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十三岁,妓女,吸毒者……》是一本由[西德] 凯·赫尔曼 / 霍斯特·里克 整理著作,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平裝图书,本书定价:2.45元,页数:31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十三岁,妓女,吸毒者……》精选点评:
●在公车上读完的 四星
●看了几年的书了,个中情节记不太全,唯一记得的是所有叙述都残酷直白得可怕
●小时候,爸爸和妈妈靠在床上一起看这本书。他还给她念《啼笑因缘》,每天晚上。绿皮子的老版,压在枕头下。他们也曾经是文青。
●今天在贴吧讨论情色和艺术的界限正好想到这个了,标记一下。我小学的时候看了一本书,叫《我,十三岁,妓女,吸毒者》我大姨看到我看这本书马上收了起来,告诉我,这不是我应该看的书。我感到羞耻,触碰到不应该触碰的隐秘的那种羞耻。幸运的是,我没有因为这个放弃读书。在我高三那年重看了这本书,我看到的不是色情,是德国青年在毒品里挣扎的彷徨。在社会里对爱与正确教育的缺失。
●看得好难过
●非常细腻,真实。
●这才叫肆虐青春啊。只是,别人的痛苦,再深刻,也是别人的痛苦。我的郁闷,再浅薄,也是自己的郁闷。另外,感受这玩意,也不是跟事件完全成正比的,毕竟人的感受力都不一样。 此书我让我最大的感觉是,其实大家都是地球人,不论我们环境有多少的区别,我们的需要大体上是一样的——爱,维护心中的自我形象,被需要等。马斯洛,你牛逼!
●前半部分还是慢慢看着她沦陷,后面就真是垂死挣扎。好可怕!
●真实比想像更痛苦。
●“无论在城市里还是在乡村,很多年轻人忍受着一种莫大的烦恼,一种感受到他们的存在没有意义而产生的愧疚。”
《我,十三岁,妓女,吸毒者……》读后感(一):自省
本来可以像其他孩子一样生活,可是结果呢?一步步走入罪恶的深渊,这不单纯是因为他们自己本身的缘故,更是他们所生活的环境.这个社会带给了他们什么呢?我们所有人都应该去反省......
《我,十三岁,妓女,吸毒者……》读后感(二):我的青春期教育課
這應該是我小學時期看過的最厚的一本書,當時還沒有很熟悉簡體字,看起來有點吃力,但內容又叫人欲罷不能。這書是從我媽那為數不多的收藏中找到,後來就在我跟表妹中間傳閱,我們都分別看了不少於兩次,每一次都會震撼到,在當時的社會來說,十三歲還只是個初中生,還只是個靠父母照顧的孩子,是甚麼叫一個小姑娘不得不出賣自己的肉體去換取金錢?!毒品的禍害太深,所以這算是影響蠻深的一本書。
《我,十三岁,妓女,吸毒者……》读后感(三):一本書而已
第一次看到這本書
是在90年代初,那時
我還中學沒畢業
那個夏天的下午
我一個人
在圖書館的藏書室裡
很有耐心的瞎躥
------我偷偷溜進去的
這本書,老實說
僅僅是標題吸引了
我正在成長的身體,以及思想
但是
它一點都沒有影響我的發育
也沒有影響我的成長
僅僅一本書而已
僅此而已
《我,十三岁,妓女,吸毒者……》读后感(四):知道她在13年还活着,挺好……
家里至今扔保留着这本书,好笑的是,父母说那是年轻时扫黄打非,别人捡来给他们的,我爸妈没怎么看,倒让我从头读到尾。记得小时候看到插页,是柏林警察查贩毒,让他们站着脱衣服,基本就剩内裤了,我指着问老爹,他们在干嘛,老爹眼一瞪,他们没干好事,不准看!估计老爹觉得这本书有一定思想性,最后也没扔,我上初中就看完了,幸亏没扔……我每每看到封页上克里斯蒂娜那张脸,就在想多么美丽的女孩,如果没有碰触那些,即使生活中有些小烦恼,那也过得恣意而幸福,那将是另外一个样子…………
《我,十三岁,妓女,吸毒者……》读后感(五):灰色世界没有尽头
克里斯蒂娜的自述容易让人沉浸在那些字当中。
我用了几天的时间断断续续地读完这本书,每一次看过之后心情都会受到影响抑郁一阵子。
她的人生从第一次接触大麻开始就被蒙上了一层灰色的悲剧色彩。
一个13岁的女孩与吸毒者联系起来无疑是令人震惊的,文字中的老成和历练更是让人格外替她难过。
吸毒者没有朋友,连爱情也是难逃一针海洛因的诱惑。
出卖,堕落到最终的自我毁灭,每一步都像是烙铁在吸毒者身上烙下的悲惨印记一样,一生都将无法磨灭。
特定时代的特定童年造就了1975年的柏林,克里斯蒂娜没有能逃脱。
看着伙伴们一个个死于毒品,她醒悟过却仍然难以摆脱心瘾地追击。
封面的克里斯蒂娜确实是个美丽的姑娘。
她13岁开始的毒品生涯却让她的内心的伤痕再也难以平复。
希望13岁的人都看这本书,我们再也不要觉得毒品离我们是如此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