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乐》是一本由杨照著作,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36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想乐》精选点评:
●不懂才要多了解
●以表演形式分十大类,每类十首,作为曲单来听还是不错的,但对曲子题外的介绍比对曲子本身的分析更多。
●对古典音乐终于有点感觉了。...为甚作者特别拿李斯特单独要讲一章?
●歌单很好
●还是要再多听一听
●努力尝试了一下古典音乐,不得要领,尚缺感受。也许要等年纪再大一些。这书应该以后再看看。但,可怕的是,书不见了o(╯□╰)o#4月底的整理#
●相比吕正惠先生的《CD流浪记》,味道稍逊
●入门不适,不过文字流畅、作者的思维不断流连发散,能看到很多因为古典之外的东西。
●细数每首曲子背后的故事,读起来轻松且富有趣味性。
●愛不釋手
《想乐》读后感(一):内容实在太少
感觉像是音乐的编外史,每个作品写得内容较少,只能算是蜻蜓点水。音乐又无法快速阅读,只能自己再额外多做功课。所以只能当做listening list用。让人失望啊。作者或许是什么都成竹在胸的,但是我等不太了解的人看来,还是需要每首都先google,看得非常辛苦。
《想乐》读后感(二):巴赫《哥德堡变奏曲》BWV988(1)17.06.15
当时我有种很荒谬的感觉,觉得老师在技术上比我好,但是怎么对古典音乐的热爱,却不如我这个门外汉。难道学钢琴就只是学一种演奏的技术吗?
《想乐》读后感(三):音乐书写人生
#想乐# 读完,是精妙的古典音乐入门篇目指南,配合曲目一边听一边读,是难得的享受。 曾经听过就听了,好像也只对自己感兴趣的作曲家有一些微末的了解,贝多芬永远是那样激烈伟大,巴赫是那样纯粹虔诚精准。音乐课上读懂大音乐家们的风格,但读不到他们的人生。所以即便这里也只有寥寥几语介绍,仍旧觉得碰触到了一个个性格鲜明的灵魂。 不能哀伤的莫扎特,是个不太有教养的俗人,也是个被选中的天才,他的身边一地鸡毛,他的生活不快乐,但他的乐曲中不曾沾染一分,永远轻活灵动,法国大革命的浪潮斗无法动摇一丝一毫。他是个可怜人,是不世出的天才,也是个最普通的俗世中人。 贝多芬,他不是约翰·克利斯朵夫,他是永恒的英雄。多难得,这么多年来,好像他没被误解那么深,虽然生活也不算对他有多好。他天才的神思,激烈的性格,多舛的命运,造就了他的独一无二。耳聋后,他创造了一系列给未来钢琴演奏者的乐谱,而他有那么专心继承他遗志的学生,一生只为提高训练钢琴家的演奏技巧,让他们有一天能弹出老师预想中的曲子。 巴赫,精妙的完美主义者,钢琴、大提琴、小提琴的旧约缔造者,再挑剔的批评家也无法挑出他乐曲里的毛病。可能心中有信仰,巴赫一直是那个最纯粹最稳定也最理性的那个,他的曲子里没有大的情绪起伏,但要说在那样严丝合缝的乐谱里无法找到变化的情感,那也绝对是在睁眼说瞎话。作为古典主义的集大成者,巴赫本人好像低调许多,他就像一条小河,静静地奔流不息,绝没有做大海的野望。这当然与他虔诚的信仰有关,大概也与他的追求有关。他继承家学,侍奉上帝,世俗的名利与他无关,所以即便在他身前远没有得到身后那般的声望,他也满足且自得其乐。这样的信条自然也传到了他的儿子身上,一个现在已经基本消失在父亲背后的巴赫,一个也颇有才气的作曲家,本人却是普通的人,「决定认命」。 舒伯特却不一样,曾经听鳟鱼,以为他是开朗的性格。但其实不是,他是怀才不遇命运坎坷的一个人,命运绝没有对他多好,他也绝没有那么乐观。 舒曼,一个确切的疯子。那些在被躁郁症笼罩下写出的曲子,很少有人能弹出其中的疯狂,但一旦有人弹出来了,那你就会不忍心去听。舒曼是个有才华且浪漫的人,但常年饱受疾病困扰。他的学生勃拉姆斯,在浪漫的时代仍旧坚持古典的表达,压抑严肃中的浪漫挣扎,一如他在对师母的爱中挣扎。勃拉姆斯尊重敬仰舒曼,但他同样爱慕克拉拉。这样复杂的情感纠葛,不用了解太深,但已经对听他们的作品,有了更好的理解基础。 《德意志安魂曲》,首演不来梅大教堂,勃拉姆斯写给舒曼、写给母亲、写给每个逝去的生命。「这首曲子因而不是安死者之灵,而是安生者之魂,及死者与死亡引发的伤痛,帮助我们认识在死亡的必然阴影笼罩下,活着真正的意义与价值。死亡非但不是取消生存的负号,反而映衬对照出生存背后超越的恩宠力量。我们庆幸自己活着,随着庆幸死者曾经活过,活着的生命经验永远不会磨灭,带给我们真实且深切的慰藉。」
《想乐》读后感(四):聆听,音乐之外
当村上春树凭借《1q84》再掀阅读热潮时,也开始渐次引领出大众对古典音乐的兴趣,很多人为了与书中女主角青豆感同身受,特意翻来捷克作曲家雅纳切克的《小交响曲》聆听,更加痴迷的甚至会按书索骥,把书中涉及的曲目都找来一听。而在《1q84》的古典余温渐逝时,村上春树在下一本作品中干脆直接把李斯特知名的钢琴曲集《巡礼之年》嵌入书名中,以至于随着《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一书的发售,在日本,直接导致了李斯特CD的脱销。而在该书的中文首发式上,作为特邀嘉宾的知名乐评人刘雪枫也不仅慨叹到:什么时候古典音乐能拥有文学一样的人气就好了。无疑,村上春树算得上是当下对古典音乐推动最有力的一位,这自然也多少源自于他自身强大的影响力。
事实上,文学一向与古典音乐多有勾连,许多作家本身就是古典音乐的发烧友,他们会私下置办齐全设备,投入地赏听,然后把这种无形的感觉融入到作品中,有的是直接以此为主题,显性地谈及曲目和风格,比如格非的《隐身衣》。而更高明的作家是把音乐的节奏嵌入到文本之中,让阅读者能在作品的叙述中体味到欢愉、愤怒、沮丧、激昂等情绪,那种一泻千里的阅读快感是与聆听古典音乐时相似的不可言说的滋味。这其中我个人非常推崇的是奥地利作家托马斯•伯恩哈德。众所周知,奥地利是音乐的王国,从海顿、莫扎特、贝多芬到舒伯特、约翰•施特劳斯例来是音乐大师辈出,与之对应的文学大师也免不了沾染些音乐的氤氲,托马斯•伯恩哈德正是其中的代表,用曲风来比拟的话,属于激昂中带着些许愤怒。在音乐中有个专业术语attacca,与他的文风极为相近,不分段与不间断的一气呵成是两者的共同点,诸如圣桑的第一号a小调大提琴协奏曲,Op.33就与他的《历代大师》很是有些相通。
用文学解读音乐,是因为前者是我更加擅长的领域,而对古典音乐的鉴赏却不过刚刚入门,正是抱着古典音乐除了感知,还能如何更好品鉴的好奇心,翻开了杨照的《想乐》,尔后发现他恰是在乐理之外试图通过文学与乐史来勾勒乐曲的色彩,与其说是音乐鉴赏,更像是一种补遗,而这种补遗无疑是聆听古典音乐所必备的技能。
正如杨照在自序中所言“古典音乐当然也是有门槛的,和哲学、诗、美术,乃至于高能物理一样有门槛。”这是无可辩驳的事实,这也是普罗大众无法走进古典音乐殿堂的症结所在。在我们所触及的文艺生活中,特别是从古典音乐到绘画,那些耳熟能详的名字时常也仅止于名字,面对种种作品,即使只是感知也缺少一些简单的准备,这正是古典音乐在国内始终无法成为主流的原因。准备需要外在的因素,如聆听的心境,往往需要借助硬件的辅佐,而进入的路径却来自于主动的积淀,如若不知道莫扎特的童年际遇,怎么能够体味到欢快背后的哀伤?假如不了解舒曼与门德尔松的友情,哪里懂得第一号d小调钢琴三重奏,Op.63里的致敬与激励。如果不曾细察依随小说而来的配器安排,如何能领略到理查•施特劳斯交响诗《堂吉诃德》,Op.35与塞万提斯原著之间的交互。诸如此类,恰是杨照在书中为古典音乐鉴赏搭建的路径,他通过乐器与演奏方式的分类,挑选知名的或者不太知名的曲子,铺以一些乐坛的“八卦”,一定乐理上的解读,一点跨界元素的渗入,为古典音乐的感知拉宽了纬度。
自然,聆听古典音乐是没有方法论的,所以杨照的《想乐》不是捷径,而是门径,是他提供的自己“借由知识、思考的介入来和音乐发生关系”而积累的一点经验与认知,于是,它可能没有很高的门槛,也很平易近人,虽然对于行进者来说可能缺少一些深度,但是于入门者来说却也算得上足够的丰盈。我一直以为,古典音乐的听者,除了天赋异禀的,大体上有两类,先天的熏陶与后天的偶遇,我正是借由文学的阅读闯入了古典的乐堂,慢慢生发了感知的触角,而杨照的《想乐》好比一扇窗户,也许借由它,我可以走得的更远,走入没有尽头的,只属于自己的古典音乐的曼妙中。
平媒用稿,转载需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