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弱者的武器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2-03-29 03:06:1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弱者的武器读后感摘抄

  《弱者的武器》是一本由(美)詹姆斯·C.斯科特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48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弱者的武器》精选点评:

  ●师太有句话,让我觉得她好象和斯科特一样伟大。“我喜欢向没有知识但是聪明的人学习,他们那一套不讲理、原始,令人难堪,但往往行得通。受过教育的女人事事讲风度,连唯一的武器都失掉,任由社会宰割。”如果那些没有知识但是聪明的人使用的那种不讲理、原始、甚至令人难堪的武器不止用于生活琐事上,他们所追求的利益也扩大,这些武器会不会还行得通?如果真的万事都行得通,社会文明又会怎样?有理由相信,这种极贫极弱状态下而发展出来的弱者的生存和斗争智慧指向的仍是公正,但这种弱者的武器却往往会伤及无辜。“法律正义与道德正义到底哪一个应该被遵守?”法治必须高于一切,即便有失公允,也应重拾信念使其历久弥坚。法治的信念一旦崩塌,文明社会将无栖身之所。

  ●牛逼。

  ●豆瓣电子书上架,开读!

  ●读之前因为大概知道论点,即农民从日常政治的嘴炮/微型反抗来反抗不平等,于是想知道他怎么组织这本的结构,所以对三、四章对反抗景观的分析比较感兴趣。至于后面嘴炮和温和反抗的章节,不知道是我没耐心读还是他写得不出彩(我当然相信是后者),反而没那么有意思。

  ●The incandiferous Shoutheast Asia.

  ●就这个题目就可以得分。。民族志的佳作!

  ●太枯燥

  ●真的不怎么好,读到差不多一半就读不下去了

  ●深具意义和启发性的研究,揭示日常抵抗的重要性,分析其产生的条件和具有的政治社会影响。斯科特盖章认可的代表作。翻译质量堪忧。

  ●最后一章读不懂……

  《弱者的武器》读后感(一):韧性源于生存本能

  这些斗争除了可以视作动员社会舆论的约束性力量以外,还可视为这一小共同体中穷人为抗拒他们所遭受的经济和仪式上的边缘化并坚持最低限度的公民的文化尊严而进行的努力。 关于哈吉布卢姆和拉扎克应当被看做正在建构的意识形态大厦的基石。作为意识形态,它们包含了对现实的批判和对理想的展望,它们试图构建和维持一种观点,即得体的、受欢迎的的人类行为应该是怎样的。对越轨行为的社会制裁有助于界定什么是正常的、恰当的和受欢迎的行为。 大型官僚机构的特征就是创建一系列测量的尺度,然后据此界定目标得以实现的程度,而国家是这类机构的杰出代表。

  《弱者的武器》读后感(二):弱者的武器:论假问题研究生的反抗

  导师和研究生关系中真的存在这种“弱者的武器”式的反抗吗?

  弱者日常形式的反抗目的是为了避免集体暴力反抗可能带来的风险。他们试图通过日常的、隐蔽的、琐碎的“小打小闹”去对抗这种阶层的不平等,日常的抗争帮助农民以最低限度的遵从维持了局面、规避了风险同时表达了声音…

  斯科特也并非是将弱者的武器只是归为个体对个体的“谩骂、说坏话、比较8000块的沙发寻求心理慰藉、背后吐槽导师得到心理补偿”,斯科特在第一章讲述穷人代表“拉扎克”和富人群体代表“哈吉·‘布鲁姆’”他们两个人的故事,从这两个人在村庄里被别人背后说闲话讲起,斯科特关注的是两个人背后的两个群体之间、穷人对富人、富人对穷人这两个阶层之间的关系,不是个体对个体——8000块钱的沙发比较、个人背后吐槽导师都属于个体行为,也只能从心理学去解释:心理补偿、心理慰藉。

  斯科特关注的也不是国家与农民的关系,所以有的人批评说斯科特忽略了国家对农民的剥削和农民对国家的反抗其实也是无稽之谈,因为斯科特在序言中就指出来他关注的是阶层关系中农民的反抗。

  《弱者的武器》读后感(三):阶级意识的虚无

  我觉得郭于华在最后的译后记中有些避重就轻,也许会有不少人关注于贫民如何用“弱者的武器”——流言、诽谤、怠工、破坏等等日常手段来争取一点点“好处”和权利,那样的解读也许会有一种无厘头式的快意和讽刺。然而,斯科特背后的逻辑恰恰是,无产阶级革命所喜欢鼓吹的“阶级意识”其实是站不住脚的,是一种“虚假的意识”。

  革命的精英们用以来号召工人、农民起来暴力推翻现有的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统治秩序的意识形态工具,实际上是后来建构的结果。一言以弊之,农民与地主、工人和资产阶级、穷人和富人,本不是一对势不两立,必须斗争个你死我活的“对立阶级”。

  阶级关系遵循的是一种根植于文化、习惯、日常生活当中的“互惠与交换”关系,从原始部落的社会开始一直如此。地主有义务要保护农民,“天不下雨,国王就理应受到惩罚”。穷人和富人是相互依存又相互斗争的社会关系,穷人只有在生存伦理的道德还没有被压制到底线时,他们是顺从的,一旦贫穷的细浪没过了他们的头顶时,他们才会起来反抗。而往往大部分反抗和叛乱都被残酷地镇压下去,罕有的胜利结果也将是精英阶层重新占据政权,而起义的工人、农民依然被剥削。

  从《弱者的武器》一书,以及另一本著作《农民的道义经济学》看来,斯科特极力赞同汤普森、霍布斯鲍姆等学者的观点:阶级意识只是根植于日常生活当中的“共有的习惯”,真正的“阶级斗争”并非马克思、列宁、毛泽东等说鼓吹的那样,要通过武装暴力手段推反统治阶级的政权,那种建立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完全领导的“社会新秩序”,只不过是乌托邦式的虚幻谎言。

  《弱者的武器》读后感(四):弱者也会反抗

  这是一本写于20多年前的著作,在其译为中文的短短几年里,却因其有趣的主题,被众多学科心照不宣地引为重要的参考书目,这些学科不但包括人类学、政治学,还有“三农问题”等等研究领域。

  那么,我们现在有了一个问题,斯科特为什么选择了一条与同时代研究者截然不同的研究路径?在其他研究者为世界范围内的农民革命高唱赞歌时,斯科特发现“很多时候,农民发现身处于一个非常具有讽刺意味的位置上,他们帮助统治集团获得了权力,但统治者推行的工业化、税收制度和集体化却与他们想象的为之抗争的目标大相径庭。”

  答案已经出来了,农民阶层永远不会成为统治阶层,而永远都是统治阶层改造的对象。在许多左翼研究者赞扬农民革命时,斯科特理性地发现,农民阶层总是以自己的方式,在来自上层阶级的改造和自身利益之间,选择一条中间路线。政策制定者们或者为了政绩,或者为了公式推测的预期结果,或者为了短时期的政策调整,总是喜欢将那些大规模的改造方案加诸“社会的基石”———农民阶层之上。而以马来西亚吉打州穆达地区塞达卡村村民为代表的农民们,则总是以各种方式挑战现有的权力结构,维护自己的利益。

  20世纪70-80年代之间的“绿色革命”打破了传统农业社会的阶级-经济关系。在这之前的乡村社会,大土地所有者与下层贫困农民之间更多地保持着一种“互惠”的关系,佃农们提供体力劳动,获得粮食收益,同时土地所有者有义务为同村经济水平较低的村民,创造额外收入的机会,并在更多时候,利用宗教节日或其他方式把财富分配给贫困村民;同时也对贫困村民的“小偷小摸”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样一种互惠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弥合了村落内部在财富以及食物(营养摄入)上的两级分化。

  然而,当双耕制引入穆达地区后,“穷人愈穷,富人愈富”的局面终于出现,原有的互惠网络被逐步打破;随着联合收割机和卡车在当地出现,大土地所有者开始把工作承包给农业机械所有者,而不是像以往那样把收益分散给下层出卖劳动力的村民。面对前来装稻子的卡车,“一大群村民设法将两颗大椰子树放倒在路上,以防止剩下的卡车离开。……其他卡车最终卸了货,稻谷麻袋被一袋一袋地运到主路上”,村民从每一袋稻谷中抽取了微薄的运费;同时,当一辆联合收割机陷入泥地无法开动之后,所有临近村落的居民都怀着节日般愉快的心情,赶来围观这一“盛况”,其实他们只是表达机械剥夺收入的不满,期望能重新获得收割稻子时那几日的临时工资。

  如同工业革命时期,捣毁水利纺织机的愤怒手工纺织工人一样,时代变迁的车轮无法逆转。对于塞达卡村的村民来说,无论是主流的巫统成员,还是下层的伊斯兰教党党员,都只能以“好兵帅克”式的“暗中破坏者”的方式进行消极的反抗。上层阶级可以用政治能力与经济实力推动高效的变革,往往以打破原先社会结构作为代价,而下层社会的“反抗”,只是以某种方式,阻止社会在跨越式变革中面临的崩析威胁。双耕制和联合收割机的影响终究无法避免,不过人们继续在那些大机械无法到达的地方提供人力劳作,并开始前往附近的市镇从事季节性的短工,这些收入弥补了之前失去的工资;在一定意义上,这或许是一种社会变迁的方向。

  弱者的反抗,永远属于弱者,而反抗的目的,是“利用心照不宣的理解和非正式的网络,以低姿态的反抗技术进行自卫性的消耗战,用坚定强韧的努力对抗无法抗拒的不平等”。下层阶级的农民,在这场对抗中永远属于弱势的一方,然而正是这些“弱者”选择了改变历史-结构的方式,而这正是作者在另一部书里试图阐明的观点《国家的视角:那些试图改变人类状况的计划是如何失败的》。

  版次:RB05 版名:南方阅读 社科 稿源:南方都市报 2011-07-10

  http://gcontent.oeeee.com/6/e0/6e007f295ed3142b/Blog/457/b8b77b.html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弱者的武器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