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理解全球冲突与合作》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0-11-04 01:49:5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理解全球冲突与合作》读后感精选

  《理解全球冲突与合作》是一本由小约瑟夫•奈 / 戴维•韦尔奇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2.00元,页数:4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理解全球冲突与合作》精选点评:

  ●用自由主义/现实主义/建构主义三种路径,体系/国家/个人三个层次,提供了一套国际关系的分析框架,给了很多例子进行分析示范。

  ●仅读完半本,后面的很教科书。

  ●简洁有力、很漂亮的一本书。很多分析方法是非常实用的。时效性也足够强。

  ●该书副标题理论与历史点明了全书的基本框架结构:通过第一、二章的理论介绍和第三、四、五章对一战、二战、冷战的历史分析尝试去解答第六、七、八、九章反映出来的时下的国际冲突问题。全书借用博弈论、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传播学等其他学科的经典理论,通过考察全球行为体之间的冲突与合作,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经久耐用的分析框架,处处值得品味。同时此书兼具系统性和理论性,讲解清晰通俗,是本好读的教科书。译者张小明教授十年四译此书,译文精益求精,值得致敬!

  ●国际关系必读书

  ●看这本书之前,我以为地缘政治是国际关系的全部或至少大部

  ●入门读物了……考研期间有机会再重读吧。读书笔记丢了好可惜……

  ●谈了一些目前很热门的的东西

  ●国际政治的谈论门槛很低,充斥了模糊的表达、混乱的概念和庸俗的对比,这样一本教材实在是入门捷径,很多书就不用再看了。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善用国际政治的理论工具,有助于观各派之大略,应当早读、认真读、反复读。

  ●真的很科普 以至于没有什么收获 感觉是把之前的课都回顾了一遍

  《理解全球冲突与合作》读后感(一):小心变成民间...学家

  这是借用的别人的表达。对我警醒很大。这本书的作者对我们有两个提醒:不要把复杂的历史讲成传奇故事。不要陷入对细微差别的自我陶醉。幸好我碰到这样的就恶心。但是恶心也不好。不然就没法儿对话和行动了。不过,千万别变成民间经济学家。

  《理解全球冲突与合作》读后感(二):不错的国际关系入门教科书

  个人比较喜欢国际关系这个学科,但是苦于没有一本合适的入门教材。在亚马逊上偶遇这本小约瑟夫·奈教授编写的《理解全球冲突与合作—理论与历史》,翻开后欣喜若狂,这本书是国际关系爱好者入门的绝佳之作!

  本书是一本教材,不是一本历史书,也不是一本学术专著。奈教授通过从现代主权国家诞生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到冷战后的国际关系史,在叙史中穿插了国际关系理论的思想流派、基本概念、分析方法。恰到好处、通俗易懂、结构清晰。包括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建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等四大学派的基本理论框架、发展趋势。包括均势与集体安全制度、霸权、威慑、遏制与干涉等,以及比较重要的3种方法论:现实主义者肯尼思·华尔兹的包括个人因素、国内因素、体系因素的冲突分析方法(具体可参考华尔兹的《人、国家与战争—一种理论分析》);反事实推理与虚拟历史;强调历史的发展具有路径依赖性的选择漏斗模型。书的后面几章主要围绕着国际合作、新信息革命对主权国家治理、国家互动、国际关系格局的影响进行。包括国际法与国际组织、合作与相互依存、跨国行为体等。

  《理解全球冲突与合作》读后感(三):历史比较分析,框架下的史实分析

  一些笔记:

  1,、传统的外交家并不反对国际联盟的集体安全制度,他们根据古老的均势原则对此加以新的解释。

  2、西方的民主国家是那样的充满负罪感,显得的软弱无力和处于内部分裂的境地,任何一个聪明的德国民族主义者都可能修噶凡尔赛体系。

  3凡尔赛和约一方面太苛刻,激起了德国的民族主义,另一方面又太宽容,让德国拥有对抗该合约的能力。

  4、在冷战时期,人们常常认为,美国式民主和海权国家,苏联是陆权并设有奴役性劳改营,这好比美国是雅典,苏联是斯巴达,美苏陷于一种类似雅典和斯巴达的历史冲突之中。

  5、强者做自己能够做的事情,而弱者必须接受自己必须接受的事情。

  6、伦理在国际政治中不如在国内政治中影响那么大,主要是因为:有些价值观念国际共识很少;国家和个人不同;由于因果关系复杂性,伦理在国际关系中扮演了一个很小的角色

  7、存在三种国际关系的伦理观:怀疑论、国家道义主义、世界主义

  8、国家政治中存在着选择余地,声称别无选择实际上是一种伪装的方式。

  9、危机生存的威胁越大,道义选择的空间就越小。

  10、所有的国家都拥有政府,政府制定法律,维护秩序,并负责保护其边界之内的人民。

  11、18和19世纪的自由主义政治学哲学家通常认为,每一个民族都应该有自己的国家,像库尔德人、泰米尔人这样的群体已经奋斗很多年。

  12、迫使他国改变行为,是一种直接或强制的使用权力的方法。

  13、确立偏好的能力总能同无形的权力资源密不可分,这些无形的权力资源包括建构主义所强调的文化,意识形态和制度。

  14、道义判断依赖于使用权力的目的,这个在后面还有论述,结果并不总是证明方法的正确。

  15、权力是影响他人,从而获得自己想要结果的能力,不管权力资源是无形的还是有形的。

  16、使用硬权力对付死硬的恐怖主义无疑是必要的,但是用软权力赢得主流民众的馨也是同样重要的,否则民心会被恐怖主义夺得。

  17、权利是一个实证的概念,权威是一个道义的规范的法律的概念,权威要求合法性。

  18、在本书中,作者用结构来描述权力的分布,而用过程这个词来描述单位之间的互动。

  19、当国家通过平衡霸权国家来维护自己的独立地位,或者一个新型的国家挑战领导国的时候,单极体系开始走向瓦解。

  20、在两极体系中,同盟变得比较僵硬,从而可能导致大规模冲突甚至世界大战的爆发。

  21、国际体系结构大致可以解释体系的稳定性,但是单靠分析体系层次并不能解释问题。

  22、冷战表现为危机稳定。当两国处于危机不稳定时,最容易爆发战争和冲突。

  23、虽然人们在抽象层面上认为权利和安全一直认为是最重要的国家利益,但是对于促进国家利益的具体政策上常常存在着分歧。

  24、国家体系中的国家间权利分布状况,有助于我们预测国家间的某些行为。

  25、考察全球冲突与合作的心理学研究路径:认知心理学;动机心理学;经济学;心理传记学

  26、古典自由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国家具有和平倾向,因为战争会对商业产生损害。我们可以使这个世界摆脱战争,我们相信贸易就是实现的途径。

  27、一战过后,人们热衷于这样一种观念即民主国家的胜利将使战争发生的可能性减少。

  28、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解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说:僵硬的两极关系;危机不稳定的军事计划和军事学说;主要领导人犯下的严重的领导错误。

  29、国际关系分析的集中理论与范式:现实主义;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建构主义

  30、防御性现实主义倾向于强调安全是国家最重要的目标,而进攻性现实主义则关注权力。

  31、自由主义分为三个分支:经济自由主义;社会自由主义;政治自由主义(一种关注制度,一种关注民主)

  32、加入世界上民主国家增多,发生战争的可能性就会减少,至少民主国家之间发生战争的可能性会减少。

  33、克林顿和小布什在全世界推进民主的主张,可能长远来说有助于和平与安全,但是在向民主过度的阶段却存在着战争危险的增加,这与亨廷顿的”现代化带来稳定,但现代化的过程却充满动乱有内在的一致性“。

  34、马克思主义看上去有三个弱点:试图把政治还原成经济;错误地认为国家只是特定阶级的工具;马克思主义过于死板的理解历史进步性。

  35、现实主义由于提出了很多强有力的假定,所以比建构主义更加容易预测。

  36、建构主义的一个核心论点就是国际政治具有路径依赖性,明天发生什么,不是主要有均势这样的永恒机制决定的,而是更多地取决于领导人必须做出抉择的历史背景。

  《理解全球冲突与合作》读后感(四):一个思考国际问题的框架——三个层次分析法

  1936年,凯恩斯这样写道:“那些认为自己完全不受任何知识影响的实干家,通常是某位已故的经济学家的奴隶。”

  为了强调理论的重要性,奈教授引用了这句话。但他又指出了一个强烈的现实状况,即国际政治没有那么多艰深的概念,任何人都可以使用诸如干涉、主权、民族国家等概念,任何人都可以畅谈国际问题。这也就产生了问题所在,每个人发言背后都隐藏着理论的影响,但每个人对他所使用的理论的适用性、解释力都不甚了解而滥用理论。

  前几天看cctv4,讲道中日问题,说日本侵华是因为中国弱于日本。实力超越日本了就会和平。很明显,作者采取的是均势理论,但他用这个理论在逻辑内都不对。日本强于中国就会侵略,中国强于日本就和平?而且,日本势力弱于美国,还发动太平洋战争?显然不能完全用这个理论解释中日争端这一问题。

  很高兴,新制度经济学的阅读让我对理论的作用有了充分的认识。理论是用来解释和推测现实的,要关注理论的适用范围和解释力。人们都期望解释力强的力量,但不能走入解释一切的极端,一个解释一切理论无法推进我们的认知。既然理论是经验科学,看一个理论好不好,就将它放到现实中去。所谓需求定理,要检测,就看物价上涨了,那个东西是不是买的人就少了。而国际关系理论,则在历史里去解释。

  “反事实推理”,是一个很有用,我们也经常用的方法。一个事件的原因众多,哪一个是最重要的?那就用这个方法,改变其中一个条件,看看怎么样。比如说,人们认为希特勒对二战的发动关系很大,我们就推理,“如果不是希特勒,而是俾斯麦,是否不会发动二战?或者说是否不会发动两线作战?"这种方法其实就相当于自然科学里的实验室方法,控制其他变量,讲一个变量改变,看其作用。很有用的。

  既然说理论有很多的作用,我们就要了解国际关系的理论。有三个主流的派别,一个是现实主义,这派源远流长,修昔底德被称为现实主义之父。他们讲究国家是行为的唯一主体,国家的目标是追求安全,手段是采取均势策略,一方的实力上升会引起另一方的不安,引发冲突。另一个是自由主义,他们认为国家是最重要的,但不能忽视跨国组织、族群等行为体。国家的目标是追求安全和和平。手段是贸易和国家安全制度。经济联系的增强和国际安全制度已经在慢慢消除冲突。这两排是相互对立的。最后一派是建构主义,他们主张我们不应该只关注权力、结构这些东西。更应该关注意识形态、规范等对国际行为的影响,我们会看到,这些在国家层面的分析很有用。

  究竟哪种主义好?显然还是要判断情况,综合运用。为了综合运用和考察理论,作者提供了三个层次的思考框架:个人、国家、国际体系。思考的顺序是从间接到复杂,力求简洁。也就是从国际体系到国家再到个人。

  国际体系包括两个方面:结构和过程。结构是权力分布的状况,权力是随实力不断变动的。过程是各行动体之间的的联系状况。比如德国的崛起导致结构的变化与各国的紧张,但俾斯麦时还是构建了一种不固定结盟的灵活过程,可这在之后被僵化成了两大同盟。

  国家体系的这两个方面受到国内政治的影响,除了国内经济、社会状况(如希特勒上台前的德国),还有建构主义者看重的一些思潮,如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兴起对欧洲政治结构的影响。

  个人就是决策者的选择了。随着时间的推进,决策者面对危机的选择性越来越少了。这也是来自安全困境,多回合博弈中,最好的策略是“一报还一报”,信任和不信任的选择,对之后都是有效果的,只有不到“不打不行了”的时候,就可以选择,产生影响。

  作者用这个层次解读了一战和二战,个人感觉有些复杂,但还是不错的,一战更多是结构因素,二战德国国内因素和希特勒个人因素更多。

  可以用这个来推测中日冲突。从国际体系来看,结构上中国实力不断增强,日本担忧。在过程上,中日之间并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解读争端的机制,冲突是有可能的。从国内来看,中国民族主义情绪强烈,日本想取得与经济相匹配的大国地位,冲突可能性进一步加深。个人角度就是对应于冲突是否会扩大,是局部争夺还是全面战争?建构主义者应该会认为,和平意识和国际规则的增强会使全面战争的状况降低。另外不能忽视美国,加上美国,其实还是一个均势,比较稳定,美国也一直是采取对中日争议谁都不支持的策略,综合以上考虑,中日目前不会一战,今后可能有两点变化:1.结构变化。中国国力继续上升,美国衰弱。战争可能性增强。2.国内变化。经济制约增强与和平意识主流,甚至政治变革。这些都在左右着中日争端,但大规模战争的可能性基本已经没有,最多是小范围局部战争。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理解全球冲突与合作》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