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说史略》是一本由鲁迅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元,页数:3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小说史略》精选点评:
●最精彩处——序言。“校迄黯然”。
●鲁迅的这本书牛逼啊。。。比现在大学的文学史教材靠谱多了
●怎么说呢,比鲁迅写的其他磕巴白话文更磕巴。。。没点底子还是先别看
●鲁迅对小说史素材的界定似乎过于受传统目录学的局限。实际上从写作手法看,左传和史记比神话及志怪传奇更值得作为小说之祖。特别是宋以后讲历史人事的小说,由于文人士大夫的参与,受经史文体影响的程度更大。
●文字透彻准确一针见血,不愧是大家。 尤其是红楼梦的评价,总结性话语说的比较全面。
●嗯嗯嗯仿佛看了个大型论文还是雁过无痕式阅读效果的论文 流泪了
●创举+洞见。
●读的不是这一版。感觉文献学是真的应该学的。那么多的考据,看懂的没几条……
●堪称博物。
●人文版有注释,且多了一篇附录《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上海世纪版多了15页郭豫适的前言,也挺有意思的。迅哥的文化底蕴可真不是盖的! 蔡元培所献的一幅挽联:“著述最谨严非徒中国小说史 遗言太沉痛莫作空头文学家”。可见该书所占之地位。
《中国小说史略》读后感(一):其实读起来一点不枯燥的一本书
这本书是鲁迅著作里唯一一本我从头到尾读完的书,而且确实不觉得枯燥,虽然内容应该都算是文学理论了吧。可能因为我对任何与历史相关的东西都比较感兴趣。这本书信息量很大,中国小说的由来和发展,上下几千年提纲挈领的内容都有了,既有全景式的概览,也有重点作品的点评。可读性很不错的。
《中国小说史略》读后感(二):读《中国小说史略》
很巧,正好是一百年前,1920年鲁迅受聘到北京大学任教,讲授小说史,他为备课而编写的讲义,就是这本《中国小说史略》。读完这本书,像是在一百年前的北大蹭了一学期课。 和后来出的《汉文学史纲要》不同,由于鲁迅有意克制,这本著作更加严肃,较少感情之论,虽然偶尔也会露一马脚,如“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但不易被人察觉。 对自己的学术水平,鲁迅私下里很自得,在写给许广平的信里说:“……但如果使我研究一种关于中国文学的事,一定也可以说出别人没有见到的话来。”(《两地书》)其时他在厦门,正着手写《中国文学史略》,可惜终究没写完。这是永远的遗憾。 毋庸置疑,鲁迅确实有做学术研究的天赋。他性格严谨,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从不轻下断语。而且眼光见识过人,笔力也出众。全书虽是以讲史和考据为主,偶尔跳出一两句批评文字,却能切中肯綮,灼见迭出,寥寥数语抵得上别人千言万语,所以作为文学系教科书的袁版《中国文学史》也一再地引用。 当然也不是没有缺点。此书为小说史开山之作,没有前车作参考,一切资料都要自己搜集,再加上鲁迅当时没什么钱,搜集不到好本子,参考的多是没有作者、年代的翻本书(如《玉娇梨》),因此难免有错漏,诸如弄错作者、年代的情况也是有的。 不过这些在我眼里都可以原谅,甚至可以视若不见,对我来说,最看重的还是对小说源流的考镜,对历代小说作品的评论,这些都为我阅读古代小说指点了门径。
《中国小说史略》读后感(三):淹博、识断、精审的小说史
戴震尝曰:“学有三难:淹博难,识断难,精审难。三者仆诚不足于其间,其私自持及为书之大端,端在乎是。前人之博闻强识,如郑渔仲、杨用修诸君子,著书满家,淹博有之,精审未也。” 王力在《中国语言学的继承和发展》中对它作出解释说:“拿今天的话来说,淹博就是充分占有材料,识断就是具有正确的观点,精审就是掌握科学的方法。”梁启超析戴震与惠栋之不同时赞曰:“戴学所以异于惠学者,惠仅淹博,而戴则识断且精审也。”刘知幾说:“史有三才,才、学、识。世罕兼之,故史才少。” 钱穆说:“史书的最大作用,要能发掘出他所写这一时代的史情和史意。”
《中国小说史略》达到了淹博,识断,精审的要求,以小说史而反映了时代的史情和史意。《第一篇史家对于小说之著录及论述》,为“小说”设立了框架,圈定了论说的范围;《第二篇神话与传说》叙说了小说的渊源;随后“以朝代分为之小说史”,由《汉书艺文志》所载小说起,至清末谴责小说止,鬼神之怪、传奇杂俎、话本讲史、人情神魔、狭义公案、侠邪谴责,莫不概览,又有侧重,繁简之间,一副整体宽阔,疏密有别的小说史清晰的呈现。至于识断方面,但看以下表述,“小说之渊源:神话”、“中国阙原始神话”、“《汉志》所录小说今俱佚”、“见存汉人小说皆为伪托”、“释道互扇为清谈”、“唐人始有意为小说。唐人小说影响于曲为大”、“宋志怪欲取信、求多,宋传奇始多垂戒”、“文章经济之作、才藻之作、博物之作”、“《水浒》精神在民间之消灭”、“谴责之作堕落为毁谤书及黑幕小说”等,见识精彩,断语毫不含糊。细看诸篇目,所提及的小说,均能放置于时代潮流,并契合作者之意图,给出评价。寥寥数语者,未必不值一看;长篇大论者,则必有特色所在。评价之时,用语不带主观感情色彩,就事论事,不作意气之辞。每一篇起首部分,大致可看为每一时期的小说特点之总论,或概论整体风貌,或分析特色成因,或承接上篇叙述变化。此外,论者绝不为求全面而作泛泛论,对于重要作品,常常给予较大篇幅,缜密的分析。对于四大名著、金瓶梅、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等书,有较为详尽的分析。当然,书名为“史略”,整体而言,用词简雅,不能详述小说之情节,小说之行文。即在评论小说之文辞,常引原文,由于所引文极恰当,常能令读者颔首。
至于与盐谷温的《中国文学概论讲话》之比较,则有待进一步的展开。
《中国小说史略》读后感(四):中国古典小说的特征与脉络
《中国小说史略》是鲁迅对清以前中国小说脉络进行梳理和研究的一部专著,也曾作为大学讲稿。可以配套《小说旧闻抄》、《唐宋传奇集》进行阅读。
小说之名,最早见于《庄子·外物》,云「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大意是小说非道术所在,只是一些被修饰的琐屑之言。这种市井出身和西方小说大致相同。
《汉书·艺文志》言:
小说者,街谈巷语之说也,《传》载舆人之颂,《诗》美询于刍荛……观人诗以知风俗班固称:
小说家流盖出于稗官,王者欲知闾巷风俗,故立稗官,使称说之由此诗与小说的地位出身高下可见。不过小说既存之,则自有其作用。
桓谭言:
小说家合残丛小语,近取譬喻,以作短书,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子夏则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在儒家看来,虽然这些小技艺,也一定有可取的地方,但用它来达到远大目标就行不通了。不知道看到如今小说的兴盛、而孔圣之道衰落、甚至诗歌也在衰落的他们会不会吐血。
明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将小说分为六类:
一曰志怪:《搜神》,《述异》,《宣室》,《酉阳》之类是也;一曰传奇:《飞燕》,《太真》,《崔莺》,《霍玉》之类是也;一曰杂录:《世说》,《语林》,《琐言》,《因话》之类是也;一曰丛谈:《容斋》,《梦溪》,《东谷》,《道山》之类是也;一曰辩订:《鼠璞》,《鸡肋》,《资暇》,《辩疑》之类是也;一曰箴规:《家训》,《世范》,《劝善》,《省心》之类是也。而清乾隆中敕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则分为叙述杂事(对应杂录),记录异闻与缀缉语(异闻与琐语,对应志怪),传奇不著录,而删去丛谈、辩订、箴规三类,让小说范围更为简洁。
由此可见,中国古代小说的范围,从基于来源的街谈巷语的琐碎之言,这种来源定义逐渐变成了包括形式和内容的内涵定义,包括虚构和非虚构的种种叙事。
鲁迅认为,和宗教、艺术等一样,包括诗歌、小说等所有文章最早的内容来源于神话。
昔者初民,见天地万物,变异不常,其诸现象,又出于人力所能以上,则自造众说以解释之:凡所解释,今谓之神话。神话大抵以一「神格」为中枢,又推演为叙说,而于所叙说之神、之事,又从而信仰敬畏之,于是歌颂其威灵,致美于坛庙,久而愈进,文物遂繁。故神话不特为宗教之萌芽,美术所由起,且实为文章之渊源。惟神话虽生文章,而诗人则为神话之仇敌,盖当歌颂记叙之际,每不免有所粉饰,失其本来,是以神话虽托诗歌以光大,以存留,然亦因之而改易,而销歇也。(值得注意的是,这里鲁迅指出了诗歌与神话的一种扬弃关系:一方面诗歌光大神话,但因为有所修改故而销歇神话)
随着神话演进,加入了人性因素后,对神话的叙述就成了传说。(所以神话>传说,玩游戏知道什么是好牌还是重要的…)
为何后来中国神话几乎只有零星留存?这是一个非常值得重视的学术问题。一般说法是:「一者华土之民,先居黄河流域,颇乏天惠,其生也勤,故重实际而黜玄想,不更能集古传以成大文。二者孔子出,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实用为教,不欲言鬼神」。于是不仅诗三百,连神话也可以赖在孔子身上了……(孔子:我就是替罪羊…)
但鲁迅认为,这其实是一个民族文化特性问题,即中国文化一开始就是人鬼不分。
然详案之,其故殆尤在神鬼之不别。天神地祇人鬼,古者虽若有辨,而人鬼亦得为神祇。人神淆杂,则原始信仰无由蜕尽;原始信仰存则类于传说之言日出而不已,而旧有者于是僵死,新出者亦更无光焰也。如下例,前二为随时可生新神,后三为旧神有转换而无演进。鲁迅将中国古代小说发展,按照历史朝代和类型分为以下阶段:
汉与六朝
• 汉书艺文志所载小说
• 今所见汉人小说
• 六朝之鬼神志怪书(搜神记、酉阳杂俎、太平广记、拾遗记)
• 世说新语与其前后(世说新语)
唐朝
小说亦如诗,至唐代而一变,虽尚不离于搜奇记逸,然叙述宛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而尤显者乃在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胡应麟《笔丛》三十六云:「变异之谈,盛于六朝,然多是传录舛讹,未必尽幻设语,至唐人乃作意好奇,假小说以寄笔端。」鲁迅认为其云「作意」,云「幻设」者,则即意识之创造矣。也就是说,从唐朝开始,小说可以有意识进行虚构创作了。
• 唐之传奇文(古镜记,秦梦记,长恨歌传,莺莺传,柳毅传、南柯太守传……)
• 第十篇唐之传奇集及杂俎
宋元
从此开始有了白话小说:
宋一代文人之为志怪,既平实而乏文彩,其传奇,又多托往事而避近闻,拟古且远不逮,更无独创之可言矣。然在市井间,则别有艺文兴起。即以俚语著书,叙述故事,谓之「平话」,即今所谓「白话小说」者是也。• 宋之志怪及传奇文
• 宋之话本第
• 宋元之拟话本
• 元明传来之讲史(三国志、三国演义、隋唐演义、水浒)
明朝
• 明之神魔小说(西游记、封神传)
• 明之人情小说(金瓶梅)
• 明之拟宋市人小说及后来选本(三言二拍)
清朝
• 清之拟晋唐小说及其支流第(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
• 清之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 清之人情小说(红楼梦)
• 清之以小说见才学者(野叟曝言)
• 清之狭邪小说(品花宝鉴)
• 清之侠义小说及公案(儿女英雄传、三侠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