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与美好生活》是一本由吴飞著作,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页数:30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自杀与美好生活》精选点评:
●花了4天终于的寒假的开始读完了。想着如花和程碟衣
●众说纷纭。
●前半段很好,后半段有点乏味,因为对我来说太哲学了....
●嗯。。。。。序很好看,里面不晓得
●吴飞最难能可贵的是他是个会“过日子”的人,不然怎么能一个话题分三本书来卖好几遍呢,而且还要学习他最后才丢出博士论文完整版的策略。
●忧郁的生死辩证法。我常常在想,自己对自伐问题的惶恐与着迷,亦不过是假设种种美好生活的可能吧。
●葛罗斯特毕竟可以微笑着死在儿子的怀里……
●感觉这是我擅长的事情啊 (就是赚不到钱)
●一本是前言,一本是田野,这本是哲学探讨。嗯,第三本。
●索引对中国哲学的影响是无可估量的!
《自杀与美好生活》读后感(一):自杀与美好生活
引人入胜的主题、引人入胜的文字,一气读完。
人之生活,物质(肉身)的存在比较确定,精神的存在比较麻烦:哲学、城邦还是神?这三者不仅都会与肉身存在起冲突,而且彼此之间还可能起冲突。
吴飞的古今之辨在我看来还不够清晰。
但是有一个关键他抓得很准:“吾人重生,但有重胜于生者;吾人恶死,但恶甚于死者”
《自杀与美好生活》读后感(二):只看序跋目录
老师教导
读书 只须读 三个东西
序 跋 目录
这是我看得最仔细的序
我现在没有这本书 全凭着自己的记忆
分了三个部分
柏拉图将一切都归为理想世界时期的自杀看法——崇拜
坚信上帝存在时候的西方对自杀的看法——不该
近代——我还没有看到
他让我明白了很多
比如当我准备写韩国明星自杀的时候,我只愿意相信杂志报道事关压力而不去追问儒家思想对宇宙自然秩序的观点
天人合一
《自杀与美好生活》读后感(三):自杀与美好生活
目前从苏格拉底看到奥古斯丁,一边感兴趣一边不耐烦,现在我终于知道我不耐烦的点在哪里。因为我认为自杀是绝对个人的事,无论以任何缘由自杀都是不容置喙的。但哲学中的自杀,总会是人类的事情而非个人的事,所以我会觉得这种讨论很无谓,但我对人类的事情也会有点感兴趣。 像芝诺和克里安忒,因为一点毫无逻辑的小事就说是神的旨意而自杀,这种非理性在我看来反而还可爱一点(当然我觉得他们本来就没怎么想活)。而苏格拉底为德性自杀(同时也为德性反对自杀),柏拉图为城邦和法律反对自杀(并列举了例外),卢克莱西亚为反抗暴虐和自由意志自杀,塞涅卡为政治进谏自杀,奥古斯丁为法律的正义和上帝的至善权威反对自杀,阿奎那和但丁为存在的神圣性反对自杀,现代法律伦理为自然权利反对自杀……这些在社会意义上是有价值的探讨,只是我觉得无法作为衡量个人自杀价值的准则。 不过,实际上这些哲学家在讨论死亡时是在以死论生,他们要通过对死的讨论赋予生的价值。而在我看来,生是绝对自然的,不需要通过死(以及由死的讨论衍生的生命原则、德性、自由、神圣性)来赋予价值,就如同树木的生一般。一个悖论是,他们对选择死的认可和否定,是以死的存在为前提。大部分哲学家都是在死迫在眉睫时,即在必须做出选择时选择了死。若卢克莱西亚能亲手杀死强奸自己的凯撒报仇,自己带领军队反抗暴政,而不必让丈夫和父亲以血盟誓,她的自杀也就失去了根基。 因而,在我看来,如果有死,如果要去死,那么任意的死就是自然的。如果假设没有死,不愿死,那么永恒的生也是自然的。(这不废话嘛
《自杀与美好生活》读后感(四):自杀与政治——读《自杀与美好生活》
与其他自杀研究的著作不同,吴飞这本书既不是社会学意义上的理论研究,如涂尔干的《自杀论》;也不是对自杀问题的综合罗列之作,书中不涉及医学方面的理论,与精神分析也没多大干系。《自杀与美好生活》是一部政治哲学著作,这是一部以自杀这个视角来观察西方思想演变的著作,全书的主线是“通过对自杀观念的演变的思考,透视西方人性观及相应的政治建构的演变。”
这样一个主题,居然用自杀来表达,定出乎许多人的预料。自杀与政治何干?了解近年来学术动向的人都知道刘小枫先生介绍了一个施特劳斯到中国来,而张志扬先生更是生动地把这次译介称之为“第四次西学东渐”。吴飞是社会学科班出身,自杀问题理所当然的会成为他的研究主题,其在中国华北一个小县的田野调查报告,在《读书》杂志2005年7、8、9、11连载。这组“理解自杀”札记给人以极大的震撼,中国自杀现象的怪异已不是用经典自杀理论或现代医学理论即可解释的,而是更关乎人心秩序的安排,政治建构的问题。重要的是吴飞恰恰有这样本事来给出一个更合乎本相的解释,其师承果然跟施特劳斯有关(书中前言提到)。
在做完中国的自杀问题研究后,本书是他进一步思考自杀与政治哲学关系的结果。从现代社会自杀问题的核心地位,即加缪所说的“惟一的哲学问题”,回溯到早期西方思想对自杀观念的不同理解,从而对现代社会是如何跌入“虚无主义”这一境地及如何克服“虚无主义”作出自己的回答。之所以要如此理解自杀问题,不是出于要对西方开出自己的药方,而是为了理解中国的问题,自杀不过是其中一个,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问题才是他真正要关切的,但“要回到最纯粹的中国式生活,恰恰需要对西方文明更地道的了解。”
在这种“重新理解西方”的趋势下,吴飞的努力可能是近年来出色的一个,也许是最出色的一个。因为还没有人从如此一个明显的现象进入到如此深刻的思想领域中,其对选择的文本的分析更是处处围绕“自杀”这一主题展开,而展开后的风景又如此让人吃惊。其文笔的出色,分析的透彻,关切的深度,不禁让人对其学养击节赞叹。
书中篇目的选择,肯定是作者有意为之。本书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历史或思想史的梳理,“而是选取古典、中世纪、英国现代早期三个阶段,看其中的人们对同一问题的不同思考和处理方式,由此勾勒出他们对待美好生活、人性善恶,以及政治建构的相互勾连但又非常不同的思想脉络。”头篇是对柏拉图文笔最优美的篇目之一《斐多篇》的分析,通过对苏格拉底的两难,既一边谴责自杀,一边又主动赴死的分析,得出古希腊哲人对自杀问题的思考是从属于德性问题,并非是一个独立的问题。从这里也可以看古希腊的宇宙观和人性观,灵魂与身体的对立,而这种二元对立恰恰是柏拉图自杀辨证法中以追求德性为目的的。苏格拉底追求德性的哲学思考与城邦政治发生冲突,柏拉图在《法律篇》中对自杀的谴责,即是从城邦立法者的角度出发的,这两种对自杀的不同理解构成了后世西方思想对自杀的不同理解。罗马人的自杀更多地体现在提升德性上,而罗马人的德性则体现在对自由的追求上,这种自由包括政治自由与灵魂自由。基督教的诞生与发展更多地把争论焦点集中在自杀者是否符合上帝的善这一问题上,结果奥古斯丁把自杀定为“最大的罪”。到了早期英国,科学的发展、现代自然权利的诞生和对上帝的怀疑,自杀者的问题变成了个人的问题,这是一个虚无主义者的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