无道理,仿若迷雾中的明灯,他人彷徨迷失之际,却能拨开雾团而选择正确的路子。
文章作结时,交代阿青婆与主人公我的团圆,是这个路子的完满概括。直到阿青婆过世,这种类似于前路选择的基调,大概也会一直延续到主人公今后的道路上。活像是手中攥住的信物,笃定它会给自己带来好运。
幽默的安排自然而不脱俗,恰到好处的被安排在某个节点上,让人看着有点乏困之时,不经意冒出一个逗乐的情节。仿佛清醒剂一般,醍醐灌顶。尤其关于游泳池底部写“池内不准游泳”那段描述,着实让我笑了一阵。这方面,夏目漱石的确是行家。
自从看《我是猫》伊始,夏目笔下主人公的口气便已显现出怪诞之处,拟人化的猫如此,此文中的“我”亦是如此。自我的一套逻辑去行事,与小说所处的背景格格不入,说话、做事无不受着束缚,但却依旧我行我素,做着自己认为对的,事实证明,也的确是浊世中的清醒之徒。
作者笔下的清醒并未用教条的口吻告诉你什么应该什么,而是简单的通过创造的人物形象去演绎。如何去演绎呢,就是放着这个显得与众不同的人物,去与那畸形的环境制造矛盾,让故事得以前进发展,而想要的清醒形象便会不自觉浮现在读者脑中了。
这样的方式很好,让人更容易接受作者的某些观点与想法。
比如“教育的宗旨不仅仅在于传授学问,还要在灌输高尚、正直、勇武精神的同时,一扫鄙俗、轻薄、傲慢之风。”
……
不一而足,就不列举太多。
作者的许多观点,很具预见性,也很具哲理,易让人引发深思。不仅仅上面提到的关于教育的观点。还有关于责任的论述——“屁股”说;以及社会存在的若不变坏,便无以在世上建功立业的说法;猪这东西,打也罢骂也罢,终归是猪。……等等。都让我觉着有趣,有用,有理。
一些景的描述也觉得很好:“香烟般的薄云在透明的天幕中徐徐伸展,俄而融入其间,仿佛给天空罩上一层薄薄的雾纱。”
很新颖的角度。看着很具图画感。
终归到底,这本小说关于取外号甚是有趣:校长叫狐狸,教导主任叫红衬衣,英语教师叫青南瓜,数学叫豪猪,图画叫二流子。
结果,小说的发展及人物的性格也果真与这些个外号极为般配,真是神来之笔。
善于取外号这方面倒是想起我爷爷,凡是乡里他熟识的人,经他之观察,必有恰当的外号,我们这些个孙子辈也都不得幸免。大概他小时候也是《哥儿》笔下的“我”般,冒失鬼,机灵,不随波逐流……
社会真是怪东西。是的,便是这么个怪。作者有意将所有的怪处集中展现在小说中,便以乡间学校为背景,镌刻了这出荒诞剧,荒唐、搞笑、有趣,却富于哲理。读来爱不释手,回味无穷。
还好“哥儿”尽早出了泥塘。
再摘两句:
①道歉者无非是逢场作戏,原谅者不过是虚与委蛇,如果想让对方真心认罪,就必须狠狠地把他打到彻底后悔为止。
②难怪世界上战争不断,即使个人,归根结底也只能靠武力。
《哥儿》读后感(五):做人处事的横截面
《哥儿》看得很过瘾。故事依然简单,但看得很有滋味。与温吞型的其他作品比较,《哥儿》就像大泼墨,爱与恨无遮掩,坦荡荡地骂着很过瘾。
先不说什么“此篇是日本国人必看读物”、“影响了几辈子的日本人”、“等同于鲁迅”之类高大评价,我觉得《哥儿》是一个做人处事的横截面。
人性很复杂,但我觉得基本可以分为诚实和不诚实之人。诚实的人,会遵循自己内心做人,有一套自己的行为准则,做坏事和错事不会不认,不会为了利益而降低自己标准;另一种人,内心是个弹簧,会随着利益和外界环境而作恶或行善。很少人是绝对恶,无论什么环境都坚持作恶。人具善恶,区别就是在环境变化下,作恶的倾向是高还是低。
以下扯得很远,因为读的时候常常想到自身。
自从工作之后,接触的人多了,经历丰富了,我才知道,待人处事才是最为复杂的事情,比读二十年书或埋在书堆中要难得多。
几乎每一份工作,我都遭遇小人,而且每次都是因为妒忌而引起。工作能力一般、甚至弱的人,害怕比下去,于是需要用手段来让别人不好过,造谣生事,挑拨离间,暗里做手脚,无所不用。面对这些小人,该怎么办?老是被人欺负也不是个底啊。但报复吗,用别人对付自己的手段来回敬别人吗?这不等于自己也变成对方那样的小人吗?
我一度非常焦虑和迷茫。一方面我不想被人害,但另一方面我又不想害人。就像《哥儿》里面的主人公一样,虽然明知道以牙还牙,能够惩治对方,但是自己决不愿意沦落到那种地步。非常苦闷,就如同主人公不能去吃丸子和荞麦面,连个觉都睡不安稳的苦闷。
怎么办?
怎么办?
就是一直以来的疑问。
不少人遭受人际上或处世上的挫折,很容易遁入某种宗教寻求力量。但我始终没有在宗教中寻求庇护,我相信只要自身端正,还是能够对抗黑暗。而且大不了就走。如果雇主不信任自己,没有是非判断能力,纵容小人,那么这个地方也不干净,不宜久留。所以我能够理解书中主人公最后的离开。不是示弱,不是逃避,而是保存自身的清白。因为在那个上下皆黑的地方,人不一起变黑,就只能如青南瓜君一样被一再欺负,直到被逼走。
但如果离开,不正中小人的诡计么?离开,小人欢庆升腾呢!这就是为什么主人公不一开始离开的缘故。最后离开,我觉得导火线是青南瓜君的遭遇。一个好好的人,被人害得如此,他人的遭遇,折射到自己的未来。看到主人公跟豪猪将招妓的红衬衫和二流子狠狠打一顿,心里真痛快!这种离开,雄纠纠气昂昂!
永远记住:小人有很多弱点,因为人品欠佳,所以行位不端,稍加留意,可以成为反攻的工具。
我不认同耶稣那种“别人打你左脸,你给右脸让人打”的话。我觉得人要擦亮眼睛:爱你的人,对你好的人,你要加倍回报;但害你之人,根本不需要可怜和原谅,正眼也不要望他们。跟小人无法沟通,小人也不会成为君子,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自食其果,不然害人更多。
不过,这些都是次要,最重要的是:人在黑暗的社会环境下,能不能不变坏,能不能不同流合污?
我可以肯定地说:可以!
但是要保存自身的清白,人的欲望不能太强。如果一个更高的职位,你要获取的话,必须要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那么就不要。心底里要有安于清贫,不屈不饶的意志。不是说好人必定贫穷,我是说要有能够接受清贫的准备,那么谁害你,你都不会掉到无底深渊。从主人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保持清白的人,性格里有什么因素可以让他如此。然后再对比一下自身,看看自己是不是同一类人。
刚出来工作的人,读此书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