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情四百年》是一本由布莱姆·斯托克著作,35.80元出版的2012-8图书,本书定价:407,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惊情四百年》精选点评:
●翻译得不太好
●翻译真心是。。。。
●翻译确实稍显粗糙
●可能是翻译的问题吧,读完了真心让人无语,忍着无数次弃读的冲动把它生生读完了…
●看了一半实在有点看不下去,可能是自己太久不看书静不下心的问题。
●虽然是吸血鬼小说的始祖,德古拉的诞生小说,但是还是很无聊,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问题。
●其实电影更差。。1/3读不下去了
●这翻译的真是…无语。
●有疑问就要读原著,电影里一切看上去奇怪的地方都解释通了。如此看来,斯托克本人大概不会赞成科波拉说自己的片子是“斯托克的德古拉”吧。PS:小说还是老老实实地叫原名德古拉为好,所谓惊情四百年可都是电影杜撰啊
●第一次给那么低的分数,感觉自己看了本假书!那些说不完的日记和备忘录,那些角色转换。那个平淡无奇的故事硬是撑了那么多字!天哪!坑爹!
《惊情四百年》读后感(一):没有人类与吸血鬼发生爱情的吸血鬼故事才是真正的吸血鬼故事!
书写得很棒,难得没有唧唧歪歪的爱情桥段,这一点堪称吸血鬼故事正剧中的正剧。说起这个,就忍不住再吐槽一下有基努里维斯参演的那部改编电影。
这个电影很多人反映不错,但是——
我对于生生地将伯爵老头与哈克夫人之间改编出穿越时空的爱情这一点相当不满!
是的,没有爱情的小说难免魅力不足,可是,难道我们坚强的米娜与可怜的乔纳森之间深厚的夫妻感情就不是爱情吗?难道我们短命的露西与爱哭的亚瑟之间纯洁的订婚就不是爱情吗?为啥非得让人类和吸血鬼相爱呢?难道我们人类自己也深深地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爱情已经远远没有人与吸血鬼之间的爱情来得美观了吗!
我觉得这本书里写得吸血鬼是最贴切最真实的——如果真有的话,那么吸血鬼一定就是这般让人毛骨悚然的,吸血鬼生存的环境一定也是那般恐怖恶心的。本质怯懦且向往阳光的人类,怎么可能爱上一个吸血鬼!一个满脑子都是要咬破你的血管喝光你的血液的吸血鬼又哪来的闲情逸致发现一个人类的真善美从而爱上Ta呢!
最后,再吐槽一个书里的桥段——作者是个话唠,却在最后区区几句话内干净利落地迅速将莫里斯这个人写死了。
其实,我能说我最喜欢的就是他吗?同样是喜欢露西,他不像亚瑟那么娘,也不像年轻医生那么激情澎湃;同样去捉吸血鬼,他不像神棍老医生那么具有上帝即视感,也不像写日记的乔纳森那么苦逼……他总是默默地站在最合适的位置上做最合适的事。最后的最后,他竟然毫无必要地死了……
《惊情四百年》读后感(二):吸血鬼故事
故事非常引人入胜。
回到小说上来 - 整体来说属于侦破小说路线的,是个钟馗捉鬼的故事。故事展开的方式非常有趣,从神秘的古堡,不吃东西的勋爵,到盼郎归的未婚妻,求婚不成的医生,一点一点的以日记体的形式展开,即便是知道答案了,仍然非常享受阅读的过程- 这才是好的悬疑小说的功力。
电影多年前看过,所以看小说时候也期待着伯爵和女主角的穿越爱情,等啊等啊,一直到了电子档都显示98%的时候,dracula和女主角的感情交集都还没有出来,更不用说什么前世的因缘了- 和电影里完全不一样啊。 那些记得的风花雪月,刀光剑影觥筹交错,以及最后在城堡前的决战后,吸血鬼躺在女主怀中看阳光从屋顶招进来,如圣像飞升的种种,原来都是电影编剧自己引申的啊。
还是有几个印象深的点:
大蒜花和lucy之死的桥段,所谓的好心办坏事儿。
规则设定:只有当居住在房子里的人同意,才能进去。有点像peter pan。但被关的精神病人同意,也算是这样吗?
精神病人有点模糊不清,和伯爵的关系原以为是仆人,发现只是受诱惑,以及对米娜莫名的好感和维护。通灵的设置:吸血鬼和主人之间心意相通- 有点童话镇中控制心灵的意思,但是变成了双向的。
对吸血鬼的怜悯 - 他也是不愿意的。。。这种设定让米娜的形象更一致了。
还有十字架和圣饼的奇效- 当时的人居然可以同时依赖宗教和科学,真是神奇。
也有些不明白的地方:
1. 如果不是找爱人,吸血鬼为甚么要去伦敦,只是为了去历险吗?
2. 那3个城堡外女妖,她们靠什么维持生计呢,周围的人是被吃了还是被转化了呢 - 结尾处那么容易就被医生消灭了。
3. 伯爵把律师留在城堡里,许诺给了3个女妖了,为甚年轻人还是跑出来了呢,语焉不详。
4. 最后那个牺牲更是奇怪,伯爵都没有现身,只是赶车的吉普赛人伤到了追捕的人。
以前看电影好多年了,一直以为是情惊400年,后来被纠正说是惊情四百年,虽然也没感觉出大差别来;这次读完了的发现,明明是只有惊,没有情么。
《惊情四百年》读后感(三):要说吸血鬼小说的源头
看了由小乔主演的电视剧Dracula和两遍基努里维的经典《惊情四百年》,我很好奇是什么人在什么样的情景下写出这样的小说,在百度百科上看到斯托克这本写于上世纪20年代的小说,刚好多看里有电子版就找来看。篇幅不短,断断续续读了3个星期才看完,可能是因为不善于看长篇小说,还是嫌文字过于冗余。来到豆瓣想标一个“读过”,发现竟然是这一版本的头一把沙发,就来说说我的感受,特别是与电视剧和电影的对比。
小说是日记体组成的,以乔纳森哈克、米娜哈克、西沃德医生、范海辛医生的日记记述,节奏很慢,夹杂了大量与剧情无关的描写,可能是现代人的快速病闹的,我觉得无论是电视剧还是电影都更吸引人。看完之后,我倒是愈加佩服近代好莱坞电影编剧,因为一些我们看到的吸血鬼特质并不是这位鼻祖斯托克创造出来的。
直到看到最后一页,我才发现,原来原著中德古拉与米娜的前世根本没有关系,他并不是为了寻找米娜,所谓的“惊情”也不是大家理解的“惊世爱情”,用“惊恐地捉妖剧情”来解释恐怕更合适。小说的三分之二都是在记述以研究精神病的西沃德医生和神奇生理学家范海辛教授为首的捉妖小分队,如何在软弱但却还有那么一些血气的乔纳森哈克的参与下,捣毁德古拉伯爵进攻伦敦“招募它的不死者大军”的阴谋。直到最后,愣是没有我所期待的穿越爱情,但这反而是关于几乎所有吸血鬼故事最引人入盛的卖点,更重要的是,借由至死不渝的爱情,不人不妖、只生活在黑暗中的魔鬼似乎有了非常合理的值得同情的一面。再加上饰演吸血鬼主角的通常都是型男,更造成了观众对它们深沉的怜爱,甚至吸食人血也变成了刺激另类但可喜的癖好。这种路线的极致是由皮特和克鲁斯主演的《夜访吸血鬼》。
可惜的是在原著中也没有什么高大尚的帅吸血鬼,这一点最早的《惊情四百年》倒是非常忠于原著的,电影里有一个镜头是被囚禁在古堡里的乔纳森看到伯爵像“蜥蜴”一样从城堡外墙爬出去,跟原著一模一样。
电影和电视剧编剧们还给予米娜在冥冥中感知到她古老情人的呼唤,与此相比,现实中的小开乔纳森成了配角,这种纠结的剧情为影视作品增加了强烈的吸引力,但原著中真的没有。米娜始终站在受迫害的乔纳森一边,而且还对好友露西的被害感到极大愤慨,坚强地要求参与捉妖小分队至敌于死地。现在回头看,这倒也是说明原著不那么引人入胜的原因吧,在上世纪20年代,三观纠结应该还不是家常遍饭。
我始终认为吸血鬼或僵尸片是介入科幻和玄幻之间一种特殊题材,有时候还能是正统的科幻片,比如《僵尸世界大战》和我喜欢的本类型电影《破晓》,只不过对把病毒作为与科学之间的联络也有点审美疲劳了,更不用说《生化危机》等纯粹是动作片,连剧情都省了的只是找一点视角刺激。但是像《暮光》及类似和狼人的纠缠剧目就比较偏玄幻,完全看编剧的想象力了。
这种想象力题材的加分点反而在科学的逻辑细节设计,比如原著就和炼金术联络在一起,在作者的时代就很不错了。
《惊情四百年》读后感(四):吸血鬼小说之祖
一直以来,人们对神秘未知事物都保持着强烈的好奇心。对于那未知的危险与恐怖我们期待着又害怕着,我们想要寻求一种精神上的刺激。这就是为什么恐怖电影与小说一直都很有市场。说到恐怖电影、小说,外国的吸血鬼,中国的僵尸是其中一个绕不开的主题。以前只是比较喜欢看看有关这一素材的影视文字作品,从不知道吸血鬼、僵尸这一虚幻的概念是谁首先提出来的,直到偶然看到一本小说《惊情四百年》,说是吸血鬼的始祖,于是拿过来仔细地看了看。
《惊情四百年》,原名《德古拉》,由爱尔兰作家布拉姆·斯托克(Stoker.B)于1897年创作出版。布拉姆·斯托克曾做过八年的职员,其间不断进行文学创作,先后创作了科幻小说《水晶杯》、魔幻小说《命运之鞋》、长篇小说《卑微职员的义务》等。直到《德古拉》成功出版,大受人们追捧,布拉姆·斯托克才广为人知,他也因此成为吸血鬼小说的鼻祖,被誉为“鬼怪小说之父”。《德古拉》自1897年面世以来,迄今已发行了300多个版本,销售达几千万册。里面的主人公,吸血鬼德古拉伯爵成为了这个世界上最著名的吸血鬼,在银幕上也是最走红的恐怖明星,以他为主角的电影不胜枚举,但是每部片子里的德古拉伯爵又都不尽相同。有的是完全的恶,有的是由恶向善。
其实德古拉伯爵确有其人。其原型为弗拉德三世,古罗马尼亚名将,后被封为大公,以残忍而出名。常常将战俘从肛门插入一根长长的木棍然后一直穿过整个身体从嘴巴出来,再将木棍高高树立而起,将战俘折磨致死,曾用这种方法一次性处死了上千名土耳其降卒。因此得名“采佩什(罗马尼亚语“穿刺”)”,又名“穿刺公”。同时弗拉德三世还有见血疯狂的病症。虽然弗拉德极其残忍,但他曾在多瑙河畔多次打败数倍于罗马尼亚军团的土耳其大军,解救自己的国家,被罗马尼亚人视为民族英雄。此人死后留下很多传说,而作者就是以此为题材,在整理大量故事的基础上,终于创造出德古拉伯爵这一经典形象。那么小说《德古拉》中的德古拉伯爵原本是个什么形象呢?
《德古拉》描写了一个吸血鬼德古拉伯爵残忍危害他人以及被人们勇敢消灭的故事。公证人的年轻书记乔纳森·哈克被派去往特兰西瓦尼亚处理德古拉伯爵的房产事宜。但来到伯爵的城堡后,即被伯爵幽禁。期间从种种迹象看来,他发现这个伯爵是一个夜里从棺材里出来的吸血鬼。出于对这种恐怖事物的害怕和强烈的求生欲望,哈克想尽办法终于从城堡逃了出来。同时德古拉伯爵通过缜密地计划,顺利地从特兰西瓦尼亚来到伦敦,他想将伦敦变为一个吸血鬼的世界。首先是哈克未婚妻米娜的朋友露西,被伯爵吸血致死,也变为了吸血鬼。这期间,西沃德医生和他的老师范海辛教授费尽心思阻止事情的进一步恶化,但还是没能挽救露西的生命。在露西变为吸血鬼后,他们只得同露西的未婚夫亚瑟一起,用木桩刺穿她的心脏,让她完全解脱。但是这远不是结束,而是开始。接下来哈克,西沃德医生,范海辛教授,亚瑟,以及他们的朋友莫里斯联合在一起发誓要消灭这个恶魔。然而不幸的是伯爵找上了哈克的夫人米娜,也吸了她的血,米娜的情况一天天的恶化,促使他们要行动得更加紧急迅速。最终在范海辛教授的领导,其他人同心协力下,莫里斯用匕首刺穿德库拉的心脏,使他立刻化为灰烬,米娜也获得了解救。
整篇故事是以日记、电报还有报纸的形式叙述的,与我个人而言,我不太喜欢这种叙述方式,感觉读起来不是那么流畅,不过这并不影响故事的完整度。但是作者的用词和表达感情的方式我是很喜欢的,客气但热烈,我能体会到其中的真挚跟美好,或者这是英美文学在叙述上的一个共同点吧。整体来说这个故事还是很有吸引力的,其中情节有让人揪心的地方,也有让人遗憾的地方,更有让人感动的地方。我觉得里面最勇敢的人就是米娜,不管是刚开始得知自己丈夫还有露西遭遇吸血鬼的经历,还是自己被吸血鬼吸了血以后,她都非常镇定,勇敢,无畏,她有着高尚的人格魅力。而其中的灵魂人物就是范海辛教授,他睿智,勇敢,无私,坚毅,整个与吸血鬼作斗争的过程都是由他主导,首先发现吸血鬼的是他,费尽心血救露西的是他,说服众人相信有吸血鬼的也是他。而他这样做并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他的朋友们,那些无辜的人们。而哈克,在经历过被关在城堡里独自对吸血鬼的恐惧之后,还能重新正视它,并与教授们一起对抗吸血鬼,这也是需要极大的勇气和决定的。
这部小说中的吸血鬼是完完全全的恶,没有任何善的成分在里面,它代表了黑暗肮脏的势力,最终会被人们完全消灭的。不像是后来的好多影视文字作品中吸血鬼慢慢发展为具有人类感情的生物,拥有着跟人类一样的爱恨情仇,还能跟人谈恋爱。当然这样写的话整个故事情节会更丰满,人们也更愿意看。那这部小说作为一百多年前写的吸血鬼小说的开山之作,肯定是有很多瑕疵与不足的,比如故事开头场面宏大,情节惊险刺激,引人入胜,但对付伯爵的过程太过平淡,最后结局也是草草了事。不过阴森的城堡,黑暗的地下室,棺材,蝙蝠,尖耳朵,锋利的牙齿,苍白的面容,脖子上的小孔,大蒜,十字架,木桩,等等这些吸血鬼的标志以及对付吸血鬼的方法,在这部小说里都有呈现,可以说后来的吸血鬼小说都有受它的影响或者借鉴这些元素。不得不说作者的这种想象力与创造力简直是太厉害了,不愧被称之为吸血鬼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