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守卫底线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0-12-02 00:57:4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守卫底线读后感1000字

  《守卫底线》是一本由孙立平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97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007-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守卫底线》精选点评:

  ●拗口的理论

  ●中规中矩,内容比较老,只有书尾杂篇里的“谬赏主义”有点意思。

  ●孙立平的“实践社会学”,看起来他更适合做个记者。看回他的个人简介:北大新闻系毕业。果然......但挺喜欢这种风格的,贴近民生,追踪事件发生后的时空连续性与内在逻辑

  ●读书报告必刷书

  ●对当下的问题说得很透彻

  ●從失衡開始到守衛底線,孫老建立起了自己的理論體系,但問題之後的解決之道如何建立?

  ●这本书可能是作者以前一些发表文章的集合,缺乏一本著作该有的体系性和严密性。但从问责制度到思考社会文化,是挺有启发性的。一项政策具有“好的”躯壳,可却往往弄巧成拙;一个社会事件看起来是白/黑的,实质却是黑/白的~人该练就一双火眼金睛,才能不被众声喧哗所劫持。哈,中国的问题实在是太多

  ●可以当课外读物。

  ●文字浅显易懂,但基本都是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不可治理状态的顽症们呐.

  ●南方周末上看了他写的一篇文章,思路还是比较清晰的。

  《守卫底线》读后感(一):对本书的吐槽

  个人认为如果你读过“断裂”、“失衡”、“博弈”之间的任何一本书的话就没有必要再读这本书了,因为完全是浪费时间。这本书不推荐阅读,因为有很多内容都是重复的(这里所说的重复既有与以上三本书的重复也有与本书中其他章节的重复),完全可以将此书的内容进行压缩。之所以有这么长的篇幅很有可能就是想让定价定得高一点而已。

  《守卫底线》读后感(二):强制度容纳冲突的能力

  其实,在我们社会中许多矛盾和利益的冲突的内容本身是很简单的,就是利益的问题,不存在政治或意识形态的因素。在利益时代,利益矛盾、利益冲突、利益博弈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在现在社会生活中,社会矛盾和冲突将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我们应当认识到,基于利益冲突是理性的冲突,是可以用谈判、妥协、讨价还价的方式解决的。因此,我们的任务不是要消灭这种现象,而是要为这种现象的发生设立规则,要为这种问题的解决提供制度化的方法。好的制度不是消灭冲突,而是能够容纳冲突和用制度化的方式解决冲突。关于制度容纳冲突和矛盾的问题,我们国家制度容纳冲突的能力太低,几十个农民工讨要被拖欠的工资,就会被看做是不稳定的因素。因此,增强制度容纳冲突的能力,应当是我们制度建设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

  《守卫底线》读后感(三):底线守得住吗?

  医疗改革失败,国企改革举步维艰,农民工退保风潮等等,所有这一切都是转型社会必须面对的事实吗?在这一系列的挫折面前,我们对未来会有什么期许哪?对于社会的发展我们还有信心吗?如何面对改革?如何评价改革?转折关头,需要良知和清醒去面对这些迷惑和问题。

  利益多元化的明显,阶层稳定化的继续,市场经济思维的影响,追逐利益的终极动机的驱使使得我们必须要考虑这个问题:底线能够守住吗?通过孙立平的论述,似乎我们能够看到一个守住底线的思路,可似乎这种守卫底线的信心又略显不足。

  作者在书中认为,之所以底线被频频突破以及守卫底线可以在三个层次上进行:一是社会结构方面,社会结构方面主要是社会阶层结构的构成,其中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精英阶层与中间阶层和社会底层之间的关系,社会阶层及其阶层意识的逐渐固定化,阶层之间的相互隔阂;二是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机制的丧失,如果真如有些人说得那样,这个社会最大的痛苦是无处可以说理,那后果不堪设想;三是实用主义大行其道,“效率有时成了唯一的价值,甚至当对效率的追求会破坏公平和正义的时候,公平和正义往往就成了牺牲者。”

  诉诸制度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很多时候,出了问题我们就从制度上寻找原因。好多时候,制度确实是一个因素,但是过多的将责任推拖到制度上对制度是不公平的。每年单单制定的法律、制度、规范不计其数,可真正能够彻底实施到位的又能有多少?改革这么多年来,我们现在不是缺少好的制度、规定,目前状况来看,是缺少有效的制度执行机制。制度执行的到位与否、执行效果、执行评估所有这些都需要加强研究。在这么一个广袤的国家、这么复杂的社会里做成一件事情确实是困难的。

  《守卫底线》读后感(四):底线失守源于权利失衡----评《守卫底线:转型社会生活的基础秩序》

  前一镇子网上流传着全国十大荒唐禁令,其中有湖南省益阳市教育局“小学老师不能猥亵学生”;陕西安康建设局“禁止海关人员庇护走私”;山东潍坊审计局“严禁酒后驾驶机动车”对于这些禁令,人们不乏嘲讽之声。教师猥亵学生、海关庇护走私,这些本属于违法行为,却需要政府三令五申的给予禁止,这正昭示着我们这个社会,一些不言自明的底线正在失守。

  无论是传统社会还是现代社会,任何社会需要的底线原则基本上都可以形成共识。比如:“官员不许腐败、商人不许欺诈、公民不许杀人放火”等等。离开了这些底线,社会的运行就会朝反方向发展。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孙立平老师的这本《守卫底线》,就针对这类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孙老师认为,现在中国的问题,已经到了底线失守的地步,维护各种具体制度发挥作用的环境已经被破坏,腐败猖獗、公私不分、以公养私、权力寻租……越来越多的非法事件进入了难以治理阶段。

  书中分析到:本应该正常运行的社会秩序已经无法起作用,而以房地产为龙头的既得利益集团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扭曲体制。这套秩序开始仅仅依靠与地方政府合谋,利用各种名目的“红头文件”,借市场化的东风,巧取名目,到处敛财。到了后来,甚至可以通过强大的资本优势,利用中央部委之间的部门利益,影响中央决策,谋取本集团利益。

  与此乱象相对比,这些年中央发布的政令在具体制度安排上不可谓不细致,惩戒上不可谓不严厉,但资本无道德、公权力滥用仍然没有得到遏制。正是因为社会底线秩序已经被扭曲秩序代替,具体秩序行之有效的环境已经不复存在,强弱势集团之间的博弈荡然无存,各种畸形社会形态的出现也就成了必然。

  是什么导致底线秩序失守,扭曲制度猖獗?孙老师的另一本书《失衡》中给出了答案:社会的整体贫富失衡源自各群体争取自身利益的权利失衡:在体制内的运行逻辑下,人们的权利处于低水平平衡,宪法规定的各种政治权利利益集团没有享受的,平民百姓也没有享受;体制外的运行逻辑则恰恰相反,另一套掠夺体制使当权者往往可以通过非体制手段谋得过多权利,争取利益易如反掌,而平头百姓则毫无办法,任人宰割。

  孙老师在书中对比西方发达国家发展模式,为中国社会转型开出的药方为合作主义宪政思维。宪政,是各社会群体在宪法基础上达到权利上的高水平平衡。你利益集团有话语权,我平头百姓的话语权同样不受你的限制,大家都有能力争取自身利益;合作,即各个社群由于高水平的权利均衡,从而社群间争取利益的能力大体均势,放弃原有的掠夺扭曲体制,采取合作双赢的正常秩序。为实现这一思维,孙老师首先要求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保证公民权利、限制政府权力滥用、将政府权力放到阳光下运行、行规范化管理等措施。

  孙立平老师的书虽然说理明确,有理有据,却是语言形象,领会起来极为容易,是大众认识转型社会社会逻辑,了解社会发展脉络的力作。笔者初次阅读时,便感醍醐贯顶,爱不释手,相信其他学友认真阅读,也定会受益匪浅!

  《守卫底线》读后感(五):《守卫底线:转型社会生活的基础秩序》孙立平 著

  书籍信息,守卫底线:转型社会生活的基础秩序/孙立平 著.—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1

  Minimal responsibility: basic order of social life in transformation Chinese society

  改革过程中遭遇的种种困境和面临的诸多问题,其实和社会生活底线的失守有关。社会生活的底线,其实就是构建社会生活基础秩序的原则,它比体制,乃至制度更为基础。改革过程中,某些设计良好的,甚至可以说是相当精密的制度,却在实践过程中被扭曲,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这和社会底线的失守,或更进一说,和社会基础秩序的崩溃有关,比如,社会的信任结构遭遇严重危机。因而,改革能否继续推进的一个关键,就在于能否重建社会的基础秩序。

  孙立平认为,社会生活的底线的频频失守和以下几个层面有关。一是“一种强弱失衡的社会结构”的形成;二是“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机制的丧失”;三是“实用主义价值观”的盛行。(序p9)以上三点,导致倚强凌弱,强势群体暴力欺压弱势群体的现象频频发生,社会生活有“西西里化”的倾向。

  “使事情进入可治理状态”是孙立平着重强调的一个点。使事情进入可治理状态的意思是,要把事情变得“有据可查”。“有据可查”和“无据可查”的状态有着本质的区别,“无据可查”基本上意味着问题会被悬置,成为无法解决的问题;而“有据可查”则会使解决问题能够成为可能,这对于问题的有效解决是一个很大的推进。比如,如果在煤矿行业中,有着良好的账目和票据管理制度,有完善的现金管理制度,那么,对于在煤矿产业中的“官商勾结”的腐败问现象,尤其是对于其中的“干股”问题,我们就能够从账目、票据以及银行记录等入手进行调查,“使无据可查变为有据可查,使不可治理的状态进入可治理的状态。”又如,“官员财产申报制度”的难以实行就和“信用制度”的缺乏以及财产管理制度的不完善有关。如果相关的财产管理制度以及信用制度无法建立和完善,那么,对于官员的监督以及对腐败问题的查处,就无法有效实行。(p5)如果上述的财务制度以及信用制度能够建立和完善,也许反腐就会变得简单很多。“这种简单是建立在诸多基础制度有效运作的基础上的”。(p12)总而言之,“使事情进入可治理状态”给我们提供了如下看待问题的视角。“第一,现在我们社会中的一些问题之所以成为顽症,是因为其已处于不可治理状态;第二,一些问题之所以处于不可治理状态,是因为基础秩序包括基础制度的崩溃和实效;第三,解决问题的前提是通过重建基础秩序使事情进入可治理状态。”(p19)

  孙立平关于改革的观点,他自己在一篇文章中将其概括如下:

  “孙立平指出,我们是在这样一个基础上来反思改革的:改革是中国必然要走的道路,汇入世界主流文明是我们必然的归宿。在具体问题上,包括市场化、民营化、民间力量的发育等,都是必须坚持的方向。这是我们与借反思改革来反对改革者,与那种力图通过反思改革来复活旧体制的人的区别,也是我们反思改革的前提。但他认为,这次关于改革的争论和分歧比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始时的争论和分歧要大;目前改革的共识基本破裂,改革的动力基本丧失。正是这个判断,引起主张深化改革者的担忧。但孙立平认为,反思改革是推进改革的基础。同时他指出,这一次的分歧和争论的基础是利益,而不是意识形态。正因为在利益的基础上,这次争论更具有实质性。孙立平认为,90年代中期之后的改革之所以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根本在于利益集团对改革的扭曲,他甚至认为一种扭曲改革的机制已经形成。扭曲机制的作用发生在两个层次上。一个是决策或改革方案的制定,一个是决策的执行或改革方案的实施。在反思的基础上,他提出了新改革观的设想。他说,这个改革观的含义是‘’第一点从经济的角度来说,它的标志是市场经济的体制是否相对完善,相对完善的是好市场,不完善的是坏市场。第二个,从法治的角度来说标志是法制是否健全,法制基本健全的是好的市场,否则是坏市场。第三个标志就是从社会的角度来说,标志就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均衡机制是否建立,建立了这样一种利益均衡机制是一个好的市场,建立不起这样的利益均衡机制是一个坏的市场。同时他呼吁,要重新形成改革的新共识,重建改革的新动力。同时要形成改革的新机制,包括反扭曲机制和参与机制等。”(p37)

  y/2017.9.20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守卫底线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