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风与草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0-11-07 02:37:4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风与草经典读后感有感

  《风与草》是一本由喻中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33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风与草》精选点评:

  ●太水了。 普及还行。

  ●《尚书》非常难读,很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都不太读得懂,本书是市面上少有的有关《尚书》的通俗读本。里面的图也很不错。

  ●完全不计经学史学,作者从法律思想的角度来解读,有时倒能让干巴巴的文本意义丰满起来,而且比很多搞思想史的的平易得多。更可见不读社会科学的书,结果就是只见一斑啊,随便来本别人的读书笔记就被震到。

  ●很有趣!

  ●(补标?2016)站在图书馆翻阅觉得还不错,借回去细读……又把他还回去了

  ●今年读完的第一本书哇不容易。。。。。

  ●我喜欢书腰上的那几句话:为什么官员要先有道德?为什么政治需要表演?为什么君主为风,民众为草?

  ●可以作为接触《尚书》的初步读本。

  ●我没买,每天去图书馆里读一点,这样读的仔细,很好的东西,一定会把它买回家。 今天我把它收下了,虽然是电子版,念念不忘那么久了。2017.12.30

  ●喻中老师研究的领域是法哲和思想史,此书是其读书笔记,很多解读也是从法哲入手,不乏玑珠妙语。另外如尚书为伪古文尚书,伪造者心态似与百家相类,多篇有知识分子“为帝王师”的心态,尚书和百家预期的读者无疑都是帝王,内容实为南面之术,包括老庄也不例外

  《风与草》读后感(一):面向文字的生

  近些年“经典阅读”的口号和行动,势所未减,不过读什么、怎么读,一直以来似乎都是个难以形成共识的大问题。经典作品数量有限,因此,读什么或许比怎么读要稍微好解答些。人们常戏言,书单就是开书单的人和被开书单的人都不会看的书目。因此,开书单容易,能看为难;看书容易,能懂为难;懂书容易,讲书为难。对此,喻中教授做出了最诚实、最直白的努力。卡夫卡在随笔中曾幽幽地丢下过这样一句话:“你是作业,举目不见学生。”上古典籍留下千余年的繁难作业,近六十年来都很少有人去做了,而《风与草》这本匠心独运的作品完成了一份别具一格的答卷。《尚书》古奥艰深,年代久远,《风与草》虽是一份迟交的答卷,但任何渴求教养的善意而好奇的心灵都不会无视这部书中充盈着时代气息的坦白与真诚,不会错过那些妙趣横生的解白和柳暗花明的洞见。

  《风与草》读后感(二):在“牧民”与“新民”之间

  自幼年起便知《尚书》,也曾囫囵吞枣读过一遍,但老实说,我对这部记述了上起尧舜、下至秦穆公时代王室故事的文集却没有多少深刻的印象。轻慢了经典,有时心里便不免觉得有些遗憾。若不是读到喻中教授的《风与草》一书,这种遗憾一定还会延续。作为治法哲学与思想史的学者,作者写作这部《尚书》阅读笔记也许纯属“玩票”,却在不经意间让我这样的“普通读者”读来兴趣盎然,甚至颇有些欲罢不能。

  说起来,“风与草”的典故,语出《尚书•君陈》中周成王所谓的“尔唯风,下民唯草”。从这句为《尚书》定下基调的话里,便可窥见中国传统政治中君主至高无上的地位。纵观《尚书》全文,多涉及为政之道,更直接地说,就是所谓的帝王术,由此便可推测这部古书影响中国政治文化之长久与深远。

  在开篇《尧典》中,后代史官就追述了在堪称中华文化“创世纪”的岁月里,政治领袖尧泽被四方、泽被万世的美好德行。由此人们可以想见,也许就是从那个年代起,中国理想政治的唯一动力便是那独一的领袖——至少在政治领域,他起到了无人可以替代的“政治发动机”的作用。彼时,“历法”因具有创制社会生活秩序的意义而成为当政者的第一要务,谁掌握了制定历法的权力,谁就最有可能成为最高掌权者,这个人便是尧。此后,尧的继承者舜(或其幕僚)一方面创造性地将“天”的概念引入政治,通过祭祀活动体现自身的德性,增强了政权的合法性,另一方面又运用铁腕,以刑罚处理了政治对手,巩固了自身地位,同时也培养起了百姓的顺从。而禹当政时期的最大贡献则是建立了九州和五服制度。前者通过贡赋制度框定了政权所能达到的范围,可以视作一种法律上确认;后者厘清了不同地理区域的不同政治地位,体现了后世归纳的中国文化中十分明显的“差序格局”伦理原则。先人们创造的这些具有奠基意义的概念或制度(在后世史官那里,这些重大的政治创制都被归于帝王一人),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政治形态与文明秩序已具雏形。在我们民族其后的漫长岁月中,这些原创性的制度和原则始终发挥着难以估量的作用,并且由于宿命般的路径依赖而深刻塑造了我们的文化,最终成就了中华民族独有的文明形态。

  在《风与草》中,我们还能读到在中华文明早期便已发展成熟的政治权术。仅以被商汤与其政治助手仲虺运用得炉火纯青的舆论控制术为例,商汤以武力驱逐夏朝统治者后却得不到普遍的政治认同,便假装自觉有愧于前任统治者,再由仲虺出面竭力“宽慰”之,表明天下归顺之意,实则重在论证商汤革命、驱逐夏桀商汤的正当性。此外,还借仲虺之口推出了一整套富有建设性的为政之道,将人们的注意力从对革命合法性的关注转移到了新政权下的国家建设方案,成功规避了可能出现的重大政治危机。

  当然,假使中国早期政治文化中被继承下来的仅有权术,别无其它,那恐怕也很难将并称颂为“文明”。世所公认的所谓“中华文明”之所以得以延续数千年而不绝,定有其合理甚至过人之处。在这一点上,中华文明中“法自然”的传统,无疑是具有某种超越性价值追求的概念。虽然仔细辩驳之下会发现,事实上它仍将君王作为唯一的政治发动机,因而与西方近代“人权”呼声兴起以来产生的“自然法”概念完全不可同日而语,但也不失为一种帝王政治的“高级法背景”,并且在一些条件下,也或多或少发挥了对于帝王的制约作用。但这种非制度化的、因人而异的限制绝非中国传统政治的主流,甚至只能说是极个别情况下“幸运的例外”。

  很明显,自上古时期至今的中国政治传统中,理想的治国之道乃是“圣君贤臣”。遗憾的是,数千年以来,这种政治架构仅存在于好为帝王师的人们的头脑里或书本上,从未真正实现过。症结恰恰在于:将政治领袖作为唯一发动机的政治制度无法保证君主本身的贤明,由此也就无法保证由君主遴选的臣子的能力和品性,由此必然陷入“蛋生鸡、鸡生蛋”的无限循环而无力自拔。及至近代受到欧风美雨冲击之后,中国的政治组织方式缓慢呈现出了另一种可能。然而未几,古代政治的思维模式却又再度回潮,令人唏嘘不已。在这点上,也许书中所引黑格尔的话是富于远见和洞察力的:“直到现实成熟了,理想的东西才会对实在的东西显现出来。”把这句话译成中国人熟悉的表述,即“一切皆有其时”。

  因此,正如作者把整本《尚书》的主题概括为“风与草”,表明在前现代政治中,为政者的使命就是所谓的“牧民”,那么,我们也许可以说,当黄昏时刻到来,米纳发的猫头鹰起飞之时,这一曾经并且仍在支配中国政治的主题就将不复存在,一个“新民”的时代即将到来。

  《风与草》读后感(三):传统与现代的对话

  乔布斯的去世让世界把目光聚焦于“苹果”公司,“苹果”的品牌文化再次成为热销的符号。人们在享受苹果优质服务、追缅乔布斯传奇人生与个人魅力的同时,有没有想到乔布斯佛教禅宗的宗教信仰和对道家思想的深刻体会而灌注给苹果产品的独特设计理念呢?乔布斯突破了西方文化的一叶障目,糅合东西方优秀文明创造了苹果公司的价值理念。苹果产品简约、流畅和人性化设计或多或少凸显了儒、道、释思想的影子。可是作为东方文明源头的中国,我们拥有这些优秀的思想文化,却为何无法产生乔布斯呢?我们对这些自己的思想文化遗产是否能理解深刻过一个美国人呢?

  百多年来的中国遭遇近现代化的巨大变革,政治、经济、社会形态几乎与前现代社会决然断裂,这似乎是一切现代化进程所必须遭遇的阵痛。然而历史并非设计完美的公式可以套用,偶然与必然因素结合,导致了中国文化的断层——即“新文化”以一种与传统文化敌对的角色设置出现在近代。二者之间沟通的缺失和社会的时代盲目注定了“新文化”在普罗大众之中的完胜。如果不用“进步”或“退步”这种带有价值评析的字眼来表述的话,一个事实是,我们和传统思想文化已经无法顺畅对话,我们的生活安排与理念塑造已经与传统文化相去甚远。如果上世纪八十年代是以恶补西学为主题,那九十年代则以“迷失”和“文化寻根”为主线,如今文化复兴成为共识已经在努力实践。汉服热、京剧昆曲的生机重现、儒学教育进课堂、奥运会的中国元素等等,充分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自醒自觉。但对学人来说,更为重要的是学术上的自醒自觉——如何利用传统思想文化里面的优秀资源贡献学术创造而不仅仅为西学所马首是瞻,如何萃取并拓展古代文明中符合现代价值观的元素并达到重塑现代价值观的任务?喻中教授《风与草——喻中读<尚书>》这本书的探索或许给了答案。喻中教授在这部新著中梳理经典,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源头上入手,试图通过远古时期政治图谱的脉络找寻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的渊源安排,揭示《尚书》深奥文字背后的哲学思想与价值追求,从而沟通上古与现代的积极对话,完成了传统经典对现代文明启示的最终目的。

  历史典籍作为文本尘封在图书馆资料室里仅仅是一种“存在”,而不与社会发生关系,其所记载的内容、表述的思想与传递的价值也没有意义。对其进行训诂、校勘及笺注固然必不可少,但现代化语境下的学术解读更符合“古为今用”逻辑框架下社会对于经典的认识和运用。“百家讲坛”节目中“于丹《论语》心得”、“王立群读《史记》”等等莫不是今时今日对传统经典的推介与再认识——社会大众能够走近传统思想文化的宝库并对其进行个体立场的认知体验。这些学者充当了沟通古今和经典与民众之间对话的桥梁。喻中教授《风与草——喻中读<尚书>》一书的重要价值不仅仅是对《尚书》进行文字解读,更重要的是在解读基础上的文化反思与重构——即上古时期的政治理念和制度安排对后世影响的分析及今日之精神价值与文化心态追溯至上古时期的渊源寻找。在比较中相互印证,使佶屈聱牙的文字变得顺畅通晓,令上古朴素的政治文化理念在现代化语境下依然不突兀而找到依稀的影子,更深一层分析会发现现代和传统并没有隔断,现代文化理念回归传统来进行中和或滋养是必然趋势。

  然而古今思维方式的不同决定了喻中教授对《尚书》的解读是基于现代化语境的重新认识,这是与古代对《尚书》种种注疏的根本区别。比如在《禹贡——天下体系的形成》一文中,对《禹贡》这篇文字的理解,“古之学者,大多视之为一篇讲‘贡赋之法’的文字……晚近学者更注重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研究《禹贡》,把它看做是一篇地理志。”(第41页),而作者更愿意把《禹贡》看做是一篇政治哲学论文或法理学论文,看出税负、贡物方面规定的背后,是对政治共同体形成的确认与宣告,最后得出结论:“九州的划分及其贡赋制度的确立,五服的划分及其差序格局的规定,标志着一种相对成熟的政治形态与文明秩序已经浮出水面。”(第48页)这种解读无疑比具体地理或历史文化知识的摄取更符合我们对经典和传统思想文化所期望的认知,也更具有现代意义的广度和深度,完成对经典的现代化阐释。题目以“风与草”为题,隐喻中国古代政治“君”与“民”的关系,也是一种现代化解读,作者对纷繁浩杂的历史事件及政治人物言行的记录进行了分析总结,提炼归纳出“风与草”的政治关系,由此出发解读整部《尚书》。作者也更善于运用对比,古今对比和中西对比,《尚书》时代的政治记述不再成为孤立个体,也不因其“中国特色”独立超群,而是置于人类历史的大环境里存在,与古希腊罗马的自然法、中世纪基督教的宗教精神相互比较,《尚书》的文化表达在这种纵向或横向的比较中无限延伸,达至永恒。

  时代需要文化传承与思想创新,对传统文化经典的现代化解读或许能够使二者达成一致。当这种解读完成了普及历史知识、弥补文化断层等任务时,就开始了思想文化的重新塑造的阶段,传统与现代的对话真正启动,回归传统与价值更新相互作用,乔布斯融合东西方文明所创造出的传奇或许不再是个案。这或许是《风与草——喻中读<尚书>》带给我们的启示。

  《风与草》读后感(四):不拜神的书

  因为长期的宗教虚无和神祗崇拜缺失,为解决精神寄托和心灵皈依而人为神圣化世俗事物,便成为我们东方古国中特有的治世手段和文化现象。所以,很多次我们反观历史时发现,世界进化时间最长的灵长类脑颅中太多的沟回并非用于发明创造,而是痴情于用文字编织一个又一个的世俗神明,以享受一次又一次集体崇拜和自恋所带来的快感与癫狂,迷惑别人,同时也迷离自我,世界便大同了。

  前段时间看纪念辛亥革命100年图片展,看到大清王朝正在为那拉氏六十大寿高歌盛世普天同庆的时候,战场上真实的图景却是弓箭刀枪与坚船利炮的对决,这更加坚定了我对某类书籍敬而远之的决心———我是灵魂上的戒毒者,或者说思想上的洁癖者,怕被欺骗后灵魂掏空的感觉。

  不过,当喻中先生《风与草》一书置于案头时,不经意地翻弄之间已为之陶醉,长久以来的顾虑与禁忌却已一扫而空,一种阅读饥饿感和获知的原始冲动突袭而至。

  喻氏在《风与草》开篇即申明,这是“一系列‘读书’笔记,写下关于《尚书》的点滴体会”,似乎在有意无意地告诉读者,“尚书”是治国之篇,但本书却远离神坛,不过是读书人笔记、杂记、闲说之类的休闲文化而已,不可当回事。如若读者顺此而入,则就滑入了一个巨大的陷阱,我姑且称之为“喻氏幽默”的陷阱。

  说到此,需要对喻中先生的背景做一个交代。喻氏早在高考恢复不久的八十年代,就选择法律作为终身衣钵。离开学校后,从基层检察院调到党校再到高校,从执行者到教化者,从形而下到形而上,检察院的两进两出,学院派人士的苦心积虑,所有的这些经历,凝聚成某种通透感与圆融性。重庆有一位干部告诉笔者,喻氏在重庆市委党校工作时,是最受欢迎的教授之一,“他的课堂堂爆满,干部群众都爱听,他把深奥的国家政策和法律道理讲成了身边的锅碗盆瓢,笑过之后也就明白了事理”。这话或许能够概括“喻氏幽默”的本质和特征。《风与草》秉承了“喻氏幽默”的一贯做派,通篇读来,话里话外,不觉作者在对某些严肃问题进行探讨或试图引导我们进行探讨,倒像一个家庭宴会之后的围炉夜话。

  也难怪乎,该书面世以来,许多读者仍坚信是又一本闲话天下之类的读物。将神圣的事情世俗化,将学术研究生活化或娱乐化,这中间无不体现了作者高人一筹的心性修养和幽默智慧,如此而论,喻氏是一个不拜神的人,《风与草》是一本不拜神的书。(南方都市报 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

  《尚书》者,上古之书。作为国粹之首,大凡敢言“读”者,必言之凿凿,非经注史学之大家莫属。汉有孔安国,著有《古文尚书传》;唐有孔颖达,著有《尚书正义》,皆为经学之大家。现代以来,再作注者寥寥,其他专业人士更是几乎不敢越雷池。此番景象,正应验哲言,当你打开一扇门的时候,也就关闭了另一扇门。《尚书》的其他专业解读之门的洞开一直是期待中的事,作为一种尝试,喻氏之《风与草》恰似填补了这一空白。且勿论作为世俗之学的“法学”之眼看“尚书”,将会如何给我们打开一个何等宏大的宽幕社会图景,也勿论法理如何引人入胜、丝丝入扣地解构当年的思想变迁与政治嬗变,就学术研究视角而言,仅凭敢为人先的勇者风范,也值得佳谕。

  然而法眼视角下解构《尚书》的行为美学,作为创新带来的另番洞天,确是不得不提。“尧的政绩到底有哪些呢?———首先是主持制定历法:他让羲氏与和氏,小心地记载天象,推算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编成历法,昭告天下……在这里,‘历法’就是‘立法’,主持制定历法就是主持立法。如果没有历法,任何政治秩序和社会生活秩序都无法形成,时间不能测度,历史不能记录,意义也无法凝聚”:“祭祀类似于现在的宪法序言,主要在于为政治提供正当性基础或合法性依据,舜在继位之初,还为宪法的正文规定了基本的条款:通过规定礼仪及其他象征性的贡物,确立了舜的政权与各地诸侯之间的权力关系”。“历法”就是“立法”,祭祀就是立宪,通过喻氏法理解构之手,恍惚之间,《尚书》的文字世界鲜活起来,我们理解周太子东迁之纠结,也明白走下神坛的周公,在各种政治利益之间寻求利益平衡的焦灼与无奈。当然,对各帝王侯臣对治国之道的探讨和实践,更是有着犹如隔日的感觉。

  “眼见你建高楼,眼见你宴宾客,眼见你楼塌了”,在纵观了“法学解构主义”的朝代兴衰之后,喻氏仿佛意犹未尽。抑或是担忧你真把该书当成了一本闲话天下读本,抑或是想多少告诉你点什么,不拜神、不信神的喻氏再一次上演了黑色幽默,不过这次是给这本读本“开光”,他最后喃喃:“君主为政之德若风,小民从化之德如草,加草以风,无不倒伏;仿佛化民以德,无不追随。”风是什么风,草是什么草,喻氏没有多说,想必你是懂的。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风与草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