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汤圆与白香饼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0-11-03 02:57:1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汤圆与白香饼读后感1000字

  《汤圆与白香饼》是一本由焦桐 主编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0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汤圆与白香饼》精选点评:

  ●台湾饮食文学。有写得极好的,也有写得那啥的。

  ●报章专栏结集,适合睡前阅读。

  ●其实一种食物的味道 都是因为倾注了某些情感在里面 才特别深刻 比如老爹的炒年糕 那样的味道 就是家了

  ●随便看看 长大了反而对散文没那么喜欢了

  ●只是收录。。

  ●又是一本封面好看但无实质内容的书= =

  ●精英写的,几乎全是常青藤毕业的

  ●台湾美食所呈现出的风土有朴素的质感。

  ●果然人一多水平就容易良莠不齐啊

  ●搞合集就是容易出现这种问题,质量太参差不齐了。尤其是几篇高中生获奖文章,写的太装了,品位美食本来是一件让人心情愉悦的事情啊,讲讲味道、人、事就好了,非得纠结在一点上大做文章,看着都累。

  《汤圆与白香饼》读后感(一):视觉美味

  很有味道的一本书,文笔细腻而质朴,看得出的良好教养和对平淡生活的心满意足。印象深刻有两篇:”母亲的哭声“,”米饭大事“。这是一本编著的书,所以本能地对每篇作者的成长背景好奇。除了唯一一个92年出生的90后,其他作者大都是家庭安顿,事业稳定的中产阶级。因此,写的也都是中年人的生活感悟,出言透语中有中年人身上特有的陈恳和“长辈感”。这种”长辈感“细说起来大约可以用勤劳,怀旧,惜福,知足这几个关键词串起来。喜欢和这样的人待在一起,无论是生活中还是文字里。有安全感,温和且永远有被她/他们满满的爱感染到。

  《汤圆与白香饼》读后感(二):一个吃货是写不好书评的——只说碱水面

  第58页有说日式拉面,说到‘只可惜在中国大陆,碱水面的做法已经失传,唯独在日本流传到今天,即日式“中国面”。’这貌似是日本友人新井一二三写的一篇散文。

  我生平最讨厌自以为是不考证了,认为以讹传讹乃是人间一大害。尤其在我热爱的美食界,怎么能允许这么多谬误发生呢,多伤我这颗红彤彤的吃货的心。以往我只知道中国人一向爱以讹传讹,没想到日本友人更加热爱这种谬误,还一本正经地号称“中国失传的东西日本保留了”,这一小段充满民族自豪感的声称,颇有高丽棒子之风。

  作为一个天天晚餐只要不吃烤肉涮肉就会自己吃面的人来说,对面的了解还是自认为可以站得住脚的。碱水面是和面的时候加入适量的碱或者碱性物质,使面条增加筋道不黏结,改善口感的方法。中华名面中几乎都采用此类做法。最著名的无处不在的兰州拉面,就是用面团加入蓬草灰做成的。(蓬草灰——西北兰州、皋兰、永登等境内戈壁滩上的一种野生植物,经过燃烧后,其草木灰凝结成硬块,这种硬块经水煮沉淀后的碱性水溶液即蓬灰水。——以上来自百度文库)特征是清爽劲道面汤不浑浊,颜色呈淡黄色。这是很天然的原料,道理是一样的。

  热干面,貌似也被评为“中国十大名面”了吧。虽然我觉得这个评选实在足够无聊,如同我写这样的读书笔记般无趣。也是淡黄色的面条,口感略硬,热干面的妙处虽然在芝麻酱等诸多配料,但对面也是有着唯一要求的,那就是一定要用碱水面,并且煮的略欠一丝丝火候。不然你试想一碗普通的不加碱水做出的面条,雪白,表面发黏,再拌上馥郁浓稠的芝麻酱,萝卜丁、香葱,等等,黏上加黏怎么能好吃?想想就已经腻味。

  甜水面、宜宾燃面、贵州肠旺面……等等等等不一而足,凡是需要清爽不拖泥带水的口感的面条无一不是用加碱水这种做法的。有句面馆的俗话叫做“冬盐夏碱”,是说夏天和面一定要注意加碱,因为夏天面团容易发酸,加碱可中和酸味增进口感。加盐面团会光滑不易黏连。

  写到这里我饿坏了,肚子一个劲儿地叫。最后回到正题,评一下这本书吧。买它是想了解我最不了解的台湾,看看原生的传统的,和思乡的改良的种种美食,也满足我对美食类随笔的收集癖,此书中文章文笔大都平平,看了也没饥肠辘辘,反而我自己一番对面的追忆让我瞬间感觉腹空肠鸣了。书评就罢了,说完这碱水面我就觅食去也。

  .S.我真是个写不好书评的大吃货!写完这一大堆,发现作者新井一二三在下一段说“这种说法并不可信……至今在中国没有失传”云云。

  我真是武断啊!我真是断章取义啊!我真是以管窥豹啊!我真是一个不合格的读者啊!!!!

  向作者致歉,保留原文以说明我的大错特错。

  《汤圆与白香饼》读后感(三):吃,也是需要学习滴(by 焦桐序言)

  传说神农氏“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耜耕种,收获谷物;伏羲氏教民结网,捕鱼打捞,开拓了人类的饮食资源;黄帝发明陶盆瓦器,用谷物蒸饭熬粥……这些关于饮食的传说, 自然,是后人追记撰写而成的,不免穿凿附会了许多神秘的色彩。

  这是可以理解的,在饮食生活极不发达的原始社会,人类生存十分艰难,对饮食崇拜,对使人类摆脱生食的圣人怀着无比的敬仰,并将他们神格化,春祀秋报。

  “如果说还有什么事情要我们认真对待,那么,这样的事情既不是宗教也不是学识,而是‘吃’”,林语堂洞见饮食须认真对待:“除非我们老老实实地对待这个问题,否则我们永远也不可能把吃和烹调提高到艺术的境界。”他指出,法国人是开怀大吃,英国人则是略带歉意地吃。由于英国人不郑重对待饮食,英语中原无cuisine(烹饪)一词,只有cooking(烧煮);原本也没有恰当的词语称呼chef(厨师),只直截了当称之为cook(伙夫);他们原本也不说menu(菜肴),只说dishes(盘中菜);他们的文字固无gourmet(美食家),遂用童谣里的话称Greedy Gut(贪吃的胃肠)。“事实上,英国人并不承认他们自己有胃。除非胃部感到疼痛,否则他们是不会轻易在谈话中提起的”。

  似乎英国人的饮食文化从来就不乏被消遣,匈牙利人乔治•米凯什(George Mikes)说:“欧洲大陆的人有很好的食物;英国人有很好的餐桌礼仪。(On the Continent people have good foods; in England they have good table manners.)”

  英国人好像天生就没有深刻持久地爱好食物,在他们心目中,食物不似欧洲邻居那样,占有优先地位。凯特•福克斯(Kate Fox)在《英国人的言行潜规则》(Watching the English: The Hidden Rules of English Behaviour)中引述英国人的自我调侃:“我们与食物的关系,多少有点像无爱的婚姻。”说无爱婚姻也许太沉重,福克斯说:“我们与食物、烹饪的关系,更像一种躁动不安、毫无承诺的同居关系,矛盾,不和谐,高度脆弱。(our relationship with food and cooking is more like a sort of uneasy, uncommitted cohabitation. It is ambivalent, often discordant, and highly fickle.)”女儿还在英国念书,我真忧虑她的胃肠。

  品味比较不是与生俱来的天赋,而是需要主动追求、学习的。猪八戒囫囵吞人参果,不可能产生滋味,自然毫无品味可言。吾人面对餐饮之前,应该先充满期待,接着才专注享受,仔细领略,最后是用心回味,热烈讨论。唯有一般人普遍提升了饮食文化素养,当地的餐馆才会有真正的进境。

  《汤圆与白香饼》读后感(四):杂记

  还没看之前以为作者只有一个人,没想到是整合了很多作品的一本书。也好,可以看到更多不同的角度。

  关于食物,读得有滋有味,认识了一些新食材。关于作者,也有让人眼前一亮的几位。

  想要写笔记,但是要填页数这回事实在是……

  所以就写篇不怎么正统的评论,把那些有感触的片段记下来。

  1.Watching the English: The Hidden Rules of English Behaviour 英国人的自我调侃:Our relationship with food and cooking is more like a sort of uneasy, uncommitted cohabitation. It is ambivalent, often discordant, and highly fickle.

  2.曹乃谦——1949年农历正月十五出生于陕西省应县下马峪村。大专文化,现已退休。1986年三十七岁时因与朋友打赌,开始小说创作。

  3.新井一二三——1962年生,日本早稻田政治经济学系毕业。现执教于日本明治大学。中文著作有《台湾为何教我哭》、《没有了鲔鱼,没有了奶油》、《伪东京》、《我这一代东京人》等。

  《日式拉面的台湾因缘》

  为了打进国际市场,1971年日清食品推出的全球第一种杯面"Cup Noodle" 果然在世界各国打手欢迎, Ramen终于从日本的”国民食“再上一层楼,成为了”世界食“。——新井一二三

  4.《鳝的学问》

  至于到底要怎么料理才好吃呢?对我而言,坐在街头木板凳上,配着米酒头加保力达B大啖鳝鱼面的滋味,与坐在高雅的餐厅里,细品盘中嗞嗞作响韭黄鳝糊,浅酌杯中温润盈香的黄酒,实是一般无二,难分轩轾。常闻中口争评美食,蔚然成风,若是合了物性,应了人性,顺了天性,酒酣耳热之际,抚掌言欢,何食不美!——方力行

  5.庄祖宜——毕业于台湾师范大学英语系,哥伦比亚大学人类学硕士,华盛顿大学人类学博士候选人。留学期间迷上做菜,一发不可收拾,2006年毅然放下博士论文,进入麻州剑桥厨艺学院研习法意烹饪,随后到香港在餐厅做学徒。目前专职饮食写作,以做菜和思考一切与食物有关的问题为人生志业。

  6.顾彬——1945年生于德国。1973年获波恩大学汉学博士学位,1974年于北京学习汉语,曾先后任教于柏林自由大学和波恩大学,2011年退休后,任北京外国语大学特聘教授。

  7.《大蒜、生姜和辣椒》

  男人或女人都以为,美人身上不应该有大蒜的味道。我完全不同意。一个美人发不出蒜味儿的话,她不算美,没有吸引力,因为她会比我早死。她早死,她的美有什么用呢?因此我只能主张:世界上的美女团结起来吃大蒜。——顾彬

  8.《”垃圾“食物》

  真正垃圾的不是食物,而是观念,是错误、偏颇、病态的饮食观,我们经常强迫自己吞下想叫你掏钱买健康养生食品的商人所制造的耸人听闻的垃圾概念,错怪了一项项美味的食材,对不起自己的嘴巴,又把日子搞得难过,这才是人生里糟糕的悲剧。——谢忠道

  9.《我老了,所以伤得起》

  ……所以我可以高兴万分地以文学的修辞和思维告诉自己:别管那么多了,想吃啥就吃啥,地球危机多得很,地震风灾车祸水淹谋杀误杀自杀,任何一种意外都可以让我跟世界拜拜,吃了再说,吃进嘴巴再说,更何况,还是那句老话,我老了,老了,其实非常”伤得起“,吃也快死不吃也快死,何苦薄待自己?

  ……

  吃食不再哀殇,也毋需勇气,只要你口袋有足够的钞票,胃肠有足够的纳量。吃食万岁,我是快乐的中年男子。——马家辉

  10.《崩坏的士林夜市》

  但我的意思是,士林夜市这样完全没有统筹性的、一窝蜂都卖一样的台湾美食,真的是正确的吗?说老实话,那些摊位我几乎看了一辈子,很多摊位是去年才开始卖台湾牛肉面的,在那之前根本没看他们做过半碗牛肉面啊!能够在半年之内做出一碗好的台湾牛肉面,那就真的是台湾奇迹了。——朱学恒

  11.《偶遇》

  一边打着饱嗝一边想,偶然遇到了几个饼,就能让今天的日子香气缭绕,多好啊!只要活着,馋,而有得吃,千金不换。现在该来杯茶了。——亮轩

  12.《原味》

  简单,自然容不下多余的添加物,当我咀嚼着用老面团发酵的全麦面包,我尝到了”老酵母“的微酸和“麦子”的甜味,而我犹记得初次尝到这种自然发酵的面包时,直觉反应是“难吃",但如今辨得出”原味“的味蕾却被它自然的味道感动,我也知道,这种原味食物没有掺入改良剂、膨松剂或香精,会带给我的身心更多的能量。——杨锦郁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汤圆与白香饼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