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者的武器》是一本由[美] 詹姆斯·C·斯科特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50元,页数:48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弱者的武器》精选点评:
●詹姆斯•斯科特的中心观点是:马来西亚农民反抗的日常形式是偷懒、装糊涂、开小差、假装顺从、小偷小摸和暗中破坏等。这种反抗并不以明确的形式存在历史记录的范畴里,也并不被统治阶级的精英们所认可为一种值得注意并加以防范的现象。然而它实实在在存在,并且以极其顽强的生命力和千万年沉淀下来的传统,潜移默化地对社会形态产生作用。从斯科特对塞达卡现状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场资本主义对传统农村社会的破坏。然而,随着斯科特的笔锋,我们似乎可以进一步看到使穷人陷入这等困境的并不是富人,而是国家。对于农民在抽象的不可触摸的国家意识形态面前的失语,斯科特否认了葛兰西的文化霸权学说。实际上,农民并不是甘愿忍受暴政与不公的宿命论者。他们能够觉察到自己的处境,并且有着难以消灭的毅力和想象力去挑战精英阶层的管制。
●每个人都有历史
●weapon of the weak。scott一生推,虽然最喜欢文化人类学,但最终applied anth才是路。
●从《国家的视角》到《农民的道义经济学》再到这本《弱者的武器》,对农民政治学和东南亚产生了很大的兴趣,研究生都想换个专业了读了。
●对“阶级斗争的常规情形”的经典研究。社会学游离在“形而上”与“证实”之间,其出路就在于“政治化”,所以本书的缺点——把农民的隐藏文本黑箱处理,在此引发浪漫主义想象,把阶级意识的发生机制当作一支“看不见的手”——正是本书的最大“优点”。当然,并不是从人类的任何优点中所导出的行为都是可行与应当的,这点有待于从革命的角度——不同于日常的角度——进行研究。于是,出于对霸权概念的辩证的历史意义的无视,缺点依然是缺点,马克思与列宁不可分割。
●为我的拖延找到了好听的说法,你看我在挥舞着弱者的武器!
●此书对于日渐兴起的学校生活社会学研究非常重要,引发了课程改革中教师群体或学生群体的“日常反抗”现象的教育研究。作为一种在日常生活中对于外在控制所施加的持续性的、隐秘性的抵制与不合作,日常反抗本质上是一种非公开性质的弱者自我保护,是一种“弱者的武器”。而采用和借助不同形式的日常反抗策略,教师和学生可以将内心中的不满以及相对剥夺感等消极情绪排解出来,以及在表面顺从的外衣下抵消管理者对自身施加的外在压制或控制,从而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以及维持个人的体面。正如成千上万的珊瑚虫杂乱无章地形成的珊瑚礁一样,成千上万的以个体形式出现的不服从与逃避行为构建了自身的政治或经济屏障。然而,无论是公开抵制,还是自愿改变,个体最终与统治体制形成了一种主动抑或被动的融合。
●写得太生动了,特别是第一章节我认为是全书的精华之所在。Scott对于农民问题的看法确实是超越了很多学者的短见的,农民本不该只是作为冷冰冰的数据一般存在于历史之中,而是应该尊重他们那些不入流的抗争手段,至少我们不应该嘲笑它。 给我对于宗教对于社会群体这一问题的思考也有了很大的启发,对于党派竞争也描述得很精彩。做政治学研究很少有人能像Scott教授一般,去真正关心那些很细致的问题,而那些看似很细碎的问题恰恰可能是问题的本质所在。 语言平实,很易懂,很棒的一本书,很推荐大家看。
●十年前社会学推荐书籍,今天再看,一代代学人都靠农村生活。 此书可以无限延展,看到不同力量的角逐,也是不同阵营的对抗,不是一个村庄,不是一个时代,反反复复,从未停止。
《弱者的武器》读后感(一):反抗的另类书写
黑格尔说,“密涅瓦的猫头鹰只在黄昏时飞翔”,下层阶级的亚文化,虽然表面看起来恭顺平静,但其实遵从和愚钝只是一种姿态,共谋的沉默和隐藏的文本,才是背后深思熟虑的理性建构,弱者也有自己的武器。作者深入马来西亚赛达卡水稻种植区的村落中,探讨贫穷农民对抗富人的种种日常反抗形式,“将行动者的经验,置于分析的中心”,通过描绘“田园式”的反抗,揭秘社会学的阶级冲突命题。
《弱者的武器》读后感(二):《弱者的武器》中的理论视角
我觉得行文有些混乱,不易读。第一章对于两个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非常成功,两个对立阶层中各有一个典型的负面人物,对他们的行为方式的夸张修辞、添油加醋、重新讲述塑造了一种不受欢迎的行为典型,是社会控制的常见方式——通过说服进行控制,形成一种象征性的冷战。农民阶段手中重要的资源就是声誉和社会声望。而剥削阶层除此之外还有金钱和权力等等。因此,在这样的对立通过极端形象进行社会控制的过程中,农民阶层的议论和诽谤通常发生在“后台”且对对立阶层无法造成根本性的影响。但剥削阶层对极端形象的批判则会对农民中的个体带来经济利益等方面的巨大影响。而农民阶层中会有一些个体在经营“良好形象”,这对于他们带来实际的收益。
用礼物馈赠来牟利,违反了礼品馈赠的精神。
理论方面,运用了戈夫曼的“前台”和“后台”理论。掌权人写好了剧本,但农民并非真心投入进行表演,而只是做做样子,前台的精心算计后的顺从与后台的逆转
以及葛兰西的霸权理论,葛兰西认为,霸权不仅表现在物质生产方式上面,而且通过象征生产方式来实现。
《弱者的武器》读后感(三):【弱者的武器】短评
草草翻完。
觉得中国土改和这本书中的农民反抗经验参差互见,都涉及到了农民主体的问题,值得再次细读。对70年代美国农民革命研究值得继续涉猎。
现有几笔偶得,匆匆写下。1,Weapons of the weak当然应该翻译成弱者的武器,不过我以为这里的复数是重要的。正是这里的复数,契合了作者通篇对于弱者反抗的犹豫态度。(对奥威尔始终无保留的征引)翻成中文,就感觉弱者真的掌握了武器一样。恕直言,这本书如此高分是不是也有大家因题生义的缘故?2,最大的感受其实是文学并不比学术著作更好写。同样作为一种对现实的综合把握,作为文体/叙述方式的“文学”显然要比“学术著作”难写很多。第一章正是小说笔法。二三章交代背景,小说中则需随意点染,不着痕迹。四五章所谓话语分析,无非是贫富二阶层的利弊分析,放到小说里将全以对话方式展开,更需精心结构。六七八三章确为“学术”,拔出各种抽象议题,我其实觉得未必比赵树理的小说想的更深更远。今人厚此薄彼,全以“宣传”二字视之,实在可惜。且学术文体以“持正”为鹄的,往往也是遮羞布。无判断,无行动。我不觉得学术客观有多高明。3,综上,这本书是不是没必要这么长,然后是不是有些被高估了?提及“弱者”,又言“武器”,好像总能引起我豆的高潮点。
《弱者的武器》读后感(四):对“阶级斗争的常规情形”的经典研究
对“阶级斗争的常规情形”的经典研究
弱者们反抗的日常形式:偷懒、装糊涂、开小差、假装顺从、偷盗、装傻卖呆、诽谤、纵火、暗中破坏等的探究,揭示出农民与榨取他们的劳动、食物、税收、租金和利益者之间的持续不断的斗争的社会学根源。
最后引用奥威尔的话亮了:对一个当权的左翼政党来说,它最危险的敌人总是它过去的宣传。
1、任何不满,反抗和消极情绪都不会凭空消失的,他会以另一种形式进行发泄。
2、就如你原以为机械化能为村庄带来高效率进而带来更高水平的生活时,现实告诉你,这些机器剥夺掉了大部分农民的工作,甚至生计。
而碎片化的农地同样会对小农经济变得成本高昂,进而成为使用的阻力。
因此,凡事不要只作纸面功夫,更要深入实践,用现实来权衡答案,很多潜在的错误条件是你自己大脑预先默认的。
3、本质上,穷富两阶级都是生产者,只是后者掌握资源优势,从而得以让自身在生产形式及相应衍生制度中占据有利位置和形式。
4、288页社会身份的破坏性丧失与收入的丧失同样严重。
5、自愿援助是一种自愿的强制劳逸和强迫性援助,本质是劳动的人情化,驱动其得到实现的是背后舆论和道德的隐形群体压力。
6、微小未经协调的琐碎反抗行动,个体的无意识的集合便能酿成集体的大灾变。
《弱者的武器》读后感(五):一点浅薄看法
虽然给了五星,但是还是有所缺憾的。和另一篇评论里说的那样,分析乏力,似乎有点牵强的意味了。书里列出的太多的赛达卡贫苦农民所采取的行动,能不能称之为武器是不是有待商榷?
看书的过程中数次心酸。真心是因为这些所谓的武器过于无力。常用的也很常见的如名誉诋毁。我觉得这个不能称之为弱者的武器,这应该是属于政治沉默者的一种社会控制手段。通过对他人的名誉评价形成社会舆论,以期达到社会控制的目的。这手段无力又在道德上处于灰暗地带。只要对方不在意舆论,这些就完全达不到散发舆论的目的。书中由于农业机械化程度的加深,富裕阶层和贫苦农民其实已无太多交集,从他们提供的礼物馈赠与各种宴席的减少就能看出这种依赖程度的减弱。我想,在经济利益的进一步推动和相互作用关系的进一步减弱的环境里,这种名誉武器马上也就会失去可怜的攻击力。只有在一个人与人互动频繁的小环境里,这种武器才能发挥一定作用。作用强度要看对方是否会愿意为了这些飘渺的名誉而改变。但是我认为只要内心足够强大,这些舆论控制手段其实和不存在一样。而你只要手握资源,背后诋毁你的人当面还要摇尾乞怜。
待续及修改,今天先去睡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