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诸神的复活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0-12-03 00:59:4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诸神的复活读后感锦集

  《诸神的复活》是一本由[俄]德·梅列日科夫斯基著作,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页数:50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诸神的复活》精选点评:

  ●知识量海海的,经常看睡着

  ●我相当喜欢的当做达芬奇传记来读的。我依然记得一文不名的达芬奇站在路边观看后辈拉斐尔的游行队伍的那段。这里的达芬奇像个过分干净的白色石雕像。

  ●比三联版的结尾少了一段,但三联翻译的简直惨不忍睹……

  ●以冷静视角写人内心的思想纷争、美好与丑陋,反而不会规避主人公的缺陷而更显其复杂与悲情。接近结尾的时候作者的情感才有些许溢出,看得人异常难过。只是达·芬奇没有自毁双目自我放逐,那只燕子释放了他的灵魂。读完最后一句,窗外响起了《天空之城》的旋律。

  ●达芬奇喊出的不也是一句“上帝死了”?但他想要的世界与尼采的不一样。 2013.5.18读毕。

  ●达芬奇果然是我INTP的典型代表,他的想法做法都让我觉得找到亲人。噗

  ●读完不知道说啥。感觉很厚重。 俄罗斯文学天下第一。

  ●我不太适合看沉重题材的东西

  ●快马加鞭地读最后还是剩一个结尾没读完就得还给老师。我喜欢梅列科夫斯基描写的达芬奇,尽管真理未必就一定属于关于它争论不休的对立双方中的一方。

  ●列奥纳多是导师啊

  《诸神的复活》读后感(一):一本被遗忘的书

  这是白银时代的精品,但就像是俄国文学的萧条落寞和白银时代的满是尘埃,这本书已然被忘记,陈列在图书馆中,无人借阅。德·梅列日科夫斯基和他的夫人因为走上了不回头的神秘主义道路,而被国内冷处理是可以理解的,这本在外国赞誉很高的三部曲,在拥有几大不成熟的版本后,最后再没有新的版本,最后连在库存中消失,再看不到踪影。一点小小的感想,就到这里吧。

  《诸神的复活》读后感(二):達芬奇,梅列日科夫斯基&陀氏&米開朗琪羅

  中斷了兩年,前幾天終於把剩下的一半讀完。梅列日科夫斯基沒有小說家的天賦,傳記的體裁差不多能讓他儘量把思想裝進去。但對比《路德與加爾文》,梅氏對達芬奇的理解總給我一種不足感。他一貫的做法是將傳主納入自己的思想體系,雖然時有枘鑿方圓之感,但總被思想的豐富性給補足。達芬奇在他的筆下過於圓滿和寧靜——即便他有時試圖將這種寧靜看做缺陷。梅列日科夫斯基受陀思妥耶夫斯基影響太深,陀氏作品中的對基督教的闡釋在他筆下俯拾即是,比如這本書中對信心和芥子的引用,501頁最後一段就似乎是從陀氏《卡拉馬佐夫兄弟》中引來一樣。他寫“基督與反基督”三部曲的本意就不是特地給達芬奇立傳,但我忍不住會想,如果他寫米開朗琪羅,大約會好得多,他明顯更理解後者。然後想到俄羅斯思想中對極端的偏愛,不管梅氏如何想在自己的思想體系中實現完滿(也許這是他景仰達芬奇的原因),他還是不能超越這種限制。

  但達芬奇從來沒被如此深刻地闡釋過(從我蒐羅到的幾本傳記里看),梅列日科夫斯基的魅力在於,他能摒棄一切瑣屑,直達最純淨之處。

  《诸神的复活》读后感(三):俄国文学味的散风景描绘

  在读过的许多小说中短长篇中,俄罗斯小说呈现的风景总是让人停望长思。《诸神复活》里出现的奕奕几笔风光既暗喻了人物——俄罗斯气息的意大利景观,也环绕着阅读者的环境氛围,沉浸在那种由文字到达的玄想,使人耽念。摘抄一些于此:

  第九部 同貌者之十四p338“风停了,气温骤冷,白天融化了的冰雪重又冻上。路上车辙沟里的稀泥覆盖上一层薄冰。低垂的乌云仿佛是挂在落叶松赤条条的紫色树梢上,蓬乱的寒鸦窠星星点点地散落在树梢中间。天很快黑了下来。只有天边上还残留着一抹黄铜色的霞光,显得很凄凉。没有冻结的运河里,河水平静而漆黑,显得深不可测。”乔万尼内心的矛盾潜藏在这似有情若无情的景象之中。后一页又再度出现“冬天的黄昏灰蒙蒙的,如同蜘蛛网一样,笼罩着大地,深紫色的赤条条的落叶松树枝上星星点点地散落着蓬乱的寒鸦窝。”

  之十五最后,摩罗心中与周围融合的幻化景象“在寂静的夜里,只能听到焦油从快要燃尽的火炬缓慢落到地上的嘀嗒声。火炬的浅红色火光与蓝色的月光溶汇在一起,这些安静洁白的天鹅及其映在黑暗的水中的倒影,昏昏欲睡,在水面上游来荡去,被水中的点点繁星所包围,充满神秘感,置身于两重天之间,如梦似幻,——头顶上的天和身下的天——一个离开它们十分遥远,一个就在身下。”

  这让我不觉联想到鲁迅先生的写景,也是浓彩郁勃的瑰丽色调,“寂寞浓到如酒,令人微醺。”不同处为,梅式的是蒙上云雾的喷薄。

  《诸神的复活》读后感(四):他是其笔下与历史上真正的——《维特鲁威人》

  列奥那多·达·芬奇,文艺复兴三杰之一,温顺而又不怎么专一的他,却既没有大部分诸如米开朗琪罗这种天赋异禀之人特有的暴躁与癫狂,也没有像拉斐尔这种早逝的天才般被过早的成功湮没了艺术的更高创作。 可以说,达·芬奇的个人气质刚好介于米开朗琪罗与拉斐尔之间。这也正是达·芬奇何以能成为全才的原因之一:他有一颗不被极端与矛盾冲垮的圆融之心。 达·芬奇的画有时候给人感觉仿佛是用直尺两脚规这些数学工具画成的。只要对比一下《岩间圣母》与《西斯廷圣母》,就能发现,前者的面庞有一种近乎铜雕般的“神圣几何之反照”,后者却多了更多“人性的光芒”。 再看看《最后的晚餐》中的人子与《上帝创造亚当》中的圣父吧!同一本体的不同位格中,达·芬奇的人子看上去就像是一个不知何为衰老的彼世之灵。可米开朗琪罗的圣父却让我们看到了更多来自人身上的皱纹。 我想,达·芬奇的画作中这种总是隐隐显露出来的,对永恒近乎数学般直观的洞察,才是后人如此不辞劳苦地去留存他的作品的唯一动力吧。就像《最后的晚餐》一样,它到底经历了多少次的波折的修复,才呈现在了我们的眼前呵! 但是,达·芬奇也并不是没有矛盾与反叛的。他画了《勒达与天鹅》,就在14世纪基督教作为最高真理的那个时候。 《勒达与天鹅》能够保存下来堪称奇迹。因为他大部分的作品,在当时基督教的桎梏下是属于不能被容忍的“异端”之列,所以它们几乎都被焚毁了。而我们能看到的那为数不多的几幅画,以及那近万页的手稿,都只不过是达·芬奇一生的创作中极小的一部分而已。 当然,达·芬奇的作品只有为数不多流传至今,也有他自身的一个主要原因:由于他对万事万物都充满着旺盛的好奇心,以致不能总是集中在某一个目标上。于是就变得有些三心二意了。 米兰的大型雕塑在还来得及浇铸前就被毁了。壁画《安吉里之战》也未能完成。甚至连家喻户晓的《蒙娜·丽莎》,似乎也不是最终成品。 可我觉得最可惜的,还是他没能画完《施洗者圣约翰》。那副画中的先知约翰,既有着古典希腊之美的身躯与柔软长发,也有着充满神秘象征意味的手势与木十字架。可最重要的,却是这位完全不同于大部分艺术家笔下的先知约翰,竟有着和《蒙娜·丽莎》如出一辙的“那个微笑”!!! 唉......有时候,我倒真有点想宁可不要《蒙娜·丽莎》,也要有一幅完成了的《施洗者圣约翰》。

  . 某达·芬奇专题征稿后的弃作,故随手扔在此处腐烂之。

  《诸神的复活》读后感(五):信仰与飞翔——书摘式推介

  借《刺客信条》的鸡血,把梅列日科夫斯基《基督与反基督》三部曲当中写达·芬奇的第二部《诸神的复活》又拿出来翻了一遍。作者生卒于1865-1941年,正是世界动荡的世纪之交,更恰逢俄罗斯经历着巨大而影响深远的社会变革,加上他本人宗教哲学家的身份和毛子文学家的自带种族天赋,这写起故事和人物来不纠结深沉范儿是不可能的。而故事所要探讨的主题则更加深奥,面对思想混乱、信仰式微的社会,作者在多部文学作品的创作中力图为民众指条明路,以宗教为精神上的灯塔。“我们知道,在历史结束的地方,宗教就开始了。在悬崖边上,我们自然地、不可避免地会想到翅膀和飞翔,想到超历史的道路——宗教。”

  涉及宗教,可能已经让人有点犯晕,更晕的是,与其说三部曲是作者开出的药方,不如说更像是诊疗研究过程。作者和笔下的人物一起求索、否定、寻找出路,走到最后发现“咦,好像之前走错了”。原话如下:

  “创作三部曲时,我觉得存在两个真理,基督教是关于天上的真理,多神教是关于地上的真理,而将来要是融合为一,就有了完满的宗教真理。但等到我快要写完的时候,我已经知道,基督与反基督的融合纯属亵渎神明的谎言,这两个真理早已在耶稣基督身上、在神子身上融合,不仅是完美的,也是不断完善的,不断成长、永无止境,除此之外,再无别的真理。”……三部都读完了,但这时候再摔书喊“把我的青春还给我”也无济于事了。

  当然,这并非是说阅读过程晦涩艰苦;恰恰相反,《诸神的复活》给人以十分愉悦的阅读体验。也许因为这一部时代背景是五彩斑斓的意大利文艺复兴,主人公又是浑身谜团的传奇天才——明星达·芬奇,个人感觉读来较另外两部(第一部《诸神之死:叛教者尤里安》和第三部《反基督:彼得和阿列克塞》)更加亲切,文字也更优美。因此以下用书摘形式向朋友们推荐,如果对达·芬奇、文艺复兴等内容感兴趣,也想借此机会一见马基雅维利、乔达昆、博吉亚家族、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不过这两位的fans可能得慎入)的都不妨一读。

  “既然沉重的鹰能在稀薄的空气中翱翔,庞大的帆船能在海面上航行,那么人为什么不能用翅膀劈开空气、控制住风,成功地飞升到高空呢?”

  “他(达·芬奇)在一篇日记中回忆道:‘也许,详细地描写老鹰是我的命运,记得很小的时候,有一次我梦见在摇篮里飞起来,一只老鹰飞到我面前,打开我的嘴用羽毛摩挲了很多次,仿佛预示我将终生谈论翅膀。’预言应验了,人的翅膀成了他一生奋斗的最终目标。”

  “晚饭后,列奥纳多站起来,释放了猎鹰,然后打开最后一只笼子,把天鹅放出来。巨大的白鸟轻盈走出,兴奋地扑楞着被夕照染成玫瑰色的翅膀,向着太阳飞去了。列奥纳多注视着他,目光充满无限的悲哀与羡慕。”

  首先,故事中飞翔相关的描写多次出现,成为无法忽略的一条线——列奥纳多对于飞翔的执着。飞的意象,估计也正暗合了作者对宗教的追求。

  “年轻的列奥纳多在佛罗伦萨青年中是首屈一指的美男子,由于这种谣言(有人匿名诬告他和老师维罗基奥是同性恋)便对女人退避三舍。一个同时代的人说‘他那美丽的外貌光彩照人,任何一个心中布满愁云的人只要见到他,就会豁然开朗起来。’”

  “他不能容忍花哨的衣服和时髦的款式,不喜欢任何香水,但内衣却很考究,通常是很薄的莱茵布料,总是洁白如雪。虽然衣着朴素,但不管在达官贵人中间还是平民百姓中间,他总是非同一般,无法不引人注目:因为他和任何人都不像。”

  “他是个优秀的弓弩射手,擅长骑术与划桨,还是击剑高手。他是个左撇子,尽管双手看上去像年轻妇女那样柔软纤细,却能把马蹄铁掰弯,把铜钟的锤子拧断;这手也能描绘美貌少女的脸庞,用炭笔轻轻接触画面,如蝴蝶振翅般勾勒出透明的阴影。”

  “我(学生乔万尼)抬起眼睛,看见老师站在高处鸽子窝的梯子上。他披散的头发上洒满金色阳光,他仿佛孑然一人站在天上,金光灿灿。白色的鸽群在他脚下盘旋,信任地落到他的肩上、手上。他亲切地逗它们,用嘴喂它们,然后挥动双手,仿佛在为它们祝福。鸽子翅膀发出柔和的扇动声,纷纷飞走,如同一片片白雪消失在蓝天里。他带着慈祥的笑容目送它们。于是我想,列奥纳多很像圣法兰西斯,是一切活物的朋友,把风叫做兄弟,把水叫做姊妹,把大地叫做母亲。”

  以上是书中几处来自学生们的视角关于列奥纳多外貌气质的描写,抽出来读可能见多识广的读友们已经嗅出浓浓的脑残系网络小说味道。请别误会。小说另一个看点就是列奥纳多在学生眼中矛盾的形象,其中一个重要概念是“同貌者”,作者并非在发花痴。到底是信仰虔诚的基督徒,还是一个离经畔道者?是悲天悯人的高尚圣人,还是以圣母白莲花幻象迷惑凡人的渎神者?学生在崇敬热爱和猜疑恐惧的痛苦中挣扎,连带着读者也颇为纠结。鉴于不能忘记作者在创作时本人的信仰追求也在拧巴,我更倾向于把他笔下的达·芬奇视作在追求真善美的终极目标中,最终倒在歧路上的探索者。

  当然,小说抛开严肃的话题,还有些文字单纯就是美,就算为了它们咱也能啃下这本书来。

  “谁要是忽视影,为色彩而牺牲它,他就是个饶舌者,为追求空洞华丽的词藻而牺牲了语言的意思。谨防粗糙的轮廓,让年轻细嫩的躯体上阴影的边缘柔和而难以察觉,像空气一样透明。人体本身就是透明的,如果你透过手指来看太阳,就会相信这一点。你要惧怕明亮的光,它不能提供美好的阴影。黄昏或者雾天,太阳躲在云里,那时你会发现,走在路边房子阴影中的男男女女脸上是如何温柔美丽。这是画家最理想的光,让阴影逐渐消失在光之中,像烟一样消融,像低沉的乐声一样逐渐静止下来。光和影之间有种具备二重性的中间色调,既像明亮的影,又像发暗的光。”

  “(羊皮卷上)刮掉教会字母的地方,出现了另一种几乎很难分辨出的文字,这些古代文字没有颜色,只剩划在羊皮纸上的印痕,是已逝字母的幽魂,若隐若现”。”

  “他(达·芬奇)在树上冰花和窗上冰凌的纹理中发现了与活的叶片、花草的相似之处,仿佛大自然在冰晶的世界中梦见了植物的生命。”

  “在晴朗天空的衬托下,佛罗伦萨的全景像是古书发暗的金色封面上的图画,这是他在世界上唯一熟悉的城市的面貌。列奥纳多发现,城市跟人一样,每座都有各自的气味。佛罗伦萨有种湿润的灰尘味,像是鸢尾花香中掺进了勉强可以嗅到的新鲜油漆和古画颜料味。”

  “肉体的构造叫你觉得如此完美,但却不可能与其中容纳的灵魂相媲美,因为灵魂不管是什么,毕竟还是神圣的。它不愿与肉体分离,由此可以判断,它的哭泣和悲伤并非没有原因。不要妨碍它蕴藏在它所创造的肉体里,只要它愿意呆在里面,就由它去吧,阴谋诡计或凶狠毒辣都不要破坏这个生命,它是如此美丽,有谁不器重它,他就真的配不上它。”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诸神的复活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