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花边文学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1-02-01 04:05:1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花边文学的读后感大全

  《花边文学》是一本由鲁迅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1.00元,页数:18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花边文学》精选点评:

  ●一本小短文集子。当年真是学风昌盛,搞翻译都能讨论来讨论去,今日恐怕容易变成微博的骂架。又,永远,有志者事竟成。另,他文字节奏感真的很好。

  ●中国的文艺又或死人的品质格调(如刘半农),被骂死的很少,但被捧杀的很多。逝者无言以证,倘若碰上喜欢“为艺术而艺术”的大家,无论文章、人事,大抵都要被涂画面目全非,终成一具成就生者声名威望的器具,委实可悲。

  ●一直以来,鲁迅杂文给我的印象与感觉都是“驳杂”的,要是想统而论之,《花边文学》最末一篇《读书忌》的一句话似乎可以作为鲁迅文学创作的注脚或者概括“明人小品,好的;语录体也不坏,但我看《明季稗史》之类和明末遗民的作品实在还是好,现在也正到了标点,翻印的时候了:给大家来清醒一下”,鲁迅文学—尤其是杂文—最大的时代意义,也许就在于“使麒麟露出马脚”,“给大家来清醒一下”,这也是鲁迅杂文的独特性与价值所在。并且,从今天反观,鲁迅的杂文也是民国生态圈尤其是文人圈的一种书写方式,其中既有鲁迅的个人选择,也有历史场域的复杂性,但是,如同明人小品和语录体“不坏”一样,鲁迅的论敌与批驳对象自有其独特的文学史意义,施蛰存、梁实秋、杜衡、苏汾等都是现在文学史不可忽略的存在,他们与鲁迅共同存在,民国文人圈才是生态圈。

  ●大先生此书启(槽)示(点)有四:不吐脏字地骂人(这要比吐脏字更得罪人);于平常中发现不平常之事(这样活起来比较累);在千字文甚至百字文中把问题说清(码字赚稿费的人伤不起);动用n多笔名以避嫌(如今实施稿费身份证登记,任你有多少般变化都无用)。

  ●2008年大四第二学期

  ●鲁迅的杂文就是一部当时的社会百科全书

  ●最近淘到的一本绝版书,薄薄的小册子,内里是鲁迅先生变换各种“马甲”写的时事杂评。花边二字源自当时的报刊排版风格,短小的文章会饰以一圈花边,这本书中的文章篇幅的确都很短,不过下笔者是鲁迅的缘故,依旧犀利,当然比起其他更为出名的作品来说,笔力稍弱。除此之外,通过阅读当时的评论了解历史书上没有的人与事也是有趣的体验。

  ●今年阅读完的第一本鲁迅杂文集。

  ●信手拈来的赶脚

  ●全集第16本。被封杀后,先生顽心大起,索性变换各种笔名,托人疯狂投稿,不管是友刊敌刊,一气乱投。有时一天能投三篇,骂得兴起,连自己都骂,更不必说骂惯的施蛰存之流了。事后查明作者为鲁迅,友刊固是难免,敌刊竟也因失察登载而遭查封,一笑。就杂文来说,这集的质量非常高,炉火纯青。

  《花边文学》读后感(一):站在弱者一边的鲁迅

  论生死可见心胸,谈弱者的境遇更可见心灵的博大与否。鲁迅的《论秦理斋夫人事》,可谓古来论自杀文字中最动人者。他设身处地体味弱者的无助和苦楚,反拨世间看似义形于色的唠叨。

  “以生长及陶冶在这样的家庭中的人,又怎么能不成为弱者?”

  鲁迅对于家庭的精神压迫导致的习得性无助,有如此振聋发聩的诘问。

  《花边文学》读后感(二):花边文学

  花边文学”本来是别人攻击鲁迅的文章用的词,鲁迅就用它为集子命名并设计封面。鲁迅还在序言中写道:因为“我的常常写些短评”,便有在同一营垒里的青年战友,换掉姓名将这一名称“挂在暗箭上射给我的。那立意非常巧妙:在报上登出来的时候往往围绕一圈花边以示重要,使我的战友看得头疼;二、因为花边也是银元的别名,以见我的这些文章是为了稿费无足取。”其实他们也并未有有意的联合战线,只因为他们的目的相同,所以行动就一致,在我们看来就好像联合战线。而我们战线不能统一,就证明我们的目的不能一致,或者只为了小团体,或者还其实只为了个人,如果目的都在工农大众,那当然战线也就统一了。但在乱和旁观者的冷笑中,是极容易凋谢的,所以现在所首先需要的,也还是——几个坚实的,明白的,真懂得社会科学及其文艺理论的批评家。 于是学生满心欢喜,就照这样——真是自己也莫名其妙,不过是“照这样”——做下去,年深月久之后,先生就不再删改你的文章了,只在篇末批些“有书有笔,不蔓不枝”之类,到这时候,即可以算作“通”。——自然,请高等批评家梁实秋先生来说,恐怕是不通的,但我是就世俗一般而言,所以也姑且从俗。

  《花边文学》读后感(三):《花边文学》读书笔记

  本书收鲁迅1934年1月至11月所作杂文六十一篇。这一时期,官方大肆查禁左派书籍和抓捕左派文人,鲁迅的文章能够发表实属不易,我总觉得这本集子的文章比以往少了些锐气,不知道是不是为躲避审查故。 “(花边文学)这个名称,是和我在同一营垒里的青年战友,换掉姓名挂在暗箭上射给我的”。不仅要与敌方阵营的人斗,还要与自己阵营的人斗,腹背受敌,鲁迅是很心寒的。在书信里,他说:“宁可与敌人明打,不欲受同人暗算。”(340501致娄如瑛信) 鲁迅被诬蔑为汉奸,不是第一次了。爱罗先珂在德国说了些北洋军阀的黑暗,有人说是鲁迅授意的。内山完造的书揭露了些社会现状,有人说是鲁迅告诉的。鲁迅出版的《南腔北调集》,有人说他是拿了日本人的钱,写文章诋毁政府。 这次比较特殊,是左翼青年说他是“买办”。那篇《论“花边文学”》,后几段意思很明显:作者是在唱赞歌的,而鲁迅在说坏话,所以鲁迅是洋人走狗。 然而鲁迅真的不爱国吗?真的觉得自己的国家一无是处吗?他为什么要批判要抨击? 鲁迅说好话确实罕见,不过我最近在《鲁迅书信》读到这么一段: “我们生于大陆,早营农业,遂历受游牧民族之害,历史上满是血痕,却竟支撑以至今日,其实是伟大的。但我们还要揭发自己的缺点,这是意在复兴,在改善……”(《鲁迅书信·附录·致尤炳圻》) 鲁迅也许以为这种道理是常识,不必一再申明吧。他未免太乐观,过了一百年还是有人不懂。

  《花边文学》读后感(四):《花边文学》之过瘾

  如今哪里去看这样的雷电之笔,哪里去听看这样的精彩议论。鲁迅先生真是一个很好的笔杆子,一支笔作枪,有的人被一枪刺于马下。如《康伯度答文公直》一文,看得我是心花怒放,手舞足蹈,不禁大喊一声好。这种切中要害,以彼之道还之彼身的论法,实在是精彩绝伦。诸如穆时英,穆木天,刘半农,林语堂,这些文人,尚可与鲁迅一战,不过从文章来看,时常是落于下风的。 鲁迅先生的花边文学,论述精辟,比喻生动。什么孔雀露出漂亮尾巴的同时,还露出屁眼,什么屁股是生来挨板子的,实在是读来让人不觉一笑。幽默风趣而不油滑,着实是不容易。 以下略微摘录些许段落,聊做记忆。

  古埃及的奴隶们,有时也会冷然一笑。这是蔑视一切的笑。不懂得这笑的意义者,只有主子和自安于奴才生活,而劳作较少,并且失了悲愤的奴才。——《过年》 “安贫”诚然是天下太平的要道,但倘使无法指定究竟的运命,总不能令人死心塌地。 ——《运命》 裸体女人的都“不回过身子儿来”,其实是专为对付这一类人物的。她们难道是白痴,连“爸爸”的眼色,比他孩子的更不规矩都不知道吗? 但是,中国社会还是“爸爸”类的社会,所以做起戏来,是“妈妈”类献身,“儿子”类受谤。即使到了紧要关头,也还是什么“木兰从军”,“汪踦卫国”,要推出“女子与小人”去搪塞的。“吾国民其何以善其后欤?” ——《“小童挡驾”》 造化赋给我们的腰和脖子,本是可以弯曲的,弯腰曲背,在中国是一种常态,逆来尚须顺受,顺来自然更当顺受了。所以我们是最能研究人体,顺其自然而用之的人民。脖子最细,发明了砍头;膝关节能弯,发明了下跪;臀部多肉,又不致命,就发明了打屁股。 ——《洋服的没落》 暴露者揭发种种隐秘,自以为有益于人们,然而无聊的人,为消遣无聊计,是甘于受欺,并且安于自欺的,否则就更无聊赖。因为这,所以使戏法长存于天地之间,也所以使暴露幽暗不但为欺人者所深恶,亦且为被欺者所深恶。暴露者只在有为的人们中有益,在无聊的人们中便要灭亡。 ——《朋友》 假使有一个人,在路旁吐一口唾沫,自己蹲下去,看着,不久准可以围满一堆人;又假使又有一个人,无端大叫一声,拔步便跑,同时准可以大家都逃散。真不知是“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然而又心怀不满,骂他的莫名其妙的对象曰“妈的”! ——《一思而行》 倘使对于黑暗的主力,不置一辞,不发一矢,而但向“弱者”唠叨不已,则纵使他如何义形于色,我也不能不说——我真也忍不住了——他其实乃是杀人者的帮凶而已。 ——《论秦理斋夫人事》 自从由帝国成为民国以来,上层的改变是不少了,无教育的农民,却还未得到一点什么新的有益的东西,依然是旧日的迷信,旧日的讹传,在拚命的救死和逃死中自速其死。 ——《迎神和咬人》 一愿:从此不再胡乱和别人去攀亲。 二愿:从此眼光离开脐下三寸。 ——《中秋二愿》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花边文学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