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感觉的自然史》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0-12-02 01:04:0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感觉的自然史》读后感100字

  《感觉的自然史》是一本由〔美〕黛安娜·阿克曼著 / Diane Ackerman著作,花城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3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感觉的自然史》精选点评:

  ●人的五官是很受限制的,可以像海豚、蝙蝠一样,更多的开发听觉,像蜜蜂一样开发更灵敏的视觉。作者也认为人类的感官完全可以超越五官,获得更高层次的灵觉,但书中只是到此为止。后面两个章节越看越觉得散乱,像是一堆猎奇的知识见闻罗列。

  ●...花城这个系列做得太丑了,毁了一窝书

  ●75吧

  ●写得非常好。只是翻译用了太多长句,不适合中国人阅读。

  ●依旧科普吗

  ●旁征博引

  ●从某种意义上说,生活就是一些列的神经冲动。其实我一向执意地认为每个人的看见的事物多少因为感官的差异而形状不同,如果忽略当中极大的偶然成分的话。所以,眼中的一千个哈姆雷特,或者都只是一个神经冲动的一千种去向。

  ●不小心就爱上作者了 ……

  ●写感官的历史,但是偏向于散文的风格,不是严谨的学术论文,引用出处不注明。

  ●终于都看完了…虽然翻译有待改进,还是给五星!

  《感觉的自然史》读后感(一):很安逸的一本书

  在学校图书馆阅览室发现的

  包装很平和

  拿在手里翻起有一种很安定的感觉

  很佩服作者的博学和宽广的知识面

  整本书里旁征博引了形形色色的各种例子

  简直让人叹为观止

  还有作者各种感觉的敏锐细微程度

  非常人之所能比拟

  译得也很不错

  作为一个外语专业的学生

  本人深知把一种语言转换为另一种语言的难度

  况且还是描写这种很主观的感官知觉

  在阅览室只能粗略地看过了事

  已经在当当上下单了

  其实这本书还是比较适合放在枕边

  每天晚上睡觉前只读一滴点

  慢慢体会 慢慢咀嚼 慢慢想象 慢慢享受

  《感觉的自然史》读后感(二):食物是美好的

  之前也知道

  吃饭时要细嚼慢咽

  一口饭至少要嚼上20口

  但一吃饭就一顿狼吞虎咽

  每每吃得胃很不舒服

  看到这本书讲到味觉的时候

  描写之生动

  才让我意识到

  吃东西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吃完

  而是为了享受吃这个过程

  所以现在吃东西都很慢

  嚼到20个数才咽下去

  并且让食物在口腔中游走

  让舌头的前中左右后各个方向的味蕾都体味到不同的滋味

  并且混合微甜的唾液

  (听起来会不会有点恶心?)

  充分地咀嚼 充分地体会 充分地享受之后

  才慢慢咽下去

  至此

  才充分地体会到食物的美好

  《感觉的自然史》读后感(三):感官之旅

  在这五种感官的世界里,最能让我引起迷思的是嗅觉,因为它似乎是最难以描摹精准的那个。对于气味的感受仿佛是专属于一个人的、专属于回忆的:它能够勾起你关于某个时刻的遐想,但是表述起来却口齿笨拙。所以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萌生一个念头:搜集描写气味/嗅觉的语词。

  气味的王国、气味的形状、气味的个性……的确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世界。也许是人们意识到了气味的重大作用,所以香水的制造至此发端。骇人听闻的小说《香水》足以让你感受到气味的魅力或者说摧毁性。一个没有气味的人仿佛披了一件隐身斗篷,他的存在不会为人所知;气味能够让一个人伪装成形形色色的角色——“味道浓烈、略带汗味的香水,让人家以为他有急事要做;……一种能够激起同情的气味——就像是个穿着一件破外衣、靠人救济的脸色苍白的穷小子;……他无辜清白的气味感动了她的慈母心”……当无以伦比的气味进入鼻孔最上端的嗅觉区,它也足以让整个城市发狂。

  也许你要说《香水》的故事情节不免有虚构夸张的嫌疑,那就看看琳斓满目的香水广告以及为其痴迷的人们好了。只是觉得有一点可悲的是,很多人其实已经忘掉了最自然的阳光、花田和泥土的清香,而任由那些筛滤过的动物皮脂、分泌物以及植物的萃取汁液来哄骗自己的鼻子。

  这本书的笔调很美,开篇第一段就让我有欣喜的感觉;放在枕边睡前读几页会是不错的选择。缺憾是字体稍微扁平了些,插图的编排略显局促,看得出来是为了节约印张而不得不采取的做法。作者也不是单纯地徜徉于历史、文化与科学之间,读到她对于当前现象的一些批评——想象得出她那一下子激动起来的样子,我觉得无比可爱。

  《感觉的自然史》读后感(四):博学,细腻,兴趣和哲学的思考

  从来没有读过一个可以横跨这么多领域的书,作者的博学让人叹为观止,从进化论到不同的国度和文化对感官的享受和发展,从人类社会的感官到动物的感官,从大众对感官的使用到作者个人的体会。

  比如在视觉这一章,作者谈到人类与动物的视觉的区别,光亮和颜色在心理治疗领域的应用,天空对人类来说意味着什么,秋天的色彩有着怎样的斑斓,画家的视觉和常人的些许差别导致他们用色的偏好甚至于颜料中毒,人类对圆圈的偏执和信仰。

  作者的感觉非常细腻,很善于捕捉瞬间的感受。小小的摘录:

  “有人冒险吃河豚,不单是为了美味,更是为了品味刺激,品尝可能到来的死亡,边享用美食边拼写出恐惧。”

  当作者把树上的雪往下摇的时候,一根树垭因为积雪太多断裂掉落在下来,在那一刻,她似乎看见了冰川,雪谷中的雪崩,而这对于在旁边的不明所以的小男孩儿来说则仅仅像一只小昆虫飞过。

  自然科学竟然如此让人着迷。大自然造就了人类,也造就了人类特有的感官世界,其他动物眼中的世界是我们不同的,而我们其实也很难去感知其他动物的世界,他们和我们有什么区别?怎么用人类的感官更好的去体味所谓的万物平等?我想,只有对自然科学有了更多的了解,才能让我们在真正的沉浸在对大自然作为的敬畏之中。

  最喜欢的则是作者把感官的各种领域集合起来,进行一个综合全角度哲学式的思考。

  你能想象吗?你正在翻阅的这本书,其实是无数原子分子振动的结果,所以,其实我们眼睛看到的并不是现实。一些单细胞动物会对一切外在的刺激起反应,他们的反应其实要比我们人类更加的真实。而人类则是会因为熟悉习得会直接剪辑忽略掉他们。如果我们的感知不是真实的,那么到底什么是现实呢?

  你会怎样更加细腻准确的运用我们的感官?颜色可以怎么表达?红色不仅仅是红色,还有大红,玫红,西瓜红,粉色,橘红,如果夕阳西下,我们脑海词典中所有的关于颜色的词语,可以概括所有的颜色吗?事实上,古代演化而来,其实最开始只有黑和白两种颜色,直到后来黑色中才分出蓝色,绿色,红色等等,想象古人在描述一个传奇似的人物时,会说,他航海在一片黑色的大海之上,会不会让人发笑。但人类对颜色的认知始于此,未来,会有更多的颜色出现。

  《感觉的自然史》读后感(五):苹果风格与感官认知

  苹果,工业史上的明星,让大家记住了营销高手及管理蛮横的乔布斯,极客类型的沃兹尼克,低调的工业设计天才乔纳森,将普通手机的矩形轮廓切换成弧形,而连界面的图标也成了圆角方形,凭直觉来看会有柔和的美感,如果从反面来考虑,人或多或少都有一种尖端恐惧症,弧形的美感存在于每个角落,如西方古典建筑的拱形门,拱形圆顶设计,而东方的寺庙与皇宫都会存在带有弧度的向上挑檐,以人的高度的视觉来看的话,向下挑会让人倍感压抑,美学多少都会与心理学挂钩,如以前梁思成在清华讲古建筑时将设计设为3个学分,而心理学8个学分。苹果的LOGO非常优美,带有强烈艺术气息的简约主义,仔细观察许多奢侈品的招牌及手袋也遵循同样的法则。Helvetica字体,大多黑白两种单色调,无其他的修饰,仔细观察手机界面上的图标,上部光泽明显而下部略带阴暗,背后带阴影,下部带倒影,用一个二维世界的屏幕去反应三维世界的凹凸感,唯一向内凹的HOME键让拇指的压力平均分布,相对而言老罗的锤子界面则让人不敢恭维,同时乔布斯的演讲中带有颜色明暗过渡的幻灯片在灯光背景的衬托下让气氛更加柔和,手机拖拽至边缘回弹的效果也不会产生突然卡住而不舒服的感觉,甚至主题上程序依次浮现的动态过程也不会产生过于生硬的感觉,对于主题界面也及其考究,从原始的水中气泡到各种开阔的山水画,动态的水滴的那种清澈干净再高分辨率的屏幕下有种空冥的感觉,那些以波纹与露珠作为摄影主题的照片会体现自然的独到美,而开阔的山水画一直都是画家乐于表现的主题,会让人联想到置身其中的宏伟与庞大,阿兰德伯顿在《身份的焦虑》中也专门进行了论述,如果从感官的角度去思考它的反面幽闭恐惧症。过于狭小的空间会让人产生压抑的感觉,如电梯公交车等场所。另外还有一个值得分析的就是交互式设计,从图形界面到鼠标的再现都是电脑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作品,首先探讨下人的认知过程,眼睛耳朵相当于输入设备,大脑是具有记忆和运算的CPU,肢体则相当于输出设备而产生行为,在整个过程中某一个环节表达不清楚都会影响使用过程的效率,机器依然如此,触屏上的输入字幕菜单会随着点击放大让用户清楚是否输入有误,滑动解锁后清脆的提示音表达出明确的信息,程序间简明的树状逻辑更符合人的思维特征,也就是思维导图强调的重点,科技始终都应该以人为本,可能这些都是苹果在感官方面让同时代的机型相形见绌的原因,关于感官世界,《感觉的自然史》详述了人的嗅觉.视觉.听觉.触觉所感受的极致,在这个商业帝国里,对于一个不去做市场调查的乔布斯来说,最后再撂下句“most people dont know what they really need”.设计是需要天赋的。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感觉的自然史》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