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自由》是一本由赵国君著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心自由》精选点评:
●2016年5月29日读,2016-175。
●人在何种程度上可称自由?
●喜欢这套书的概念:“组织、写作这套丛书,并非简单地呈现传主的人格。对我们来说,这也是检验自身人格的机会。”
●无意中发现这套书的编委都好牛叉。出的全是传记。总编是周有光。
●大致了解了什么是达达主义
●高中
●我最好的作品 是我的生活
●自由的灵魂。
●作者绝对是杜尚的真爱粉。印象最深的关键词是“自由”,杜尚真真是一朵奇葩。
●杜尚好,但是这书如果再写下去就要搞个人崇拜了。我一直喜欢L'infinitif那本小册子,我觉得他是个聪明人,一个温和的人。那些写在小碎片上的笔记,也只是些简单有趣的想法。但是这些想法能够打破规则与定式。没有灵感的时候,只要按照他说的去做,总能得到新的东西。杜尚就是灵药啊。
《我心自由》读后感(一):人 生而自由
杜尚说 我最好的作品就是我的生活
的确
因为了解部分他的生活 醍醐灌顶
卢梭说 人 生而自由 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被各种欲望 各种观念 各种定义 各种教条所累
我们从来都不是一个自由的人
甚至不懂得 什么是真正的自由 还大张旗鼓吹捧自己热爱自由
杜尚是一种生活核心
他让我懂得了很多放下了很多也开始热爱很多
《我心自由》读后感(二):作者没有深入的研究杜尚,写的书可看性不强
支离破碎的文,拼凑在一起构成这本书
作者没有写出杜尚其人的真正精髓之所在
全文没有任何深刻的见解可言
比如杜尚的经历是怎么样导致他思想的变化
因为哪些经历作为转折影响了杜尚的人生轨迹
作者全文就一个劲的,在每一篇文里说,啊啊啊,杜尚很神,杜尚多么牛,杜尚多么遗世独立,杜尚在1912年之前多么的平淡无奇,紧接着1912年作为分水岭,他突然就开始神奇了,然后啊啊啊是多么的神奇
同时作者的文笔也特别肤浅没有功底,甚至连夸赞的方式都是多么枯燥乏味和千篇一律
本书唯一的亮点就是 文尾 王瑞云谈杜尚的那篇文 那篇文是王瑞云写的
所以如果想看杜尚传的人 推荐直接看王瑞云写的那版
同时也给了我警示,浪费时间去读一本肤浅的书,不如多花时间,学会挑选一本好书
以此为警示,慎重挑书 从好书中才能获得真正智慧的箴言
《我心自由》读后感(三):我心自由-杜尚传
《我心自由-杜尚传》 读过不算少的名人传记,大约分三个类别,第一类,由名人本身自传,大名人流传下来的大作,当然不胜枚举,有《富兰克林自传》,圣贤甘地《甘地自传》,《曼德拉自传》,《福特自传》,《洛克菲勒回忆录》,《大江健三郎自传》,甚至大导演黑泽明有《蛤蟆的油》,北野武有《浅草小子》等等。第二类,为直属亲人,朋友,师生,情人的写作,还原生活中真实的名人,如萨特情人波伏娃的《萨特传》,如杜拉斯的情人,性奴,学生杨·安德烈亚写的《我的情人杜拉斯》等。第三类则为研究学者作品,另有大家作品,如茨威格写的《人类群星闪耀时》,《三位大师》等,本书作者也属此类。作者通过资料,自己的判断,分析,写出了这本拙作,像井底看天似的,或者更像闭门造车,写出来的东西让读者汗颜,这哪里是自传,这是摘抄与想象理论,是自我的煽情与造作,如果名人的传记都这样写,不仅失去公允与理性,甚至不可避免的扭曲了如杜尚这个人物。我认为,对于名人杜尚是不公平的,甚至说,这个工作由认识杜尚的朋友,情人更为合适,就事论事,谈交往细节,谈生活内容,哪怕是风花雪月,也比本书作者翻书捣柜,肆意剪切来得实际多了,如果要以学述论著,本书的逻辑又显得杂乱无章,是以传书命名,则无多少事实论据,更没有大学者专注研究的第一手资料,所以,这真是一本尴尬的书。杜尚是我很欣赏的艺术家,不是因为作品,而是因为对自由的向往勇敢,无畏,做自己,反艺术热爱自己的生活,下棋,爱美女,反对一切所谓的虚无研究艺术,他的世界是随心所欲,反艺术传统,也反传统,甚至反框架,也反集体,反政权,也避世,从不处于事件的中心那里,远离纷争,过自己清幽闲云的生活。当代艺术或者所谓衍伸出来的达达主义,后现代主义等行径,全部为利益主义者的定义,有一天,29岁杜尚画了那付抽象的《下楼的裸女》,觉得艺术毫无意义,却拥有名声,一名富商,付款1万欧以上,相当于当时的巨款,包其一年的作品,他拒绝了,拒绝为艺术行径去出卖自己,因为他意识到这样下去,他将可能会沉沦,事实证明,他对了,死去多年以后,杜尚仍会被人提起,被人记住,因为他在当代艺术,是不可抹去的一种风格,一种态度,一种独特,千种思绪。可惜,优秀的名人杜尚碰上三流的传记作者,不熟英文,不会法国,左拼右凑,去写一个完全陌生的杜尚,这事,做得有点过份。
《我心自由》读后感(四):巨人何以成为巨人?
我一直认为,自己这辈子遇上的最大幸事之一,就是经由童年、少年时代的传记阅读而爱上了阅读本身,此后一发而不可收,读书遂成为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我看来,一个人要是能在适合开启阅读旅程的年纪遇上难易程度适宜的好书,借以拓展自己生命的宽广度,该是何等有意思的一件事。
比如我面前的这套人物传记系列“文明人格丛书”,就是一套适合teenagers的读物。煌煌十多册中外人物传记,一律蓝色封面,在书架上一字排开,看起来还真有那么一点气势。丛书由著名语言学家、沈从文连襟、107岁高龄的周有光教授担纲主编——老先生是当真提供了不少编写意见的,不仅仅是挂名当“顾问”。而这套书的作者又皆为一时之选:弘一法师的作者瓦当,沃尔特·李普曼传的作者宋石南,梁启超传的作者叶曙明;费孝通传的作者是其学术助手张冠生,为丘吉尔立传的刘婉媛,曾是外交官、美国国务院访问学者,为奥威尔作传的押沙龙,梁漱溟传作者则是著名语文教师梁卫星……几乎个个都是近年来在公共领域、尤其是网络上享有一定知名度的学者、作家。
读这套书,首先是被序言所吸引。现代化带来的人的异化,虽早已是老生常谈的议题,却总在各种层出不穷的新思潮冲击下被有意无意地遮蔽。幸而近年来,整个社会似乎对此有所领悟。环顾四周,多少人在试图寻找心灵的寄托:从宗教中获得安慰者有之,信奉茶道、养生术者有之,主动选择逃离城市生活,避居乡野者亦不在少数。这套书的编著者们,则因相信“个体人格之于文明社会的意义”而聚集到一起,试图“诚实地向社会介绍人格的可能性”。在我的理解里,“人格的可能性”,首先是指个体以坚实而丰盈的人格力量,抵挡将每个人生活中的一切同质化的倾向;如有余力,则还可以试着与同伴一起为群体突围——突破这种“日常生活之围”——寻找解药。
但,力量从何而来?编著者们用各自的作品作了回答:这力量就来自于“人”,每一个充满了无穷可能性的个体生命本身。
在这方面,丘吉尔显然不失为最好的例子。全书以“最美好的时光”为题,在先便给人以极佳的阅读体验。而作者同时也毫无保留地将这位个性丰满、才华横溢的伟大人物生命中所遭遇的困顿、失败乃至绝望透露给了读者。多次的下野、致命的失误、时运的不济都曾经无数次地几乎断送了丘吉尔的从政之路,但每一次,他都能起死回生,直到登上个人生涯的顶峰,也成就了二战中英国的最终胜利。这样的一个人,即使按照今天流行的标准看,也无疑是最佳的“励志”标本。而丘吉尔与今日那些一般意义上的成功者的不同却恰恰在于,在他跌宕起伏的人生中,“生命的意义”本身拥有无可替代的至高地位,无论从政、写作还是绘画,都是为了开拓这“意义”的疆域,也就是扩展“自我”的可能性。因此,他的自我才显得如此丰富强大,足以抵抗迎面而来任何的风暴,就像他自承的那样,“永不言败”。
若是将丘吉尔的生命样式视为一端,杜尚和李叔同则可算作是另一端——另一种不凡的存在形态。人说无欲则刚。常人做不到纯然无欲,而姻缘聚会,他们做到了。其洒脱和自由,大概总会令一般人心向往之。殊不知要达致此种境界,即使对慧根极佳者如弘一法师而言,亦须经过多少苦痛的历练。由是可知,人格完善之路绝非一蹴而就,但也惟其如此,才更显出追求个体人格美善的价值与意义。
李叔同以出世之身做济世之事,大部分的中国读书人则更愿意选择以入世的姿态介入中国社会的转型。费孝通是其中一个很有意思的典型。毕业于燕京吴文藻先生门下,留洋期间再次幸运地受业于名校名师,回国后一面做田野调查、写学术文章,在为中国人类学奠基的同时,也使自己赢得了国际声誉;一面又不甘寂寞,给《观察》写稿,为政治改良鼓与呼,成为当时年轻一代中最有影响力的公共知识分子。1957年落入“阳谋”陷阱,一去二十余年,1980年代复出,成为学术界标杆人物。也许是为了顾及与整套书的立意达成统一,作者对曾朝夕相处的费老完整经历的描写略显缺失,这多少是一种遗憾。好在作者凭借对传主思想的透彻领悟,挖掘出“为文化找出路”的命题,其卓见远超一般人所理解的“志在富民”,此乃全书的最大亮点。费晚年因事遭人诟病,坊间有“晚节不保”议论,对此作者也并未完全回避,从书中私下谈话可以窥见,费孝通内心仍是有所期待的。终其一生,他一直坚信,凭借人的文化自觉,文明一定能够传承下去,战胜野蛮。
文明是什么?说到底就是人的生活方式,是一代又一代先贤与普通人创造和努力的结果。倘若没有人的守护,文明的薪火无疑将渐渐式微而终至熄灭。这绝非耸人听闻,历史已经无数次证明佛洛依德是对的:文明就像一个脆弱的玻璃瓶,随时都有跌落、粉碎的可能。此刻,透过这些文明之子的经历,我们似乎真的可以瞥见一丝光芒,对“人”这种唯一拥有“位格”的上帝的造物保持恒久的信心,也不能不对自己有所期待——巨人可以成为巨人,我,则可以做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