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这一代人的怕和爱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0-12-02 01:4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这一代人的怕和爱读后感精选

  《这一代人的怕和爱》是一本由刘小枫著作,华夏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34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这一代人的怕和爱》精选点评:

  ●曾经非常非常的感动

  ●刘小枫确实是大牛。几乎主宰这几年的文化风气,包括:古典热,政治哲学,等等。

  ●为什么每次读他的文字都是在压抑自己的泪水。。成功抑制泪水后竟然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喜悦。。。我 什么毛病?。。。

  ●对俄罗斯宗教精神和受难文化认知深刻 《流亡话语》好

  ●前面几篇很轻松,后面认真起来就需要慢慢读了。如何在纷乱复杂的名词堆里找出自己想看的东西,怕是需要时间的。刘小枫总体来说老是有点舍斯塔夫的架势,也并未觉出太多新意,亦不是那么通俗,不知为何如此之火,有待研究。

  ●作者谈起海德格尔和阿伦特,有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哲学言术的此在和哲学言述者的此在,并不总是一致。

  ●读的时候很触动

  ●这本的文字真的是美到让人觉得做作了,不只是情感上的过量,更是丢掉了那些他自己一再强调的诗性的哲学气质。看上去是有深度的,可实际确是一再追求视域的宽广而为此丢掉了抓取的能力,谈文学的那些篇目尚还存有一点私己的悲悯,越往后推进越是陷于疯疯癫癫的自我情绪的表达。超越的气质当然是不可缺少的,但枫师的转型,不可忽视的就是这种对超越渴望到执拗的心态作祟

  ●“我所说的那种怕与任何形式的畏惧和怯懦都不相干,而是与羞涩和虔敬相关。”差点哭了。我想说的是作为一个文艺青年的刘小枫真的天赋极高让人温暖,而当他转而写社会政治性话题时那种感动迅速消散,尤其是加上他八十年代式的文体。

  ●大约还是离神太远,也与神学无缘。

  《这一代人的怕和爱》读后感(一):我们缺什么

  这本书说了一件简单但重要的东西,就是我们缺的是什么:是人类基本的感知的能力和它所能带来的外延。。中国文人的悲剧是从一个迷宫进另一个迷宫,明白了又掉进另也个井里。。还是没找到出口。

  《这一代人的怕和爱》读后感(二):刘氏代表作

  刘小枫是当代中国少有的思想者。以哲学的形式表达神学,却无意间形成其在文学版图中的异质景观。在身体写作已成时尚的今天,刘氏坚持用心灵诉求来打动和牵动读者,直抵真理的边缘。他的书对读者的智商高低、体悟深浅和灵魂的纯洁与否构成重大考验,以至常使人有“被冒犯感”与“被粉刷感”。我承认,由于年龄遭际和心境的不同,我非但辨认不清“这一代”是谁,更加无法理解是怎样的一种“怕与爱”,但读完此书,仍有一种强烈饱满的的精神震撼。

  顺便说一句,刘对基耶斯洛夫斯基电影的理解,远在专业影评人之上,不妨一看。

  《这一代人的怕和爱》读后感(三):這一代人的怕和愛

  这是刘小枫先生的文集。时间跨度久远,空间变位偌大。他的文章浩繁,各篇思想不一,我无法说出一个贯穿全书的感受,仅以记恋冬妮亚一篇写下阅读后感。

  他说他喜欢冬妮亚,我也能感受到在《沉重的肉身》里刘小枫先生写牛虻时字里行间在为吉达这个吉卜赛女郎鸣不平。我不认为他这是一种冬妮亚情节。但在北师大俄语系一次讲座上他的回答却让我很是困惑。

  我觉得恋上冬妮亚只是纯粹的对美好脆弱事物的向往。因为冬妮亚,如他所说由古典小说所塑造(这也是刘小枫先生固有的想法),渴望拥有纯然属于自己生活不得的感同身受。而这也是他吟咏Ropartz那句谁会告诉我们活着的理由意义所在吧。因为我们存在却不拥有自己。我这些解读会有所偏颇,但却也让我想记恋冬妮亚。

  《这一代人的怕和爱》读后感(四):心胸开阔点好

  刘先生不遗余力的向国内读者引进上至苏格拉底下至海德格尔等大师的西方思想巨著,没有辛劳也有苦劳,足以令大家钦佩有加。但刘先生以基督徒的身份,说话口气能不能谦卑一点?罗念生先生翻译的希腊戏剧诗歌固然是人类文化中的瑰宝,另一位大师翻译的巴尔扎克和罗曼罗兰又何尝不为处于黑暗中彷徨的青年点燃了一支火炬?难道《巨人传》、《约翰克利斯托夫》就没有资格进入中国人的阅读清单?一人之美食即为他人之毒药,刘先生津津乐道的那些大师难道就真的高人一等?至少我是不觉得色诺芬的《回忆苏格拉底》——即使是西方哲学的源头著作之一——有什么令人震撼的地方。话又说回来,刘先生在书的开头便对《钢铁是怎样练成的》回忆良多,看来刘先生对自己的阅读清单也不是那么的挑剔,又何苦站在学术制高点对他人的阅读品味随意臧否呢?

  《这一代人的怕和爱》读后感(五):奇怪的论证方法

  这本书,其实我读了几十页之后就读不下去了。哲学和宗教的观点纠缠在一起,看的我心头堵塞。

  作者是这样表达观点的:有时是自己的经历加上小说,电影或是一个事件,阐述出一个结论。有时是直接把观点硬生生的放在那里,虽然这观点加了许多的修辞,猛看起来并不是那么突兀。还有就是否定A观点得出B观点。

  我基本没怎么看过哲学方面的著作和书(只有苏菲的世界和要塞,这两本都不深涩),不知道在哲学的观点推出的方法,但是我觉得这本书作者的论证方法有问题。对于同一件事,本身每个人有不同的解读方式,这才是我们要和别人交流的原因啊。可是,要么是描述自己的感受,让别人也来感受感受就好了。要么摆出有重量的数据或事实,客观的分析,得出一个结论,或者大家一起讨论。但是在这本书中,作者叙述感受得出的结论,直接放上去的观点(和前后文奇怪的联系),或者否定A观点(但是明明历史上有很多支持A的事实啊),这些方式都让我没法接受。在中国有很多参禅的书,在我看来这本有点相同的意味,用宗教和哲学参透一些“教义?”

  这只是我自己的一些看法,知识面有限,缺乏文学创作,不能理解作者的所有观点,(当然,他的一部分观点我还是很赞同的)。书我也没看完,或许以偏概全,喜欢刘小枫的读者不要介意,忽略这些就好了。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这一代人的怕和爱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