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一个人出去走走,就像旅行——东欧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0-11-02 01:21:0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一个人出去走走,就像旅行——东欧读后感1000字

  《一个人出去走走,就像旅行——东欧》是一本由[韩] 崔度星著作,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32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个人出去走走,就像旅行——东欧》精选点评:

  ●有太多百科上的解释我不太喜欢,不过更加激发起我对东欧的兴趣。一定要去趟捷克。去看看那些震惊世界的天才们曾经呆过的地方

  ●记住了这句,不能和想与之一生保持朋友关系的人一起去布拉格,不然成为了恋人朋友的关系也就不再存在了

  ●这是我第一次看完一本游记。说实话,看完感觉和没看一样,但是看的时候却感觉很充实很有趣。我不知道是不是游记这种书都是这样的感觉。另外中间那段寻找不朽恋人那段我真是全程溜号……

  ●让我更加了解东欧的风土人情。好喜欢捷克啊

  ●一个韩国人写东欧翻译成中文,看得我真的很痛苦。

  ●作为一本旅行笔记带有作者很强的主观色彩,可能在书中找不到你想看到的风景,但是感觉就好像亲自漫步在东欧街头. 美中不足的是关于历史和传说介绍太多,有凑字数嫌疑……略显拖沓.

  ●有些城市需要看到背后的故事!

  ●同时看了几本欧洲旅行的书,最推荐这个韩国人写的,刚开始头几页对他并无好感,简单的语言,朴实的描述。而后,随着脚步的深入,脑洞大开,丰富的人文储备让这本书看起来不够美味,但吃起来非常营养。所以,如果打算去东欧旅游,这本书是个不错的选择。

  ●午饭后在咖啡馆偶遇的一本小书。希望今年出差有机会去印度,如果没有,那就努力攒钱去布拉格吧。life’s gonna to be what you want

  ●大一

  《一个人出去走走,就像旅行——东欧》读后感(一):《一个人出去走走 东欧》:捷克、波兰和斯洛伐克的人文之旅

  查看维基百科,东欧多半是指白俄罗斯、乌克兰、俄罗斯以东的欧洲,但缺乏明确的定义和边界。而本书中提到的东欧国家恰恰是“中欧”这一地理名词中所囊括的国家。本书介绍的国家有三个,分别是捷克、波兰和斯洛伐克。至于作者为何把本属于“中欧”概念的这三个国家归为“东欧国家”,这个问题我无从知晓。但,我看游记并不是要纠结于地理名词是否准确划分,我享受的是作者以他/她独有的视觉向我们展示这一场人文之旅。

  之所以说是人文之旅自有其中的道理。如果你想看旅游攻略、省钱攻略,这本书不是首选。在327页内容里,是找不到任何譬如景点开放时间、门票、住宿、交通这样的字眼。正如作者在前言所说的,“这是记述了对‘人之观念’的原始感受的一本游记”、“如果采用稍微夸大的描述方式……这是一本艺术游记”。而我更愿意把它当成是一本散文游记。读着文字,仿佛和作者一起窥探当地的历史、文学、艺术……

  仔细阅读目录一栏,本书介绍上述提及的三个国家,其中以捷克篇叙述最多,占据了该书2/3的内容,而在捷克篇中,尤以布拉格占据了70%左右的篇幅。足见,作为捷克首都的布拉格之于作者有太多的意义和感慨。我所认识的布拉格,仅仅停留在蔡依林《布拉格广场》的歌词里,并对其充满向往。“琴键上透着光/彩绘的玻璃窗/装饰着哥特式教堂/谁弹一段/一段流浪忧伤/顺着琴声方向看见/蔷薇依附十八世纪的油画上……”而作者笔下的布拉格更是充满着各种浪漫,各种复古,显然更为丰满、更为动人。查理大桥、波西米亚狂想曲、盲眼钟表匠的最后杰作、哪里有捷克人,哪里就有音乐、布拉格是卡夫卡、莫扎特的安魂曲、米兰•昆德拉的思愁、贝多芬与歌德的相遇……这个艺术氛围浓厚的城市,有着跟它名字令人遐思不已的各种传说,在作者引人入胜的大篇幅描述中,我们深陷其中,不肯自拔。

  波兰也有其不朽的传说和如雷贯耳的名人。比如居里夫人、肖邦、哥白尼。而斯洛伐克我们更为关心的在于它与捷克的历史纠葛。

  作者笔下,每个城市都充满着浓厚色彩的民间传说、人文气息、艺术氛围。阅读其中,总令读者无比向往。这大概就是他的魅力所在吧。

  2013-8-21

  《一个人出去走走,就像旅行——东欧》读后感(二):在波西米亚的天空下

  提起欧洲,几乎所有国人都不落俗套地想到法国、意大利、英国,那些充满浪漫同时又可以填满他们疯狂购买欲的城市。东欧,似乎不会是他们的首选,也似乎已经被遗忘了,甚至说不上东欧到底有些什么国家。其实这样倒也好。

  喜欢欧洲,并没有特定的哪个国家,仅仅是喜欢那里庄严的教堂,喜欢那里连空气都充满着童话、浪漫的味道。无论到哪个地方,我都喜欢穷游。穷游,一种方式,亦是一种态度。我喜欢火车、喜欢破旧的公交车带着我转悠一座城市、喜欢在国际旅舍中与来自各地的玩伴交流,天南地北,没有任何目的、纯粹的聊天,甚至可以约上一同游览。我想自由行的乐趣大概来源于这里吧。父母总觉得我是在花钱买罪受,但我就是乐在其中。

  一趟旅行可以了解一座城市,也可以了解一个朋友。我很庆幸,有这样一位同道中人,陪我度过了疯狂的毕业穷游。在短短的半个月中,我们暴走了武汉西安洛阳,火车青旅公交车就这样全程陪伴着我们。感叹火车中的温暖互助,感叹没有订到房间,青旅老板的收留,感叹公交车上热心的武汉爷爷奶奶。

  我迷上了这样的旅游。

  对此书的最初好感来源于作者。“在游历世界各地的过程中收集各个地域的民间故事和文化资料,并与世界各地的人们交谈”有种又找到一位知音的喜悦感。这是一本记录着旅途风景和人文历史风貌的游记,如果你们是冲着攻略而来的,可能会失望哦。

  布拉格,那是个连名字都带着几分美感的中世纪古城,古老的石板路、童话般的城堡、哥德式的教堂,无不让人心驰神往。凡是去捷克旅行的人,应该没有人会漏掉这座从中世纪开始就历经风霜雪雨的历史名城,人们都会说古城建筑雄伟、景色秀美,却没有说出雄伟在哪里,美丽在何处。我能想象到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感受着这里的人文气息,即使没有任何建筑知识,我们一样能够沉浸在让人目不暇接的建筑之美中。二战让东欧另一座美丽的城市华沙化为乌有,是波西米亚人的智慧与顽强才让布拉格得以完整地保留下。印象中,在韩剧《布拉格恋人》里,男女主角将写有他们各自的愿望的纸条贴在许愿墙上,可是书中却告知实际上并没有这么一堵许愿墙。有时候还是不要探讨电视剧中浪漫的场景的好,得到的可能是残酷的答案,又或者毁掉了情节的美好。

  作者的知识面也是让我佩服的,仅捷克而言,从卡夫卡到建国神话到爵士乐再到啤酒之城,短短几章,就已经让我醉倒在这座充满浓厚艺术氛围的城市。这已然超越了游记,而是集文化、艺术、政治、历史于一身的东欧全书。

  《一个人出去走走,就像旅行——东欧》读后感(三):听着月光曲,我们开始旅行

  听着月光曲,我们开始旅行

  ——读崔度星《一个人出去走走,就像旅行——东欧》有感(1211字)

  作者:苇眉儿

  一个人,一只背包一份地图,一份快乐又忐忑的心情。韩国的崔度星这个寂寞的人,穿越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去了想去的地方,看了想看的风景,做了一朵自由行走的花,绽放在东欧的泥土之上。

  老实说,旅游类的书籍我也读了不少,但像这样记述对“人之观念”的原始感受的游记,倒令人耳目一新了。不过分渲染东欧本土的人事景物,也没有挥毫泼墨着眼于那些令人咋舌称奇的名胜古迹,反倒着力刻画和细述东欧那些国家中充满汗水味道的人情味,当地的名人故事一一生动再现。可以这样说,崔度星是在追寻那些往昔的艺术和那些逝去艺术家的魂灵,并一一原汁原味地呈现给读者。

  文中所涉及的国家有二十多个,是位于斯拉夫地区的国家。因为距离,因为某些因素,我们对这些国家的天文地理、风俗人情和名人轶事知晓得不是太多,作者尽可能地满足我们的好奇心,以及无知和愚钝,把人文、艺术和哲学这种阳春白雪的云端气息,氤氲到读者心灵的原野。

  人的一生,很多时候不清楚自己需要和追寻的到底是什么,等上了路,然后就开始不断地探索与修正,不停地寻找和筛选,最终明确自己内心到底想要怎么样。其实,这也正是旅行的意义,在旅程中得到了独立,得到了成长,得到了自信,还有丰盈的内心。作者做到了这一点,他从捷克篇,写到波兰篇,写到斯洛伐克篇,我们读到的,不仅仅是这些国家的文化,还有宗教习俗,以及政治的多样变幻性。音乐、绘画和文学,给予了这个时代,这些国家,一种存在的实存性体验,即真正生活的灵魂——生下来,活下去。

  在《梦中的故乡》一章中,作者找到了童话般的村庄——尼拉哈基维克村,“野地里,鲜黄的菜花和绿油油的小草打成了一片,朵朵云彩则静静挂在天上。溪边的流水声,满是苔藓的石子,以及发出沙啦沙啦响声的深绿色树叶,阳光从树枝间洒了下来”。远行的人,在这个遥远的国度,被思乡的情感萦绕了身心,有一种置身故乡的错觉,哼唱的必将是思乡的曲子:在梦中思念的故乡,旧土故居香气怡人。曾经的朋友聚在一起,穿过水流如玉的小溪,追逐萤火欢声戏耍,在梦中思念的故乡……

  随着作者在当地了解得深入和丰富,就越是思索得更多,甚至想要追溯的历史间距也越来越大,这就使得作者的这趟东欧之行有了更深远的意义。这种感觉,就像缠成一团的毛线团,你只要找到露在最外面的线头,轻轻一拉,整个线球的结就会迎刃而解,世界就是这么简单。旅行的乐趣,随着作者渐行渐远的脚步,一点点渗透和浸渍,就像珍贵的事物,在偶尔消失后,又会重新出现在面前,一如在后院儿草丛中惊喜地发现儿时拍过的皮球。

  最后,我想用波兰诗人辛波斯卡的诗《一见钟情》的最后,当做结尾:每个开始,毕竟都只是续篇。而充满情节的书本,总是从一半看起。合上崔度星的《一个人出去走走,就像旅行——东欧》一书,我知道,以后的生活就是这样从一半处开始的。一个人出去走走吧,历时七年半环游世界九万五千公里的日本骑行旅人石田裕辅都说了,不去会死!

  《一个人出去走走,就像旅行——东欧》读后感(四):一个人在路上——寂寞在歌唱

  喜欢一个出去走走……或许在骤雨的清晨缓缓走过小巷,嗒嗒的踏过湿漉漉的路面,积水泊泊自青石板上流过,雨滴噼里啪啦的敲击着坚挺又有弹性的棉质伞面,偶尔甚至会带有一种嗡鸣声让人疑似乐声,嗅着湿润的空气,一派的沉静安然;

  或许在无意间去邂逅那一场晴雪,看金色的阳光将空中的扬扬洒洒尽染晶莹,闪闪发亮的,像是儿时睡前的童话中飞翔的小精灵身上撒落的星星点点的魔粉,将车窗外平凡的街景也修饰的如梦幻般美丽,平(静)安(宁)喜乐,犹然如是;

  在某个夜晚的星空下,坐看天光变幻、风吹云动,心情起伏,虽然城市的光污染很严重,无法再看到故事里【黑丝绒上的碎钻般晶莹欲滴】的星空,但是这种独自一人的静谧,悠然深长……

  喜欢一个人去旅行……一个人旅程中的风景总是最美丽、最自由,可以随心所欲的行走,想停便停,想行便行,不必迁就,不必容忍;可以看不同的风景,尝不同的滋味,经历不同的事,遇到不同的人,享受着和未来的一个个邂逅,好的,坏的……

  喜欢看不同的人写的不同游记……因为生活总是太现实,自己的时间太局促,通过作者的文字图片天马行空的去畅想那些自己未能亲眼目睹的美丽,却也是沙发客的另类幸福……

  喜欢一个人,喜欢那种独自的自在感觉。即使、也会寂寞。

  看到《一个人出去走走》这个书名,会让我联想到自己一个人旅行时,所感受到的那种轻松和惬意;【去想去的地方,看想看的风景】,那种自由的感觉。于是,产生了一种‘要读’的冲动。

  天知道,我一贯是不看韩国人写的东西的——倒不是愤青,会敬而远之,不过是因为像日本人讽刺的那样,“日本人说日本只做最好的,但是韩国人说最好的都是韩国的”(﹁”﹁)韩国作者,尤其是那些非言情小说的作者作品里,很明显的就能看出这种民族性的莫名其妙。确实,让人看的很伤眼!值得庆幸的是,我不曾错过它。

  作者的旅行是随性的,是自由的。他笔下的旅行是一个人的时光,即使在途中也有别人和他在一起,他的心情,却一定是这样的。喜欢字里行间那种自由追寻的气息,孑然一身,海阔天高,好像心也飞翔。

  他以参与者的身份融入每一次接触,也以旁观者的角度去审视去思索,然后,以练达的文字将那些属于自我的私密感受慷慨的与我们分享。

  文字优美,行文流畅,而且书里那种让人频频侧目的“韩国味儿”,并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浓。如果不是那几处明显到让人无法忽视的论点,我几乎要以为这是一本它国作者写的游记了。只是不知道,这种好文字,究竟是原作者的关系还是只是译者的功劳,又或者是二者兼有?

  个人一贯认为,于引进版而言,翻译本质上是一次再创作。话说,作者和译者之间的关系大抵就像是化妆,就算是底子好,化妆不好也能给你化残了;就算是就算是底子再差,一双巧手也能起到“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遗憾的是,现在能“毁容”的译者是越来越多,但是能“化腐朽为神奇”的翻译家却是越来越少了。

  这本书是适合在温暖昏黄的灯光下,窝在舒服的沙发里,啜饮着热可可,慢慢地翻阅,沉浸的投入的。它不会,也不可能是最好的——印刷平平,图片因为色彩饱和度不够,总给人种黯淡的感觉;开本太小,缩水后视觉效果不好……林林总总的不足,却抵不过一句,正投了我的胃口。

  不知是从哪里看过的话,大意是“一本好书,就像是一个熟悉的老朋友。”深以为然。大概,每本这样的书,都会像是一个熟悉的陌生人,即使之前彼此素未谋面,但相处时总会觉得有种亲近的温馨感,让两者间陌生而熟悉。就如此刻,此书之于我。

  我所知的深度游大抵分为两种:或而是旅居,如果你想深入了解目的地,需要花上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切身感受当地人的生活,如《泰奇幻》;或而是追索,要对旅行的意义的深度了解,旅行作为一种经历,来寻找生命中更为丰富的体验,通过脚下的路,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无限的体验和感受,如本书。风景并不是远方才有,故乡也有无限的美景。如果真正地用有“深度”的眼神,看风景,那么,最普通的山水中,你也会看到无限的自然之美。

  【旅行不过是从自己待厌倦的地方,来到别人待厌倦的地方】。如果只是行走,那么也无所谓是哪里了。只要迈出脚步,行走在大地上,就已然足够。

  文字和图片相得益彰,在读者的脑海中形成具有穿透性的画面,留下深深的烙印。看书便如在其中,我甚至不用去到那里,就已然行走在了小城的流光之中……异国风情的集市、琳琅满目手工艺品的摊档、寂静的小巷、古老的建筑……在脑海中萦绕。感觉好像是在借他人的眼在看远方的风土人情,感受着对方的感受,体会着对方的喜悦。

  让我们静下心来阅读,细心体会文字中的美丽。任凭思绪追随着作者的脚步跨越万水千山,在忽明忽暗的光影中,恍若穿越千年时空,一同踏上那段文化苦旅。

  庆幸的是,书中那些拍摄精美的图片中完全没有作者本人的身影。个人实在是无法喜欢,那些博客书中的图片中频频出现的作者身影的,总感觉这种纯属“到此一游”的照片,有种浅薄的炫耀感觉(﹁”﹁)既然你不是林志玲,没能美貌到美景相得益彰的,那你就不要用自己的身影去破坏那些画面的完整度了。

  可以的话,还是多拍些风景照。无需用照片来证明去过那里,只是单纯地留住生命中的某个瞬间的美丽惊艳,那些已成为记忆中的一部分。很多时候,留住那些形式上的东西,未必是最重要的,因为最为重要的东西,其实已经在旅程中得到——

  【到达那里,用双脚、用双眼、用心,实际去走一遭,让土地的气味当下时空的情境,成为生命记忆的一部份】…做一朵自由开放的花,去聆听,去触摸,去感受,去品味,去追寻……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城,或许你没去过那里,但它一直在那里,总会在那里。

  .【】内的或摘自原书,或来自网上,非原创。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一个人出去走走,就像旅行——东欧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