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土中国》是一本由贺雪峰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6.00,页数:25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新乡土中国》精选点评:
●作为生和长在城市里的人,读起来是对农村与农村问题的一种新的,更全面的认识,作者书写颇为随笔,但也更容易读下去,但在文字书写方面还是觉得中规中矩。
●教授下了不少功夫,不过是零散的部分,有些重复了。
●第一本和三农有关的书,给了自己关于中国农村的一些常识性认识。
●读到一半,未读完、
●建立于丰富的田野调查基础上的理性思考。角度独特,观点新颖。已买。
●乡村治理工作不仅是个人的延续,更是代迹之间的延续。
●一篇篇日记,但是,读来总感觉缺了点什么
●随笔集。估计得亲自走走亲自经历一下读起来才会深刻的感受。
●写得比较散,有的还重复了,整理整理更好一点。市场经济转型和农民足够的自由就业机会,现在的背景:农民和农村更多是捆在市场上、现代民族国家、间接全球化,村民与村民间的联系被割断,正式权力的非正式运作,有几点比较赞成:人民公社时期会多得休闲价值、现在的经济学家右,自下而上的司法系统对农民来说仍然太贵、纯民间的调解不能指望、村组干部的调解,大集体时代的教育、合作医疗、水利,如今社会交易成本、经济交易成本、生产成本增加,在人地矛盾突出、剩余劳动力过多的条件下,大集体时代的组织、大型水利设施、农田基本建设,不可思议的印象“懒”,吃老本的年代,自上而下的招商引资指标的不合理,再看看其他的。
●难得
《新乡土中国》读后感(一):三农问题的一个切入点
在新的历史环境下重读本书,心情不免有些沉重,在国家意志推进城镇化的浪潮中,不能只注重硬件设施的改善,《新乡土中国》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尤其是广大农民精神家园的建设问题也不容忽视。建国以来,尤其是前三十年,三农为祖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后三十多年又作出了巨大的牺牲,三农问题的解决也是解决中国的社会发展问题绕不过去的一道大坎,经济发展了,社会也得跟上。 有志于去乡村基层工作或者对三农问题感兴趣的同志,不可不读。可以对比着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来读。
《新乡土中国》读后感(二):转型期乡村社会调查笔记之读书笔记
《新乡土中国》反复说到的一句就是:旧的维持中国乡村正常运转的宗法制已经瓦解,而新的真正适合乡村的制度并没有形成。中国的大部分农民,像一个个互相漠然的原子生活在同一个村庄,不关心,不了解,没希望,构成了他们最大的情绪。
读来沉重,写在闰土脸上的只觉着日子苦,要说又说不出,这100年了,又有些什么变化呢?
整本书内容有些拖沓,最后的结语倒有些亮色:中国的发展,尤其是农村的发展,要找到适合自己的现代化。如果中国13亿(现在也得有15了吧?!)人,人人都想过上和美国现在一样的生活,别说真的达到会怎么让人觉得欢欣雀跃了,如果真达到,这个地球也就真的完蛋了。只占世界人口一丁点的发达国家,这种现代化都已经把地球折磨成这副印堂发黑的鬼样子,所有的发展中国家都照依葫芦画瓢,将是一条不归之路。
etter city,better life,是我今年听到最扯淡的一句话。
就我们这个二三线城市的发展,污染塞车房价已经让人觉得窒息了。
《新乡土中国》读后感(三):临时笔记的优点与缺点都有
灵感迸发,处处有洞见。同时漏洞也有点多,有些篇章逻辑链不强。
做为调研笔记,已经很棒了。做为严谨的学术作品,那就还缺火候。或者说,在2000年前后,这肯定是本好书,到了现在,已经不算是很好了。
灵感很多,而严格的调研材料和学术论证过程则太少。但这也有好处,给后来的研究者建立了研究生长点。
大概是两年前,读过《新乡土中国》的修订版,北大出版社出版的,加了很多字数,但读起来印象里没有这本好。也可能当时我其实很不懂农村,把那本书当成经典读,就失望多印象浅。这次读原版,刚好是在对福建几个农村调研的途中,对书中所述的问题有了切身体会,特别是作者对乡村政治提出的那些概念,帮助厘清了调研时观察到的一些现象,觉得启发很大。“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驻村调研,对于研究者和政府干部来说,都极端重要。看书与看简报,都不能代替调研本身。也是本次调研和阅读的一大收获。
希望以后有机会读到那些“极广大而尽精微”的农村研究。
《新乡土中国》读后感(四):真实的当代农村与农村治理
这是一本重新颠覆我思想的书,不知道为什么好像社会学方面关于当代中国农村问题的实证研究的书籍总是让我有一种被打破被重构的感觉。我一直以为自己自己与农民与农村的距离并不遥远,因为我自己就出生在农村,只是半道混进了城里人的队伍。可是看完这本书我才发现多年以来自己对于农村的认识是多么的刻板与幼稚。让我确信这一点是作者书中谈到不同地区的农村中其实就包括我的家乡,但是显然作者发现了我以前未曾注意的许多关键农村建构。如果没有这本书恐怕以后的我也不会发现,因为我已经离开了土地。可惜的是这是一本选集。一般选集的毛病还是难以摆脱,因为作者本身在写这些文章的时候可能完全没有想到有朝一日这些文章会汇集出版,所以很多类似或者相同的观点在这本书里会重复地出现,而许多细节性的证据与思考可能就被省略了。所以我期待能够看到作者关于当代农村治理的系统化著作。
另外还想说的是这本身是2003年出版的,主要讨论的还是90年代以及21世纪初的农村变革,我读的晚了。当我想最近这10年,尤其是在农村税费改革然后取消农业税,真正实现9年制义务教育等一系列政策出来后农村应该也会经历一些比较明显的变化,也期待能够看到最新的关于中国当代农村的研究著作。
《新乡土中国》读后感(五):严肃的观察者
农村和农村人的几种发展方向:
1、非常偏远地区的,大家都在往外走,对自己的价值评价也跟原来的农村没有任何关系。对自己出生的农村也不会有任何承诺。
2、另外一个极端,多见于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比如温州、潮州,外地人涌入,给本地农村人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机会,他们没有必要出去,他们传统的关系得以继续,并转化为传统文化比较浓厚的现代社区。
3,介于这两类中间的,出去,但是还想着要回去。
宗族势力解体后形成了派系斗争。总之,有利益一定会有一定的组织形式来争夺或维护这种利益。
现在的农村是否能够形成一个共同体,只要取决于村子是否掌握一定的集体资源,村民从村集体得到的好处多于承担的税费。而以前那种以宗族为中心的共同体则已经完全解体了。
农村人的苦和穷,是和周围环境比起来的苦和穷,而且,看起来非常没有希望。这种预期,对农民来讲是最大的问题。
中国与西方对天堂的向往相对应的,是传宗接代或为子孙后代造福的思想。现在,传宗接代被宣传为一种错误的思想,为子孙后代造福在农民看来也失去了联系性。于是只剩下现世的努力和享乐,而在这一点上,他们是毫无优势的。
中国的农村,至少分为发达地区的农村和不发达地区的农村两类。沿海发达地区和一些城市郊区的农村已经基本融入了城市的结构中,和不发达地区的农村面临的问题截然不同。 循序渐进的解决问题非常重要。就好像用发达国家的饮食和健康标准来要求非洲赤贫地区的人们可能会导致他们全都饿死一样,这些标准都是要分阶段的。中国农村的情况差异很大,对于相对贫困的地区,并不是要给他们提供像发达地区一样的教育、卫生条件,而是在当前情况的基础上往前迈一小步,比一定要求正规学校、医院、老师、医生,最后导致很多人辍学,看不起病要好。
环保也是一样。如果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按最高标准要求环保,很多企业根本发展不起来,现在的环保要求也一样不能一刀切,对于落后地区应当相对松一些,等经济发展了,再提高要求。
喜欢生很多小孩特别是男孩的地区,小宗族势力一般都比较强大,小宗族,就是一个爷爷的兄弟,或者一个父亲的兄弟。他们通过这种小宗族势力获得了比其他人更多的物质利益和社会地位,甚至是欺负别人的特权,这使得很多人都想通过多生男孩来获得这种特权。
作者对于做研究非常的较真,他的方法和逻辑也非常接地气,可以说是继承了费孝通的优秀传统,更难得可贵的是,他对于自己很难获得西方主流学术界的认可也有清晰的认识,并且不屑于他们的不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