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匹马两个人》是一本由迟子建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0.00元,页数:25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匹马两个人》精选点评:
●这一本每篇都很喜欢,尤其是《亲亲土豆》和《一匹马两个人》。迟子建笔下的死亡总是来得突然但也平淡,而她的动人之处就在于,所有的死亡都有着哀而不伤的温度,都不见声嘶力竭的哀号。你流着泪,却不是因为死之绝望,相反,恰是因为生之不息。人无法战胜死亡,为了不和它死磕而折磨自己,只好对它报以微笑,这是迟子建消解死亡之痛的方式。在平淡的生死交错里,人获得了永恒存在的力量。
●文笔尚佳,天分有,可惜她从没有认真看看别的世界。
●最喜欢看书的时候,从一篇一篇的故事,猜测作者的出生地,人生大概经历,性别。很喜欢,很细腻的大东北故事,继续看作者的书。
●心里好满。
●有点70年代的呼兰河传的味道
●借用杰西一句话:we all see the world through our own tiny keyhole~
●《雾月牛栏》最佳……迟子建好漂亮啊。。
●好的故事不一定需要跌宕的情节,不一定需要什么深刻的主题。迟子建老师的作品大抵是这样吧,但作品中却弥散着人性的光辉,朴实、动人!
●天赋像打太极一样,情感从四面八方传了过来。碰到不一样的地方,情感的起伏又有不同,可这高高低低的起伏,不就是最棒的部分么?
●高中的时候语文阅读有选过迟子建的短篇作品,结果我误以为她的作品走的都是温馨治愈的路线,看这本我的认知被颠覆了……最喜欢的一篇是《七十年代的四季歌》,写亲人,好感动。
《一匹马两个人》读后感(一):好想去乡村
迟子建生在黑龙江漠河,这个传说中中国最北边的地方。在她的笔下,自然风光最美。草原,月光,森林,处处流露出作者对这一片土地深厚的感情。
读这本书之前,我一直以为迟子建是男的。。甚至在读前半本时我都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因为她对草原森林的描写十分有力,完全看不出是出自以为弱女子的笔下。喜欢这样的文字。
《一匹马两个人》读后感(二):透着人情味
之前没有读过迟子健任何的文字,但久仰其大名,所以这本书我是带着好奇心来看的。这个集子收录了她的9个短篇,每个故事基本都是发生在那些没人知道的小地方,人们过着自给自足的日子,每天不外乎是些家长里短,但他们也有自己的故事,我们想不到也遇不到的故事。
读完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几乎每个故事里提到的动物都是有感情的,它们像人一样,能听懂你的话,把你当成亲人,不离不弃。如《一匹马两个人》中写到,“它伸出舌头舔了舔檀色的画框,它不敢舔老婆子,怕引起老头的嫉妒。”它们什么都知道,却只是静静地陪着你。
其次是故事中的人物都淳朴得可爱,如《一匹马两个人》中的王木匠,假装捕鱼路过,其实是特意帮老头来下葬;当老太婆病了的时候,还会偷偷送鱼过去。又如《一坛猪油》中的霍大眼,把戒指放到猪油里送给她;没事就去她弟弟家打听她的消息。他们都是只会做不会说的人,让人感觉傻乎乎的却又心里一热。
还有,作者对一些细节的描写感觉很生活化。宝坠能通过声音分辨说话的人;大鲁二鲁能通过山峦上的颜色分辨时间;外祖母能从飘出的烟的颜色和姿态,看出人家烧的是什么柈子,还能从炊烟的浓淡上,判断人家的饭是做好了,还是正在高潮。平平淡淡的内容给人更贴近生活的感觉,恩,这不是小说,而就是一个个真实的故事。
故事看完了,其中透着浓浓的人情味,现今这种味道可能越来越少了,所以这本书是值得一读的!
《一匹马两个人》读后感(三):小人物的故事
迟子建的短篇小说集,收录了迟子建的九篇文章,不难从中发现,故事发生的地点不是拥有高楼大厦的现代化城市,而是农村,小人物聚集的农村,但是小人物也有他们自己的故事,或许不如大人物那样轰轰动动,跌宕起伏,但是也有独属于他们自己的精彩。
大智若愚
人们常说:天才与白痴只有一线之隔,那么大鲁和二鲁究竟是属于天才还是愚者呢?或许只有用大智若愚才能来概括他们的性格。淳朴,憨厚的让人既爱又恨。只因为父母的交代,所以一言一行都将其奉为圣旨,没有丝毫的违逆。只因为父母说过,下了霜就秋收,所以丝毫不为采浆果,拿现钱而动心,只是老老实实的完成他们自己的任务。但也正是因为这份“愚蠢”的天真,大鲁和二鲁才成为了最后的胜家,虽然他们可能毫不知情,也不会因为这一点而有些许的改变,但是他们能够安然过冬却已经早已胜过金井村其他人千万倍。其实,现实生活中与金井村事件一样的还有许多,我们常常为了蝇头小利或是眼前之利而放弃最根本的利益,得不偿失。或许,我们应该和大鲁二鲁一样恪尽职守,在将自己的人物完成好的基础上再想别的事情。
这一篇还是写给《采浆果的人》中的一位人物——苍苍婆。虽然也很想为《逝川》中的吉喜或是《微风入林》中的方雪贞,孟和哲,亦或是《雾月牛栏》中的宝坠写上一小段话,但是再三取舍,还是想将现一段文字给苍苍婆。
笑对人生
苍苍婆的人生或许坎坷,正是该肆意享受人生的时候,却意外遇到丈夫瘫痪的打击,既要照看卧病在床的丈夫,还要拉扯尚是年幼的女儿,更不能忘记家里的一大片土地,以至于白头。但是苍苍婆从来没有被生活打倒,即使年老,但是她还是一如当初的飞扬而活。在所有人都为浆果奔波不停时,虽然苍苍婆也想采摘浆果补贴家用,但是苍苍婆从来不会被金钱所蒙蔽,她依旧还是苍苍婆,所以她依旧还是贪吃都柿,依旧还是将自己的肚子当作酒窖,吃大把大把的都柿,然后醉蒙蒙的回家,那时的苍苍婆应该是最迷人的时候。苍苍婆的人生应该是肆意率性的,从来不会为金钱利益所迷惑,即使采浆果的人想给苍苍婆一些钱,却还是被苍苍婆给婉拒了,因为那才是真正的苍苍婆。
《一匹马两个人》这部短篇小说集中,不仅有这样各色各类的人物,还有一些通晓人性的动物,例如说《一匹马两个人》中的那匹老马,忠心护主,誓死守卫着主人。总之,《一匹马两个人》还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籍。
《一匹马两个人》读后感(四):一匹马两个人满眼土地
一匹马。马通人性。“马和老头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那就是让老太婆再最后享受一下她所喜欢的旅程。”在短篇《一匹马两个人》中,马和老头老太仿佛一家三口一般,相濡以沫地生活着,马清楚家里的一切,邻里关系,家长里短,甚至何时收获。而那片土地上的动物们,这匹廋骨嶙峋的老马,那群逝川上哭泣的泪鱼,那只叫声明朗的铜嘴腊子……它们不会说话,但是他们知晓关于你的一切。
两个人。这个世界上有太多两个人的故事。像《亲亲土豆》里的夫妻俩,他们的爱情像土豆花的香气,那是“来自大地的一股经久不衰的芳菲之气”。被检查出患有绝症的丈夫默默不语地从医院出走,是为了守护家庭最后的幸福生活;而向丈夫隐瞒了检查结果的妻子,四处寻找出走的丈夫,最终在午后阳光下看见回到家收土豆的丈夫时,泪流满面。想到这里不由得感慨汉语文学的博大精深,作家在文中用了这样的描写——“双颊便被自己的泪水给烫着了”,是怎样的热泪,涌出了那淳朴妇人的心田?
满眼土地。又是《亲亲土豆》,在小说的末尾,冻土不足的葬礼上,妻子决定用家中的土豆盖坟。最后离开坟垄的妻子,转身时一个坟顶的土豆滚到她的脚边,“仿佛一个受宠惯了的小孩子在乞求母亲那至爱的亲昵”,舍不得离开脚边的土豆,是那已经到了地下的人执着不去的思念。还有七十年代的灶火炊烟,菜园里通红的柿子,青白月光下的河滩,猪油坛子里的一只戒指……这片土地上孕育的生灵,不止是那些有温暖呼吸的动物,连扎根于土地的各种作物,和散发平凡气息的杂物,也仿佛怀有我们难以想象的感情。而关于土地,我们同样了解得太少。《逝川》里的吉喜大妈,因为接生错过了捕捞带走霉运的泪鱼的机会,在逝川边默默地哭泣自己逝去的青春。是热心的村民们偷偷地往吉喜大妈的木盆里放了几十条泪鱼,叫人不由得想象,又是怎样的土地,孕育了那样一群质朴热心的人们?
最初接触迟子建是她的散文,现在已不记得篇名,只记得文字动人而细腻。散文有散文的柔美,而迟子建的短篇小说,同样细腻动人。像《一匹马两个人》里的老婆婆,絮说那稀奇古怪的梦时显得那样真实;而老头面对在上面磕死了老婆婆的石头,怎样堂吉诃德式地撒泼,而我们却无法在一旁微笑;像《亲亲土豆》里的丈夫,把装了小米粥的饭盒搁在肚子上放进被窝里,为了能对妻子说,“还温着呢,快吃吧”……七十年代离我们那样遥远,突然之间也明朗为温暖阳光下,一匹马,两个人,满眼土地。
“马走得有板有眼的,一对老夫妻也就安然地在湿润而清香四溢的晨曦中继续他们未完的美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