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第5部》是一本由当年明月著作,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3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明朝那些事儿·第5部》精选点评:
●考成鞭发吏治清, 知人善任戚家军, 新政初始唯夺情, 世间已无张居正。 抗倭援朝李如松, 跳梁小丑强亦戮。
●越读到后面 越有点凄凉悲哀的感觉 一个人的上台又紧跟着被下台 反反复复 像徐阶张居正干实事 为了百姓谋生的人 中间也些许夹杂着权利二字 更何况那些奸孽小人 最后面关于抗倭战争那段 看的几十几百几千个人头像家常便饭一样 战争永远是最可怕的谋和平方式。
●后半段有点看不进去 我发现我比较喜欢看朝堂上那些的阴谋诡计,不太喜欢打打杀杀
●帝国飘摇。抗日援朝。
●嘉靖在位45年,自诩聪明人一个,殊不知,不过是皇位在手而已。
●几百年前,无私的援助,全力的支持,只换来今天的野心、侵略和杀戮。
●5看完了,没有前面4本写的好。可能是前面4本信息量比较大,八卦比较多,我大双子不爱通篇写一件事情这样啰里八嗦,抗倭援朝实在是写太多了。最搞笑说到日本人取名字那点,解了我觉得日本名字好奇怪的迷。
●这部里面一半写了抗倭援朝, 有点意思 (新鲜).
●佩服李如松这样有脾气有能力的人,受不了明朝的那群蠢货言官们。从古至今,日本就是这么无耻,棒子也都这么不要脸。
●不知不觉已经到第五本了。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权臣谋略,内忧外患中的家国胸怀。一如既往的精彩!一个月就读完了5本,从来没有过的速度和喜爱!有机会真的很想和作者聊一聊~
《明朝那些事儿·第5部》读后感(一):随感
熬了两晚终于看完了,一如既往的忍俊不禁,但是真心的,好多年没正经写过读书心得了,也许是心思为生活所砺,情丝被这红尘染重,再不复当年细腻飘逸发散,一时竟也没啥想写的,就摘录一二,记在这里吧: 作者评价海瑞实在是一个本分的人,皇帝在时,他骂他,是尽本分;皇帝薨时他哭他,也是尽本分。(窃以为,本分二字,作者用得极为妥帖。) 说到名医李时珍的时候,作者说最伟大的人是没有派系的,最伟大的爱是没有分别的。(嗯嗯,深表赞同。)伟大的李时珍永垂不朽! 贸易也是和平,在双方实力对等的情况下。(这句话足堪证明作者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当下我们和美国的贸易战,可不就是这句话的真实写照?!) 自古共同创业的人大都逃不过“四同”的结局,同舟共济,同床异梦,同室操戈,同归于尽。(没有感同身受,但还是觉得很有道理。) 还有那啥,张居正老师的轿子真是惊呆我了!50㎡哦!数十人抬哦!张老师真的,真的不觉得十分的招摇吗?猛人,诚然猛人是也。 最后,忍不住吐槽一下,我真是恨小燕子这个不学无术,误人子弟的家伙呀,自始龀之年,听她瞎读了水xu chuan,日后每每见到《水浒传》三个字,总下意识的想要步其后尘,忍得十分难受,实在害人!!
《明朝那些事儿·第5部》读后感(二):评《明朝那些事儿·第5部》
这一部后半段基本在描写抗倭援朝的那场战役,或许这场战争在朝鲜和日本的历史上举足轻重,但在中国可能真的不算什么,然而作者还是用了近一半的篇幅来描写,流水账一般的人物与叙事着实无趣。。。对于这场战役,我仅有的几个思考是:一,明朝时候的火器应该算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了,什么火箭炮、鱼雷、各式长枪短炮,真的牛批!可是后来都怎么了?接下来的几百年对于这类武器就再没改进过吗?后来被侵略者各式先进的武器侵犯的屈辱历史着实让人唏嘘,也很想知道在万历之后的这五百年这个世界格局都发生了怎样惊天动地的改变。二,这场战役是日本倾全国之力而明朝只是“敷衍”一战的,结果是明朝获胜。而在三百多年后的甲午海战上中国却一败涂地,真心感慨这短短的几百年内(相对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来说真的算短的)中日两国的国力竟然发生了如此大的转变!
再说回明朝本身在万历年间的人和事,皇帝没什么好说的了,还是自朱元璋和朱棣后老朱家的后人都没什么大的作为和让人钦佩的点了,都是靠名臣在支撑着这个国家。这些名臣里有最具人性,干实事搞改革为江山社稷同时又很会享乐懂得变通的首辅张居正,还有最“没有人性”一根筋到底近乎“神人”的海青天海瑞。这两位似乎是一块磁铁的两极,但都在用自己的力量牢牢地吸附支撑着这个国家,一端吸附的是通过切合实际的改革保住江山社稷,一端支撑了黎民百姓内心对明朝政府对民族对国家的信仰。尽管作者认为海瑞是个无用的人,但我觉得海瑞可能在干实事方面没什么成就,但我觉得这位海青天正是用自己的铁面无私一根筋的“神人”形象支撑住了百姓的信仰,而这种信仰的力量是绝对不容小觑的!
《明朝那些事儿·第5部》读后感(三):用口水写历史
早先,袁腾飞讲课说历史的视频因被放上网络,掀起了一阵“腾飞热”,这想必连他本人也未曾料到自己竟能以此一炮走红吧。可当他的语言被传化为文字后(在此独指《这个历史挺靠谱》丛书,书评地址如下:http://book.douban.com/review/6745822/),那些风趣幽默、慷慨激昂、荡气回肠、语不惊人誓不休的感觉顿时削去不少,让当时的我误以为:“这或许是因为媒介的转变而导致的必然结果吧。”
几个月前,看了一部韩国电影——《鸣梁海战》。本就对壬辰之战颇感兴趣的我,想再从历史的角度重新认识这段历史时,正巧豆瓣上的一位热心豆友推荐我看这本书——《明朝那些事儿 · 第五部》——说是其中有一大段对于那段历史地介绍。于是我就毫不犹豫地网购了此书。
对这套丛书,我也确实早有耳闻,而且外界的评价也不低,如“多次斩获《卓越亚马逊畅销书大奖》”之类的广告语也非常之多。于是期待万千,等待之后终于到手,拿来便读。几日下来,终于看完。就在我阅读此书的时候,我惊讶地发现,“当年明月”的字里行间竟有袁腾飞在视频中才有的风趣幽默、慷慨激昂、荡气回肠、语不惊人誓不休的感觉。
“原来不是媒介的转换才导致这个问题的呀。”我这样想着。
几日后,当我在看另一本介绍壬辰之战的书时,想想“当年明月”的这本书到底在说些什么时,忽觉自己好似吃了一碗廉价料多的“麻辣烫”一般。又几日之后,和一位深知明朝历史的朋友闲聊此书时,他倒评论了几句,解开了我的疑惑,切中要害。
“怎么能算正史呢?穿插了很多野史,考证也做的一般,充其量是一本地摊文学!”说完,我俩哈哈大笑。
想起此套丛书的由来,听说原本是作者在贴吧发的帖子,因为看的人多了,出版社就引起了注意,动起了脑筋。想来,此书的成功或许无非就是填补了商界的一个空白吧。这样的书,看看电子版就行了吧。
此书的设计,中规中矩,封面视觉略脏。
《明朝那些事儿·第5部》读后感(四):群星闪耀时
1565年,徐阶终于凭借着对嘉靖、对群臣、对严世蕃心理的准确把握,对时局的准确衡量,迎来了严世蕃被斩、严嵩被抄家、严党被清除的结局,名臣的时代到来。 在徐阶治下,奸官被除、言路大开。为官清廉、一身正气的海瑞被提拔入京,看到了真正的官场黑暗,死谏嘉靖,被投入狱,却成为百姓心中忠贞正直的化身。与此同时,一代能臣张居正也在起起伏伏中磨砺心智。 嘉靖皇帝在位期间,聚集了一批能谋善断的文官和剽悍善战的武官,百姓却生灵涂炭,全因嘉靖只关注手中的权力和自己的寿命。1566年,嘉靖皇帝去世,明穆宗、隆庆皇帝朱载垕继位,隆庆的执政生涯始终被文官压制着。 1568年,大权在握的徐阶决定致仕,提拔完海瑞,看到高拱辞职,便功成身退。谁知,高拱重新入阁。身为应天巡抚的海瑞替百姓主张正义,追究恶霸地主,一不小心就追究到了徐阶的儿子,高拱见此良机怎会放过,徐阶的儿子充军,徐家财产被抄。海瑞自然也难以逃脱,1570年,海瑞被罢官。 高拱把持朝政,开启“隆庆新政”。高拱是个实干家,用人独到,大明帝国国泰民安、蒸蒸向上。张居正知道,首辅的位置只有一个,他与同样憎恨高拱并有野心的冯保联手,伺机出动。 1572年,隆庆皇帝驾崩,十岁的万历皇帝登基。冯保以图谋不轨为名,说服了万历皇帝生母李贵妃,将高拱罢免。于是,天下便实际上成了张居正的,推行改革:一条鞭法,全国税收统一由实物改为货币;考成法,加强考核提高行政效率。边疆有戚继光、李成梁镇守。大明朝迎来国库充实、边界安宁的繁荣时光。 张居正是一个记仇的人,凡是挡路的、碍事的一概处置,毫不手软。为了改革,他得罪了很多人,必须步步小心,才不至于身败名裂。而在万历皇帝心中,张居正也从最初的值得依赖变得令人畏惧。1582年,张居正积劳成疾,万历皇帝终于有机会做一直想做的事,罢免冯保,张居正被抄家。 初时万历皇帝励精图治,日夜不息。1583年海瑞被重新启用,在南京都察院,猛抓考勤、抓官员作风。底下官员惶惶不可终日,1586年,御史发难,海瑞提出罢官,万历皇帝不置可否。1587年,海瑞因病辞世。1586年,万历皇帝在病后便不再上朝,变得消极怠工。 1592年,日本丰臣秀吉进犯明朝属国朝鲜,意在中国。日本的进攻势如破竹,朝鲜被逼到了鸭绿江边,好在海上有名将李舜臣,在玉浦海重创日本海军,最后日本舰队几乎全军覆没。 在大明,要不要出征,朝堂争执不下,最后万历皇帝下了命令。祖承训带领三万明兵出征,难以抵挡十五万日军。两个月后,李成梁之子、平定宁夏叛乱的李如松带领五万精兵强将抗倭,取得第一阶段的艰难胜利。但李如松面临着人少、钱少的困境,无法将日本赶尽杀绝,双方停战议和,换来了短暂的平静。 1596年,发现被使者蒙蔽的丰臣秀吉再次动员大军,此时的李舜臣已被内部斗争夺了权,日军轻而易举获得制海权,麻贵以少敌多,靠着虚张声势、兵不厌诈,熬到了1598年,丰臣秀吉去世,下令撤退,露梁海一战,明朝海军誓死阻挡、英勇奋战,重创日本海军,结束了七年的抗倭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