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当贝利遇到艾丽斯》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0-12-02 01:10:0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当贝利遇到艾丽斯》的读后感大全

  《当贝利遇到艾丽斯》是一本由(英)贝利 著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图书,本书定价:20.00,页数:27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当贝利遇到艾丽斯》精选点评:

  ●早上醒的怪早,慢慢地看啊看,没有很感动,没有不感动,我也不知道脑子里在想些什么

  ●比预想中差

  ●作家与文学评论家的后台生活。平静的二人世界有种“只爱一点点”的平淡动人。

  ●不得不相信,买了近10本,朋友连带自己一起。让我最心动的两个人的情感。

  ●此书得其中二三百字论婚姻中的孤独,较一八折购买价格大有收获。

  ●温柔 从容 优雅 微微的感伤

  ●很简单的故事,能写成这样已经很不容易了。

  ●一个成功的女人背后定有个温良的老公作后盾

  ●2010-11

  ●仰慕,体谅,懂得,相伴一生

  《当贝利遇到艾丽斯》读后感(一):如此的爱情

  整个篇幅的描写叙述都极其的平淡,没有海誓山盟,没有轰轰烈烈,没有一波三折,只有日常琐碎,但却如此真实。年轻时的他们,似乎独立过着各自的生活,但心是连在一起的。两人没有刻意去靠近对方,占据对方,依赖对方,保持着恰到好处的距离,或许这才是恋人的最好状态,你对我很重要,我习惯你在身边,我喜欢跟你在一起生活,但你不是我生命的唯一追求。当爱丽丝患上老年痴呆症时,贝利一如既往地爱着爱丽丝,依然耐心体贴,细致入微地照顾爱丽丝。读到这里,深深地被贝利与爱丽丝纯洁的感情感染了,这种爱情是多么的真切实在,虽平平淡淡却难得可贵。

  《当贝利遇到艾丽斯》读后感(二):我们什么时候走呀

  淡淡的回忆录,我看了很久很久,虽然它很薄,但每个文字都是那么温暖柔情,值得细细品味。

  这就是一部心里自白,用爱意和敬佩的口吻描述一位患上阿兹海默氏症的妻子的生平以及两人共处的时光。

  看完我就只记得一句话:我们什么时候走啊。。

  对此,你会不会厌倦。

  当青春的脚步就要走远的时候,恋人们是否还会记得那段甜美的时光,当年华老去,恋人们会不会彼此心生厌倦?对彼此的选择追悔莫及?

  我们没有时间去后悔,也没有时间从头再来,所以,唯一可做的就是接受命运的安排。这是心照不宣的事情,这光景,已经输不起了。

  所以贝利把自己陷入无尽的美好回忆中,来维持与爱丽斯的生活。物是人非,我们无力挽救。也许他是对的,只有这么做,才是两全的结果。

  放下书,依旧忘不掉那种淡淡的甜蜜情怀。

  “我们什么时候走呀!

  嗯,现在就出发!”

  《当贝利遇到艾丽斯》读后感(三):昂贵的爱情

  看贝利和艾丽斯的生活。在贝利幽默、谦逊的笔触中品尝到纯真、宽阔的爱。

  在阅读时,当你想到这幽默、谦逊、温情地文字是出自一个80高龄老人,你或许也会动容,鼻子发酸或者热泪盈眶。“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这样的爱情故事你无比熟悉、一直在你的想象中,充满着令人敬畏的神圣之光,想像一次就可以获得足够的温暖。况且这不是故事,它是约翰.贝利和艾丽斯.默多克实实在在的婚姻生活。

  罹患阿兹海默氏症的艾丽斯成了贝利的孩子。他和她嬉水,为她念诗,拒绝社工、护士任何人的看护,独自一人照顾她的一切。因为他知道,只有他才知道艾丽斯到底是谁——她是一个哲学家、一个写过二十六本小说才华横溢的神秘的女人。只有他才能听懂她说的话和表情,因为他拥有彼此数十年的婚姻经验和默契。

  作为一个出色的评论家、小说家,贝利用独特的学者视角记录下他们的生活,告诉了你:什么是最昂贵的爱情。

  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不断地想起那部电影——《记忆的橡皮擦》。这两部作品里都有一个患阿兹海默氏症的幸福女人,她们都幸运地得到了人世间最昂贵的爱情,丝毫感受不到人间的疾苦。我随着她们的爱人一起去探究了人心的局限和无限。

  合上书,坐车回家。路上,想到了不离不弃这个词。

  不离不弃是什么?就是字面的意思:不分离不放弃。 你爱她,就接受她所有,像大海总会包裹着澎湃的海浪,母亲永远会包容淘气的孩子一般。那是勇士之爱,而不是懦弱者的逃避。

  “情到痴时才是真”的道理是:你陷在其中,感觉不到任何不满、不幸,没有比较只有珍重,这必定是大幸福。真正的痴情者是有着足够大的胸怀包容一切的

  《当贝利遇到艾丽斯》读后感(四):亲爱的,我们什么时候走呀?

  贝利和艾丽斯的四十年婚姻生活似乎总是那么不着调,选房子不是过于浪漫地选在郊区跟老鼠野獾为伴,就是过于轻率选择在楼梯要倒邻居嘈杂的小街道。谁都不收拾房间,谁也不做饭。两人跟同事一样随口讨论文学和某大师的宗教及学识,接着喝点小酒去朋友家里混混。 他说“婚姻的真正乐趣是心灵的孤独,这也是最让人心安的”。

  两个人的孤独与一个人是不同的,那似乎是一根秒针和一根时针的生活,同一个方向,独自走着,你知道他/她总会在前面等你,走路是为了相遇。

  我还记得那个2000年之夜,自己跟一群朋友喝完酒去故宫,空旷的广场,鬼影魑魅,我们怪叫着从一头跑向另一头,每个人都兴奋的气喘吁吁,黑暗中不用看也知道每个人的脸都是红红的头冒热气,那是我们在蒸发上个世纪的青春。之后,我会乖乖回家,尽管那时天空大亮,我也把他从被窝中摇晃醒,他那夜是跟另外一帮哥们撮麻将,北京人只要不是哑巴,都跟说相声一样,贫了一晚上,也是天亮刚回来钻被窝。我们互相汇报了自己的疯狂,然后拉上窗帘,阳光下裹上暖暖的被窝继续呼呼大睡。这是两个人的生活。

  现在,我愿意躺在沙发上看书,听到他在旁边书桌上噼里啪啦敲电脑聊天,谁也不理谁。其间,谁要起身上厕所,就自觉顺便把两个杯子再添上茶,他喝绿茶,我喝乌龙。谁要困了就先问一声“你睡不睡?”往往,问了几遍没有动窝。  有时累了,他会侧头看着我,仿佛不认识一样说你头发最近很亮吗。我累了,也会不自觉地看着他,仿佛他并不是我熟悉的人,我观察这个人,捉摸这个人,有时心怀爱怜有时心怀不满,有时感觉幸福有时突感难过。这是两个人的孤单。

  quot;亲爱的,我们什么时候走呀”,四十年后,艾丽斯问贝利。这让我想起王小波给李银河的信“你好哇,李银河”。前者是一对正在分离的耄耋夫妻,后者是一对热恋的年轻情侣。谁能想到面临分离的越走越近,而期待厮守的却相见无期?爱情居然如此昂贵,需要索求智慧和生命作为代价。

  《当贝利遇到艾丽斯》读后感(五):挽歌

  挽歌

  于是

  相比英文原名“致艾丽斯的挽歌”,中文书名显得有点哗众取宠,模仿某部文艺言情电影的片名。如果没有“挽歌”这个悠扬而哀恸的关键语,你就无法一眼洞察年近80高龄的作者诉诸文字的深情。

  当贝利遇到艾丽斯,这是发生在半个世纪前的一景,若没有长达43年婚姻的酝酿,也将只是枯燥乏味的瞬间。当艾丽斯罹患阿兹海默氏症,亦步亦趋跟随在贝利身后时,所谓“遇到”早已散渗入骨、以至无形,两人之间所有的回忆、快乐、孤独、谎言都被病魔消抹。最初,爱人都是陌生人,随后相濡以沫,再至陷入失忆和痴呆,仿佛考验情感和婚姻,又像是爱情特殊的回馈。当艾丽斯如同重返童真的孩子依偎在贝利身边的时候,他动笔写下这本回忆录,所记下的又岂止是他一个人的回忆呢?而是双份的、浓缩的。

  在40年代的牛津大学,约翰•贝利刚刚拿到学位,尚是名不见经传的留校导师。艾丽斯•默多克已是哲学界的新秀,牛津的红人。要说一见钟情也未尝不可,但确实有够荒谬:他仅仅一瞥她骑着自行车在校园里深思前行,就牢牢记住了她,并妄断她是天真而坚强的。很快,他的期许都破灭了,她不仅善于交际,活跃于小说创作和哲学著作,众多好友仿佛各路神仙,她与知识界男女精英的交往恍如神龙见首不见尾。或许是男女间朦胧的好感、或许是同事间坦率的友谊,两人缓慢进阶着关系。在那个时代,艾丽斯算得上很开放,骨子里是柏拉图者,认为精神交流远远高于肉体关系,即便是男女交合,也只不过是深入交流时顺便产生的必然关节,加之当时的整个英伦风气,牛津大学里的男女情爱显然无法与当下相比,无论如何还是保守的。

  一次戏水、一次前往她的追求者寓所的午餐、加上一次次失败的约会……贝利越来越了解她,也仿佛越来越不像在恋她了。诚如文豪们早已描述过的:真正亲密可成婚的人们,甚至无需完整的语言来交流。直到结婚前,艾丽斯都始终下不了决心,不过这倒不妨碍他们看房买宅。婚戒是匆忙从旧货店买来的,婚礼仪式区区三分钟,加上不太要紧的旅店失误,着实不像是浪漫。婚后生活更是让正统人家大跌眼镜,两个学者兼作者住在冷飕飕宽大旧屋里,老鼠很热闹,她不顾房屋漏水、只管埋头写作,他更好:一天有一半的时间窝在床上,满床都是书和稿。不过,除了各自为营的工作生活,他们热爱共同旅行,追索河流而上,在意大利裸泳(之后不得不被警察喝令而出)……除此之外,艾丽斯还会定期拜访一些朋友,对贝利来说,他们即便有名有姓,也还是只留下遭嫉妒的份儿。

  艾丽斯的痴呆症是慢慢出现的,贝利甚至是在国际性会议上第一次看出了端倪。从此之后,这种尚未拥有解救方案的疾病吞噬了艾丽斯头脑中的形而上学以及自己的26部小说,也淹没了她所有的往昔回忆,她变得容易焦躁,紧紧跟随唯一的伴侣乃至寸步不离。已过知天命的这对夫妻,开始每天早上收看“天线宝宝”,他仿佛突然有了一个四岁的女儿,渐渐的,他明白,她曾经爱过的情人也都不存在了,她曾经执着的事业不存在了,甚至他们共有的婚姻也换以更强势的姿态重生了。贝利给艾丽斯讲故事,全部都是他们两人将近半世纪的回忆,每一个有趣的瞬间。

  或许是因为双双为学者,对“独享空间”的领会和需求都特别深厚,贝利夫妇从不要求婚姻中的另一半担负着“陪伴自己”的重任,而这恰恰是很多夫妻对婚姻本质的误解、乃至强求。我记得自己24岁时曾对男友说,如果结婚的时候有足够的房间充当各自的书房、卧室、厕所、花园……那该多好啊;结果,男友只认为那是出于对奢侈的向往。只有进入婚姻的人,才明白这种“独自的空间”有多么重要!

  况且,我不仅赞同他们43年婚姻中宽阔的个人空间、彼此的欣赏和信赖,也尤其赞成贝利先生在艾丽斯病后的反思:“40多年来我们把婚姻生活视为当然,并不需要特别关注,而今婚姻终于展开反击;它决定以积极主动的态度介入这场游戏。于是,我们的婚姻现在开始以坚定、稳健的步伐朝向一个共同的目标迈进。我和艾丽斯没有选择的余地,但我为此感到欣慰。”

  温情便是让人心酸的事实:经历了旁征博引、恨不得让读者在图书馆里打转的盛年睿智,也免不了对爱人说一句天真可笑、纯无心机的俏皮话。贝利年近80岁写下的婚姻回忆录并没有疾病带来的怨天尤人,也没有煽情伪善的粉饰,正如他观察到的:对一个老年痴呆症患者来说,哲学文学新闻常识都没用的时候,幽默还可以撑起她绽放的笑容。他拒绝了一切社工和护士看护,坚持独自一人陪伴时而傻呵呵、时而恍恍惚的妻子。只有他明确的知道:名叫艾丽斯的这个女人到底是谁?在她偶尔展现的妙语或胡言之中到底隐藏着怎样的回忆潜流?他明白,当她的记忆朦胧消散时,某种人世间的真相也随之披露,没有什么回忆是真的可靠的,即便婚姻有两人维持也难堪终将消逝的事实。她或许只是失去了回忆,她的善良、美好、依恋还都在原地,这时候的贝利先生却得以处在独特的追思视角,洞察各自的孤独。

  纵有如许爱慕,贝利依然清醒,婚姻的本质在于双方尽享孤独、并拥有对方。作为一辈子的评论家、小说家,贝利决定以写作代替所有清醒的、不曾与人道破的回忆,覆盖终将消逝的挽歌,就像艾丽斯曾经用非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写就超于现实的小说那样,让扎实的文字凝固爱的回响。这是文人的优势。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当贝利遇到艾丽斯》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