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卡里古拉》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0-12-03 04:11:25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卡里古拉》的读后感大全

  《卡里古拉》是一本由加缪 / Albert Camus著作,桂冠出版的21*15cm图书,本书定价:150NT,页数: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卡里古拉》精选点评:

  ●他是疯子是暴君?亦或是独醒之人? “眼睁睁看着人生的意义化为乌有,我们生存的理由消失了,这才是无法容忍的。人生在世,不能毫无缘由。”卡利古拉人为的掀开那层美丽的面纱,把最赤裸裸最残酷的现实呈现的世人面前。如果说人生要有何意义,那就是死亡。 “哼,你并不知道,单独一个人,本来就不是孤独的。未来和过去的具有同样的压力,无处不伴随我们!” “他痛苦的价值要高些:那就是发现悲伤也不能持久,甚至痛苦也丧失了意义。”

  ●错是帝王命

  ●看的时候想赶快看完,因为身为一个平常的人,实在无法承担他庞大的悲伤,像是想从你身体里撕裂出来的恶念。看完了却又觉得看的太快,理解不了他的痛苦。他想要自由,拥有权利,但他始终和自己的不自由撕打挣扎,他有自己的逻辑,就像说过的一句话,他身上有上千的伤口时时流血未愈。

  ●自由往 自由自 似乎在说弗洛姆 的逃避自由

  ●逼死强迫症都典范

  ●非常非常奇崛的剧本!

  ●除了满分还是满分

  ●最喜欢的一个剧本吧

  ●日了这个25岁

  ●美德商店拒绝出售绝对自由

  《卡里古拉》读后感(一):为什么阮若缺是导读而不是翻译?到底是谁翻译的?

  喜欢卡缪的书,买了这本台湾桂冠版的《卡里古拉》,刚收到,还没看。就是有个疑问,就是这本书是谁翻译的?是阮若缺嘛?为什么书上印的阮若缺是导读?谁给解释一下。

  喜欢卡缪的书,买了这本台湾桂冠版的《卡里古拉》,刚收到,还没看。就是有个疑问,就是这本书是谁翻译的?是阮若缺嘛?为什么书上印的阮若缺是导读?谁给解释一下。

  《卡里古拉》读后感(二):在面对生的荒诞中,他选择了死。

  正在梳理意识形态教育,

  以宗教作为支撑,以政体作为基础,以新民族为共性……

  而政客们找到的这些所谓的社会共感,不是就舍雷亚所说的安全感!只要统治管理精英们找到了这样的东西,不就是找到了人民性,不就能够让民众们找到他们存在的意义。

  但是实际这种所谓的意义是不是真的有价值,或者说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寻找我们生活的价值?

  卡里古拉说因为聪明,我愿意为之付出代价。

  聪明的他开始用从一到二,从二到三,这种我们称之为逻辑的东西进行思考。

  有了月亮,就能幸福,如果这是一个真命题的话,那我在占有她之后为什么还是空虚得紧。

  幸福之后依旧是空虚,悲伤之后还是空虚,杀人之后还是空虚。

  当我打破了政客营造出来的等级和制度,你们所谓的意义还存在么?而人所谓的存在又在哪里?

  世界没有给他答案,神仙也没有给他答案,他自己也找不到答案

  在面对生的荒诞中,他选择了死。

  舍雷亚则是所有世间人的代言人,我只想要生活和幸福,我不需要明白这背后的逻辑是什么,我只想要生活和幸福。

  我也是这样想,所以我成不了哲学家,根本了解不了是什么。

  《卡里古拉》读后感(三):《卡里古拉》的欲望折射

  对加缪的了解导致对加缪的误解。存在主义、荒诞的世界,等等。诸如此类的符号使我们在观看《卡里古拉》这出戏剧的时候停留在表面,无法更深入其内核。

  卡里古拉想在这荒诞的世界上通过欲望的完全实现来对抗这荒诞吗?他是因为握有这无限的权柄而完全自由了吗?剧中卡里古拉反复说出的这个词:自由,其实正是整出戏的荒诞所在。自由,是在欲望之外的事物,是欲望不可企及的实在界。而我们的行动与言语,是在象征界围绕无法化解的内核而展开的症状。

  真正的误解在于,卡里古拉的自由行动从不自由,他的欲望从不是他本人的欲望。欲望的本质是他人的。卡里古拉的欲望其实只是他人欲望的折射。在舞台上作为背景的一面面镜子正揭示出了这一点。卡里古拉对大臣妻子的凌辱,不正是大臣本身的欲望吗?而大臣的欲望,又是欲望他人的欲望。在这欲望之三劫连环中,无穷的能指导向不在场的所指。

  卡里古拉反复寻找的那一个事物:月亮。却无法寻找到。月亮,正是自身无法发光,折射他人的光。而卡里古拉则是折射他人的欲望。但是我们却一直以为他是太阳。

  《卡里古拉》读后感(四):读加缪戏剧《卡里古拉》赋新的诗歌一首

  夜的面具流入这疏离的世界

  疲惫的人抢着那血色的玩偶

  那里隐藏着虚荣的逻辑简略

  赤裸身体宣扬着讥讽的口舌:

  我——变成了——逻辑

  阳光在短暂地挣扎过后死去

  肮脏的风压榨着陌生的希望

  挂在历史里的那些怜悯把戏

  一遍遍晾在了这故意的遗忘:

  我——变成了——上帝

  恐惧强奸着所有死亡的魂灵

  过去与未来联合去审判现在

  过去被逻辑杀死在了那阴影

  未来无力地于那阴谋中自裁:

  我——就是那——逻辑

  明知死期将至定要义无反顾

  正义与邪恶在此刻化身零界

  戴上夜给的孤独虚荣的面具

  慷慨于腥风血雨的木偶世界:

  我——就是那——上帝

  我——依然——活着

  我——永无——生死

  这——就是——逻辑!

  《卡里古拉》读后感(五):是暴君还是“超人”

  四幕短剧讲述了一个罗马帝国暴君的故事,然而当你真正进入剧情时,你会质疑Caligula到底是一位暴君,还是一位用自己去探究自由的“超人”。

  文中的Caligula在心爱情人意外死去后,似乎对整个世界产生了疑问,感觉到了人生的孤独和无尽的束缚。于是,他成了一位暴君,无恶不作的暴君,他要用他认为的“为所欲为”去诠释人类最高的自由,甚至超越神权赋予的自由。

  Caligula通过无畏的杀戮将人的自由无限放大,甚至超过神的力量,以期靠此证明自己的逻辑,自己(人类)的伟大。他,作为一个人,渴望超越生死的束缚,用自己去实验,验证此种自由的可行。但是似乎在一开始他便明了自己的结局,他也不去躲避这个结局,而是欣然接受。

  其实,此剧无不证明了人类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战胜自我的“孤独”,成就绝对的自由。它本来就是一个悖论,人渴望自由,但永远无法自由(神性代表绝对的自由,人性代表枷锁,而人性永远无法到达神性),除非自我灭亡。

  所以,我们的Caligula他也许不是暴君,而是自我的“超人”,只是注定失败。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卡里古拉》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