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色的灵魂》是一本由(法)菲利普·克洛代尔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页数:21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灰色的灵魂》精选点评:
●借来好几个星期了,今天早上在上班的公交车上看完。书如其名。世界不是非黑即白,更多的是灰。边看边觉得蛮有画面感,一搜,正好已经有改编的电影。哪天去看一下。
●很压抑但又不能释手的小说。。。
●叶沙特别推荐。非常优美的文字描写,愿意反复咀嚼。很震撼!
●至于我 , 我还活着 ,没有死,我在偷生而已。我感到浑身一阵颤抖,便打开一瓶酒一边喝,一边回忆逝去的一段段时光。
●4.5
●不是所有故事都有结局,不是所有事故都有真相,
●“十足的混蛋和完全的圣人,我都没有见过。没有任何东西是完全黑的,也没有任何东西是完全白的,大部分东西都是灰色的。”灰地让人看不清……
●压抑
●“今天,一切都结束了。我耗尽了我的时间,我再也不怕空虚了。你也许会想,我也是个混蛋,并不比其他人更好。你说得对。当然,你说得有道理。原谅我所做的一切,更要原谅我没有做的一切。”
●拖着拖着总算把这本小说看完了。读的过程中压抑沉重,开头甚至让我以为是侦探小说,笔触软和又深刻,全篇通读后有一种意外的顺畅感。书如其名,总让人想起灰暗的时刻。没有所谓的绝对善恶,灵魂也有灰色地带。“十足的圣人和完全的混蛋我都没有见过”,大部分皆为灰。的确如此,黑暗是柔软的,死亡是轻巧的,当生活不过是一堆垃圾。
《灰色的灵魂》读后感(一):作者菲利普·克洛代尔致中国读者序言(节选):
一部多类型小说
我好像是2000年开始写《灰色的灵魂》的,这本书于2003年在法国出版。说得这么清楚是为了表明这本书的诞生离我已很久远,由于我对自己做过的事记得不是很清楚,我现在所说的话将来可能也会成问题,尽管如此,我还是觉得,有一点可以肯定,即这是一本非侦探小说,它与侦探小说是背道而驰的。我曾读过很多侦探小说,现在厌烦透了,它们一本比一本复杂,把读者带进迷宫, 引他们误入歧途,弄得他们糊里糊涂,心惊胆战,凡此种种,目的都是为了在最后向他们揭示真相,找出凶手,好像出了奇迹似的。这些作者的全智全能让我感到很 生气。生活中往往不是这样的,大量凶手身份不明,无数罪案经年不破。生活比最复杂的小说还要复杂。我曾对自己说:“在我们的一生中,没有什么是清楚的。往往是一切都处于灰色地带,一个无法界定的地带,充满了影子和幽灵,动机不详。那就让我们来写写这种灰色吧,把读者带往那个地方。”于是,我开始写作了。
还必须指出的是,我在监狱里工作了12年多,近距离接触了无数凶手和杀人犯。我与他们交谈。我是那里的老师,教语文。我很快就发现,那些男男女女,跟我并没有区别,他们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可 怕,正义与非正义之间的界线其实非常模糊,要理解那些极可怕的行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人是一种古怪的造物,可以创造出大美,也可作出巨恶:所有这些当然 都在深深地拷问我们。
……
这部书在法国出版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让我感到非常不解。为什么这本书成了畅销书,而我先前的书读的人却不多呢?
我一直没有找到答案,只发现它已被译成了差不多40种文字。
对此,我感到很高兴、很荣幸。但这本书早就不属于我了,它只属于读者。
《灰色的灵魂》读后感(二):人性之困
《灰色的灵魂》是法国作家菲利普·克洛代尔的一部中篇小说,故事围绕着一桩谋杀案展开,随之引出小镇数十年间的种种变迁,最终为读者展现出了一幅浸染在战争阴云里的社会图景。
小说以“我”的视角进行叙述。“我”无名无姓,在贯穿全书的几条时间线中,“我”是参与者,是见证者,也是唯一的叙述者。“我”在这三个角色之间变换,频繁与读者进行互动,故事也变得更加丰满、立体。
小说将背景设置于一战期间一座普通的法国小镇。通常,文学作品中一提到战争,都免不了对战争给予现实社会的影响进行描写,《灰色的灵魂》亦是如此,但是与同类作品稍有不同,本书并没有正面描写战场,充斥全篇的既不是枪林弹雨也不是碎石壕沟,而是两类人:小镇居民和士兵,通过描写这两大群体本身其生活环境在战争前后的变化,勾勒出战争残酷、冷血的阴影,同时也奠定了全书灰暗、悲伤的基调。
本书另一个富于魅力的地方在于结构的设置。故事的开篇是小女孩“牵牛花”遇害案,而案件叙述到一半,又旁生出对嫌疑人检察官德蒂纳的生平描写,进而追溯到案件发生多年前,女教师莉西亚自杀案的始末,在这个过程中,“我”又从叙述者变为参与者,回忆起妻子逝世前的往事......小说如同一棵枝干丛生的大树,在每一个关键的时间节点,都有或新或旧的故事可以展开,而每一个故事最终又都绕回到“牵牛花”谋杀案来。初读时,读者甚至不能确定到底哪一个才是作者描写的重点,而随着故事的一步步深入,当所有的线索和细节慢慢相连、聚拢时,小说展现出的整体格局才最终成型。
相比匠心独运的设计营造,小说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同样令人印象深刻。通过抓取标志性的外貌、行为、性格特征,作者极其传神的勾勒出了各色人物的形象。而作为这些人物中最重要的两个,“我”和检察官德蒂既充满对立,却又无比相似:“我”是对凶案真相苦苦追寻的警察,德蒂纳则是最大的嫌疑人;但同时,“我”和德蒂纳都对亡妻怀着深切的爱,以及羁绊一生的痛苦思念;“我”嫉恶如仇、敢爱敢恨,德蒂纳则始终以冷酷严肃的形象示人。可二者一个身为警察,另一个担任检察官,却都因为心中执念的无法释怀,最终怀着自责和愧疚而死去。小说最后,德蒂纳带着秘密孤独终老,而“我”作为叙述者,在解开了有关莉西亚自杀、“牵牛花”谋杀案的真相之后,却并未因此得到心灵的解脱,反倒在回溯自己人生的过程中,为弥补自己犯下的过错而举枪自尽。这两个人物的命运从截然不同到隐隐重叠,也与大环境下,社会的剧变和个人的崩坏相呼应,进一步展现了战争对世界的摧残。
《灰色的灵魂》以犀利的笔触,勾画出特殊年代的历史环境和人物群像。其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和浪漫主义的色彩相互交织,同时更处处透露着对时代和现实一针见血的批判和总结。它不是一部单纯的探案小说,也不仅仅局限于某一个题材类型,其中有深入骨髓的爱,也有黑暗极端的恶。归根结底,在各种元素的巧妙融合之下,不变的是对人性的和沉重表现和深刻分析。而这些,恰是一部好的文学作品所必须具备的、令人反思的力量。
《灰色的灵魂》读后感(三):透视灵魂的真实状态
今年年初,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法国作家菲利普•克洛代尔的长篇小说《布罗岱克的报告》获得了傅雷翻译奖,让这位法国作家走进了中国读者的视线。最近,译文社推出了他的另一部重要作品《灰色的灵魂》,这是一部曾获雷诺多文学奖的佳作,出版不久就进入2003年法国最畅销小说之列。它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克洛代尔的创作特色。
小说讲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发生在法国一个小镇上的凶杀故事。某个寒冷的冬日,外号“牵牛花”的10岁女孩惨死在河边。在她死于非命之前,来到小镇不久的女教师莉西娅也自杀了。这两桩离奇的命案似乎有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诡异的关联。担任乡村警察的“我”奉命查案,疑点落在了检察官德蒂纳先生身上,因为案发地点紧邻他居住的城堡;而且出事的前一天晚上,以回收兽皮为生的约瑟芬看见德蒂纳很反常地跟“牵牛花”说了好一会话,还把手搭在了她的肩上。难道这位不苟言笑、德高望重的绅士真的是杀人凶手?二十多年后,“我”已经从警察局退休,但未解的谜团一直困扰着“我”。此时,德蒂纳早已与世长辞,他的女仆给了“我”一把城堡钥匙,“我”终于有机会走进尘封的往事,走进德蒂纳的内心世界,也一步步地逼近真相……
初看这是一部凶杀小说。其实不然。这部色调灰暗的作品,以一战为时代背景。小镇隔开一座山就是战场,枪炮声不绝于耳,源源不断的伤兵则打破了小镇的平静;小镇人生活在战争的阴影下,非常压抑。那位“不同意”上前线的教师发疯了,用粪便写诗,向国旗撒尿,成为小镇上的第一个战争牺牲品;接替他来当老师的莉西娅美丽优雅,曾给孩子们带来了欢笑和憧憬,但她也自杀了;“我”后来进入城堡发现了她的笔记本,从她写给恋人的书信中可知,导致她死亡的罪魁祸首就是这场战争,恋人在前线阵亡的噩耗促使她绝望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然而,如果就此断定《灰色的灵魂》是一部战争小说,也未免失之武断。整部作品弥漫着浓郁的反战厌战情绪,但根本没有正面战场的任何描写。那么,这是一部爱情小说?是的,小说中有莉西娅与陆军下士巴士蒂安缠绵悱恻、生离死别的爱情故事,有检察官德蒂纳对莉西娅“一寸相思一寸灰”的暗恋,还有“我”和妻子克莱芒丝感人肺腑的爱。不过,这些爱情故事只不过是小说中的点缀,给这部灰暗的作品添加了几许亮色,但很快就消散于无形。巴士蒂安阵亡了,女教师自杀了,检察官终老了,克莱芒丝流产死去,连“我”最后也饮弹自尽。爱情之花在战争的阴霾下,在这寒冷潮湿的地方,都逃脱不了凋谢的命运。
抑或《灰色的灵魂》是一部社会小说?心理小说?也都不是。读完整部作品,细细回味,似有所悟,作家其实根本不在乎这部小说可归到哪一种类型,或者说他有意将小说写成了“四不像”。他将几个故事掰碎,散落在幽缓沉重的叙述中,就像珍珠散落在茫茫的草丛里,若明若暗,难觅踪迹,你以为抓住了一点线索,转瞬又消失了,作家可能还在远处嘲笑你的自以为是;整部小说曲径通幽,回环交错,迷雾重重,最后“我”的城堡之旅将散碎的故事还原成了似乎完整的拼图,无限接近了真相,但作家前些年访华时明确否认:“我什么时候说过╳╳╳是杀害‘牵牛花’的凶手?”他云遮雾罩、绕来绕去讲了这些故事,其实是想揭示特定的时代背景与生活环境下,人的心灵世界的真实状态,借用约瑟芬对“我”说过的那段话,即:“十足的混蛋和完全的圣人,我都没有见过。没有任何东西是完全黑的,也没有任何东西是完全白的,大部分东西都是灰色的,男人及其灵魂也一样……”
就拿说这话的约瑟芬来说,她以收集兽皮为生,身上散发着兽皮的腐臭,住在镇外一间像煤一样黑的小屋里,小孩都害怕去那里。但“我”去了却眼前一亮,因为整间屋子墙壁刷成玫瑰色,亮丽明媚,一尘不染,鲜花芬芳。正是在这里,饱经沧桑的她若有所思地告诉“我”:“人的感情并不那么丑恶,有时会有些发光的金屑,活着,说穿了也就是寻找那些金屑。”约瑟芬给人以可怕印象的外表,与她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就这样看似矛盾实则神奇地统一起来了。就连那位凶狠毒辣,硬把一个逃兵屈打成招,逼迫其承认自己是杀害“牵牛花”凶手的宪兵上校马切耶夫,年轻时却是一位敢于捍卫真理的斗士。在1894年发生的那桩震惊世界的德雷福斯案件中,他仗义执言,怒斥当局迫害正义者,为此被判半年牢狱,影响了自己的前程。最让人目瞪口呆的是,正派忠厚的“我”,因为未来得及挽救妻子的生命,竟迁怒于刚出世的儿子,用枕头活活闷死了自己的亲骨肉。
生活不是非黑即白、非善即恶、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世界,生活的复杂多变、玄奥莫测,决定了人的灵魂往往是一大片模糊的灰色地带。小说要告诉我们的,就是这样的生活状态。“我”在城堡里不但发现了德蒂纳偷偷珍藏的女教师的笔记本,还发现了三位女人的三张照片,她们是检察官的亡妻、女教师莉西娅和“牵牛花”,分别象征了过去、现在和未来。“过去”曾是悬挂在墙上、陪伴德蒂纳单调刻板生活的幽灵;“现在”则在他的城堡中寄居过一段时间,是他生活中最美好的时光,却残酷地消失了,让他的生活又变得无趣和阴暗;也许,这两个女人的幽灵缠绕着他,压得他喘不过气来,而在“未来”的身上,他看到了那两个女人的影子,他的心灵或许不堪承受其重,才出现了一念之恶,酿成惨剧。然而,这些只是合理的推断。作家始终没有明白交代杀害“牵牛花”的凶手是谁,留给我们的也是一片灰色的空间……
因为,假如生活本身是灰色的,灵魂就无法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