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菲女士的日记》是一本由丁玲著作,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4.00元,页数:28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莎菲女士的日记》精选点评:
●书中的别页 手绘复古女子插图很美
●这就是“文常”作家的作品
● 这部作品个人感觉不能体现女权主义。更多的体现的是五四新时期,知识女性的觉醒,但仍不彻底,充满矛盾。这种矛盾的心理始终在压迫苏菲,一方面渴望,另一方面痛恨。明明爱着,却又被折磨。很可怜,女性渐渐独立,但苏菲仿佛成了这种独立的牺牲品。这似乎并不是女性解放的目的。
●梦珂、莎菲、美琳……女作家笔下的女子诚然是真实可信的。能理解她们的自矜,亦同感于她们的倨傲。最为阿毛感到叹息,将她曝至于花花世界,又告诫她安分守己。命运哪半点由人。
●书里的插画太美了,喜欢梦珂。
●既有女人的理性和少女的感性,丁玲真是一个有趣的女人。
●女人呀,就是容易被好看的皮囊蒙蔽,做出一些疯狂的事情。还好,莎菲最后走出来了,不过她的故事的却给我一些思考,你所求的人,皮囊和灵魂哪一个更重要,当事情真的发生了,你是否能坚持初心,坚定自己的选择?或是像莎菲一样沉溺,最后才追悔莫及?
●世界观不同的两个人,兜兜转转也无法长久在一起。
●文中对凌吉士很绝望的描述那段堪比杉菜弹钢琴那段,以“可怜的男子”开始。。。
●莎菲的沉淪我能懂,矛盾糾結纖细敏感我更能懂…
《莎菲女士的日记》读后感(一):那些苦,很细腻,很认真。
除了莎菲女士的日记,书中还有梦珂,阿毛姑娘,过年,一九三零年春上海。莎菲不仅揭示了女性对性与爱,对欲望、希望和绝望各种情感的纠缠与困惑,这更是表达了在人类史上作为一名女性永远要去面对和经历的心理历程。大胆的笔触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时势造英雄!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阿毛姑娘,一个来自山里的女娃想入非非致死。她有着天大的心却没有足够的脑,没有受过教育,没有文化,没有辨识,没有认知。天大的心不知道如何运用如何到达,最后憋闷成疯子,郁积成傻子。如果她见过的那些世面再频繁一些些,再早一些些,或许都不至于如此。一切的一切,命中注定!
还有梦珂,还有一九三零年春。
整本小说都在表达着形形色色的得不到之苦,那些苦很细腻,很认真。没有大爱无疆,却是成千上万人心底的秘密,他们一次次反抗一次次失败,一次次的推动造就了现在的我们。
《莎菲女士的日记》读后感(二):为自己而活
《莎菲女士的日记》五四时期由丁玲女士撰写的一本日记体的小说,小说以主人公莎菲的日记来展开,通过莎菲口述自己生病期间的经历,来展现那个时代接受过新思想熏陶的女青年莎菲对于人生和爱情的理解。莎菲一次又一次的抉择反映了新思想对于女性思想的改变,展现了变革的时代女性学着“为自己而活”的时代观念。 一开始读到卧床多日,靠一次又一次热牛奶打发时间的莎菲时,我恍惚觉得她好像病怏怏的林妹妹。但继续往下读,看到她在常日无聊中与苇弟的沟通,以及一开始对梦想中的情人——凌吉士热烈异常的勇敢追求,后洞悉他的本性后克制自己,甚至决定搬离原住处,不再与凌吉士为伍时。我逐渐意识到莎菲不是黛玉,虽然他们都多愁善感,体弱多病,但莎菲比黛玉更为可贵的地方在于,她有自己坚定的独立的人格和思想,爱一个人,就勇敢的追寻,知道自己不爱一个人就坚定的拒绝,不拖累他人。知道爱的人与自己其实并非同路之人之后,虽然心中不舍,虽然被情感牵引着离不开,但仍能在清醒时理性的告诉自己,要离开,要挣脱。这样的莎菲让人钦佩,她活出了新时代女性应该有的敢爱敢恨、果断刚毅的样子。 除此之外,莎菲还敢于剖析自己,在与苇弟的交往中,她尝尝爱使一些小性子,让本来就笨笨的苇弟无所适从。当苇弟离去之后,她在日记中常常谈到自己个性中的善变的因素,为此感到痛心。这样一种敢于在内心当中揭露自己、批判自己的行为,让我深以为然,毕竟人无完人,我们只有敢于正视自己的短处,并积极改正,才能有机会寻求突破与提高。 我想,在当下我们了解莎菲的故事除了是解锁文学发展变化路上的一环之外,也是再一次提醒我们自己,应该向莎菲的勇敢与果断致敬和学习,学着通过自己的双手丰富自己,提升自己,成为一个有着独立人格的“为自己而活”的时代新女性,为我们飞速发展的社会增添属于我们的色彩,绽放属于我们的光芒。
《莎菲女士的日记》读后感(三):还好,孤独的我认识了孤独的你
因为听说这本书就像女版《沉沦》,便抱着十分好奇的心情读完,果然不失所望,那些敏感的,如触角一般灵敏而又细小的情绪被作者恰如其分的表达出来。那些没由来的悲伤,纠结,对这个世界怀抱着巨大的失望,就像一场大雨让人无所遁形,在全身湿透的时候却仍然秉承着本性希冀一个温暖的怀抱,希望有一份温暖的爱替自己抵挡这世界的风暴。可是世界上哪里会有那么好的事情,会有几份恰如其分的无可挑剔的爱像诱人的甜点一样,就那么正好的摆在眼前,等着你品尝。很多人说感情是需要磨合的,你包容他一分,他谦让你一分,张爱玲说这世间没有一份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于是多少人就这样得过且过,但是,总有如莎菲这样的人,想要假装视而不见,却始终无法摆脱那份骄傲而又敏感的心性,一面深爱,一面深恶,如手心手背,无法隔断。曾觉得爱是解药,也是毒药,爱上一个人的时候,他的薄唇,他的深深凹进去的嘴角梨涡,如一朵红玫瑰,娇艳欲滴,只想让人捧在手心,可是若花蕊早已腐烂,那又如何能让人欣赏的起来呢。红玫瑰成了蚊子血,而那一粒衣服上的饭黏子却如此忠厚老实,实在无法令人遐想为床前明月光。朱砂痣不得,月光也无法欣赏,这样的苦闷,又有多少人能体会得到呢,尤其是一位生病已久的人。生活对她来说,本就少了一些该有的真实,活在别人的细心呵护和友好相待中固然美好,但是同时也缺失了一份真正的理解和交流,那么多寂寥无人的夜,没有一人可以相伴,没有一人可以诉苦衷肠,不仅要忍受身体上的折磨,还要捱着心里的难熬。也不是没有尝试过向他人诉说,却总是得到反面的结果,也不是没有表露内心的愤懑,但最终还是化作了嘴角的一抹苦笑。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世人看不穿。也许每个人都认为开心的时候应该要笑,伤心的时候应该要哭,小孩子便是如此,可是慢慢当我们长大,就要学会做一个不动声色的大人了。所以哭是不能哭了,只能开心的笑着骗过世人的眼睛。你越笑,旁人越觉得你开心,便越无言。这使我不得不联想到很多抑郁症患者,在朋友圈里,他们往往被当做最乐观的那群人,最后自己无法消化那些悲伤的情绪,最终自杀时引起唏嘘,引起惊叹,人们在面对死掉的人时总是宽容,但假若一个活生生的人这样坦白,决计是要被当做疯子看待的,一如莎菲写的日记一般,在苇弟看来只能看出莎菲不爱他,爱的是凌吉士,看不出莎菲内心的两难与忧郁,这不能责怪他的不理解,只能责怪自己的悲观与敏感。前一段时间看到一则新闻,一个非常有才气的作家兼导演自杀身亡,令人扼腕的同时更是引起深深的思考,因为有着比常人更加敏锐的观察和更加敏感的神经,所以承受着更多的悲伤,作为一个同样敏感的人,我不知道这样是好是坏,越敏感,越悲伤,莎菲觉得自己是没有朋友的,我多想走到她的身边去,轻轻的擦去她眼角的泪水,告诉她,我就是她的朋友。
《莎菲女士的日记》读后感(四):如果略去时代的大潮
现代高校的人文教育领域,有人提倡一种“原典教育”,即是说回归阅读经典作品的内容本身,而不是过多注重研究和理论阐释。修习两年多汉语言文学与历史的双学位,感触尤深。
对于丁玲及其作品,先前接触过的数次交集都不过是一种笼统的印象,高中老师的讲解、别人文集中的偶尔涉及、朋友的推荐,甚至经过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学习和考试,这种印象仍是标签化的。而这种对原文本的疏距,加上被人凌乱变迁的阐释,于自己就更难以辨识了。
所以,读《莎菲女士的日记》的过程是完全不同想象的阅读体验。
下雨夜,同朋友吃完饭,一同冒雨而归,静坐桌前,人生鼎沸的环境中,仍不掩阅读的乐趣。
读了三篇莎菲的日记,难抑掩面而笑。感觉丁玲笔下吐露的莎菲心理,和安妮宝贝等现代作家部分作品中的矫情、纠结、悲观主义相差无几。女性面临疾病时的悲观,对生命意义的追寻和质疑,对爱和亲密关系的热望与推拒,对两性关系本质的深刻认识和怀疑与个人遭遇时矛盾的态度······不过是后者语言越发精细和雕琢,心理分析越发着笔加多。
读毕,心有一触,既是关于作品的时代因素对作品价值本身的影响,是一种还原,还是过度阐释?
《莎菲日记》的篇章中,的确有对现实的悲观否定,女性自我意识和解放意识觉醒的反映,但这种意味并不明显或是主要的。后人为了突出这一作品的意义或者丁玲作家的地位,总是冠之“莎菲是五四浪潮中的叛逆女性”“脱离社会的个人主义者的反抗带来的悲剧效果”等等时代标签。从后人研究和认识远去的20世纪历史来看,标签和归类自然与时代浪潮关系紧密,但由作家的创作动机来看,这些说法却不免对作家的创作自觉性揣测过度了。
所以,在阅读过程中,我并没有强烈感觉到时代大潮在作品中具有主体的地位。主体的是一种女性作家笔下窥测女性生命机遇和生命意识的尝试,仅此而已,却又比时代大潮的标签更为宏阔,这种宏阔通汇古今,对生命意识的关怀使作品的魅力不朽。
例如作品中人面临疾病时的生活状态,那种因身体上的弱势,导致了自我的自卑与同情,对别人关爱充满热切渴望;另一方面,也因别人难以真正感同身受的理解而不免有所失望。这种难以理解的困境,以及个体与他人感情上的亲密与安慰的需求,除却疾病,其他方面更多有体现。说到底,人与人的个体差异,与人类基本情感的共性之间的矛盾,能否调和,如何体现,是文学不断呈现和探索的主题之一。
再如作品中莎菲对凌吉士的爱情,含有对外在身体丰仪美态的迷恋,以及对内在卑劣灵魂的不屑。人类在爱情上的追求,审美的差异和矛盾性如何冲突?又将如何解决?这些都是跨越时代的对话基础。她对云霖和毓云爱情的冷眼旁观,何尝又不是相互的自以为是和不能理解呢,现在的读者读来,则是又一层对话了。
因此,经历近百年的日换星移,作品中反映的女性困境和生命意识仍能打动人心,引发跨越时代的对话和思考。
文学阅读,大可不必多度进行史学阐述。那样,只会损害生命关怀的重量。
——读《莎菲女士的日记》有感,落笔不久,当提笔参加期末考试科目。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