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孩子》是一本由春树著作,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元,页数:18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红孩子》精选点评:
●可能是我老了
●没想到,她竟然写的这么好!
●里面青春期该有的都有了······嗯嗯 对 就是那些_____________-
●春树,懂得解脱悲伤的孩子。
●tired of people keeps looking back to childhood and selling them in terms of cheap stories
●新激进份子
●……初中时看的
●120922看完~~
●喜欢春树
●我想跟这个娘们谈恋爱!
《红孩子》读后感(一):发生在我身边的事情
初中的故事
我就坐在她的前面
谢谢她 让我又让我的记忆回到了我们的初中时代
那个青涩 略带愤青的 春树
她的文章从那个时候 就那么棒
直到现在我都没有找到 那本 郑渊洁 童话
还有 故事略微有点改动
《红孩子》读后感(二):如果写成回忆录会更好些吧
写的支离破碎,不是一般的支离破碎,几乎不像小说了,像是诉苦录。我想我们每个人都会这么写的,但正因为如此我没有读下它的欲望,书中所写的这种童年生活既熟悉又不熟悉,却激不起我的兴趣。我不讳言者是写法的问题,很多琐事,就像我们想把记住的一切都写出来,一件也不想漏下一样,于是自己把自己的结构弄得支离破碎。
感觉春树在技术方面很不成熟,写得像回忆录,小小年纪不是不能写回忆录,为什么要用小说的写法来减低它的可信性呢?
《红孩子》读后感(三):不想回到的过去
昨晚睡前,从书柜里随便拿了本书读,是07年买的《红孩子》,春树的作品。对于春树,读过《北京娃娃》,说不上特别喜欢,但是喜欢那种轰轰烈烈的青春,也许,是因为我的青春太压抑了吧。
昨天看的《红孩子》,是关于春树的小学和初中生活,也就是她彻底叛逆前的生活。本来只是打算随便读个两三章就睡觉的,结果一看就看到快1点,过去的事情同样浮现在我的眼前。一夜没睡好,今天早上6点就醒了,再无睡意,继续看那本书,很快看完。
我想,每个人都有一段不愿意回忆的时光吧,那是心灵深处的伤疤,因为羞耻而不愿告知他人,甚至自己都不想再去回忆。春树的初三生活,就像我高中三年生活的缩影,只是,我的隐忍比她更深不留痕,而且直到顺利地考上大学,依旧没有选择彻底的叛逆。
叛逆是需要勇气的,就像通过书写完全地暴露自己。在这点上,我是很佩服春树的。之前接过一个编辑的邀请,写自己的高中生活,但是我始终没有勇气坦诚面对自己的过去。从小养成记日记的习惯,总以为长大以后会不时地拿出来翻翻,现在才明白,那些日记,特别是高中时候的日记,我根本没有勇气拿出来翻阅。
其实人必须要在一个适合自己生存的环境里,才能过的开心。就像鱼只能生活在水里,就算它爱上海鸥,它也不可能脱离水的生活。春树通过彻底的叛逆逃离了“玫瑰学校”,正如我在高考后,彻底与过去断了联系,除了几个好友,不和高中有任何瓜葛。脱离了不适合我们的地方,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土壤,我们才能灿烂成长。
《红孩子》读后感(四):《落泪的幸福》
很久以前断续读过《北京娃娃》,零星记得支离片断,昏暗、随便,不再有兴趣。
再看到《红孩子》,是因为看到扉页上的相片,淡妆的春树。
一下子觉得,80后的孩子们,都已经走过了青春最繁华的时光。
突然想知道,她的书中,她的文字。
读过一句话,忘记出处,遗忘过去代表着对自己的背叛。
往往,曾经有过的灰色的过往,快乐或是悲伤,选择岁月冲淡,然后抛弃。
而她不是,她选择一丝一缕的记录,选择努力记忆,因为那些是曾经有过的再也不见的童贞。
所以在她的书中,可以读到熟悉的岁月,同样刻画过得的人生。
只是太多的分叉,让每个人选择不同的路径,完成命运安排的结局。
她的文字,简单、直接,叙述着儿时简单的故事和回忆,却给人一种压迫感,如同阴天满布的乌云,给大地的压力。
那些孩子们世界中的复杂和惶恐,而今才知道,自己当时也在这么艰难中挣扎徘徊过。
只是,到了最后,选择忘记那些荒唐和坚贞的岁月,而她选择记住。
所以,才知道,有勇气记下那些的她,是多么的强大和残酷。
成人世界中是明晃晃的尔虞我诈,见怪不怪,了熟于心。
青春岁月中的那些懵懂的成熟,再表现出的青涩心计与手段,现在看来才真的可怕。
才真的可怕于那些混在孩子们身边的大人,所硬硬勾勒的线条。
书中提到的人物,很多很多,让人真的惊叹她超人的记忆力。
有时,也会静静的想起过去的朋友,想起一起的笑容、岁月。
也会一时兴起的找寻再联络的方式,找到了,却发现,时过境迁,人已变。
没找到,遗憾于那段美好,无从延续。
人越大越喜欢回忆,因为日子发现过得越来越平淡,只能用力挤出生命中曾经爆发的烟火留下的璀璨。
这些回忆先是出现在梦中,提醒自己,然后便在角落里露出藏匿的马角,让记忆整个揪了出来,带来那些或微笑或皱眉的感叹。
仍然是感谢春树她的,让人有信心和力气想去好好翻开记忆的画卷,看看那些自己年少时的过往,怀念那片不会再来的天空,和岁月……
曾经,我们都是天真的孩子,在阳光下奔跑,带着最美丽的笑容……
http://www.blogcn.com/user68/pariscatzi/index.html#
《红孩子》读后感(五):往事只能回味
——与《红孩子》共勉
美好的童年。晕车。Courtney Love。当我在城际列车上写下这些字眼的时候,我的心头浮现的便是这一路走来的二十多年。招贴上的Courtney Love在笑着,曾同样挂在我的卧室里,那是多年前一本摇滚杂志附赠的。那些属于青春的日子里,我们都拥有着同样的记忆,甚至是同一张招贴画。但是红孩子春树的记忆则是属于她自己的。
《红孩子》亦是那种我不大想一次读完的书。读一些放在那里,让那些童年的记忆从记忆里沉淀一下,然后不知道哪天跑到书架上再次捧起,会觉得青春还留着一个尾巴,可以抓得住的。就像回忆,倘若全部温习过来,那种怅然若失的愁绪会许久缓不过来。
读《红孩子》的前后,一直在看《与青春有关的日子》的连续剧。于是文字与影象就开始叠加在一起。《与》剧改编自王朔老师的《玩儿的就是心跳》,军队大院里的点点滴滴在荧屏上出现,红领巾,少年,自行车。我几乎晕了……
春树的生活同样是从军队大院开始的。那时候的她已经开始记事了。她写到她的淡蓝色的群摆飞舞在父亲的单车上的时候,我几乎就把她当成影象里的那些人了。但是她又是不同的,生于八十年代的她,显然会觉得逛街比碴架要有意思得多。小说毕竟是小说,我们经常会把小说里的林嘉芙当成是春树,而把生活中的春树,与那个写小说的春树相混淆。
但是生活是无法改变的,就像春树喜欢在冬天穿大衣一样。她说,这是在部队大院里养成的习惯。翠微,万寿路,这些充满了具像的地标建筑,她曾不止一次跟我提起。当我们在二环路里灰色胡同里散步的时候,她时常会提起万寿路,还有海淀区。似乎在那,即使什么都不做,随便走走也是好的。
红孩子是北京娃娃的前传,也就是林嘉芙在成为春树以前的日子。我们可以看到类似于银小橙这样好听的名字,在九十年代末的时候,我们都擅长给自己起无数个充满抒情意味的笔名,而交笔友,写信,跟现实生活中的同学们暗恋,绝交,表白,则是生活的主题。我注意到的,林嘉芙其实是个很重友谊的人。当然,是在那些男孩之后的。重色轻友,在我们看来是在夸一个人专一。
当我合上书的时候,我终于发现,那些属于青春的日子,我们都回不去了,这是让人觉得最可怕的事情了。就像那个时常在你梦里出现的小学同学,如果梦不醒来,她或许永远都在这里,而一旦回到现实世界,回到属于你的那张床上的时候,一切都不复存在了。趁有时间,趁我们还能想得起来的时候,春树给我们还原了一个属于她自己的回忆。
阳光从书房的窗子间斜斜地射进来,照在红孩子上。阳光特有的橙黄色,跟封套上斑驳的脸极为融洽地合在一起,我似乎觉得时光凝滞在这一刻,绷住了,青春就在手里流不走了。而春树黑黑的瞳孔里透出的则是对世界新的审慎的眼光,毕竟红孩子已经长大了,长成了一棵春天里的大麻树。
是的,我们都回不去了。属于我们的九十年代。小虎队,林志颖,Nirvana。青苹果乐园里不再有人留连,那些小孩们都已经长大。上班,搭地铁,面无表情地生儿育女了。
或许,关于青春,我们每个人都有着属于自己的记忆,一如那些生活在小说里的林嘉芙似的,或许就是你,就是我。看到红孩子,就看到了那个记忆中的你我。那些属于我们的青春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