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的善意》是一本由杭间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设计的善意》精选点评:
●真理:纯文字的设计书基本都是鸡肋。
●大而空和小而碎交相辉映,思考过了但是没有成功变成思想
●对中国设计界的建议非常真切诚恳。真是要更加开放包容。年轻一代都在干什么。
●国内设计作家里面,杭间的书算是可以读一读的,其余大部分都太艰涩,也许是和他年轻时是个诗人有关。
●这种思维的人居然也堂而皇之教育人 怪不得中国教育如此失败
●提到陈丹青当年离开清华前后的美术学院状态,说得很中允。
●重复太多,太容易掉书袋
●感觉像一本设计类时评,印象比较深的有设计的民主精神,还有芝加哥艺术学院那一章
●杭间出了很多书,写了很多文章,思维敏捷,视野开阔,但这两点也差不多也是为人所诟病的根因:太敏捷易于轻薄,太开阔浮于空泛。这也差不多也是时代病了。人越聪明越容易占时代之先机染时代之病灶。所以,作为很有前途的设计史家少积极于各种事务活动,少买弄一点时尚文字与舶来概念,与现实撕裂开一点距离,花点苦工埋头治学,老老实实写一本拿得出手的中国设计史研究的著作,也给吾等后辈树一学术标杆。
●杭老师对普及设计真是不遗余力啊~
《设计的善意》读后感(一):关于《设计的善意》
学设计的人、想了解设计的人、设计教育工作者及从事设计行业的人,都应该看的书。
在设计史上,面对一件古代的器物,要先从它的形制与造型功能分析,分析造型的来源、它的形制和当地人的生活关系。
《设计的善意》读后感(二):任何一门学科,一旦开始深入,就没有看上去那么美了
作为非设计专业的我,读这本书之前是怀着一个轻松的心态翻开这本书的,但刚翻了几页就发觉理论性极强,读起来很吃力。
“善意的”的章节门槛比较低,其中的观点也让人耳目一新。例如,设计需要有民主精神作为根基;极简美学盛行下,复杂设计也需要关注和发展......读了让人脑洞打开。
“中国形相”章节开始,学术性就开始爆表了,读来特别像教科书的风格。但耐着性子读下来,还是非常有收获:
1. 我是有设计和美学情节的,觉得“设计”有一个莫名的美好光环,所以也想象如果自己当初学设计,或者我的下一代学设计会是很棒的一件事。杭老师作为一名设计教育工作者,打破了我的这个幻想,起码是对中国设计教育的幻想。之前听过身边的设计师抱怨之前的大学教育很多无聊的东西,杭老师则深刻的剖析了中国设计教育功利化和知识陈旧观念狭隘的问题。究其原因,可归纳为一是历史原因对“设计”与西方定义不同;二是当下中国社会缺乏民主精神,更没有信仰,一切向前看的结果就变成个人把设计当做有房有车有美女的手段;社会把设计当做美化敛财的工具。
2. 关于“设计史”,我没想到自己能耐心看下来。向来对历史不感冒的我,现在脑中也大致有了一个中国设计的时间轴。我认为未来至少20年,中国对设计师的需求将持续增加。一是因为身在创意行业的我深感碰到一个好设计师的难,二是因为整个社会环境下,随着人们口袋里钞票变多,“设计”这个字眼已经可以从各类之前八竿子打不到的人口中听到了。基于这样的一个判断,于情于理,设计专业将是我会引导我的孩子走的一条路。然而作者对当下设计环境恶劣的分析指出,其实问题的症结还是历史原因(听起来理所当然)。那么,在中国读设计,甚至在中国从事设计行业的工作,其实不是一个好的选择。抛开中西方教育的差距不说,有才华的设计师在中国最多也是成为一个消费主义的高级帮凶,或受制于各种行业、客户、社会、同事的制约无法施展才华的受气包。可能这个现象西方社会也会有,不过人家有“独立设计师”这条路,而中国这个词更多意味着“比稿临时工”,修图的,开淘宝店买衣服的等形象挂钩。
第三章“巴别塔”开篇立意就更高了,引用霍金、大设计、宇宙观等等,提出设计不仅仅要解决问题,还要遇见未来引领方向。这可是全人类都要努力奋斗的事啊。尽管我不会说”待我死后,哪管它洪水滔天“,但我其实也想不了那么远了。作为一个创意圈里,站在圈外沿的人,对杭老师描述设计的”公社精神“十分向往,也许我的未来事业也可以做一些什么类似的事?
最后给这本书吐吐槽:
可能因为是作者的文选,里面重复的内容和观点很多,各个文章和章节间逻辑不清。至于书名《设计的善意》,反正我是没理解和书里大部分内容的关系。
风格和内容都太掉书袋太理论,太多过去的历史,太少未来的趋势;太多中国的不好,太少西方的好。
不过,也有可能会说,这样都要吐槽的话,花同样的钱去买一期时尚设计杂志好了。
也许有道理。
《设计的善意》读后感(三):设计艺术书系 l 《设计的善意》:中国当代语境下的design
最近读了杭间《设计的善意》,广西师大出版社2011年出版。距今已8年,但是关于设计理想、设计在中国本土化的讨论并不过时。特别是在如今新中式审美发展的背景下,“design”一词在中国社会中将以何种理念和姿态参与到社会构建中来这个问题,本书仍能起到引导思考的作用。
本书类似于杭间的文集,共分《善意的》《中国形相》《巴别塔》三章,每章中分别收录若干篇短文,主要有栏目专访、学术会议发言、杂志约稿、策展评论等类型。
《善意的》以关于北京国际设计三年展答《设计》杂志问为开篇,主要阐述了作者对当代中国设计师价值观的看法。
设计应合理地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而在实用与商业中取得平衡,这种责任感和中庸务实的态度与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一定程度的呼应。
“好的设计”这个口号外延在逐渐丰富,诸如环保、可持续、交互、通用等等内涵,实际上反映了设计师的社会责任感,而这些内涵与中国的“善”在观念上形成交融。
设计师的社会责任感,设计应当对资本的操纵有所警惕,设计的目的在于服务人民,这些构成第一章节的核心思想。
《中国形相》将观察的视角投向“设计”学科在中国的萌发和转变。该部分多次对庞薰琹及其贡献做出了高度评价。从工艺史到设计史,从装饰到设计,以及包豪斯在中国的继承与误读,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现实物质条件制约下,中国设计学科的妥协与曲折发展。
当今设计在国内遭遇的误解和变异,与设计学科在过去五六十年中走过的弯路是分不开的。包豪斯的设计形式虽然没有被直接继承,但是其艺术改造社会的理想和艺术与手工业结合的理念,却启发了当时中国设计走出自己的工艺美术道路。
《巴别塔》偏向于设计在当下学界的话语。“巴别塔”原指宗教故事中全世界人类妄图修建直达天堂的高塔,神恐怕塔成,便使人说不同的语言,因为无法沟通,修塔大计终止。在这一章节中,文章的国际视角增加,如大设计、design的中译、赴美考察等篇目,同时也探讨了设计史的本质、两岸艺术院校研究风格、设计理论与现实的关系等问题。
与前两章相比较有趣味性,并与当下生活关联密切,尤其是《“设计史”的本质——从工具理性到“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提醒了当代语境下设计史的位置和责任,内容较丰满详实。
总体而言,《设计的善意》因为各篇目关联性不强,长短不一,较为轻松,适合作为睡前读物或填充碎片时间用,也很适合对改革开放前中国设计状态感兴趣的同学作为了解特定历史时期的线索。
本文分析有限,推荐为主,观点浅薄,欢迎讨论。
《设计的善意》读后感(四):《设计的善意》23个语段摘录——给那些说读不懂的人
身为一个人肉打字机,一个字一个字照着书打的,当然这些摘选也只是从我个人理解的角度出发,换一个人又是不一样。作为文化艺术创意行业研究者从业者,觉得此书读起来很顺畅易理解,对书中的很多观点和探讨表示深有同感,即使过去了很多年,本书也是颇具现世意义。看毕之后,对于中国当代的艺术教育、设计、文化现状和发展的问题,社会、经济、市场、体制、大环境等问题,还是那句老话: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希望大家可以一同探讨。
杭间:艺术史学者,批评家,清华大学教授,北京国际设计三年展、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策展人。
《设计的善意》原文一些比较精彩的观点和论述的句子段落摘录:
1. 策展人最重要的条件有三个:第一是想法,第二是人脉,第三是组织能力。
2. 好的设计是一个适合的设计,创造不是设计的最高标准。设计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原理,一个是成本计算,要从这两方面找到一个平衡点。创意能够解决由日常生活的重复单调引起的问题,但创意不是本质,创意是外在的东西,你如果在设计业或文化创意产业里面一味追求创意,你就是为背后那只资本的黑手充当雇佣和帮凶。
3. 中国经济处在一个什么阶段中国的设计就处在什么阶段。中国制造在全世界的地位也反映出中国设计的状况。
4.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文化产业”的定义指的是:结合创造、生产与商品化等方式,去运用本质是无形的文化内容。这些内容基本上受到著作权的保障,其形式可以是货品或是服务。
5. 一个成功的文化产业项目推出后,最终都回归到资本。如果说最好的设计是最受消费者欢迎的设计,那它同时也是给资本投入者带来巨大利润的设计。让资本进入文化领域,永远只是资本拥有者的策略而已,同时,在日益觉醒的社会大众理性面前,它更是一种妥协之举。
6. 1960年代中期欧美国家出现“社会指标运动”(the social indicators movement),是由于知识分子不满当时政府的指标系统(如GDP)将社会发展简单为经济产值的表现,而促使政府积极强调和发展“社会指标“,以弥补经济指标所无法测量出来的问题,包括环境污染、生活品质、社会公平等。
7. 从1990年代开始,学者们更认识到,一般系统无法充分呈现文化发展的现况与问题,因而修正社会指标系统倡导建立适合于文化发展的指标系统。于是,文化创意产业便成为各方都能接受的选择。
8. “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最重要的两翼。
9. 不可否认,文化创意产业在改变“中国制造”的产业模式的时候,确实给中国这样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产业结构的改变、就业率的提高、文化品质的全球化等,但文化创意产业并不是万能的,而是一把极其锋利的双刃剑,如果不从真正的文化建设出发,不从中国自己的本土道路出发,它会永久割伤我们民族文化复兴的希望。
10. 不少研究学者认为,经济全球化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文化的全球化。全球化就是以丧失文化的本土性为代价。所以从更深远的角度去看,文化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独具的,且远胜于利益、权力、社会所催生的竞争力。
11. 美国政治学家Boulding K.E. 认为: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对自己的认知以及国际体系中其他行为体现对它的认知的结合;它是一系列信息输入和输出产生的结果,是一个“结构十分明确的信息资本”。国家公权部门对自己的认知,以及国家形势的变化,都会反过来加深对国家形象认识。
12. 清末洋务派领袖李鸿章认为自唐代的科举考试以后,中国的知识分子整天沉湎于章句小楷,整天就看四书五经,与国计民生有关的实学、器用之学已经消亡,这已经危及到了国家了。
13. 按西方现代史的观点来看,“设计”的大前提史工业化社会。在工业化社会中,机器的批量化生产要求我们在生产之前设计好方案,这是因为一旦产品进入流水线,就不可能像传统工艺那样,让手艺人一边想一边做,一边设计一边改。在“工艺”里手工生产、设计和材料的运用时分不开的,而设计者是机械生产分工的产物;工艺是单件的,不能重复的产品,而设计则是机械生产的,批量化的,批量化就意味着要标准化。因此,从社会形态上来看:工艺是以农耕经济作为背景的,设计是以工业经济作为背景的;工艺是以手工生产为特征,设计是以机器生产为特征的;工艺是单件生产为标志的,设计是以批量生产为标志的;工艺是个性化的形态,设计是标准化的形态。
14. 康有为(1858-1927)在1898维新变法时提出:“夫今已入工业之世界矣,而吾国以其农国守旧愚民之治与之竞,不亦颠乎?”
15. 自由是人从心底里觉得能够不受限制地思考和表达。有人又要反驳了:“你觉得不自由是你自己限制了自己;没人在限制你。” 有这么简单么?中国这么多年根深蒂固、潜移默化,从家庭空间直到社会空间,都体现出不自由。如果没有能够自由交易艺术和思想的大市场平台,就不可能产生有大格局、大影响力的好作品,也不可能出现文化的繁荣。读者恐怕又要提醒我当代艺术市场的火爆景象。那么请问,何谓繁荣?如果只是说钱多,那大概已经把艺术品等同于股票了。中国当代艺术全是一种模式,和美国当代艺术一样。中国当代艺术没有差异,令人麻木。
16. 设计师是应该有忧患意识的,因为你的热情,你的才华,你的天赋,大多数时候都给资本的拥有者服务了。在当代经济社会,当资本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要改变一个伟大的设计师的命运太容易了。很少有人能完全抗拒资本对你的影响。
17. “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
18. 任何社会只有一种声音时,都暗藏着独断和片面的危险。
19. 教育背后是一个社会的价值体制,是社会结构的反映,不同教育体制,总是代表不同社会利益集团的价值观和人才观,因此其功利性也就不可避免,即便是职业教育和技能教育,也还是有一个就业所制约的目标,能适应任何人的人格和心智成长的泛教育模式是不存在的,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当年在《爱弥儿》中提出的自由教育的思想,也是法国大革命时期启蒙思想的反映,其思想成为雅各宾派推行革命和专制的借口就是证明。因此就人类自由的天性来说,人们对教育的反抗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20. 设计有几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当代经济的发展模式,以及通过消费反映出来的一种当代生活方式。
21. 李国华:在你看来今天的当代艺术家生存状态是不正常的,那么你认为中国当代艺术面临的问题是什么?杭间:目前中国当代艺术面临的问题主要是外部问题。中国当代艺术想要真正处于一个正常状态,首先它的外部社会必须是一个正常的状态。当下,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不是完全的市场经济,很多制度还不明朗也不完善,这些使得中国与世界主流价值处于一种不正常的关系中。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的当代艺术,无论是展览,艺术家创作,还是艺术市场都有很大问题。近些年,在资本的推动下,当代艺术仿佛呈现出非常繁荣的景象,并且接连出现一些高价作品,但它并不代表中国当代艺术的正常。事实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有好艺术家和差艺术家,我们不用去担心艺术家的问题,但是好的社会环境和坏环境会对这些艺术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22. 艺术家的职责:作为一名中国的艺术家,必须要对中国的问题与世界的问题有自己的看法,为自己而不是为别人去思考、创作。
23. 中国的文化发展还需要进行艰难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