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惊情四百年》经典观后感集
日期:2018-01-1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惊情四百年》经典观后感集

  《惊情四百年》是一部由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执导,加里·奥德曼 / 薇诺娜·瑞德 / 安东尼·霍普金斯主演的一部恐怖 / 爱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惊情四百年》观后感(一):四百年,等你回眸

  看《惊情四百年》,从头到尾,我都不知道该如何评价剧中那个时而长袍猩红脸白如鬼、时而温文尔雅含情脉脉、时而周身硬毛蝠王附体的德古拉伯爵,也不知道该如何评价这位伯爵用四百年去坚守的他的那份爱情。剥离开电影里那些华丽的布景、鲜艳的衣饰、精致的妆容,妖娆的胴体,剥离开整部电影,不计较编剧留下的大小漏洞,只把故事拎出来,倒确实是为天下女性编造了一场足以艳羡到流出口水的美梦。

  一个骁勇善战、地位显赫的男爵,只因他新婚不久的女人为他自杀,为其效忠的主教又颤巍巍的告诉他自杀死去的人不能进天堂,于是他就暴怒癫狂的冲上圣坛,手持利剑狠狠插进象征信仰的十字架。从此离经叛道,甘愿变成丑陋可怖的怪物;从此半人半鬼,在时间无涯的荒原里嗜血为生。

  尽管这个男人四百年前杀人如麻凶残暴力,尽管这个男人四百年间吃人喝血纵欲无度,尽管这个男人苍老、丑陋、自私、血腥 。。。凡此种种人类所不能忍受的罪恶,只因为他爱一个女人,用四百年的岁月执著的去爱一个女人,这些罪与恶,便一一被原谅了。即便化妆师用了最精湛的技术去丑化他,让这位伯爵一出场就苍老腐朽、面貌狰狞,可看到他佝偻在一箱一箱的泥土里,漂洋过海千辛万苦寻找400年前的旧爱,我的心便渐渐回软起来。看到他矗立于伦敦雾气朦胧的街头,爱人芳踪乍现时眼底清澈如水的深情,我的眼也跟着渐渐湿。400年,他一直用这恒古苍凉的岁月冲刷那段记忆的胶片,记忆里的她是天下最美的女人。而400年,她已跨越了几世的轮回。那王子不归公主殒命的前世,早在梦里破碎支零。400年,他的她依旧容颜如昨。而400年,她的他已在这浩淼的时空历尽沧桑。待到伯爵凝望着爱人,颤抖的声音穿尘而来:“我跨越了时间的浩瀚来寻你”,我的泪也终于扑簌簌的掉落下来。

  我想,这只是梦, 只是有人觉得这尘世上的爱情太肤浅太苍白太不值得推敲,于是呕心沥血的编造了一个故事,让世人相信,原来爱情还可以成为一场救赎,原来爱情还可以如此神圣。因为不可得,所以艳羡,因为不可得,所以心动。该是怎样一个女人在她前世做过怎样的修行才能赢得一场四百年的寻觅与守护、等待与炙热。又该是怎样一个男人拥有怎样一颗七窍琉璃心才能用生命捍卫爱情,至此无谓利禄无谓功名。人性如此,如果真真有个人在喧闹的街口辨认出平凡的我们,许一生相守,那么,我们便是幸运的了吧。

  《惊情四百年》观后感(二):看点在血腥暴力,爱情真的是短板,所以“惊情四百年”这个译名不好,是个噱头……还是英文名字更准确

  三星是为音乐打的,实际上我只能给这部电影打2星。如果影片是頌扬德古拉和他的王妃的爱情,抱歉,四百年的爱情,我觉得还不如音乐表现缠绵。影片大部分镜头都刻画在吸血鬼身上了,惊悚血腥,不输任何惊悚片,血腥场景让我看的都反胃,说明效果不错,狼人来打了会儿酱油,mina的朋友lucy受蛊惑而堕落说实话感觉和影片没什么关系……只是为了说明吸血鬼的养成未免着墨过多,难道是为了说明吸血鬼必须穿心脏砍头才能死绝?在这种惊悚之下之中加入爱情不免有些生硬,一边是惊悚恐怖的怪物,一边是缠绵的爱情,有点消化不良啊,给我胃达喜,我要消化一下 (O_O) 。而且mina爱上dracula这些桥段明明就是高富帅金银攻击追个未婚美少女的故事,那四个世纪的等待,这浪漫我压根就没看出来,起码mina那前世的记忆……剧情没什么说服力,起码有点时间,有点剧情,唤醒前世记忆也有个时间来蓄力吧,应该是节奏太快表现力不够,只有在dracula泪湿信纸的桥段里才有些张力感染观众。追击dracula那一段拍的还是不错,惊心动魄,张力十足。不过最后那段……在教堂里我倒是没怎么看懂,前一刻还在'where's my god?he has forsaken us,it is finished.''oh,my love'吻一记,(评论让我笑出来,这么丑也吻得下去,真爱啊)'my love'然后场景恢复,十字架愈合(预示dracula不再诅咒上帝?),dracula面貌恢复,女主心声'there in the presence of god,I understood at last,how my love could release us all from the powders of darkness,our lover is stronger than death.'

  dracula'give me peace'mina补刀,头上十字架的印记消退(所以诅咒消除了?所以她和她的王子都明白爱可以超越死亡?所以dracula虽然再次和王妃生死相隔却不再诅咒上帝?可是那个问题还是没解决啊,dracula当初诅咒上帝是因为他的王妃去不了天堂啊,即使他们的爱跨过了死亡死后的问题还是没解决啊=_=所以去哪里不重要,唯爱永生就可以?)然后dracula挂了,mina吻一记,依依不舍的补个刀,然后抬头看着穹顶上dracula 和王妃相拥(有点飞翔的感觉)的壁画,镜头定格在壁画上慢慢拉远,结束了……也许这些答案在片尾曲……我要去循环了( ̄▽ ̄)

  以上个人观点,不喜勿看,看了倒胃口概不负责

  《惊情四百年》观后感(三):满目皆吾爱,吾该吐槽否?

  1993年啊,那时,我还是个位数的年纪,那时,Gerard Butler还在读法律,那时天还是蓝的,菊花还是用来欣赏的,那时。。。。

  说实话,这部电影的槽点bug若用现在的观点评价,实在是多得可漏成筛子了,我不明白,为什么都20世纪末了,还会用如此过时,夸张的表演方法,很多情节没有前因后果。。。可是。。。

  啊,薇诺娜,我是如此的爱你,即使你有过不堪的法律污点,即使你在《黑天鹅》中只能给娜塔莉配戏,我还是爱你胜过她们很多人,而且正是因为你,我一直不怎么待见迪普。

  啊,小基,我是如此的爱你。看到你出场简直是巨大的surprise。你一直是那么的忧郁迷人,天真可爱。我很高兴这么多年来你几乎没有变残,保留了年轻时代的90%的轮廓,只是近几年你的黑眼睛更加忧郁深邃了。同时我也很高兴这么多年来你的演技似乎没有任何提升,你永远是你。

  啊,莫妮卡,我是如此的爱你。在我心目中只有你和阿佳妮是占据女神位置的,虽然只是惊鸿一现俩镜头,但是只要有你,很多片子会从烂片变为“值得一看”

  啊,安东尼·霍普金斯,我是如此的爱你。实在忘不了你那部关于吃人肉的影片,你让邪恶开出花,硕大多汁的死亡之花。你的眼神能把人的魂抽走。你的出现是小基之后的又一大惊喜,要知道,我没有看演员表的习惯

  我要用小清新腔形容这部影片,它就和生活一样,是盒巧克力,你永远都不知道下一个出现的人物会是你的“非常热爱”列表中的哪一个。当我平等地对这些star各花痴30分钟的时候,影片就这么不知不觉地过去了,至于情节,who care it?

  千万不要错过,那些你挚爱的人们

  《惊情四百年》观后感(四):永远的德古拉,却不是永远的诺斯费拉图

  最近连续看了《诺斯费拉图》(1922)、《诺斯费拉图:夜晚的幽灵》,重温了一遍《惊情四百年》三部取材《德古拉》的吸血鬼电影,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不管时间过去多久,人们讲故事的能力都不看历史进程,只看个人天赋。四百年来人们写不出另一部《金瓶梅》,三百年来人们写不出另一部《红楼梦》,不外如是。   所以,1922年无声黑白电影可以讲好一个故事,1979年技术前进了五十年未必能讲好,九十年代电影人还在创造经典。而正因如此,《诺斯费拉图》可以是经典,《诺斯费拉图:夜晚的幽灵》能成为垃圾,《惊情四百年》依旧可以称为史诗。   三部电影说到底讲的是同一个故事,基本轮廓改编自小说《德古拉》,均加入了不同原创成分。这里不赘述剧情梗概,有意愿的可以去百度一下。说到改编程度,变动最多的无疑是《惊情四百年》,当然目前也是我心中的最佳。比起很多动辄上千的大佬,我的观影量不算太多,但是就我目前的认知而言,上个世纪以《惊情四百年》、《夜访吸血鬼》为代表的一系列哥特风电影,是我心中真正的哥特,其真实性和还原度是令我十分喜爱的。而慢慢踏入新世纪,诸如《范海辛》、《断头谷》(1999)的新哥特风,我实在是欣赏不来。当然,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确实是电影业一个前互联网时代所不可复制的高峰,现在懒惰的人们无论如何不会再像那样去拍电影了。   或许是大师的加持,加上各方面综合的原因,《惊情四百年》成就了一部既严肃又浪漫的吸血鬼史诗,I like it .   而《诺斯费拉图》,1922年的技术水平,能拍出这样完整清晰的故事,同时演员实力和编剧调度方面丝毫不落后于后世许多电影,不得不说是十分出彩的。当然,这部电影最让人钦佩和敬仰的,恐怕不是导演,也不是编剧,而是传奇的男主角。这名深谙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经验主义,让自己活在黑暗阴影之中,完美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吸血鬼真正应该拥有的特质。甚至因为这部电影,有一个广泛流传的谣言,就是男主角本身就是一个吸血鬼。这哪怕是个谣言,在我看来,却像是是对一个演员最大是褒奖。而作为一部无声电影,所有对话都得通过文字像PPT一样去呈现,却依旧能让我觉得生动,真实,整部电影完整流畅不让人觉得生硬,我觉得这也算是那个时代电影人的伟大。   而最让我失望的,就要数这部连阿佳妮都拯救不了的《诺斯费拉图:夜晚的幽灵》了。比原作晚了五十年的翻拍,有了更加成熟的电影工业体系,电影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各色道具齐备,却像我们展示了什么叫“取其糟粕,去其精华”。这部电影,前期剧情几乎可以算是对原作的完全模仿,就好像是加了一个配音而已,但是演员演技和剧情流畅度反而不及前作。相反,整部电影充斥的这种甚至算不上致敬,而就是活生生赤裸裸照葫芦画瓢,还画不像的感觉,令人观影过程十分糟心。并且最重要的一点是,差不多长度的电影,在有声(省出大幅度时间)且删去原作部分剧情的情况下,却反而讲不清楚整个故事,完全理不清楚电影思路,所有改编点又皆是无来由没有合理性的意淫。可以这么说吧,没有阿佳妮,我哪能坚持看完啊。说实话,一开始,我看了看《诺斯费拉图:夜晚的幽灵》,豆瓣评分7.8,甚至是带着瞻仰的眼光去看的。但是电影结束后,除了阿佳妮的美貌,无疑是浪费了我两个小时。   德古拉作为最负盛名的吸血鬼,经过最早《德古拉》小说的宣扬,和后来无数电影电视剧的改编,未来可能还会继续以我们心中一个神秘吸血鬼形象流传下去,而诺斯费拉图,恐怕却只能在《诺斯费拉图:夜晚的幽灵》之后就消声匿迹了吧。说起来,诺斯费拉图这个形象本身就是德古拉的变种,当初《诺斯费拉图》就是因为没有买《德古拉》的版权而刻意这样改名的,甚至让这部影史第一部吸血鬼电影因此蒙尘几十年,但是这依旧不能改变《诺斯费拉图》在电影史中的地位。不过也算给后世一个烂大街的经验,小说改编电影一定记得买版权!   PS:诺斯费拉图也不算销声匿迹了其实,LOL不就出了诺斯费拉图的皮肤么哈哈哈

  《惊情四百年》观后感(五):一句话影评之“驱魔类电影”

  昨天休息,且恰逢老婆不在家。于是顺藤摸瓜地依次看了《地狱神探》、《惊情四百年》、《范海辛》。后两部电影的故事背景都是有关吸血鬼德古拉的,而前两部虽然故事背景相异,却同有基努•里维斯的出演。

  对于《地狱神探》我想说的是,当片尾撒旦身着白色西装赤脚趿泥,出场的时候简直是惊艳,因为饰演者是彼得·斯特曼,我从未对一位男配角如此倾心,哪怕更多的人对其知之甚少。但这丝毫不影响我从06年看那部风靡一时的《越狱》时便爱上了他。对于《惊情四百年》我想说的是,20年以前的老片子超越了岁月的流逝与时代的更迭,依旧让我唏嘘不已。无论是如今的巨金打造,还是3D特效,真正让电影成为经典的是能否让观众的心底沉淀下蓦然回首后心口抽痛的记忆。对于《范海辛》我想说的是,影片的黑色画面让我恍惚,此前只有一部叫做《罪恶之城》的电影给我这种感觉。

  这三部电影都是“驱魔”类电影,而这一类电影我看的也算多了。“黑夜传说”系列、“暮光之城”系列、“刀锋战士”系列等等不一而述,但是总觉得它们除了好看却还是缺了点什么。所以我要感谢昨天看的这三部电影,让我找到了缺失的那份感观。

  《惊情四百年》观后感(六):Gothic Vampire Love Story

  影片开头就是战争,屠杀,投河,血,烛泪,色调十分阴森吊诡。但用夜晚腾起的白色雾气,突然出现在镜头前的鬼怪的脸来凸显恐怖气氛这种手法到有点像八九十年代的香港僵尸片~突如其来的熟悉感~

  女主是当之无愧的美人,穿着白色透明丝绸睡衣黑色长发披肩的样子简直风情万种,撩人至极,称之为尤物也不为过~男主早期的造型简直就是老版倩女幽魂里的黑山老妖呀,丑陋且诡异,后来为了追女主吸血变年轻后虽然不是李维斯那样的小鲜肉,但也是帅大叔一枚,还整了个贵族绅士的派头,吐字缓慢又优雅,望着米娜的时候专注地就像整个世界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眼前的这一人一样~

  电影的结尾,腥红的血,白雪地,黑色的城堡,死去的前世恋人,画面竟有一种变态的美~

  话说李维斯在里面也是颜值逆天啊,但就是存在感太低了吧,赶脚就是为了让Dracula 和Mina重逢而设置的一个承接人物一样。还有Mina的闺蜜Lucy简直就是超级炮灰,什么都没干就在结婚前夕被初拥了,变吸血鬼了,然后被Van Helsing和自己未婚夫杀了~悲剧啊~

  仔细一想这里面的人物竟没有一个得到圆满了,除非Mina在出轨并手弑了自己的前世爱人之后还能好好地和Jonathon在一起。。。

  《惊情四百年》观后感(七):吸血鬼德拉库拉之惊情四百年——Love Song for a Vampire

  大学时初看此片,被迷到神魂颠倒。十年后重看,却发觉从,虽出自《教父》名导之手,但从剧情到制作,都透着股B级片的味道。全片几乎都是以摄影棚里的室内布景拍摄,那点特效水平,让我联想起在美国酒店里倒时差时看过的那种在午夜时分播放的鬼怪题材电视电影。而把吸血鬼、狼人与魔鬼撒旦的形象混于德拉库拉一身的想法,真是狗血之至。在故事上,科波拉也着实没有做任何比维多利亚时代的原著更进步更现代化的改编。影片对女性角色的刻画,透着浓浓的性别歧视。可怜的露西是个玩弄男人于股掌之上的playgirl,与其说她是个不幸被选中的牺牲者,导演更像是在说她活该就是个自找的荡妇。而米娜呢,一样被描写得浅薄无知、水性杨花。初见德拉库拉,一副不容侵犯的傲娇模样,可一听见对方的王子头衔,立刻乖乖就范;等不到她忆起前世,已经向德拉库拉投怀送抱了;甚至在赶去和乔纳森成婚的路上,也还是对她的异国情人念念不忘。相反地,剧中的男性角色,无论正角反角,个个对爱情坚贞无二:乔纳森坚拒女妖诱惑,逃出生天只为迎娶心上人;露西的三个仰慕者,包括被她抛弃的,在她死后仍紧密团结在一起,誓死也要为她报仇,简直是骑士精神爆棚;而背弃信仰、害人夺命无数的德拉库拉,最后竟然也能因为苦恋爱人四百年的长情而感天动地……

  不过话说回来,此片当年如此打动我,且一度高居史上最卖座吸血鬼题材影片宝座(当然早就被更质量更粗糙、剧情更无营养的《暮光》系列篡位了),自有其道理。不得不佩服科波拉挑选演员的眼光。此片犹如一个聚宝盆,端出了一众那时尚未闪耀发光的璀璨明星——倘若他们在影片开拍前已取得日后的成就,不晓得科波拉需花费多少银两才可以将他们请到一处:接怕此片时尚未加冕影帝的安东尼·霍普金斯,还没有提名过金像的加里·奥德曼与薇诺娜·瑞德,还没有拍过《生死时速》与《黑客帝国》的基努·李维斯……而当发现抛胸露乳的女妖之一竟然是日后因为《西西里美丽传说》晋升为全球性感女神的莫妮卡·贝鲁奇,简直像是找到了故意埋藏的惊喜彩蛋。除却演员们兢兢业业的表演,和美到不可方物的薇诺娜(想到她后来的际遇,不得不由衷地为之惋惜),影片诡异妖媚的视觉风格才是当年震到还没有见过世面的我的主因,而这其中,石冈瑛子的造型设计居功至伟。比起德拉库拉的千年老妖look,露西尸变后的僵尸新娘造型才更令我过目难忘,无怪当年和她搭戏的小演员在片场被她吓到啼哭不止。石冈为此赢得的那座奥斯卡奖可谓实至名归。

  影片的最后几分钟算是拯救了前面那几十分钟的媚俗。米娜举枪挡住乔纳森时的那一句:“要杀了我,你下得了手吗?”是她全片唯一一句让我记住的台词。至于德拉库拉,向他唯一的爱人献祭了自己,爱情,信仰,一切的一切,而最终,“他的毁灭才是她的救赎”,无可避免,恰似四百年前他的敌人所算计的那般,他终如命定般地为她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我想,正是这一悲剧性的结局,才能够让布拉姆·斯托克的这部二流低俗小说具有如此之久的生命力。Love never dies……

  如果要说,这片子最大的败笔是什么,对于我而言,那就是没有紧跟着悲怆的结尾,让安·莱诺克斯那天籁般的歌声响起:

  The rhythm of this trembling heart is beating like a drum.

  It beats for you, it bleeds for you.

  Love, oh love, oh love,

  till falls the rain.

  Love, oh love, oh love,

  till falls the night.

  Love, oh love, oh love,

  e mine forever.

  Love, oh love, oh love,

  let me be the only one, to keep you from the cold.

  《惊情四百年》观后感(八):这种爱情叫天性

  科波拉把《德库拉》拍到了极致。我始终认为,任何一个故事让科波拉来拍,都能拍到它所能表达的极致。

  只看环境,哥特式古堡在阴郁的夜空下永无天日的荒凉感,德库拉银白色的头发配着鲜红的袍子从阴黑的湿嗒嗒的城堡里走出来的色调冲击,以及影子时常比本身更加狂妄的虚无感。

  米娜在充满阳光的窗前写字,贵族城堡繁复到无法复制的美丽。每一个贵族室内室外的景致都能让你忍不住无数次不顾故事进度的暂停以供欣赏。

  每一个景致都能让观众体会到导演的用心,你会从电影里看到导演对这个故事的热爱程度。我是说,换做现代任何一个导演,都无法把这个美丽的爱情故事拍到这么深入精神的极致。

  因为我们已经越来越难被这样跨越千年的爱情故事感动,我们会被一些很难达到的情感故事所震撼,但是超出了极限的事情,我们感到更多的是荒谬,难以理解,而感动却放在了其次。

  说到这里,我想到前一阵子张艺谋知青情结突起而神经兮兮的拍的那部《山楂树之恋》。故事单薄的可怜,所谓最干净的爱情不过是俩人没来得及产生任何肉体关系,男主角就演上韩剧了。凄凄惨惨的白雪病走了之后,静秋一句也许是导演所期盼的,能颠覆大众信仰的话:“我等你一辈子。”就奠定了这个故事无法被我们这些从二十岁就要看是计算着过日子的人接受。

  我们真没有一辈子的时间去等,如果要我等,我今年20岁,我顶多等一年,最多一年。这不是信仰问题,不是那些感性的故事所不屑的一类人,我觉得这是天性的问题。我相信这个缤纷的世界里任何人都有生存的一席之地,就算跨越多少个世纪,也会有为爱情奋不顾身的人,这种爱情叫天性,不是多么光荣的精神。他们因爱情而生,人生的其他都是点缀。这样他当然可以为爱情等一辈子。

  每个世纪都有少数几个人,因天性作出这种感动大片世人的事情,这是永远不会中断的。但是这些故事所能带给我们的感动却是越来越少。因为越来越多的人能理智的看到曾经心驰向往的事情。

  很多事情没大家想象的那般辉煌,很多事情不是因为有无信仰。

  我们越来越能相信,我们做很多事情来源于天性。

  德库拉的故事其实不够浪漫极致。科波拉只不过顺应了大众的价值观。上帝用一缕阳光带走了积郁已深的德库拉,暗无天日的吸血鬼生涯结束,爱人泪洒他瞬间年轻的脸庞。

  我觉得如果要做到追随爱情的极致,这些深植于人们思想的道德观念都可以不屑一顾。

  伊丽莎白转世的米娜尽可以随着德库拉伯爵变成一个吸血鬼,德库拉伯爵也不要再多虑是否会毁了米娜的人生。如果你们为爱而生,那就做到爱的极致。

  我这样说,有人眼神深沉的告诉我,你真的不懂爱情。

  可是谁懂呢。

  《惊情四百年》观后感(九):爱的400年

  喜欢吸血鬼题材的影片,但是看的电影却不多,这是一群衣着鲜亮,风度翩翩,有着高贵血统的异类,他们以血为生,却充满感情,这是我对吸血鬼的认识。这部影片褒贬不一,至于算不算精品,我想,每个人有着自己的答案,我喜欢画面中的暖色调,古典主义油画的色彩,让人很容易就置身于那个年代。故事情节感人,至于结尾,觉得有失吸血鬼家族的放荡不羁,因为上帝的宽恕,于是俩人的爱得到了升华。

  一份爱珍藏了400年,一份爱等待了400年,世间除了情,还会有什么呢,德古拉嗜血,好战,却是个情意绵绵的人,土耳其攻打罗马尼亚,教会即将失守,他临危受命,知道此行凶多吉少,但仍执意前往,这是他对教会忠诚。伊丽莎白的自杀让德古拉彻底疯狂,于是内心的仇恨瞬间释放,这是他对爱情的忠贞,于是我看到了教会的冷酷无情与伯爵的真心真意,这样的吸血鬼,我们却没有害怕,心里记住的是他的情意,在影片的陈述中,为了那个转生(我的理解)伊丽莎白,德古拉嗜血杀戮,却是因为对爱的渴望与怀念,影片的最后,同样都是为了爱情,两人的争斗中我却偏向了伯爵,那份深切而缠绵的爱让人如痴如醉,深陷在其中,此时的德古拉伯爵,怕是已经超越了上帝在我心中的形象。

  一份400年的爱恋,一位高贵冷血的伯爵,这些,真的让人无限回味。

  《惊情四百年》观后感(十):不同于现在的吸血鬼题材电影的美感~对爱情难能可贵的忠贞是永久的特色

  黑暗、病态的哥特美感~德古拉英俊得有股隐隐的邪恶感,很符合这个角色的性格。他骁勇善战,也残酷无情,相比现在的吸血鬼都太善良太正义了。不过不是一个时代的特色,各有各的经典。唯有对爱情难能可贵的忠贞是永久的特色。

  人物造型的古典气息首先就让深深吸引了喜欢古典元素的朋友。那种黑暗、病态、颓废,甚至略带淫靡的哥特气质给你一种深刻的光怪陆离的邪恶感和蛊惑感。以前的作品,多了一丝灵异;现在的作品,多了一些生活化。

  不论对于这种风格喜欢与否,我想心平气和地看来,现在吸血鬼题材影视资料这么多,像这样的很少,也许有人觉得这种不屑一顾,但也不得不说,这种诡异,又要美的感觉还真不好拍。露西的头被砍下的那个镜头我印象极为深刻,像个花篮一样在空中画出一道抛物线。很多镜头制作得都很美妙。

  我想,能成为经典的,就是能把握住想要表达的那股感觉。现在的经典和以前的经典都是。经典和经典之间只是风格的不同。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惊情四百年》经典观后感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