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林斤澜说》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0-12-02 01:3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林斤澜说》的读后感大全

  《林斤澜说》是一本由程绍国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36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林斤澜说》精选点评:

  ●当年文坛上那些响当当的名字如此已经成为白纸黑字刻在文学史上,实嫌死板,但此书以林斤谰印象为主,讲述了和许多作家的相处往事。特别是WG十年的许多苦楚辛酸,如今读来反倒使许多作家形象愈发鲜活。林斤谰文人气质重,相貌堂堂,老来更是意气风发,不知为何笔触总走偏跷。

  ●别的不说,单说汪曾祺和林斤澜那篇,作者似乎也太过了,很明显的偏向,对汪曾祺可谓捕风捉影,不断的拉黑汪老,然后与林斤澜之对比,证明林斤澜之好,何必呢?为了证明一个人的好,用得着这样去肆意造谣一个人,抹黑他吗?读汪十年有余,我不信汪老是这样的人。

  ●哈哈

  ●实实在在的八卦书。喜欢。而且非说教。做人的道理,认清环境,注重自我,很是重要。

  ●程的文笔不对我喜欢的路子。错别字相对较多。

  ●本書N多八卦。一則見此:http://weibo.com/1410728655/B7Chaat3F

  ●这书前两天看人提到才想起来没标,去年暑假里想做林斤澜的时候看的,很一般,大部分都是原文摘抄,没什么新材料。但把这书当作林斤澜专门八卦汪曾祺的集子也很讨厌。

  ●图书馆阅读。涨姿势。很多猛料。

  ●20世纪那些作家都不同程度地被时代辜负了,他们不服或者认命,可是找谁哭去呢,还不是湮灭在历史中

  ●对历史负责的态度

  《林斤澜说》读后感(一):偏向性太严重

  别的不说,单说汪曾祺和林斤澜那篇,作者似乎也太过了,很明显的偏向,对汪曾祺可谓捕风捉影,不断的拉黑汪老,然后与林斤澜之对比,证明林斤澜之好,何必呢?为了证明一个人的好,用得着这样去肆意造谣一个人,抹黑他吗?读汪十年有余,我不信汪老是这样的人。

  《林斤澜说》读后感(二):汪曾祺的好朋友

  程绍国自诩“文字是过关的了”,确实如此。

  好到哪里去?并不适合过高的评价。

  看了几遍的了,汪迷嘛!

  汪的一生交往过的朋友,林斤澜对汪似乎没有什么写作上的影响。但也不能说是酒肉朋友。

  林对汪来说是温暖的,汪曾祺温暖了大家,林斤澜温暖了汪曾祺,呵呵,这样说可以吗~

  《林斤澜说》读后感(三):多看书,有效避免大惊小怪

  这本书,是关注的人推荐的,说是里面写了一个不为认知的汪老,有大八卦。

  平常说起最喜欢的作家,我总是宣称最喜欢汪曾褀,于是也没有细瞧这究竟是本写什么的书,就急急忙忙的下了单。

  等收到了书,才发现这是本传记,主要说的是一个完美的老头,汪老的挚友林斤澜。

  立即翻书看完了讲汪老的那一篇,发现所谓的大八卦,竟是他的桃色新闻和高心气,一时不能接受,好像心中的神圣被玷污了一般。

  于是这本书就被搁下了,无心去看。

  最近有事,到了没有网络的地方,想起背包里还放了这本书,就勉强自己看了起来。

  一看,才发现浩浩文坛,光是当代,竟由那么多的学者那么多的文人组成。而我所能看到的每一篇文章背后,又有着我所不能想象的故事。

  其实这也不是一个难于发现的道理,但我竟猛不丁才从这本书里受到教训。

  越说越觉得自己思想浅薄言语不能,我的感受,就像是遥望一颗明星,凝视的时间稍微一久,竟发现整片天空全是星星,它们各自闪亮,各自明亮。

  而我,作为一个人类的渺小感,始终挥之不去。

  《林斤澜说》读后感(四):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连天阴雨,今日忽然放晴,我却没有出门,整整一天,把这本近30万字的作家传记《林斤澜说》一口气读完。当时心底就跳出来张泌的两句诗:“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这诗里有股莫名的伤感。我说不清我为何会涌出这种情绪。

  这本书可以说是当代作家传记体裁中我看过的最好的书之一 。写得那么翔实,充满了那么多人物,那么多往事,那么多让人唏嘘的丰厚的细节,内容组织得那么好,又写得那么流畅,而且多情。这不容易。这是下了真功夫、耗废了许多时间同精力的。

  林斤澜我认识,1987年我还同林老一起参加过海南笔会。那时海南尚未建省,同去的作家,除了林老,也大多年轻。有李陀、韩少功、史铁生、戴晴、陈建功等等十来个,包括后来去了法国并以非中国公民身份领受诺贝尔奖的高行健。那是一个愉快的笔会。就像这本书里写到的,林老是个忠厚的长者,他以极独特的艺术追求及他所达到的文学高度,赢得了青年作家们应有的尊敬。但他又极谦卑,极低调,保持沉默,更多的是倾听年轻人的意气风发、挥斥方遒。他面带和善的微笑,迎接各样的奇谈怪论,在内心里作出他自己的评判,而不轻易表达出来。就像这本书里引用汪曾祺的一篇文章时说的,你要林老说什么,他会首先一阵“哈哈哈”,然后迂回过去。但你又觉得这并非圆滑,而是一个人不惯于高谈阔论的稍显奇怪的表示。90年代后我认识了江苏作家叶兆言,他父亲叶至诚是林老的好友,而且兆言也极欣赏林老的文字,所以每回交谈中提到林老,必毕恭毕敬。对上一代作家,兆言与我有同好,惟特别喜欢汪曾祺老同林斤澜老。他们的作品皆是高品。而且极个人,极风格,少有人能比肩。这本书里绍国对两位老作家,也是一对交情甚笃的文坛老友的文风与不同的艺术追求作了比较。我完全赞同他的观点。我喜欢汪老,也喜欢林老,鱼与熊掌我都要。

  我从这本书里更多地了解了林老,我不晓得他年轻时节居然到台湾干过地下工作,而且在“二·二八”事件中被捕,险些丧命。我更不晓得林老从少年时代起直到后来,居然结识了那么多了不起的大家,受他们的熏陶,也成为他们的薪火传人或同道。那些名字是多么令人肃然:梁实秋、焦菊隐、史东山、郑君里、张骏祥、许幸之、戴爱莲、叶浅予、盛家伦……这还是林老踏上文学之路之前的师长,他后来结识的同道、朋友及师长,更是了不得,唐湜、莫洛、赵瑞蕻、林昭、沈从文、老舍、茅盾、端木蕻良、骆宾基、萧军、杨沫、沙汀、艾芜、高晓声、叶至诚、汪曾祺、刘真、陆文夫……这些当年风云际会的人物现在都不在了。其中死得尤为壮烈的是林老在苏南新闻专科学校的女同学林昭,她是和张志新一样为说真话而献出生命的,死时才36岁。在狱中她曾写过一首诗:“自由无价,生命有涯,宁为玉碎,以殉中华。”直到1980年岁末,才为林昭召开了第一次平反纪念会,而这个纪念会的主持人,就是林斤澜,因为他是当年“苏南新专”的学生会主席。我读到这些人,读到这些事,每每怅触,每每温暖,也每每伤感。这些人都不在了,但这个世界仍有像绍国这样的人在记取他们的声音,他们的面容,他们的文字。他们的生命,已然凝成历史。

  这或许就是我心中突然冒出那两句张泌的诗的原委吧。

  我特别喜欢看绍国记汪曾祺和林斤澜的故事。他对两位老先生可谓相知甚深。对他们的为人、为文也充满了解心。他了解那么多真实生动的细节,令我大为吃惊。而且写他们,我觉得绍国用情很深。殊为难得。他涉笔的这些人物,他无不用心用情。所以他没有把林老的传记写成流水账,而是写成了一部充满感情的人的历史。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绍国的文字如月水,抚摸了所有的往事。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林斤澜说》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